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國際象棋奧賽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國際棋聯(fide)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團體比賽,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國際象棋團體比賽之一。男子正式比賽始於1927年,女子比賽始於1957年。1976年起,男女比賽同時舉行,每兩年舉行一屆,賽製采用瑞士製。2008年起,規定每隊參賽成員五人,比賽四個台次。截至2014年,獲得男女團體冠軍最多的隊伍都是前蘇聯(俄羅斯)國際象棋隊。2014年在挪威特羅姆瑟舉行的第41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中,由王玥、丁立人、餘泱漪、倪華和韋奕組成的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隊首次奪冠,打破了自1927年國象奧賽正式創辦87以來男團冠軍一直被歐美隊伍壟斷的曆史。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國象奧賽),之所以取名奧林匹克,是因為國際象棋曾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著密切聯係。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和1924年法國巴黎奧運會上,國際象棋都曾是正式比賽項目。因為奧運會規定隻有業餘選手才能參加,而當時國際象棋領域沒有把業餘棋手從專業棋手中分離出來,所以1924年國際棋聯(fide)成立之後,就獨立組織奧林匹克棋賽。國際棋聯先於1924年和1926年舉行兩次非正式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到1927年,正式開始組織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比賽冠軍獎杯稱為“國際哈密爾頓·羅素流動獎杯”,是由英國的一位公爵捐助並以其名字命名的金杯。
第一屆正式的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27年在英國倫敦舉行,共有16支隊參加,匈牙利隊獲得了冠軍,贏得“哈密爾頓·羅素流動金杯”。之後國象奧賽每隔一年或兩年舉辦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共舉辦了八屆。
二戰爆發後,國象奧賽隨即陷入停辦狀態。1950年,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舉辦了二戰後的首次國象奧賽,之後國象奧賽固定為每兩年舉辦一屆。參賽隊伍也逐漸增多,到2002年在斯洛文尼亞布萊德奧賽上,參賽的男隊達到了空前的135支。在2006年意大利都靈奧賽中,報名參賽的男隊達到137支,創造了參賽隊伍數量的新紀錄。在2014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中,參賽的男隊達到了174支,女隊也達到了137支,再創新高。
在前41屆國象奧賽中,蘇聯(俄羅斯)男隊在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和2002年共獲24次冠軍;美國男隊在1931、1933、1935、1937和1976年共獲5次冠軍;匈牙利男隊和亞美尼亞男隊分別在1927、1928、1936年和2006、2008、2012年各獲3次冠軍;烏克蘭男隊在2004和2010年獲2次冠軍;波蘭男隊、德國男隊、南斯拉夫男隊和中國男隊分別在1930年、1939年、1950年、2014年各獲1次冠軍。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57年增設了女子比賽,冠軍隊被授予以第一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維拉·明契克的姓名命名的“維拉·明契克流動獎杯”。最初,女子國象奧賽不定期舉行;於1976年起與男子國象奧賽同時同地進行。至2014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女子奧賽共舉行了26屆。其中前蘇聯(俄羅斯)女隊在1957、1963、1966、1969、1972、1974、1978、1980、1982、1984、1986、2010、2012和2014年共獲14次冠軍;格魯吉亞女隊和中國女隊分別在1992、1994、1996、2008年和1998、2000、2002、2004年各獲得4次冠軍;匈牙利女隊在1988和1990年獲2次冠軍;以色列女隊和烏克蘭隊分別在1976年和2006年各獲1次冠軍。
