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象棋與大人物
最近德國出版了一本由前總理施密特和現財政部長施坦布魯克合著的新書,書名為《一步一步》(德語原文:“zug um zug”;英語譯文“move by move”,中文時髦的譯法為《步步驚心》)。此書封麵上是上述兩位大人物正在進行國際象棋對局。
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國際象棋書,它不是,它是一本政治經濟類書籍。但是,也不要以為它與國際象棋無關。它與國際象棋有著密切關係。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heinrich waldemar schmidt)是德國著名政治家,前西德社會民主黨主席,於1974年至1982年擔任西德總理。此前,他還先後擔任過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和代理外交部長。施密特現年93歲,是德國《die zeit》周報的聯合發行人,依然活躍在德國政壇,經常對時事發表見解獨特的評論,不乏犀利言辭。當然,這裏最重要的是施密特是一位忠實的國際象棋愛好者,
施密特夫人在接受采訪時被記者問及:“美國總統福特夫人影響丈夫的辦法是在睡覺前吹枕邊風。你是怎麽影響丈夫的呢?”洛吉說:施密特的睡前準備是讀書,“這是他唯一可以讀點書的機會”。她還補充說:她覺得晚上倆人一起下國際象棋時對丈夫施加影響更合適些,“常常有一些問題非常之重要,我的丈夫想聽聽不同的人意見,我就是其中之一”。
16歲成為國際象棋界的女王,她就是菲歐娜。
這是9月底將上映的電影《卡推女王》,迪士尼電影公司找來金獅獎最佳導演和奧斯卡最佳女配,隻為了將菲歐娜傳奇的人生驕傲地告訴全世界——
那一年,16歲的菲歐娜參加國際象棋大賽,一舉成為國家英雄。迴國後,記者問她:今晚迴家,第一句想跟媽媽說的話是什麽?
菲歐娜說:我想問她,媽媽,我們明天的早飯夠吃了嗎?
這不是一句玩笑。這是赤裸裸的現實。
在非洲最窮的貧民窟裏,菲歐娜和母親每天的生活希望,就是可以在一整天裏找到任何填肚子的東西。硬吃下去,才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直到有一天,餓得受不了的她看見一碗免費粥。又香又滑的粥旁邊,立著幾個木頭小人。
他們說,這個叫國際象棋。會下象棋,就可以喝粥。
非洲烏幹達最貧窮的貧民窟,卡推。
卡推破舊的就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到處是低矮的破房子,遍地都是垃圾、臭水、蒼蠅。
死亡,是卡推最尋常不過的事。這裏是暴力事件和疾病的高發區,艾滋病、瘧疾、埃博拉、肺結核……
“我記得3歲的時候,我去看望爸爸,他病的很嚴重。一星期後,他死於艾滋病。葬禮之後沒多久,姐姐朱麗葉說她頭疼,吃了一些草藥就去睡了。第二天早上,我們發現她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她死了。”
菲歐娜坐在卡推的街邊,一手托腮,迴憶起她的童年,那時候家裏隻剩下母親一個人艱難地支撐著全家的生計。
六歲的菲歐娜早就因為沒錢從學校輟學了,那時候她每天麵臨的主要危機就是沒有食物。
“家裏總是沒有吃的,我很餓。我每天都在尋找食物,隻要找到今天的夥食,就能多活一天。”
因為太餓了,有一天,她偷偷跟著她的哥哥布萊恩溜到了一家基督教慈善基金會。那裏在教孩子們下國際象棋,聽說去學象棋的孩子就有免費的粥喝。
她從房子的破洞裏偷偷往裏麵看,看到一些孩子們在玩那個黑白棋子的遊戲,那是她第一次見到國際象棋。
她想,我真的能學會這麽神奇的東西嗎?可是我必須學會,因為如果我學會了,我就有粥喝了呀!
