劉備重新坐迴了位置上,諸葛亮的淡定讓他感覺到事情並不簡單;首先是來自於這個書生那隱隱約約間的威壓,其次便是他身後的勢力——蜀賊孟獲手握重兵,是劉備的心腹大患,若隨手殺之,必然會兩敗俱傷。
無論劉備的誌向是興複漢室,還是一統江山自立為帝,他現在的主要敵人都是曹操。若是在討伐曹操之前自己損失過大,豈不便宜了他?
更何況,若諸葛亮此番到來是為了表示善意,那他又何樂而不為?
“諸葛先生,方才在下多有失禮,還請閣下上座!”
劉備放鬆了語氣,命人布座於堂下,諸葛亮毫不客氣,端坐於案前,似乎滿意的點了點頭,行禮道:“在下看劉益州欲言又止,似乎顧慮在下身後的孟獲。如今一看,實屬多慮,劉益州氣攬河山,在下欽佩!”
劉備麵色較緩,至少從諸葛亮的言辭中可以聽出,孟獲這次派他前來的意圖是充滿善意的。便命人上茶,詢問道:“諸葛先生以孟獲使者來此,是為何事?”
諸葛亮微微一笑:“實為劉益州存亡而來!”
劉備一愣,而帷幕後的龐統卻是暗暗吃驚,雖然時隔多年,但他依舊記得,自己的這個同窗極善辯術。若他有什麽不軌之舉意欲戕害劉備,說不得連自己都會被他糊弄進去。
但他依舊選擇按兵不動,他倒想看看,這個當年的臥龍,如今還有幾分能力?
“為我存亡而來?”劉備瞬間有了興趣,縱然他知道諸葛亮接下來的言語多半會有許多詭辯,但麵前這個形容甚為帥氣的人卻有一種讓他難以將視線挪開的魅力。
他似乎在告訴自己,如果自己不選擇聽他說完,自己會後悔一輩子。
“先生請講。”
諸葛亮羽扇輕搖,眼神深邃,似乎深藏著星辰大海:“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時諸侯割據,李傕郭汜犯長安之要,迫害天子;時曹操乃兗州小牧,兵微將寡,卻擁舉帝王,服豫州,破青徐;更占據天時,大破袁紹於黎陽,定河北,得天下沃土十之七八,手握百萬兵重,不知益州有何見解?”
劉備聞言暗驚,看來這諸葛亮還是有點能耐的,便迴道:“天下十三州,曹操一人便具其九,若正麵碰撞,我與孫策皆非其敵手。更兼夷陵敗後,益州混亂,帶甲不過萬餘,糧秣入不敷出。兼並益州尚且難以顧及,如何與曹操為敵?某有興複漢室之野望,卻無一席之地,敢問先生可有什麽妙計?”
諸葛亮見自己隻言片語,便讓劉備坦誠相待,也不知是劉備疏於心計,還是真的有求於自己。
“益州之難,益州、荊州兩州士族之爭不過皮蘚之癢,孟獲為首的匪亂方才是心腹大患。若劉益州能夠得到孟獲之助,在東結孫策,進可攻取中原,退可固守山川,以待來日。以將軍之明智,必知其中優劣。”
諸葛亮竟然直接說孟獲是劉備的心腹大患,這讓劉備頗感意外;這諸葛亮不是孟獲的人嗎,怎麽會說出如此話來?
不過劉備並沒有計較這些,畢竟諸葛亮所說確實屬實;如果不是益州孟獲之亂,劉備說不定早就整頓兵馬,計劃北伐之事了。
“可我屢屢招安孟獲,孟獲皆是不受,甚至揚言殺我使者,如今派先生前來,可是變心了?”
“孟獲並未變心。”
這前言不搭後語,讓劉備頗感奇怪,這孟獲沒有變心,讓諸葛亮來與自己遊說這些作甚?
諸葛亮微微一笑:“先前在下勸誡孟獲,大丈夫誌在四方,執宰天下,豈可徒守於山林之間?孟獲心有動搖,但不願屈身人下,隻願與劉益州締結盟好,一同北征曹操。能不能將此人玩弄於股掌,便隻看將軍之才了!”
諸葛亮此言讓帷幕後的龐統深感震驚,首先可以確定,諸葛亮必然已經打入了孟獲的中心團隊,不然不可能能夠說服孟獲。其次,他這番舉動完全是在給劉備下險棋;若劉備將來被曹操打敗,那孟獲必反,腹背受敵。若劉備大破曹操,迴歸中原奉天子,那孟獲也有可能趁機反水,讓劉備陷入三麵加攻的境地,實在危險之至。
但若是能夠巧妙運用孟獲的力量,劉備無後顧之憂,又增加數萬兵馬相助,可謂如虎添翼。劉備的禦人才能確實卓越,但能不能讓孟獲服氣,龐統並沒有自信。
劉備眉頭微皺,似有不滿:“你的意思是說……讓我與孟獲結為同盟,互相也不支配誰?”
