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女子象棋大師
黃子君,1962 年出生於廣州市,11 歲學棋,小學三年級時獲得三、四年級男女混合棋賽冠軍。
首位全國冠軍黃子君
1974 年,廣東象棋名宿陳鬆順發現了黃子君這棵“棋苗”,將她選入廣州市業餘體校象棋班。在陳鬆順、陳柏祥老師的指導下,她係統地學習了象棋理論和開、中、殘局知識,棋藝從此突飛猛進。
197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運會首次將女子象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進入決賽的 8 名選手經過 7 輪棋的角逐,廣東黃子君獲得冠軍,成為第一位全國女子象棋個人冠軍。
自 1982 年國家設立女子團體賽項目起,黃子君、黃玉瑩(1987 年起增加劉璧君為第三台)組成廣東女隊四度摘取女子全國團體冠軍(1983 年、1984 年、1986 年、1988 年),1983 年、1984 年、1987 年分獲第二、三、六名。黃子君與黃玉瑩組成的團體隊多次參加“省港澳埠棋賽”,並以絕對優勢多次奪冠,名揚港澳。
黃子君自 1978 年起跨進全國象棋賽場(1978 年全國少年象棋賽上她以七戰全勝奪冠),至 1988 年退出棋壇止,十年枰場生涯,成績出色。1979 年她奪得全國冠軍,並曾先後兩次獲亞軍(1981 年、1983 年),兩次獲第三名,兩次獲第四名,一次獲第五名。另外,在各大杯賽中也表現身手不凡。1983 年獲“敦煌杯”大師邀請賽冠軍,1985 年獲“百歲杯”象棋大師邀請賽冠軍,1986 年獲第二屆“天龍杯”大師邀請賽冠軍。1988 年,26 歲的黃子君光榮退役,赴澳大利亞留學,現定居澳洲。
謝思明1962年生於北京,老家河南洛陽市孟津縣人,1973年入北京市業餘體校學習。1978年入北京棋隊。1978年獲全國少年象棋賽女子亞軍,1979年[1][2]象棋女子成人賽,謝思明獲第五名,同年奪得少年賽冠軍。1980年4月,全國象棋賽在福州舉行,謝思明以9勝2和的不敗戰績奪得女子冠軍,並於1981年、1982年、1983年四次蟬聯冠軍,1987年再奪冠軍。1980年、1982年至1984年在三屆“亞洲杯”中國象棋女子個人賽中,連獲冠軍。1980年至1983年四次獲全國中國象棋比賽女子成年組冠軍。
1983年中國國家體委授予象棋大師,在此期間,謝思明還取得一次第四名,一次第五名,帶領北京象棋女隊取得1984年團體冠軍,1986年團體第四,1987年團體第六的好成績。
中國象棋女子特級大師為“楚漢六鳳”之首,與高華、單霞麗、胡明、王琳娜、金海英等五位棋後並稱“楚漢六鳳”,代表中國參加了第一、二、三、五屆“亞洲杯象棋賽”(1980年、1982年、1984年、1988年),力挫新加坡女棋王張心歡,四度奪魁,被譽為“亞洲後”。1988年亞洲象棋聯合會授予象棋國際特級大師稱號。
謝思明對象棋的未來充滿信心,隻要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就會提高,那時象棋的市場隻會更大,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也將有更為強烈的向往與自豪感。這也很好解釋,為什麽當象棋比賽出現在電視中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除了棋,謝思明涉獵甚廣,她酷愛古典音樂、芭蕾舞、足球、網球等,雖然這些也都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她能保持健康而快樂的心態,從而坦然輕鬆地麵對所有困難,但這一切畢竟隻是愛好而已。
有位老記者讚她是“象棋與電視牽線的紅娘”。特級大師徐天紅說:“我參加了所有我這個級別的電視快棋賽,很感謝謝思明牽線搭橋。她是個棋手,很能理解下棋人的酸甜苦辣”。
特級大師陶漢明更是一言以蔽之:“我真的打心眼裏希望中國能多出幾個謝思明”。謝思明功莫大焉!