學習象棋,就意味著每天的一碗粥,意味著她今天不會餓死,意味著她又堅強地活過了一天。
她開始每天步行六公裏學棋。穿過卡推塵土飛揚的街道,穿過街邊破破爛爛的民房,穿過滿地的垃圾,老鼠,穿過她貧窮的生活,走向她唯一的,生存的希望。
她並不識字,也看不懂棋書,隻能日複一日地旁聽教練的講課,在晚上迴家之後,點起一盞燈火,在自家破舊的房屋裏練習。
基金會的教練羅伯特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頗有天賦的女孩。讓他驚訝的不僅僅是菲歐娜在象棋上進步飛速,而是這個女孩在學棋和下棋時表現出的拚勁。
“她很頑強,我原本以為女孩子下棋的風格可能會比較軟,但我發現她就像一個男生一樣,喜歡進攻,雖然經常失敗,但每次都會拚盡全力地戰鬥。”
菲歐娜喜歡進攻,喜歡戰鬥。但是在她學棋的初期,她經常為了戰鬥選擇風險大的進攻方式,因此經常失敗。
“輸了,我會很難過。我會想,難道這條路不適合我嗎?難道我注定隻能在卡推流浪,每天為了生存尋找食物,因為沒有房子而睡在街上嗎?”
教練羅伯特察覺了她的不安和沮喪。
“頑強的戰鬥是對的,但是你要學會更有耐心。”
在不停地失敗和學習中,菲歐娜像一塊海綿一樣,迅速地從每一場比賽裏吸取經驗,飛快成長。
一年之後,菲歐娜就打敗了基金會裏學棋的所有同學,連教練羅伯特都輸給她了。
2007年,11歲的她獲得了烏幹達女子青少年錦標賽的冠軍。2009年,13歲的菲歐娜和另外兩名棋手一起代表烏幹達,前往蘇丹參加非洲國際兒童象棋錦標賽(團體賽)。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菲歐娜迴憶起坐飛機的感覺,特別興奮,“飛機在白雲裏穿梭,哇我第一次這麽近距離看到雲朵,像棉花糖一樣,我還以為我們可以一直飛到天堂去了呢!”
這也是她第一次住酒店,用上抽水馬桶和淋浴器。在酒店的餐廳裏,她可以拿著一個很大的菜單點菜,“感覺像個女王一樣”。
她第一次見識到卡推以外的世界,原來可以是這麽和平、美好、幹淨。而這一切,隻有當她在象棋世界裏努力拚搏之後,才有可能獲得。
那次比賽,她一共參加了四場,四場全勝。最終和她的隊友一起,打敗了其它16個國家,贏得了總冠軍的獎杯。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這場比賽囊括了世界上最精英的國際象棋棋手們。
14歲的菲歐娜是全場146個國家,1000多個棋手裏最年輕的棋手之一。她穿著黑色大衣,帶著白色針織帽,端坐在棋盤前,心裏有些緊張。
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奧林匹克團體賽,她和對手在棋盤上展開了殊死搏鬥。
菲歐娜的開局並不占優勢,在開始的前20步,她甚至一度處於下風。
但她並不急躁,非常有耐心地潛伏著,在找到機會時毫不猶豫地出手攻擊,殺得對手節節敗退,直到無處可走。
她的對手最終認輸了,菲歐娜為她的國家烏幹達贏得了一場勝利。她鬆了一口氣,開心地在她的棋盤前和勝利紀錄合影。
2012年,她再次代表烏幹達參加了第40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和隊友們一起屢挫強敵,將國家隊的世界排名往上提升了整整19位,成為全國英雄。
世界象棋聯合會授予她女子候選大師(wcm)稱號,這是烏幹達建國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得這個稱號。
迴到烏幹達時,她接受了國家領導的讚揚和媒體的采訪。
記者興奮地問她:“你今晚迴家,第一句想跟媽媽說的話是什麽?”
“我想問她,”菲歐娜說,“媽媽,我們明天的早飯夠吃了嗎?”
早飯當然夠吃。菲歐娜參加比賽贏得的獎金確實改善了她的家庭情況,但在她買得起貧民窟外的房子之前,她仍然不得不和母親一起在卡推貧民窟裏繼續生活。
想要離開貧民窟,讓母親有一個家,她就必須繼續努力下棋,贏棋,和對手戰鬥,和生活鬥爭。從前,是為了一碗粥,現在,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2010年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
她特殊的經曆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參加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後,各國媒體紛紛報道這個從貧民窟裏走出來的象棋女王。
作家tim crothers看到了相關報道,對她十分有興趣,在采訪了她之後,為她寫了
傳記《卡推女王(the queen of katwe)》。
這本傳記經由迪士尼籌備,最終拍攝了電影《卡推女王》。
迪士尼找來了
第一位獲得金獅獎的女性導演,米拉·奈爾。她對這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十分有興趣。電影裏飾演菲歐娜的是新人演員馬迪婭·納爾萬加,曾經獲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露皮塔·尼永奧飾演菲歐娜的媽媽。
電影裏,童年的菲歐娜對未來充滿了幻想。
“媽媽,我能成為一個大人物嗎?”