國象奧賽在實施男女比賽同時進行後,國際棋聯又設立了男女綜合表現獎。該項冠軍被授予以國際象棋曆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軍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名字命名的“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獎杯”。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最初采用循環賽製。後來參賽隊數逐漸增多,遂改用兩階段的分組循環預賽和決賽賽製。1976年起,國象奧賽開始采用瑞士賽製。國際棋聯還規定自1984年起,凡在4的倍數的年份舉辦的國象奧賽,將成為是4年一次的世界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的預選賽,獲前五名的隊出線。
男子國象奧賽為四個台次,每隊成員原來為六人,2008年起減為五人,即替補隊員減少一人。女子國象奧賽原來為三個台次,每隊成員四人,2008年起增至四個台次,每隊成員變為五人。這就是說,男女國象奧賽都比賽四個台次,各支隊伍都由五名隊員組成,其中四人上場,一人替補。
每個台次都設有台次金銀銅牌,各個台次得分率最高的三名棋手可以分獲台次獎。
輪次
自從1976年引入瑞士製後至2006年,國象奧賽一直是14輪或13輪,2008年起改為11輪。
比賽編對方式
從2008年開始,比賽的編對方式是:首先將參賽隊伍按等級分由高到低排列;在首輪比賽的配對時,給列表前半部分的隊伍加上一個初始“浮動積分”;在第二輪比賽中,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獲勝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後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將與隊伍列表後半部分首輪贏棋的隊伍編對;在第三輪比賽編對時,將首輪中所加的“浮動積分”去掉,按照各隊真實積分進行編對。
區分名次方式
從1976年引入瑞士製後至2006年,都是以局分區分名次。2008年起,改為由場分區分名次,每隊勝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輸一場得0分。
破同分規則
場分(tb1)相同的情況下,將按照所謂的“梭尼伯恩-伯格(sonnenborn-berger)”分高低來區分名次。所有11個對手中取場分較高的前10個對手,然後計算梭尼伯恩-伯格分。
梭尼伯恩-伯格分(tb2)=每個對手的場分x本隊與該對手的比賽得分。梭尼伯恩-伯格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梭尼伯恩-伯格”分相同,則需比較各隊的局分(tb3)。局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局分仍相同,則比較各隊所謂的“布赫茲(buchholz)”分。
布赫茲分(tb4)=所有對手的場分總和-場分最低的對手的場分。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這不僅因為這一賽事曆史久遠,而且因為其參賽範圍廣、規模大。現代國象奧賽都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三百支隊伍參賽,參賽棋手達上千人。
國象奧賽不僅是整個國際象棋領域最為看重的團體賽事,其冠軍是國際象棋界公認分量最重的,而且也是各國和地區重視程度很高的比賽。這是因為國象奧賽有很多做法與奧運會類似。譬如:開幕式上,各國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入場,賽場裏掛有每個參加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頒獎儀式上演奏冠軍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歌和會歌。很多國家和地區參加國象奧賽,更多是為各自至高無上的榮譽而戰。由於參賽人數眾多,國象奧賽賽場往往設在會展中心、冰球館等可容納人數眾多的場所。如2010年國象奧賽就設在俄羅斯漢特·曼西斯克網球中心,偌大的賽場裏數百張棋盤、1000多人同步下棋,場麵十分壯觀,震撼力非常強。
盡管國象奧賽參賽規模大,給承辦方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爭辦奧賽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也從另一方麵證明了國際象棋奧賽的影響力之大。
在國象奧賽賽場上,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棋手不僅可以切磋棋藝,比拚智力,還可以展示不同民族和國度的服飾文化。因此,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已經成為一個盛大的體育節日,向人們展示著獨特而十足的魅力。
2014年8月14日晚,從挪威特羅姆瑟傳來喜訊!中國男隊在第41屆奧林匹克團體賽收官戰中以3比1大勝波蘭男隊,從而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長達87年的壟斷。
今天中國男隊迎戰波蘭男隊。由於大分和小分均占優勢,中國男隊收官戰取勝即可登頂,即使打平也極有可能憑借小分高的優勢奪冠。中國隊主教練葉江川賽前介紹說:“中國男隊今天的策略是以穩為主,穩中進取。畢竟我們保證兩分,就很有可奪冠。波蘭男隊為了力爭前三名,肯定是想取勝。我們這樣的策略,也能給對手製造一些壓力。能幫助中國隊挖掘出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實戰中,四位小夥子出色地貫徹了賽前的戰略。四台倪華最先結束戰鬥,他先手與巴特爾戰成稍優的車兵殘局後,於第40迴合與對手握手言和。主將王玥則後手與波蘭頭號棋手沃伊塔澤克穩健地戰成了均勢的車象兵殘局,順利取得和棋。
