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疑似俄羅斯軍艦?”李慈銘看著翁同龢,“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那裏還有疑似一說?”
“是懸掛著俄羅斯的國旗,到底是不是俄羅斯本國的,如今倒是也不知道了,”翁同龢說道,“已經擊沉了。”
“北邊戰事最怕的就是有海上之戰,說到底朝中袞袞諸公,最怕的還是寇從海上來,所幸中國遠離歐洲列強,北洋水師又是堪戰。如今北邊大勝,海上卻有了紛爭,接下去就要看誰讓步了,不管如何讓步,定局差不多已經定下了:朝中如今必然有一番攻城略地的大功在等著。”
“蓴客,難道不以為俄羅斯要在水師這頭報複嗎?”翁同龢十分擔心,“若是俄羅斯水師大舉而來,些許的勝利又要煙消雲散了。”
“俄羅斯人不可能為了北海區區之地而大動幹戈,”李慈銘微微不耐煩,但是還是解釋道,“正如中樞,其實對著北海之戰要如此大動幹戈,大約很多人還是不以為然的,隻是皇帝一力主張,軍機處又伴食畫餐,自然能一力推行,可俄羅斯國內,倒也不是說他國皇帝無權,但是俄羅斯國中貴族勢力頗大,凡事講究無利不起早,若是為了這裏頭的蠅頭小利,而要大動幹戈,實為不智,俄羅斯人不是愣頭青。”李慈銘繼續說道,“我猜,大約又是西伯利亞總督自己的什麽武裝船隻吧,不然北洋水師怎麽說擊沉就擊沉了。”
“我原本以為蓴客精通詩書,如今一看,才知道蓴客大才,西洋諸國之事均如觀掌紋,不由不叫老夫欽佩啊。”
“老大人謬獎,學生也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李慈銘笑道,“報紙上連片介紹西洋諸事,學生看的多,自然就會用了。如今借著北海大戰,朝野誰不知道北洋之地,知道北海之水,蘇武牧羊,徐達北伐的事兒?那裏頭的事兒,老百姓估計比俄羅斯人知道的還清楚了。”
“是啊,報紙之事,如今看來,抵得上一個翰林院,”翁同龢歎道,“以前無論是誰都看走眼了。高伯足幹的好大事!”
“高伯足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呆了太久了,”李慈銘神秘得笑道,“老大人有此意乎?”
“有心無力也,”翁同龢說道,“高伯足是皇太後的人。”
皇太後撤簾歸政,可誰也不敢忽視於她,“是皇太後的人,但是也沒有什麽親信幾年之內沒有升遷的道理,”李慈銘笑道,“當個報紙的提調官有什麽前景?之前倒也是罷了,當著太後的北門學士,出謀劃策,但是太後撤簾歸政了,不能麵見外臣,那這提調官也沒什麽意思了。王愷運在廣西為官當得風生水起,吏部幾年的考核都是卓異,隻要還有為官之心的,必然是等的來不及了。”
“可太後當年掌握天下大權,都未見安排高伯足,”翁同龢說道,“可見,這其中必有什麽緣由,或者高伯足不肯,或是太後不願。”
“可既然是如此,老大人為何不試一試呢?”李慈銘笑道,“若是能移走高伯足,自然是最好,若是移不走,老大人保舉皇太後的人,皇上不會不高興的。”
“皇上?”翁同龢苦笑,“皇上自然是高興的。”
“是啊,皇上高興,自然就好辦事,”李慈銘看了看自己椅子邊的一疊報紙,隨意翻看了一番,“言論之喉舌,若是掌握在正人手中,必然是澄清玉宇之利器。”
“那蓴客你的意思?是如今就上折子呢?還是等著大勝歸來再上?”
“學生以為如今趁著大家夥的注意力在北邊,趕緊發動才好,”李慈銘放下了報紙,“看看風聲如何?先動起來總不會錯。”
翁同龢撚須笑道,“高伯足昔日號稱肅門六子,海內名客,可較之蓴客,實在是不配,若是將來若有進展,蓴客可有意此位置乎?”