從棋手到儒商,再到象棋節目策劃人,謝思明長袖善舞,愈發顯得光彩照人。
謝思明在象棋職業生涯中,多次獲得個人和團體的好成績,為北京、為中國的象棋事業立下卓越戰功。
謝思明棄弈從商後成立了銀鴻廣告公司,仍為中國象棋事業的發展貢獻著一個棋手應盡的力量。
謝思明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放的“中立杯”、“中保財產杯”、“紅牛杯”等多次現場真播的比賽中擔任解說,為棋界及廣大棋迷們的棋藝提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謝思明思路清晰,善於判斷形式,屬於有策略的攻殺型棋手。
棋風潑辣,善於對攻;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對限著時間的掌握,頗有分寸。
對戰靈活,縝密細致,布局上時有創新,中殘局功夫猶深,在比賽中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她是新一代棋手學習的榜樣。
從最初的中立杯象棋電視快棋賽到後來的紅牛杯特級大師爭霸賽、中視股份杯象棋總決賽、翔龍杯南北象棋對抗賽、派威互動電視超級排位賽等等,一概都是謝思明的得意之作。
鮮有棋界之外的人知道,由她講解的這些比賽,無一例外都是由她一手策劃組織起來的。
1989年,謝思明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並在取得文憑後經商,從此不再參加象棋比賽。當“中立杯”旗開得勝之時,當問及她為何離開象壇,又為何要策劃舉辦中立杯賽時,謝思明說:“我曾與象棋不辭而別,但我的內心從來沒有離開過象棋,兩手空空離開棋壇,卻滿攜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許多許多,舉辦象棋快棋賽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心願”。
單霞麗1962年4月出生於上海市,上小學時進入上海精武體育會象棋班學棋。她聰明穎悟,成績突出,1978年首次參加全國少年賽獲女子組亞軍。1979年參加全國首屆象棋女子成人賽,又獲得亞軍。1978年進入上海棋社接受正規訓練,在胡榮華、徐天利、朱永康等名手指導下,棋藝飛速提高,1980年在四川樂山舉行的棋類聯賽上,單霞麗一舉奪魁,成為我國第三位全國象棋女子個人冠軍。1984年個人賽上,單霞麗再度奪魁,按國家體委的有關規定,晉升為特級大師,是我國繼謝思明之後第二位女子特級大師。
作為上海女隊一台主力,單霞麗率隊三奪女團桂冠(1983年、1989年、1993年)。僅兩次團體獲第六名,其它都在前三名之列(1982年至1997年)堪稱女隊中的佼佼者。三次進入前三名(1985年、1992年、1994年),七次進入前六名,不愧是象棋界的巾幗棋傑,棋壇上的“常青樹”。
1986年單霞麗作為中國象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城市名手賽,擊敗勁敵張心歡,獲得個人冠軍。1993年、1994年代表中國棋手出訪歐洲四國和日本國,推廣象棋,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迴國後她撰寫了記行性文章,連載於《上海象棋》,在國內反應良好。1998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她和國際大師徐天利合著的《象棋女傑單霞麗對局精選》,成為女棋手出書的第一人。
高華,女,1949年生,安徽省亳州市(原安徽亳縣)人,1961年初,作為阜陽地區的女棋手,到省體委棋隊集訓,師從省象棋冠軍韓漢與省隊教練徐和良。1962年高華留在省棋隊,徐和良教練經常帶隊員到南京、上海、溫州等地與當地棋手對弈,高華的棋藝在實戰中日趨成熟。