二台丁立人先手麵對加耶夫斯基,利用對手中局階段的疏忽,成功在中心製造通路兵,並隨後憑借雙象和通路兵的威力,步步緊逼,僅用三個小時便逼迫加耶夫斯基停鍾認輸。賽後丁立人也說這盤棋是他本屆奧賽發揮最好的一盤棋。三台餘泱漪後手與新秀杜達一戰,利用對手開局階段的冒進,很快反先,並在後翼發起猛烈反擊,最終將戰鬥帶入勝勢的象兵殘局而獲勝。
這樣,憑借收官戰3比1大勝波蘭隊,中國男隊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首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台。這是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將近90年的壟斷。
賽後,中國隊主教練葉江川說:“今天這場比賽中國男隊表現非常出色。兩位小將衝鋒陷陣,兩位老將穩守城池。倪華和王玥都下得很穩健。丁立人對布局做了充分的準備,一直保持優勢。餘泱漪狀態非常好。這次比賽後,餘泱漪不但獲得台次獎牌,而且等級分已經突破2700分大關。”
綜觀本屆奧賽,中國男隊盡管平均等級分僅排名全場第七位,但五位隊員團結協作,敢打敢拚,充分發揮了自身水平。王玥坐鎮一台成功頂住了各國頂尖高手的衝擊,二台丁立人、三台餘泱漪、四台倪華和五台韋奕均未失一局,尤其是90後的餘泱漪和丁立人成為中國隊的得分手。他們相繼戰勝了歐洲冠軍阿塞拜疆隊、歐洲亞軍法國隊、歐洲勁旅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波蘭,打平了賽會頭號種子俄羅斯、二號種子烏克蘭,以及荷蘭隊。中國隊也是全場唯一保持不敗的隊伍。可以說,這個奧賽奪冠實至名歸。
中國男隊在第41屆奧林匹克團體賽收官戰中以3比1大勝波蘭男隊,從而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長達87年的壟斷。
經過新中國成立之後這麽多年的努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國際象棋如今在中國是蓬勃發展的好勢頭,雖然對於“血統純正”的中國象棋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可也隻有這樣才能讓中國象棋鳳凰逆磐,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做的並不是一味的抵製國際象棋在中國的發展,而是應該抱著學習的態度取長補短,隻有虛心的改進才能讓中國象棋更好的發展下去!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國際棋聯(fide)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世界性團體比賽,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國際象棋團體比賽之一。男子正式比賽始於1927年,女子比賽始於1957年。1976年起,男女比賽同時舉行,每兩年舉行一屆,賽製采用瑞士製。2008年起,規定每隊參賽成員五人,比賽四個台次。截至2014年,獲得男女團體冠軍最多的隊伍都是前蘇聯(俄羅斯)國際象棋隊。2014年在挪威特羅姆瑟舉行的第41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中,由王玥、丁立人、餘泱漪、倪華和韋奕組成的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隊首次奪冠,打破了自1927年國象奧賽正式創辦87以來男團冠軍一直被歐美隊伍壟斷的曆史。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國象奧賽),之所以取名奧林匹克,是因為國際象棋曾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著密切聯係。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和1924年法國巴黎奧運會上,國際象棋都曾是正式比賽項目。因為奧運會規定隻有業餘選手才能參加,而當時國際象棋領域沒有把業餘棋手從專業棋手中分離出來,所以1924年國際棋聯(fide)成立之後,就獨立組織奧林匹克棋賽。國際棋聯先於1924年和1926年舉行兩次非正式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到1927年,正式開始組織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比賽冠軍獎杯稱為“國際哈密爾頓·羅素流動獎杯”,是由英國的一位公爵捐助並以其名字命名的金杯。
第一屆正式的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27年在英國倫敦舉行,共有16支隊參加,匈牙利隊獲得了冠軍,贏得“哈密爾頓·羅素流動金杯”。之後國象奧賽每隔一年或兩年舉辦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共舉辦了八屆。
