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若你執意與仲謀為敵,隻怕玉石俱焚,屆時由劉表、袁術等輩坐收漁利啊!”
程普坐堂下,與孫策以賓客相待,孫策有意將程普拉攏,所以不敢怠慢程普;而程普如今被夾在孫權、孫策中間,身份頗為尷尬。
他明白以孫策的個性,是絕對不會向孫權低頭的;而孫權如今十五歲,已經有了執掌江東的野心,必然也不會甘願在自己兄長的腳下。
二人相攻,要麽玉石俱焚兩敗俱傷,要麽便是一死一傷。這是必然的結局,他二人如今都是容不了對方,將對方打敗了,難不成還會留著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不成?
他們現在不是兄弟,是敵人。
孫策聞言笑道:“權弟也到了及冠之齡啊……不過德謀公可知,權弟在江東一年,政績顯著,百姓安居;但不可否認,如此不過偏安一隅,江東勢必會被吞並!我江東子弟若要睥睨天下,權弟根本無有此等威嚴!”
程普默然,畢竟跟了孫權這麽久,他確實魄力不足,難以成大事。就拿之前玉璽借兵一事來說,孫權扭扭捏捏不願同意,周瑜好說歹說才讓他借兵離開。如果換成孫策,隻怕這玉璽不過是塊石頭罷了……
周瑜……
“伯符,公瑾難不成是你……”話說一半,程普住了嘴。
孫策自然知道程普想說什麽,佯道:“公瑾如何了?難不成公瑾在權弟軍中?”
“汝不知曉?”
“方才才知。”
程普不知道孫策說的真假,但總覺得在這裏坐如針氈;他不知道孫策想要幹什麽,而且為什麽整個席間隻有他一個人?太史慈去了哪裏?蔣欽去了哪裏?
總感覺孫策是故意把自己扣留在這裏的。
“伯符,當年文台與你有隙,因此才讓二公子做了孫家軍的首領,如此你也是知曉的……”程普坐立不安,刻意的尋找話題,“如今看來,文台確實用錯了人,仲謀雖然才智過人,但膽氣不足……某還是希望,你兄弟二人能夠和好如初,共同帶領江東子弟走向天下!”
孫策雙手支撐在桌案上,笑道:“德謀公,尊駕難道不覺得此刻舊事重提,莫不是太晚了?權弟在江東四處散布‘孫策弑父殺君’的言論,不讓我做人。我二人決裂到了如此程度,如何再談共同合作一事?”
“哎……”
程普無奈的點了點頭,似乎頗為無奈,二人良久不言,似乎再不能像當年一樣一長一幼促膝長談了。
未幾,忽有下人來報:“太史將軍與蔣將軍已經拿下柴桑!”
程普聞言大驚,一臉驚懼的看著孫策,後者隻是輕輕笑著,仿佛並不意外。他看著程普,笑道:“德謀公沒想到吧,子義與公奕不在此處,竟是去偷柴桑了……”
“不可能!柴桑尚有三千兵馬,防守他二人綽綽有餘,怎能頃刻間便被拿下?”
程普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不過被擒了數個時辰而已,孫策就悄然了將柴桑拿下。就算他六千兵馬傾巢出動,攻下有三千人的城池也不可能如此迅速,他究竟用了什麽方法?
“德謀公莫不是忘了,蔣欽本來就是尊駕手下,而且你如今被擒,兵符自然在我手中……”
程普恍然大悟,原來他故意把自己留在這裏,就是給太史慈他們攻打柴桑的時間!失算了失算了,如果孫策再在柴桑發出自己投降的流言,那自己不就兩麵不是人了嗎?
“伯符,汝比仲謀更強,若換仲謀在此,必然憂心憂慮,不敢進攻柴桑……”
“多謝德謀公誇獎,既然如此,那便請迴吧!”
這小子,存心的吧?程普豈會不知道孫策在後麵的小動作?自己這番迴去,就算孫權看在自己孫家老臣的身份上不殺自己,但自己也必然遭受懷疑,那還迴去作甚?
孫策見程普半天未動,知道他已經亂了心神,又是添油加醋道:“德謀公久久不去,莫不是喜歡上了在下這裏?若德謀公喜歡,一直待下去,在下也毫不介意。”
“你是不介意了,我家眷如何是好?”