“別想這些事,孩子。”
“為什麽?”
“像我們這樣在貧民窟的人……你會失望的。”
學棋後,她和同伴下棋,堅韌而頑強。
“菲歐娜,你會輸的。”
“我不會輸,我一定會贏!”
教練發現了她的天賦和努力,鼓勵她:“你一定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菲歐娜虔誠地親吻象棋,親吻她的希望。
在國際比賽上,對手看不起年幼的菲歐娜,同菲歐娜握手之後,居然嫌棄地用桌布擦手。
菲歐娜用實力讓裝逼的人裝不下去。
“眼鏡該換了,居然沒有看清你的實力。”
“她贏了!”
“她贏了!她是我們的英雄!”
菲歐娜知道這部電影將在月底上映,當被問到她是否已經看過電影時,她笑了:“我沒有看過電影,但我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
比賽獎金、書和電影的合約收益。終於讓菲歐娜和她的家庭徹底擺脫了貧窮。她不再是當年那個連飯都吃不起的瘦弱小女孩,現在的她自信、大方,在卡推的寄宿中學學習,並夢想著明年秋季向哈佛大學提出申請。
她並沒有離開卡推,而是用課餘時間,在卡推做起了象棋教練。
“我希望我的經曆能給他們激勵。”她看著貧民窟的其它孩子們,“象棋給了我全新的生活,我希望也能帶給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是一個國際象棋迷,國際象棋至少幫助他取得了人生的兩項輝煌成就:
一是國際象棋為布熱津斯基指明了尋求和平之路,他參與了中東和平進程談判。
布熱津斯基作為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與了美國卡特總統、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中東和平談判。在美國推動下,埃以雙方於1978年9月17日簽署《戴維營協議》(camp david ords )。
為此,薩達特和貝京於1978年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埃以雙方在此基礎上於1979年3月26日正式簽署《埃以和平條約》,結束雙方之間持續30多年的戰爭狀態。
戴維營會談期間,布熱津斯基曾與以色列總理貝京進行了一場國際象棋對局。這一對局的象征意義是把國際象棋與人類和平事業聯係到一起,因此名垂青史。
對於這一對局,布熱津斯基迴憶道:
他(指貝京—譯者注)一開始就告訴我,自從1940年9月以來,他這是第一次下國際象棋。那時,他正在進行一場國際象棋對局,內政部人民委員會的人闖進家門,把他抓走了……
但是我懷疑,貝京提起他被內政部人民委員會抓走的那一盤國際象棋對局,是為了在心理上麻痹我。在我和他的對局臨近結束時,貝爾夫人注意到他的丈夫和我深深沉浸在對局中,她說:“梅納赫姆就是喜歡下國際象棋!”。
國際政治需要布局謀勢,運用子力,選擇目標,攻守兼顧,這與國際象棋有相通之處。在書中,布熱津斯基把國際政治看作是一個戰略大棋局,把歐亞大陸看作是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心地帶,他用國際象棋的眼光為各國分配角色:美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型霸權,是下棋的人或者國際象棋的王;法、德、俄、中、印五國是既有民族意誌也有能力運用自己力量影響世界現有格局,是“地緣戰略國家”,在國際象棋中是重子----王後或者車;烏克蘭、阿塞拜疆、韓國、土耳其、伊朗五國均分布在在世界政治大棋盤的中心地帶,構成“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它們是國際象棋中的輕子----馬和象;而英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意大利、埃及、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墨西哥等重要國家,則由於其各自所處位置太邊緣了,被排除在決定世界未來的大棋局之外。連一個小兵都沒有撈上。