“老大人說笑了,學生還隻是舉人,未曾入仕,如何能擔此重任?”李慈銘笑道,“高伯足雖然一直沒挪窩,可品級已經有了五品,將來若是升遷,誰都明白這個位置的重要性,隻怕是四品大員主管此事,都算的上是勉為其難,要學生的意思,排個侍郎或者是翰林院掌院士都盡可使得了。焉能輪得到學生呢?”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翁同龢安慰說道,“鹹豐以來,國朝升遷為官者從未以論資排輩而主流,有軍功升任督撫乃是大學士軍機大臣者,有興辦洋務一躍成紅頂戴者,也有從包衣奴才升任大進軍封爵封伯的,就看高伯足,隻不過是肅順餘孽,亦能有如此重權在手,可見時運之道,實在是令人驚訝。你乃是海內名望,隻要中了進士,自然是無所不往之利,平步青雲隻在反手之間。”
“借老大人吉言了,”李慈銘不置可否,“明年就是春闈了,論理,我倒也不該說這個,隻是老大人為何不試一試,當一次主考官??”
“我倒是想,可惜啊,賈幀之後,再無清流人物為主考官了,就是從考官也輪不上。”翁同龢說道,他也十分的擔憂,“如此下去,清流必然要凋零啊。”
“老大人請放心,昔日老大人在勤政殿力陳要出兵北海,這事兒誰都瞧見了,皇上不會不看在眼裏放在心上,北海大捷,迴來有功者必然要厚賞,老大人這時候求一個考官,有什麽不可能的?”
翁同龢哈哈一笑,他委實驚歎,李慈銘果然是盛名之下,名不虛傳,他清楚的明白自己政鬥水平尚可,道德文章自然是不用多說,隻是這眼界還十分緊缺,皇帝到底是皇太後的親生兒子,他的許多心思,別說是自己,就連李鴻藻也不一定摸的著,所幸如今還有李慈銘,“蓴客這雙眼睛可真是毒辣啊。你說的有道理,皇上也喜歡說話坦白之人,老夫明說,他倒是有可能成全老夫,成全老夫,亦是成全蓴客你啊。”
“是懸掛著俄羅斯的國旗,到底是不是俄羅斯本國的,如今倒是也不知道了,”翁同龢說道,“已經擊沉了。”
“北邊戰事最怕的就是有海上之戰,說到底朝中袞袞諸公,最怕的還是寇從海上來,所幸中國遠離歐洲列強,北洋水師又是堪戰。如今北邊大勝,海上卻有了紛爭,接下去就要看誰讓步了,不管如何讓步,定局差不多已經定下了:朝中如今必然有一番攻城略地的大功在等著。”
“蓴客,難道不以為俄羅斯要在水師這頭報複嗎?”翁同龢十分擔心,“若是俄羅斯水師大舉而來,些許的勝利又要煙消雲散了。”
“俄羅斯人不可能為了北海區區之地而大動幹戈,”李慈銘微微不耐煩,但是還是解釋道,“正如中樞,其實對著北海之戰要如此大動幹戈,大約很多人還是不以為然的,隻是皇帝一力主張,軍機處又伴食畫餐,自然能一力推行,可俄羅斯國內,倒也不是說他國皇帝無權,但是俄羅斯國中貴族勢力頗大,凡事講究無利不起早,若是為了這裏頭的蠅頭小利,而要大動幹戈,實為不智,俄羅斯人不是愣頭青。”李慈銘繼續說道,“我猜,大約又是西伯利亞總督自己的什麽武裝船隻吧,不然北洋水師怎麽說擊沉就擊沉了。”
“我原本以為蓴客精通詩書,如今一看,才知道蓴客大才,西洋諸國之事均如觀掌紋,不由不叫老夫欽佩啊。”
“老大人謬獎,學生也不過是鸚鵡學舌而已,”李慈銘笑道,“報紙上連片介紹西洋諸事,學生看的多,自然就會用了。如今借著北海大戰,朝野誰不知道北洋之地,知道北海之水,蘇武牧羊,徐達北伐的事兒?那裏頭的事兒,老百姓估計比俄羅斯人知道的還清楚了。”
“是啊,報紙之事,如今看來,抵得上一個翰林院,”翁同龢歎道,“以前無論是誰都看走眼了。高伯足幹的好大事!”