二戰爆發後,國象奧賽隨即陷入停辦狀態。1950年,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舉辦了二戰後的首次國象奧賽,之後國象奧賽固定為每兩年舉辦一屆。參賽隊伍也逐漸增多,到2002年在斯洛文尼亞布萊德奧賽上,參賽的男隊達到了空前的135支。在2006年意大利都靈奧賽中,報名參賽的男隊達到137支,創造了參賽隊伍數量的新紀錄。在2014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中,參賽的男隊達到了174支,女隊也達到了137支,再創新高。
在前41屆國象奧賽中,蘇聯(俄羅斯)男隊在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和2002年共獲24次冠軍;美國男隊在1931、1933、1935、1937和1976年共獲5次冠軍;匈牙利男隊和亞美尼亞男隊分別在1927、1928、1936年和2006、2008、2012年各獲3次冠軍;烏克蘭男隊在2004和2010年獲2次冠軍;波蘭男隊、德國男隊、南斯拉夫男隊和中國男隊分別在1930年、1939年、1950年、2014年各獲1次冠軍。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於1957年增設了女子比賽,冠軍隊被授予以第一位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冠軍維拉·明契克的姓名命名的“維拉·明契克流動獎杯”。最初,女子國象奧賽不定期舉行;於1976年起與男子國象奧賽同時同地進行。至2014年挪威特羅姆瑟奧賽,女子奧賽共舉行了26屆。其中前蘇聯(俄羅斯)女隊在1957、1963、1966、1969、1972、1974、1978、1980、1982、1984、1986、2010、2012和2014年共獲14次冠軍;格魯吉亞女隊和中國女隊分別在1992、1994、1996、2008年和1998、2000、2002、2004年各獲得4次冠軍;匈牙利女隊在1988和1990年獲2次冠軍;以色列女隊和烏克蘭隊分別在1976年和2006年各獲1次冠軍。
國象奧賽在實施男女比賽同時進行後,國際棋聯又設立了男女綜合表現獎。該項冠軍被授予以國際象棋曆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軍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的名字命名的“諾娜·加普林達什維利獎杯”。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最初采用循環賽製。後來參賽隊數逐漸增多,遂改用兩階段的分組循環預賽和決賽賽製。1976年起,國象奧賽開始采用瑞士賽製。國際棋聯還規定自1984年起,凡在4的倍數的年份舉辦的國象奧賽,將成為是4年一次的世界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的預選賽,獲前五名的隊出線。
男子國象奧賽為四個台次,每隊成員原來為六人,2008年起減為五人,即替補隊員減少一人。女子國象奧賽原來為三個台次,每隊成員四人,2008年起增至四個台次,每隊成員變為五人。這就是說,男女國象奧賽都比賽四個台次,各支隊伍都由五名隊員組成,其中四人上場,一人替補。
每個台次都設有台次金銀銅牌,各個台次得分率最高的三名棋手可以分獲台次獎。
輪次
自從1976年引入瑞士製後至2006年,國象奧賽一直是14輪或13輪,2008年起改為11輪。
比賽編對方式
從2008年開始,比賽的編對方式是:首先將參賽隊伍按等級分由高到低排列;在首輪比賽的配對時,給列表前半部分的隊伍加上一個初始“浮動積分”;在第二輪比賽中,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獲勝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後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之間將進行編對,隊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輪輸棋的各隊將與隊伍列表後半部分首輪贏棋的隊伍編對;在第三輪比賽編對時,將首輪中所加的“浮動積分”去掉,按照各隊真實積分進行編對。
區分名次方式
從1976年引入瑞士製後至2006年,都是以局分區分名次。2008年起,改為由場分區分名次,每隊勝一場得2分,平一場得1分,輸一場得0分。
破同分規則
場分(tb1)相同的情況下,將按照所謂的“梭尼伯恩-伯格(sonnenborn-berger)”分高低來區分名次。所有11個對手中取場分較高的前10個對手,然後計算梭尼伯恩-伯格分。
梭尼伯恩-伯格分(tb2)=每個對手的場分x本隊與該對手的比賽得分。梭尼伯恩-伯格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梭尼伯恩-伯格”分相同,則需比較各隊的局分(tb3)。局分高者名次列前。
如果局分仍相同,則比較各隊所謂的“布赫茲(buchholz)”分。
布赫茲分(tb4)=所有對手的場分總和-場分最低的對手的場分。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這不僅因為這一賽事曆史久遠,而且因為其參賽範圍廣、規模大。現代國象奧賽都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三百支隊伍參賽,參賽棋手達上千人。