程普的家眷全在秣陵,自己如果投降了,那孫權一狠心,還不把自己的家眷給殺了?最輕,那也是軟禁,這都是最好的結局了。
“德謀公乃亡父老臣,權弟分曉是非,豈會隨意加害?”
“反正我也被你弄得裏外不是人了!”程普憤憤起身,心有不甘,“降你可以,但我絕不見兄弟相爭!”
也就是說,程普不會為孫策出力,起到的作用如同一個吉祥物一樣,隻起到替孫策揚名的作用。
“如此便夠了。”
孫策微微一笑,將程普送了下去,心中暗喜,沒想到荀罡這計策還挺好用的,不僅兵不血刃拿下了柴桑,還招攬了程普,如此下來,加上孫權手中的內奸周瑜,大計可定!
話分兩頭,卻說孫權駐紮會稽,正欲率大軍攻打建安王朗,忽有人來報,柴桑已然被孫策所奪,程普作戰不力,被孫策擒了,如今已經投降孫策!
孫權聞言大怒,正欲下令處死駐紮秣陵的程普家眷,黃蓋韓當二人連忙出列到:“德謀有功與文台,如今雖降,主公若如此對待其家眷,隻怕將士會寒心!”
“莫不是睜眼看著程普投降而毫無作為?如此豈不讓軍士投降毫無顧忌?”
周瑜輕聲道:“若主公執意殺死程普家眷,不僅將士會寒心,程普會鐵了心跟隨伯符,主公也將落下殘暴之罵名。不如將之軟禁,待處理完此間之事,再行決斷。”
孫權望著周瑜,冷笑一聲:“我都快忘了,如今孫策駐紮豫章,公瑾乃其兄弟,為何還在我軍中,莫不是內應吧!”
“主公若處處憂心,決然無法成就大事!”周瑜並沒有正麵迴答,反是一句話讓孫權梗塞。
“哼!此事稍後再提,爾等快些下去,明日進攻建安不需要爾等出力,我一人便可!”
自從孫策在豫章起兵,孫權便越發不信任這些手下,周瑜本就在懷疑之列,但這一直忠心耿耿的程普會投降,實在是在孫權的意料之外。
看來這些老臣,也不能完全相信啊……
孫權自以為十五歲及冠,已然能夠處理此間之事,這些老臣謀士對自己的忠貞有待商榷,不如先將這些人關進小黑屋,待收拾了孫策再做決斷。
不過他也不想想,論帶兵打仗,沒了這些將領,他豈是自己大哥的對手?
次日,孫權獨自領兵一萬出戰,圍住建安城並不攻打;城樓之上王朗見孺子出戰,當即大笑道:“孺子小覷於我等!”便帶將出城對敵,雙方對峙,孫權著令護衛宋謙出陣叫罵,王朗大怒,策馬上來與之交戰,竟十合將之大敗。孫權大驚,沒曾想王朗竟然有如此勇力。
《三國誌》載王朗領會稽太守,恰遇孫策來攻,功曹虞翻以為不敵,不如避之,王朗以職責故與之交戰,大敗。但此間並沒有記載王朗勇力,隻有《三國演義》中記載王朗與太史慈交戰數合未敗,正遇周瑜程普繞後襲擊,因此大敗。不過與太史慈交戰數合而未敗,勇力必非凡人。
漢人崇儒道,好弓馬,用力過人之文人大有人在;而今王朗年四十有餘,正值壯年,與一小小護衛對壘,自然不懼。
“無知小兒,莫不是以為依靠麾下勇力,汝便能勝過我等?”王朗明顯發現孫權麾下的勇力都不見了,便多加嘲諷,“小兒童趣不減,不若迴去求母兄安慰罷!”