1965年底,省象棋隊解散,高華被分散到合肥市農藥廠當工人。1974年恢複了全國象棋比賽,高華代表安徽省參賽,是86位參賽棋手中唯一的女將。她先後戰勝戰和數名男棋手,甩下十四位須眉獲第七十二名,引起賽場轟動。1975年她又代表安徽男隊參加了第三屆全國運動會象棋預賽。
1979年設立全國女子象棋個人賽項目後,高華便參加了曆次女子比賽:1979年獲第四屆全運會個人第四名,在1980年、1981年舉行的四次全國比賽中,高華三次獲亞軍,一次獲第五名。1982年設女子團體項目,高華率安徽女隊參賽,坐鎮一台。1982年至1989年期間,安徽女隊一次獲亞軍,兩次獲季軍,一次獲第四名,二次獲第五名。1982年至1984年個人賽上,高華每年均進入前六名。1985年又以雄厚實力奪得女子個人冠軍,同年晉升為女子象棋特級大師。1986年12月,高華代表中國參加了“亞洲杯”女子個人賽,她一路領先,決戰中戰勝新加坡女棋王張心歡,奪得“亞洲杯”女子個人冠軍。
作為我國最早的象棋女將,高華兢兢業業、自強不息,1995年她重返賽場,棋力不減,頗受敬重。現任安徽省棋隊教練。
胡明是中國象棋女子特級大師。1971年出生,河北深澤人,女子象棋特級大師,是中國象棋界第一個奪得世界、亞洲、全國錦標賽所有冠軍頭銜的女棋手。
胡明是怎樣和象棋結緣的呢?這還是得益於她的爸爸。胡明的爸爸是石家莊化肥廠一位普通的工人,工作之餘,他總是喜歡邀人“殺”上幾盤,這也算是對一天勞作的補償吧。每當這時,小胡明總要靠在爸爸的膝蓋上,忽閃著她那雙細而長的大眼睛,認真觀看。“爸爸,什麽叫臥槽?”,“爸爸,什麽叫悶宮?”小胡明的問題越來越多,簡直令爸爸應接不暇了。俗話說,童年時代的興趣往往是未來事業的萌芽,胡明的興趣就這樣的被培養起來了。及至三歲,胡明竟然能和爸爸麵對麵的“將軍”了。從那以後,碩大無朋的棋子,縱橫交錯的棋盤就成了她心中綠地,她開始了愉快的耕耘。胡明長到七歲,已經開始戰勝爸爸,這一年開始,她開始和長她兩歲的二姐胡靜一起,代表學校去參加不分年齡的全市女子中國象棋比賽,而胡明的成績差不多總是比姐姐要好。這個消息傳到了市業餘體校教練韓國慶那裏,他想試試胡明的棋力,誰知初次交鋒竟險些敗陣。韓教練心裏樂開了花,當即留下胡明,傾囊相授。一經行家指點,胡明的棋就象雛鷹插上了翅膀,要振翅高飛了。胡明十歲那年,取得了全市女子冠軍稱號,同年又在全省運動會上戰勝多名成人女棋手,成為全省中國象棋的“皇後”。就在這次比賽中,著名象棋大師劉殿中發現了她,把她招到自己旗下,作為自己第一位女高徒。胡明如魚得水了。在省象棋隊裏,有循循善誘的領隊阿姨何玉蘭,有和藹可親的老師劉殿中,有國內棋壇馳名的李來群、黃勇等大哥哥……這位係著紅領巾的小姑娘日益成熟起來。兩年後,十三歲的胡明將國內第一個女子特級大師、長自己八歲的北京選手謝思明擊敗,躍入女子三傑行列。這樣,她以當年參加全國比賽的總積分,被批準為中國象棋大師。這個國內弈壇中年齡最小的大師,不啻是棋界一顆奪目的新星。如今,這顆新星愈發光芒四射了。她繼一九八六年奪取全國冠軍之後,又在一九八七年新春,在謝思明、單霞麗、高華、林野、黃子君、胡明六個女狀元參加的“金星杯”中國象棋大師精英賽上再奪魁首。胡明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年,她很活潑,愛與小夥伴們談笑逗鬧,愛看連環畫和各種各樣的兒童故事和電視、電影,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愛哭鼻子。但胡明又是一位“大將”。她久經沙場,神機妙算,在她麵前堆放的棋譜上,有她認真劃下的各種記分;她參加比賽的“比賽記錄”已積屯了半個櫃子,那是她付出心血的標誌。中國象棋的一代驕子胡榮華,自十五歲奪取全國冠軍之後,三十年長盛不衰,胡明能否書寫和創造巾幗英雄的新業績?伴侶拭目以待。真個是:老胡猶健小胡出十五同登折桂春江山代有才人在看取新科女狀元。