國象奧賽不僅是整個國際象棋領域最為看重的團體賽事,其冠軍是國際象棋界公認分量最重的,而且也是各國和地區重視程度很高的比賽。這是因為國象奧賽有很多做法與奧運會類似。譬如:開幕式上,各國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入場,賽場裏掛有每個參加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旗和會旗,頒獎儀式上演奏冠軍隊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國歌和會歌。很多國家和地區參加國象奧賽,更多是為各自至高無上的榮譽而戰。由於參賽人數眾多,國象奧賽賽場往往設在會展中心、冰球館等可容納人數眾多的場所。如2010年國象奧賽就設在俄羅斯漢特·曼西斯克網球中心,偌大的賽場裏數百張棋盤、1000多人同步下棋,場麵十分壯觀,震撼力非常強。
盡管國象奧賽參賽規模大,給承辦方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是爭辦奧賽的競爭非常激烈,這也從另一方麵證明了國際象棋奧賽的影響力之大。
在國象奧賽賽場上,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棋手不僅可以切磋棋藝,比拚智力,還可以展示不同民族和國度的服飾文化。因此,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已經成為一個盛大的體育節日,向人們展示著獨特而十足的魅力。
2014年8月14日晚,從挪威特羅姆瑟傳來喜訊!中國男隊在第41屆奧林匹克團體賽收官戰中以3比1大勝波蘭男隊,從而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長達87年的壟斷。
今天中國男隊迎戰波蘭男隊。由於大分和小分均占優勢,中國男隊收官戰取勝即可登頂,即使打平也極有可能憑借小分高的優勢奪冠。中國隊主教練葉江川賽前介紹說:“中國男隊今天的策略是以穩為主,穩中進取。畢竟我們保證兩分,就很有可奪冠。波蘭男隊為了力爭前三名,肯定是想取勝。我們這樣的策略,也能給對手製造一些壓力。能幫助中國隊挖掘出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實戰中,四位小夥子出色地貫徹了賽前的戰略。四台倪華最先結束戰鬥,他先手與巴特爾戰成稍優的車兵殘局後,於第40迴合與對手握手言和。主將王玥則後手與波蘭頭號棋手沃伊塔澤克穩健地戰成了均勢的車象兵殘局,順利取得和棋。
二台丁立人先手麵對加耶夫斯基,利用對手中局階段的疏忽,成功在中心製造通路兵,並隨後憑借雙象和通路兵的威力,步步緊逼,僅用三個小時便逼迫加耶夫斯基停鍾認輸。賽後丁立人也說這盤棋是他本屆奧賽發揮最好的一盤棋。三台餘泱漪後手與新秀杜達一戰,利用對手開局階段的冒進,很快反先,並在後翼發起猛烈反擊,最終將戰鬥帶入勝勢的象兵殘局而獲勝。
這樣,憑借收官戰3比1大勝波蘭隊,中國男隊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首次登上世界冠軍領獎台。這是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將近90年的壟斷。
賽後,中國隊主教練葉江川說:“今天這場比賽中國男隊表現非常出色。兩位小將衝鋒陷陣,兩位老將穩守城池。倪華和王玥都下得很穩健。丁立人對布局做了充分的準備,一直保持優勢。餘泱漪狀態非常好。這次比賽後,餘泱漪不但獲得台次獎牌,而且等級分已經突破2700分大關。”
綜觀本屆奧賽,中國男隊盡管平均等級分僅排名全場第七位,但五位隊員團結協作,敢打敢拚,充分發揮了自身水平。王玥坐鎮一台成功頂住了各國頂尖高手的衝擊,二台丁立人、三台餘泱漪、四台倪華和五台韋奕均未失一局,尤其是90後的餘泱漪和丁立人成為中國隊的得分手。他們相繼戰勝了歐洲冠軍阿塞拜疆隊、歐洲亞軍法國隊、歐洲勁旅匈牙利、塞爾維亞和波蘭,打平了賽會頭號種子俄羅斯、二號種子烏克蘭,以及荷蘭隊。中國隊也是全場唯一保持不敗的隊伍。可以說,這個奧賽奪冠實至名歸。
中國男隊在第41屆奧林匹克團體賽收官戰中以3比1大勝波蘭男隊,從而以11輪比賽八勝三平場分19分的優異表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男子國際象棋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稱號。同時中國隊也成為奧賽有史以來第一支奪得男子團體冠軍的亞洲代表隊,打破了歐美人對男子奧賽長達87年的壟斷。
經過新中國成立之後這麽多年的努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國際象棋如今在中國是蓬勃發展的好勢頭,雖然對於“血統純正”的中國象棋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可也隻有這樣才能讓中國象棋鳳凰逆磐,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做的並不是一味的抵製國際象棋在中國的發展,而是應該抱著學習的態度取長補短,隻有虛心的改進才能讓中國象棋更好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