孫權大怒,竟是親自策馬出戰,士卒大驚失色,就欲阻攔,卻沒想到孫權一馬當先,已經衝出陣去。王朗大叫一聲來得好,策馬出迎,孫權勇武難敵王朗,三合便敗下陣來,被一槍砍斷了左臂,陣中士卒見狀連忙與王朗軍交戰,拚死救迴孫權。
王朗得勝一陣,又砍下孫權一臂,軍心大振,但並不追趕,吹著哨子迴建安城去了。
程普坐堂下,與孫策以賓客相待,孫策有意將程普拉攏,所以不敢怠慢程普;而程普如今被夾在孫權、孫策中間,身份頗為尷尬。
他明白以孫策的個性,是絕對不會向孫權低頭的;而孫權如今十五歲,已經有了執掌江東的野心,必然也不會甘願在自己兄長的腳下。
二人相攻,要麽玉石俱焚兩敗俱傷,要麽便是一死一傷。這是必然的結局,他二人如今都是容不了對方,將對方打敗了,難不成還會留著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不成?
他們現在不是兄弟,是敵人。
孫策聞言笑道:“權弟也到了及冠之齡啊……不過德謀公可知,權弟在江東一年,政績顯著,百姓安居;但不可否認,如此不過偏安一隅,江東勢必會被吞並!我江東子弟若要睥睨天下,權弟根本無有此等威嚴!”
程普默然,畢竟跟了孫權這麽久,他確實魄力不足,難以成大事。就拿之前玉璽借兵一事來說,孫權扭扭捏捏不願同意,周瑜好說歹說才讓他借兵離開。如果換成孫策,隻怕這玉璽不過是塊石頭罷了……
周瑜……
“伯符,公瑾難不成是你……”話說一半,程普住了嘴。
孫策自然知道程普想說什麽,佯道:“公瑾如何了?難不成公瑾在權弟軍中?”
“汝不知曉?”
“方才才知。”
程普不知道孫策說的真假,但總覺得在這裏坐如針氈;他不知道孫策想要幹什麽,而且為什麽整個席間隻有他一個人?太史慈去了哪裏?蔣欽去了哪裏?
總感覺孫策是故意把自己扣留在這裏的。
“伯符,當年文台與你有隙,因此才讓二公子做了孫家軍的首領,如此你也是知曉的……”程普坐立不安,刻意的尋找話題,“如今看來,文台確實用錯了人,仲謀雖然才智過人,但膽氣不足……某還是希望,你兄弟二人能夠和好如初,共同帶領江東子弟走向天下!”
孫策雙手支撐在桌案上,笑道:“德謀公,尊駕難道不覺得此刻舊事重提,莫不是太晚了?權弟在江東四處散布‘孫策弑父殺君’的言論,不讓我做人。我二人決裂到了如此程度,如何再談共同合作一事?”
“哎……”
程普無奈的點了點頭,似乎頗為無奈,二人良久不言,似乎再不能像當年一樣一長一幼促膝長談了。
未幾,忽有下人來報:“太史將軍與蔣將軍已經拿下柴桑!”
程普聞言大驚,一臉驚懼的看著孫策,後者隻是輕輕笑著,仿佛並不意外。他看著程普,笑道:“德謀公沒想到吧,子義與公奕不在此處,竟是去偷柴桑了……”
“不可能!柴桑尚有三千兵馬,防守他二人綽綽有餘,怎能頃刻間便被拿下?”
程普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不過被擒了數個時辰而已,孫策就悄然了將柴桑拿下。就算他六千兵馬傾巢出動,攻下有三千人的城池也不可能如此迅速,他究竟用了什麽方法?
“德謀公莫不是忘了,蔣欽本來就是尊駕手下,而且你如今被擒,兵符自然在我手中……”
程普恍然大悟,原來他故意把自己留在這裏,就是給太史慈他們攻打柴桑的時間!失算了失算了,如果孫策再在柴桑發出自己投降的流言,那自己不就兩麵不是人了嗎?
“伯符,汝比仲謀更強,若換仲謀在此,必然憂心憂慮,不敢進攻柴桑……”
“多謝德謀公誇獎,既然如此,那便請迴吧!”
這小子,存心的吧?程普豈會不知道孫策在後麵的小動作?自己這番迴去,就算孫權看在自己孫家老臣的身份上不殺自己,但自己也必然遭受懷疑,那還迴去作甚?
孫策見程普半天未動,知道他已經亂了心神,又是添油加醋道:“德謀公久久不去,莫不是喜歡上了在下這裏?若德謀公喜歡,一直待下去,在下也毫不介意。”
“你是不介意了,我家眷如何是好?”