黃子君,1962 年出生於廣州市,11 歲學棋,小學三年級時獲得三、四年級男女混合棋賽冠軍。
首位全國冠軍黃子君
1974 年,廣東象棋名宿陳鬆順發現了黃子君這棵“棋苗”,將她選入廣州市業餘體校象棋班。在陳鬆順、陳柏祥老師的指導下,她係統地學習了象棋理論和開、中、殘局知識,棋藝從此突飛猛進。
197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運會首次將女子象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進入決賽的 8 名選手經過 7 輪棋的角逐,廣東黃子君獲得冠軍,成為第一位全國女子象棋個人冠軍。
自 1982 年國家設立女子團體賽項目起,黃子君、黃玉瑩(1987 年起增加劉璧君為第三台)組成廣東女隊四度摘取女子全國團體冠軍(1983 年、1984 年、1986 年、1988 年),1983 年、1984 年、1987 年分獲第二、三、六名。黃子君與黃玉瑩組成的團體隊多次參加“省港澳埠棋賽”,並以絕對優勢多次奪冠,名揚港澳。
黃子君自 1978 年起跨進全國象棋賽場(1978 年全國少年象棋賽上她以七戰全勝奪冠),至 1988 年退出棋壇止,十年枰場生涯,成績出色。1979 年她奪得全國冠軍,並曾先後兩次獲亞軍(1981 年、1983 年),兩次獲第三名,兩次獲第四名,一次獲第五名。另外,在各大杯賽中也表現身手不凡。1983 年獲“敦煌杯”大師邀請賽冠軍,1985 年獲“百歲杯”象棋大師邀請賽冠軍,1986 年獲第二屆“天龍杯”大師邀請賽冠軍。1988 年,26 歲的黃子君光榮退役,赴澳大利亞留學,現定居澳洲。
謝思明1962年生於北京,老家河南洛陽市孟津縣人,1973年入北京市業餘體校學習。1978年入北京棋隊。1978年獲全國少年象棋賽女子亞軍,1979年[1][2]象棋女子成人賽,謝思明獲第五名,同年奪得少年賽冠軍。1980年4月,全國象棋賽在福州舉行,謝思明以9勝2和的不敗戰績奪得女子冠軍,並於1981年、1982年、1983年四次蟬聯冠軍,1987年再奪冠軍。1980年、1982年至1984年在三屆“亞洲杯”中國象棋女子個人賽中,連獲冠軍。1980年至1983年四次獲全國中國象棋比賽女子成年組冠軍。
1983年中國國家體委授予象棋大師,在此期間,謝思明還取得一次第四名,一次第五名,帶領北京象棋女隊取得1984年團體冠軍,1986年團體第四,1987年團體第六的好成績。
中國象棋女子特級大師為“楚漢六鳳”之首,與高華、單霞麗、胡明、王琳娜、金海英等五位棋後並稱“楚漢六鳳”,代表中國參加了第一、二、三、五屆“亞洲杯象棋賽”(1980年、1982年、1984年、1988年),力挫新加坡女棋王張心歡,四度奪魁,被譽為“亞洲後”。1988年亞洲象棋聯合會授予象棋國際特級大師稱號。
謝思明對象棋的未來充滿信心,隻要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就會提高,那時象棋的市場隻會更大,而中國人對傳統文化也將有更為強烈的向往與自豪感。這也很好解釋,為什麽當象棋比賽出現在電視中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除了棋,謝思明涉獵甚廣,她酷愛古典音樂、芭蕾舞、足球、網球等,雖然這些也都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她能保持健康而快樂的心態,從而坦然輕鬆地麵對所有困難,但這一切畢竟隻是愛好而已。
有位老記者讚她是“象棋與電視牽線的紅娘”。特級大師徐天紅說:“我參加了所有我這個級別的電視快棋賽,很感謝謝思明牽線搭橋。她是個棋手,很能理解下棋人的酸甜苦辣”。
特級大師陶漢明更是一言以蔽之:“我真的打心眼裏希望中國能多出幾個謝思明”。謝思明功莫大焉!