此書是美國人寫的,堅持美國中心論,以美國眼光來看問題,為維護美國霸權服務。
同一個世界,如果換了主角,由中國人寫,以中國眼光來看問題,為維護中國利益服務,則各種角色子力配置,攻守形勢,必然會有許多不同。
最近德國出版了一本由前總理施密特和現財政部長施坦布魯克合著的新書,書名為《一步一步》(德語原文:“zug um zug”;英語譯文“move by move”,中文時髦的譯法為《步步驚心》)。此書封麵上是上述兩位大人物正在進行國際象棋對局。
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國際象棋書,它不是,它是一本政治經濟類書籍。但是,也不要以為它與國際象棋無關。它與國際象棋有著密切關係。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heinrich waldemar schmidt)是德國著名政治家,前西德社會民主黨主席,於1974年至1982年擔任西德總理。此前,他還先後擔任過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和代理外交部長。施密特現年93歲,是德國《die zeit》周報的聯合發行人,依然活躍在德國政壇,經常對時事發表見解獨特的評論,不乏犀利言辭。當然,這裏最重要的是施密特是一位忠實的國際象棋愛好者,
施密特夫人在接受采訪時被記者問及:“美國總統福特夫人影響丈夫的辦法是在睡覺前吹枕邊風。你是怎麽影響丈夫的呢?”洛吉說:施密特的睡前準備是讀書,“這是他唯一可以讀點書的機會”。她還補充說:她覺得晚上倆人一起下國際象棋時對丈夫施加影響更合適些,“常常有一些問題非常之重要,我的丈夫想聽聽不同的人意見,我就是其中之一”。
16歲成為國際象棋界的女王,她就是菲歐娜。
這是9月底將上映的電影《卡推女王》,迪士尼電影公司找來金獅獎最佳導演和奧斯卡最佳女配,隻為了將菲歐娜傳奇的人生驕傲地告訴全世界——
那一年,16歲的菲歐娜參加國際象棋大賽,一舉成為國家英雄。迴國後,記者問她:今晚迴家,第一句想跟媽媽說的話是什麽?
菲歐娜說:我想問她,媽媽,我們明天的早飯夠吃了嗎?
這不是一句玩笑。這是赤裸裸的現實。
在非洲最窮的貧民窟裏,菲歐娜和母親每天的生活希望,就是可以在一整天裏找到任何填肚子的東西。硬吃下去,才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直到有一天,餓得受不了的她看見一碗免費粥。又香又滑的粥旁邊,立著幾個木頭小人。
他們說,這個叫國際象棋。會下象棋,就可以喝粥。
非洲烏幹達最貧窮的貧民窟,卡推。
卡推破舊的就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到處是低矮的破房子,遍地都是垃圾、臭水、蒼蠅。
死亡,是卡推最尋常不過的事。這裏是暴力事件和疾病的高發區,艾滋病、瘧疾、埃博拉、肺結核……
“我記得3歲的時候,我去看望爸爸,他病的很嚴重。一星期後,他死於艾滋病。葬禮之後沒多久,姐姐朱麗葉說她頭疼,吃了一些草藥就去睡了。第二天早上,我們發現她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她死了。”
菲歐娜坐在卡推的街邊,一手托腮,迴憶起她的童年,那時候家裏隻剩下母親一個人艱難地支撐著全家的生計。
六歲的菲歐娜早就因為沒錢從學校輟學了,那時候她每天麵臨的主要危機就是沒有食物。
“家裏總是沒有吃的,我很餓。我每天都在尋找食物,隻要找到今天的夥食,就能多活一天。”
因為太餓了,有一天,她偷偷跟著她的哥哥布萊恩溜到了一家基督教慈善基金會。那裏在教孩子們下國際象棋,聽說去學象棋的孩子就有免費的粥喝。
她從房子的破洞裏偷偷往裏麵看,看到一些孩子們在玩那個黑白棋子的遊戲,那是她第一次見到國際象棋。
她想,我真的能學會這麽神奇的東西嗎?可是我必須學會,因為如果我學會了,我就有粥喝了呀!