“正是!”
“荒唐!”劉備拍案而起,怒視諸葛亮,“他孟獲不過區區賊兵,有何能耐與我等平起平坐?你這家夥出言不遜,可是小覷於我等?若是如此,便將你扣在此處,看孟獲能掀起多大風浪!”
龐統大驚失色,他知道劉備是真的發怒了,正欲衝出去製止,卻不想諸葛亮忽然大笑道:“劉益州隻爭一時之氣,卻不想失了爭天下之機!”
劉備怒意不減,嗬罵道:“狂生,漢賊不兩立!我與曹操不共戴天,與你這賊人又有何話說?”
“曹操僭越稱王,世人弗敢以太祖之名討之,何也?乃時運也!今劉益州不知變通,不知時運之變化,空守國門,不過苟延殘喘!且不說劉益州無法戰勝孟獲,若將軍質疑扣留在下,孟獲知義,必興兵討伐將軍,屆時玉石俱焚罷了!”
劉備冷靜了下來,他的腦子在幾十年的紛爭中逐漸老辣,自然明白其中利弊。但與孟獲結盟太過危險,他隻能暫時將諸葛亮遣退,另與幕僚商議。
諸葛亮走後,龐統自帷幕後緩緩走出,眼神肅穆,朝劉備行禮道:“不知主公是何打算?”
“士元之見?”
“此計雖險,但以主公之賢,久之必收孟獲。若主公畏懼將來之事,倒不如早日解甲罷了!”
龐統明顯是在激劉備,不過對他們而言,如今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如果劉備能夠憑借自己的魅力收服孟獲,那今日的險確實值得。
“內憂不除,何以攘外?”劉備深思片刻,點了點頭,“孟獲之患困我久矣,如今此計雖不合禮法,但也確實值得一試。”
見劉備點頭答應,龐統便默默撤下,忽然劉備開口問道:“士元,你與這諸葛亮是同學吧?”
“是。”
“恩……若能將他拉攏至我軍麾下,那便最好……”
龐統見劉備果有如此意思,連連稱是,但心想諸葛亮為何會在孟獲手下,又為何會幫劉備收服孟獲?
為什麽他的到來,更像是一場陰謀?
無論劉備的誌向是興複漢室,還是一統江山自立為帝,他現在的主要敵人都是曹操。若是在討伐曹操之前自己損失過大,豈不便宜了他?
更何況,若諸葛亮此番到來是為了表示善意,那他又何樂而不為?
“諸葛先生,方才在下多有失禮,還請閣下上座!”
劉備放鬆了語氣,命人布座於堂下,諸葛亮毫不客氣,端坐於案前,似乎滿意的點了點頭,行禮道:“在下看劉益州欲言又止,似乎顧慮在下身後的孟獲。如今一看,實屬多慮,劉益州氣攬河山,在下欽佩!”
劉備麵色較緩,至少從諸葛亮的言辭中可以聽出,孟獲這次派他前來的意圖是充滿善意的。便命人上茶,詢問道:“諸葛先生以孟獲使者來此,是為何事?”
諸葛亮微微一笑:“實為劉益州存亡而來!”
劉備一愣,而帷幕後的龐統卻是暗暗吃驚,雖然時隔多年,但他依舊記得,自己的這個同窗極善辯術。若他有什麽不軌之舉意欲戕害劉備,說不得連自己都會被他糊弄進去。
但他依舊選擇按兵不動,他倒想看看,這個當年的臥龍,如今還有幾分能力?
“為我存亡而來?”劉備瞬間有了興趣,縱然他知道諸葛亮接下來的言語多半會有許多詭辯,但麵前這個形容甚為帥氣的人卻有一種讓他難以將視線挪開的魅力。
他似乎在告訴自己,如果自己不選擇聽他說完,自己會後悔一輩子。
“先生請講。”
諸葛亮羽扇輕搖,眼神深邃,似乎深藏著星辰大海:“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時諸侯割據,李傕郭汜犯長安之要,迫害天子;時曹操乃兗州小牧,兵微將寡,卻擁舉帝王,服豫州,破青徐;更占據天時,大破袁紹於黎陽,定河北,得天下沃土十之七八,手握百萬兵重,不知益州有何見解?”