從棋手到儒商,再到象棋節目策劃人,謝思明長袖善舞,愈發顯得光彩照人。
謝思明在象棋職業生涯中,多次獲得個人和團體的好成績,為北京、為中國的象棋事業立下卓越戰功。
謝思明棄弈從商後成立了銀鴻廣告公司,仍為中國象棋事業的發展貢獻著一個棋手應盡的力量。
謝思明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放的“中立杯”、“中保財產杯”、“紅牛杯”等多次現場真播的比賽中擔任解說,為棋界及廣大棋迷們的棋藝提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謝思明思路清晰,善於判斷形式,屬於有策略的攻殺型棋手。
棋風潑辣,善於對攻;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對限著時間的掌握,頗有分寸。
對戰靈活,縝密細致,布局上時有創新,中殘局功夫猶深,在比賽中表現良好的心理素質。她是新一代棋手學習的榜樣。
從最初的中立杯象棋電視快棋賽到後來的紅牛杯特級大師爭霸賽、中視股份杯象棋總決賽、翔龍杯南北象棋對抗賽、派威互動電視超級排位賽等等,一概都是謝思明的得意之作。
鮮有棋界之外的人知道,由她講解的這些比賽,無一例外都是由她一手策劃組織起來的。
1989年,謝思明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並在取得文憑後經商,從此不再參加象棋比賽。當“中立杯”旗開得勝之時,當問及她為何離開象壇,又為何要策劃舉辦中立杯賽時,謝思明說:“我曾與象棋不辭而別,但我的內心從來沒有離開過象棋,兩手空空離開棋壇,卻滿攜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許多許多,舉辦象棋快棋賽多年來一直是我的心願”。
單霞麗1962年4月出生於上海市,上小學時進入上海精武體育會象棋班學棋。她聰明穎悟,成績突出,1978年首次參加全國少年賽獲女子組亞軍。1979年參加全國首屆象棋女子成人賽,又獲得亞軍。1978年進入上海棋社接受正規訓練,在胡榮華、徐天利、朱永康等名手指導下,棋藝飛速提高,1980年在四川樂山舉行的棋類聯賽上,單霞麗一舉奪魁,成為我國第三位全國象棋女子個人冠軍。1984年個人賽上,單霞麗再度奪魁,按國家體委的有關規定,晉升為特級大師,是我國繼謝思明之後第二位女子特級大師。
作為上海女隊一台主力,單霞麗率隊三奪女團桂冠(1983年、1989年、1993年)。僅兩次團體獲第六名,其它都在前三名之列(1982年至1997年)堪稱女隊中的佼佼者。三次進入前三名(1985年、1992年、1994年),七次進入前六名,不愧是象棋界的巾幗棋傑,棋壇上的“常青樹”。
1986年單霞麗作為中國象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亞洲城市名手賽,擊敗勁敵張心歡,獲得個人冠軍。1993年、1994年代表中國棋手出訪歐洲四國和日本國,推廣象棋,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迴國後她撰寫了記行性文章,連載於《上海象棋》,在國內反應良好。1998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她和國際大師徐天利合著的《象棋女傑單霞麗對局精選》,成為女棋手出書的第一人。
高華,女,1949年生,安徽省亳州市(原安徽亳縣)人,1961年初,作為阜陽地區的女棋手,到省體委棋隊集訓,師從省象棋冠軍韓漢與省隊教練徐和良。1962年高華留在省棋隊,徐和良教練經常帶隊員到南京、上海、溫州等地與當地棋手對弈,高華的棋藝在實戰中日趨成熟。