“高伯足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呆了太久了,”李慈銘神秘得笑道,“老大人有此意乎?”
“有心無力也,”翁同龢說道,“高伯足是皇太後的人。”
皇太後撤簾歸政,可誰也不敢忽視於她,“是皇太後的人,但是也沒有什麽親信幾年之內沒有升遷的道理,”李慈銘笑道,“當個報紙的提調官有什麽前景?之前倒也是罷了,當著太後的北門學士,出謀劃策,但是太後撤簾歸政了,不能麵見外臣,那這提調官也沒什麽意思了。王愷運在廣西為官當得風生水起,吏部幾年的考核都是卓異,隻要還有為官之心的,必然是等的來不及了。”
“可太後當年掌握天下大權,都未見安排高伯足,”翁同龢說道,“可見,這其中必有什麽緣由,或者高伯足不肯,或是太後不願。”
“可既然是如此,老大人為何不試一試呢?”李慈銘笑道,“若是能移走高伯足,自然是最好,若是移不走,老大人保舉皇太後的人,皇上不會不高興的。”
“皇上?”翁同龢苦笑,“皇上自然是高興的。”
“是啊,皇上高興,自然就好辦事,”李慈銘看了看自己椅子邊的一疊報紙,隨意翻看了一番,“言論之喉舌,若是掌握在正人手中,必然是澄清玉宇之利器。”
“那蓴客你的意思?是如今就上折子呢?還是等著大勝歸來再上?”
“學生以為如今趁著大家夥的注意力在北邊,趕緊發動才好,”李慈銘放下了報紙,“看看風聲如何?先動起來總不會錯。”
翁同龢撚須笑道,“高伯足昔日號稱肅門六子,海內名客,可較之蓴客,實在是不配,若是將來若有進展,蓴客可有意此位置乎?”
“老大人說笑了,學生還隻是舉人,未曾入仕,如何能擔此重任?”李慈銘笑道,“高伯足雖然一直沒挪窩,可品級已經有了五品,將來若是升遷,誰都明白這個位置的重要性,隻怕是四品大員主管此事,都算的上是勉為其難,要學生的意思,排個侍郎或者是翰林院掌院士都盡可使得了。焉能輪得到學生呢?”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翁同龢安慰說道,“鹹豐以來,國朝升遷為官者從未以論資排輩而主流,有軍功升任督撫乃是大學士軍機大臣者,有興辦洋務一躍成紅頂戴者,也有從包衣奴才升任大進軍封爵封伯的,就看高伯足,隻不過是肅順餘孽,亦能有如此重權在手,可見時運之道,實在是令人驚訝。你乃是海內名望,隻要中了進士,自然是無所不往之利,平步青雲隻在反手之間。”
“借老大人吉言了,”李慈銘不置可否,“明年就是春闈了,論理,我倒也不該說這個,隻是老大人為何不試一試,當一次主考官??”
“我倒是想,可惜啊,賈幀之後,再無清流人物為主考官了,就是從考官也輪不上。”翁同龢說道,他也十分的擔憂,“如此下去,清流必然要凋零啊。”
“老大人請放心,昔日老大人在勤政殿力陳要出兵北海,這事兒誰都瞧見了,皇上不會不看在眼裏放在心上,北海大捷,迴來有功者必然要厚賞,老大人這時候求一個考官,有什麽不可能的?”
翁同龢哈哈一笑,他委實驚歎,李慈銘果然是盛名之下,名不虛傳,他清楚的明白自己政鬥水平尚可,道德文章自然是不用多說,隻是這眼界還十分緊缺,皇帝到底是皇太後的親生兒子,他的許多心思,別說是自己,就連李鴻藻也不一定摸的著,所幸如今還有李慈銘,“蓴客這雙眼睛可真是毒辣啊。你說的有道理,皇上也喜歡說話坦白之人,老夫明說,他倒是有可能成全老夫,成全老夫,亦是成全蓴客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