劉備聞言暗驚,看來這諸葛亮還是有點能耐的,便迴道:“天下十三州,曹操一人便具其九,若正麵碰撞,我與孫策皆非其敵手。更兼夷陵敗後,益州混亂,帶甲不過萬餘,糧秣入不敷出。兼並益州尚且難以顧及,如何與曹操為敵?某有興複漢室之野望,卻無一席之地,敢問先生可有什麽妙計?”
諸葛亮見自己隻言片語,便讓劉備坦誠相待,也不知是劉備疏於心計,還是真的有求於自己。
“益州之難,益州、荊州兩州士族之爭不過皮蘚之癢,孟獲為首的匪亂方才是心腹大患。若劉益州能夠得到孟獲之助,在東結孫策,進可攻取中原,退可固守山川,以待來日。以將軍之明智,必知其中優劣。”
諸葛亮竟然直接說孟獲是劉備的心腹大患,這讓劉備頗感意外;這諸葛亮不是孟獲的人嗎,怎麽會說出如此話來?
不過劉備並沒有計較這些,畢竟諸葛亮所說確實屬實;如果不是益州孟獲之亂,劉備說不定早就整頓兵馬,計劃北伐之事了。
“可我屢屢招安孟獲,孟獲皆是不受,甚至揚言殺我使者,如今派先生前來,可是變心了?”
“孟獲並未變心。”
這前言不搭後語,讓劉備頗感奇怪,這孟獲沒有變心,讓諸葛亮來與自己遊說這些作甚?
諸葛亮微微一笑:“先前在下勸誡孟獲,大丈夫誌在四方,執宰天下,豈可徒守於山林之間?孟獲心有動搖,但不願屈身人下,隻願與劉益州締結盟好,一同北征曹操。能不能將此人玩弄於股掌,便隻看將軍之才了!”
諸葛亮此言讓帷幕後的龐統深感震驚,首先可以確定,諸葛亮必然已經打入了孟獲的中心團隊,不然不可能能夠說服孟獲。其次,他這番舉動完全是在給劉備下險棋;若劉備將來被曹操打敗,那孟獲必反,腹背受敵。若劉備大破曹操,迴歸中原奉天子,那孟獲也有可能趁機反水,讓劉備陷入三麵加攻的境地,實在危險之至。
但若是能夠巧妙運用孟獲的力量,劉備無後顧之憂,又增加數萬兵馬相助,可謂如虎添翼。劉備的禦人才能確實卓越,但能不能讓孟獲服氣,龐統並沒有自信。
劉備眉頭微皺,似有不滿:“你的意思是說……讓我與孟獲結為同盟,互相也不支配誰?”
“正是!”
“荒唐!”劉備拍案而起,怒視諸葛亮,“他孟獲不過區區賊兵,有何能耐與我等平起平坐?你這家夥出言不遜,可是小覷於我等?若是如此,便將你扣在此處,看孟獲能掀起多大風浪!”
龐統大驚失色,他知道劉備是真的發怒了,正欲衝出去製止,卻不想諸葛亮忽然大笑道:“劉益州隻爭一時之氣,卻不想失了爭天下之機!”
劉備怒意不減,嗬罵道:“狂生,漢賊不兩立!我與曹操不共戴天,與你這賊人又有何話說?”
“曹操僭越稱王,世人弗敢以太祖之名討之,何也?乃時運也!今劉益州不知變通,不知時運之變化,空守國門,不過苟延殘喘!且不說劉益州無法戰勝孟獲,若將軍質疑扣留在下,孟獲知義,必興兵討伐將軍,屆時玉石俱焚罷了!”
劉備冷靜了下來,他的腦子在幾十年的紛爭中逐漸老辣,自然明白其中利弊。但與孟獲結盟太過危險,他隻能暫時將諸葛亮遣退,另與幕僚商議。
諸葛亮走後,龐統自帷幕後緩緩走出,眼神肅穆,朝劉備行禮道:“不知主公是何打算?”
“士元之見?”
“此計雖險,但以主公之賢,久之必收孟獲。若主公畏懼將來之事,倒不如早日解甲罷了!”
龐統明顯是在激劉備,不過對他們而言,如今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如果劉備能夠憑借自己的魅力收服孟獲,那今日的險確實值得。
“內憂不除,何以攘外?”劉備深思片刻,點了點頭,“孟獲之患困我久矣,如今此計雖不合禮法,但也確實值得一試。”
見劉備點頭答應,龐統便默默撤下,忽然劉備開口問道:“士元,你與這諸葛亮是同學吧?”
“是。”
“恩……若能將他拉攏至我軍麾下,那便最好……”
龐統見劉備果有如此意思,連連稱是,但心想諸葛亮為何會在孟獲手下,又為何會幫劉備收服孟獲?
為什麽他的到來,更像是一場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