學習象棋,就意味著每天的一碗粥,意味著她今天不會餓死,意味著她又堅強地活過了一天。
她開始每天步行六公裏學棋。穿過卡推塵土飛揚的街道,穿過街邊破破爛爛的民房,穿過滿地的垃圾,老鼠,穿過她貧窮的生活,走向她唯一的,生存的希望。
她並不識字,也看不懂棋書,隻能日複一日地旁聽教練的講課,在晚上迴家之後,點起一盞燈火,在自家破舊的房屋裏練習。
基金會的教練羅伯特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頗有天賦的女孩。讓他驚訝的不僅僅是菲歐娜在象棋上進步飛速,而是這個女孩在學棋和下棋時表現出的拚勁。
“她很頑強,我原本以為女孩子下棋的風格可能會比較軟,但我發現她就像一個男生一樣,喜歡進攻,雖然經常失敗,但每次都會拚盡全力地戰鬥。”
菲歐娜喜歡進攻,喜歡戰鬥。但是在她學棋的初期,她經常為了戰鬥選擇風險大的進攻方式,因此經常失敗。
“輸了,我會很難過。我會想,難道這條路不適合我嗎?難道我注定隻能在卡推流浪,每天為了生存尋找食物,因為沒有房子而睡在街上嗎?”
教練羅伯特察覺了她的不安和沮喪。
“頑強的戰鬥是對的,但是你要學會更有耐心。”
在不停地失敗和學習中,菲歐娜像一塊海綿一樣,迅速地從每一場比賽裏吸取經驗,飛快成長。
一年之後,菲歐娜就打敗了基金會裏學棋的所有同學,連教練羅伯特都輸給她了。
2007年,11歲的她獲得了烏幹達女子青少年錦標賽的冠軍。2009年,13歲的菲歐娜和另外兩名棋手一起代表烏幹達,前往蘇丹參加非洲國際兒童象棋錦標賽(團體賽)。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菲歐娜迴憶起坐飛機的感覺,特別興奮,“飛機在白雲裏穿梭,哇我第一次這麽近距離看到雲朵,像棉花糖一樣,我還以為我們可以一直飛到天堂去了呢!”
這也是她第一次住酒店,用上抽水馬桶和淋浴器。在酒店的餐廳裏,她可以拿著一個很大的菜單點菜,“感覺像個女王一樣”。
她第一次見識到卡推以外的世界,原來可以是這麽和平、美好、幹淨。而這一切,隻有當她在象棋世界裏努力拚搏之後,才有可能獲得。
那次比賽,她一共參加了四場,四場全勝。最終和她的隊友一起,打敗了其它16個國家,贏得了總冠軍的獎杯。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這場比賽囊括了世界上最精英的國際象棋棋手們。
14歲的菲歐娜是全場146個國家,1000多個棋手裏最年輕的棋手之一。她穿著黑色大衣,帶著白色針織帽,端坐在棋盤前,心裏有些緊張。
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奧林匹克團體賽,她和對手在棋盤上展開了殊死搏鬥。
菲歐娜的開局並不占優勢,在開始的前20步,她甚至一度處於下風。
但她並不急躁,非常有耐心地潛伏著,在找到機會時毫不猶豫地出手攻擊,殺得對手節節敗退,直到無處可走。
她的對手最終認輸了,菲歐娜為她的國家烏幹達贏得了一場勝利。她鬆了一口氣,開心地在她的棋盤前和勝利紀錄合影。
2012年,她再次代表烏幹達參加了第40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和隊友們一起屢挫強敵,將國家隊的世界排名往上提升了整整19位,成為全國英雄。
世界象棋聯合會授予她女子候選大師(wcm)稱號,這是烏幹達建國以來,第一次有女性獲得這個稱號。
迴到烏幹達時,她接受了國家領導的讚揚和媒體的采訪。
記者興奮地問她:“你今晚迴家,第一句想跟媽媽說的話是什麽?”
“我想問她,”菲歐娜說,“媽媽,我們明天的早飯夠吃了嗎?”
早飯當然夠吃。菲歐娜參加比賽贏得的獎金確實改善了她的家庭情況,但在她買得起貧民窟外的房子之前,她仍然不得不和母親一起在卡推貧民窟裏繼續生活。
想要離開貧民窟,讓母親有一個家,她就必須繼續努力下棋,贏棋,和對手戰鬥,和生活鬥爭。從前,是為了一碗粥,現在,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2010年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
她特殊的經曆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在參加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後,各國媒體紛紛報道這個從貧民窟裏走出來的象棋女王。
作家tim crothers看到了相關報道,對她十分有興趣,在采訪了她之後,為她寫了
傳記《卡推女王(the queen of katwe)》。
這本傳記經由迪士尼籌備,最終拍攝了電影《卡推女王》。
迪士尼找來了
第一位獲得金獅獎的女性導演,米拉·奈爾。她對這部女性題材的電影十分有興趣。電影裏飾演菲歐娜的是新人演員馬迪婭·納爾萬加,曾經獲過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露皮塔·尼永奧飾演菲歐娜的媽媽。
電影裏,童年的菲歐娜對未來充滿了幻想。
“媽媽,我能成為一個大人物嗎?”