1965年底,省象棋隊解散,高華被分散到合肥市農藥廠當工人。1974年恢複了全國象棋比賽,高華代表安徽省參賽,是86位參賽棋手中唯一的女將。她先後戰勝戰和數名男棋手,甩下十四位須眉獲第七十二名,引起賽場轟動。1975年她又代表安徽男隊參加了第三屆全國運動會象棋預賽。
1979年設立全國女子象棋個人賽項目後,高華便參加了曆次女子比賽:1979年獲第四屆全運會個人第四名,在1980年、1981年舉行的四次全國比賽中,高華三次獲亞軍,一次獲第五名。1982年設女子團體項目,高華率安徽女隊參賽,坐鎮一台。1982年至1989年期間,安徽女隊一次獲亞軍,兩次獲季軍,一次獲第四名,二次獲第五名。1982年至1984年個人賽上,高華每年均進入前六名。1985年又以雄厚實力奪得女子個人冠軍,同年晉升為女子象棋特級大師。1986年12月,高華代表中國參加了“亞洲杯”女子個人賽,她一路領先,決戰中戰勝新加坡女棋王張心歡,奪得“亞洲杯”女子個人冠軍。
作為我國最早的象棋女將,高華兢兢業業、自強不息,1995年她重返賽場,棋力不減,頗受敬重。現任安徽省棋隊教練。
胡明是中國象棋女子特級大師。1971年出生,河北深澤人,女子象棋特級大師,是中國象棋界第一個奪得世界、亞洲、全國錦標賽所有冠軍頭銜的女棋手。
胡明是怎樣和象棋結緣的呢?這還是得益於她的爸爸。胡明的爸爸是石家莊化肥廠一位普通的工人,工作之餘,他總是喜歡邀人“殺”上幾盤,這也算是對一天勞作的補償吧。每當這時,小胡明總要靠在爸爸的膝蓋上,忽閃著她那雙細而長的大眼睛,認真觀看。“爸爸,什麽叫臥槽?”,“爸爸,什麽叫悶宮?”小胡明的問題越來越多,簡直令爸爸應接不暇了。俗話說,童年時代的興趣往往是未來事業的萌芽,胡明的興趣就這樣的被培養起來了。及至三歲,胡明竟然能和爸爸麵對麵的“將軍”了。從那以後,碩大無朋的棋子,縱橫交錯的棋盤就成了她心中綠地,她開始了愉快的耕耘。胡明長到七歲,已經開始戰勝爸爸,這一年開始,她開始和長她兩歲的二姐胡靜一起,代表學校去參加不分年齡的全市女子中國象棋比賽,而胡明的成績差不多總是比姐姐要好。這個消息傳到了市業餘體校教練韓國慶那裏,他想試試胡明的棋力,誰知初次交鋒竟險些敗陣。韓教練心裏樂開了花,當即留下胡明,傾囊相授。一經行家指點,胡明的棋就象雛鷹插上了翅膀,要振翅高飛了。胡明十歲那年,取得了全市女子冠軍稱號,同年又在全省運動會上戰勝多名成人女棋手,成為全省中國象棋的“皇後”。就在這次比賽中,著名象棋大師劉殿中發現了她,把她招到自己旗下,作為自己第一位女高徒。胡明如魚得水了。在省象棋隊裏,有循循善誘的領隊阿姨何玉蘭,有和藹可親的老師劉殿中,有國內棋壇馳名的李來群、黃勇等大哥哥……這位係著紅領巾的小姑娘日益成熟起來。兩年後,十三歲的胡明將國內第一個女子特級大師、長自己八歲的北京選手謝思明擊敗,躍入女子三傑行列。這樣,她以當年參加全國比賽的總積分,被批準為中國象棋大師。這個國內弈壇中年齡最小的大師,不啻是棋界一顆奪目的新星。如今,這顆新星愈發光芒四射了。她繼一九八六年奪取全國冠軍之後,又在一九八七年新春,在謝思明、單霞麗、高華、林野、黃子君、胡明六個女狀元參加的“金星杯”中國象棋大師精英賽上再奪魁首。胡明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年,她很活潑,愛與小夥伴們談笑逗鬧,愛看連環畫和各種各樣的兒童故事和電視、電影,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愛哭鼻子。但胡明又是一位“大將”。她久經沙場,神機妙算,在她麵前堆放的棋譜上,有她認真劃下的各種記分;她參加比賽的“比賽記錄”已積屯了半個櫃子,那是她付出心血的標誌。中國象棋的一代驕子胡榮華,自十五歲奪取全國冠軍之後,三十年長盛不衰,胡明能否書寫和創造巾幗英雄的新業績?伴侶拭目以待。真個是:老胡猶健小胡出十五同登折桂春江山代有才人在看取新科女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