程普的家眷全在秣陵,自己如果投降了,那孫權一狠心,還不把自己的家眷給殺了?最輕,那也是軟禁,這都是最好的結局了。
“德謀公乃亡父老臣,權弟分曉是非,豈會隨意加害?”
“反正我也被你弄得裏外不是人了!”程普憤憤起身,心有不甘,“降你可以,但我絕不見兄弟相爭!”
也就是說,程普不會為孫策出力,起到的作用如同一個吉祥物一樣,隻起到替孫策揚名的作用。
“如此便夠了。”
孫策微微一笑,將程普送了下去,心中暗喜,沒想到荀罡這計策還挺好用的,不僅兵不血刃拿下了柴桑,還招攬了程普,如此下來,加上孫權手中的內奸周瑜,大計可定!
話分兩頭,卻說孫權駐紮會稽,正欲率大軍攻打建安王朗,忽有人來報,柴桑已然被孫策所奪,程普作戰不力,被孫策擒了,如今已經投降孫策!
孫權聞言大怒,正欲下令處死駐紮秣陵的程普家眷,黃蓋韓當二人連忙出列到:“德謀有功與文台,如今雖降,主公若如此對待其家眷,隻怕將士會寒心!”
“莫不是睜眼看著程普投降而毫無作為?如此豈不讓軍士投降毫無顧忌?”
周瑜輕聲道:“若主公執意殺死程普家眷,不僅將士會寒心,程普會鐵了心跟隨伯符,主公也將落下殘暴之罵名。不如將之軟禁,待處理完此間之事,再行決斷。”
孫權望著周瑜,冷笑一聲:“我都快忘了,如今孫策駐紮豫章,公瑾乃其兄弟,為何還在我軍中,莫不是內應吧!”
“主公若處處憂心,決然無法成就大事!”周瑜並沒有正麵迴答,反是一句話讓孫權梗塞。
“哼!此事稍後再提,爾等快些下去,明日進攻建安不需要爾等出力,我一人便可!”
自從孫策在豫章起兵,孫權便越發不信任這些手下,周瑜本就在懷疑之列,但這一直忠心耿耿的程普會投降,實在是在孫權的意料之外。
看來這些老臣,也不能完全相信啊……
孫權自以為十五歲及冠,已然能夠處理此間之事,這些老臣謀士對自己的忠貞有待商榷,不如先將這些人關進小黑屋,待收拾了孫策再做決斷。
不過他也不想想,論帶兵打仗,沒了這些將領,他豈是自己大哥的對手?
次日,孫權獨自領兵一萬出戰,圍住建安城並不攻打;城樓之上王朗見孺子出戰,當即大笑道:“孺子小覷於我等!”便帶將出城對敵,雙方對峙,孫權著令護衛宋謙出陣叫罵,王朗大怒,策馬上來與之交戰,竟十合將之大敗。孫權大驚,沒曾想王朗竟然有如此勇力。
《三國誌》載王朗領會稽太守,恰遇孫策來攻,功曹虞翻以為不敵,不如避之,王朗以職責故與之交戰,大敗。但此間並沒有記載王朗勇力,隻有《三國演義》中記載王朗與太史慈交戰數合未敗,正遇周瑜程普繞後襲擊,因此大敗。不過與太史慈交戰數合而未敗,勇力必非凡人。
漢人崇儒道,好弓馬,用力過人之文人大有人在;而今王朗年四十有餘,正值壯年,與一小小護衛對壘,自然不懼。
“無知小兒,莫不是以為依靠麾下勇力,汝便能勝過我等?”王朗明顯發現孫權麾下的勇力都不見了,便多加嘲諷,“小兒童趣不減,不若迴去求母兄安慰罷!”
孫權大怒,竟是親自策馬出戰,士卒大驚失色,就欲阻攔,卻沒想到孫權一馬當先,已經衝出陣去。王朗大叫一聲來得好,策馬出迎,孫權勇武難敵王朗,三合便敗下陣來,被一槍砍斷了左臂,陣中士卒見狀連忙與王朗軍交戰,拚死救迴孫權。
王朗得勝一陣,又砍下孫權一臂,軍心大振,但並不追趕,吹著哨子迴建安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