“別想這些事,孩子。”
“為什麽?”
“像我們這樣在貧民窟的人……你會失望的。”
學棋後,她和同伴下棋,堅韌而頑強。
“菲歐娜,你會輸的。”
“我不會輸,我一定會贏!”
教練發現了她的天賦和努力,鼓勵她:“你一定可以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
菲歐娜虔誠地親吻象棋,親吻她的希望。
在國際比賽上,對手看不起年幼的菲歐娜,同菲歐娜握手之後,居然嫌棄地用桌布擦手。
菲歐娜用實力讓裝逼的人裝不下去。
“眼鏡該換了,居然沒有看清你的實力。”
“她贏了!”
“她贏了!她是我們的英雄!”
菲歐娜知道這部電影將在月底上映,當被問到她是否已經看過電影時,她笑了:“我沒有看過電影,但我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
比賽獎金、書和電影的合約收益。終於讓菲歐娜和她的家庭徹底擺脫了貧窮。她不再是當年那個連飯都吃不起的瘦弱小女孩,現在的她自信、大方,在卡推的寄宿中學學習,並夢想著明年秋季向哈佛大學提出申請。
她並沒有離開卡推,而是用課餘時間,在卡推做起了象棋教練。
“我希望我的經曆能給他們激勵。”她看著貧民窟的其它孩子們,“象棋給了我全新的生活,我希望也能帶給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是一個國際象棋迷,國際象棋至少幫助他取得了人生的兩項輝煌成就:
一是國際象棋為布熱津斯基指明了尋求和平之路,他參與了中東和平進程談判。
布熱津斯基作為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與了美國卡特總統、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menachem begin)中東和平談判。在美國推動下,埃以雙方於1978年9月17日簽署《戴維營協議》(camp david ords )。
為此,薩達特和貝京於1978年獲得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埃以雙方在此基礎上於1979年3月26日正式簽署《埃以和平條約》,結束雙方之間持續30多年的戰爭狀態。
戴維營會談期間,布熱津斯基曾與以色列總理貝京進行了一場國際象棋對局。這一對局的象征意義是把國際象棋與人類和平事業聯係到一起,因此名垂青史。
對於這一對局,布熱津斯基迴憶道:
他(指貝京—譯者注)一開始就告訴我,自從1940年9月以來,他這是第一次下國際象棋。那時,他正在進行一場國際象棋對局,內政部人民委員會的人闖進家門,把他抓走了……
但是我懷疑,貝京提起他被內政部人民委員會抓走的那一盤國際象棋對局,是為了在心理上麻痹我。在我和他的對局臨近結束時,貝爾夫人注意到他的丈夫和我深深沉浸在對局中,她說:“梅納赫姆就是喜歡下國際象棋!”。
國際政治需要布局謀勢,運用子力,選擇目標,攻守兼顧,這與國際象棋有相通之處。在書中,布熱津斯基把國際政治看作是一個戰略大棋局,把歐亞大陸看作是世界上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中心地帶,他用國際象棋的眼光為各國分配角色:美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型霸權,是下棋的人或者國際象棋的王;法、德、俄、中、印五國是既有民族意誌也有能力運用自己力量影響世界現有格局,是“地緣戰略國家”,在國際象棋中是重子----王後或者車;烏克蘭、阿塞拜疆、韓國、土耳其、伊朗五國均分布在在世界政治大棋盤的中心地帶,構成“地緣政治支軸國家”,它們是國際象棋中的輕子----馬和象;而英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意大利、埃及、沙特阿拉伯、哈薩克斯坦、墨西哥等重要國家,則由於其各自所處位置太邊緣了,被排除在決定世界未來的大棋局之外。連一個小兵都沒有撈上。
此書是美國人寫的,堅持美國中心論,以美國眼光來看問題,為維護美國霸權服務。
同一個世界,如果換了主角,由中國人寫,以中國眼光來看問題,為維護中國利益服務,則各種角色子力配置,攻守形勢,必然會有許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