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象棋文明
人類任何一樣東西的發明、創造、完善,不但與其發明地的政治、科學、文化、哲學、習俗和思維方式等有密切關係,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特性呈現出來。象棋作為中華民族一項特有產物,它勢必一方麵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一方麵又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點,而獨具一格。象棋之所以數千年至今不衰,就是由於它既有一個無限的創造空間,又有著獨特的、廣博而奧妙無窮的文化內涵。大體說來,象棋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是沿著三個方麵進行的,即象棋的知識化、藝術化和社會化。
一)知識化:象棋從原始棋脫化出來時,正麵臨著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形成的社會。就目前的資料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可從《易》中體現出來。《易》學在中國,可謂源流淵遠,若從傳說中的伏羲畫八卦算起,至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幾乎同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同時起步。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今隻存《周易》。《易》學是春秋以前中國文化的最高表現形態,它的發展,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的進展過程。象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發展,充滿《易》理是再自然不過了。當時的“六博”,棋法單一,但它的投箸行棋與《易》的揲蓍——“掛一以象三”是一致的,即誰投箸贏,誰就獲得“天地人”三才,行棋必然“光明正大”,為“正義之師”。所以六博的棋法,誰投箸贏得多,誰就易取勝,還保留著《易》的“唯心”原理。由於象棋的象征特性,它極易吸納所處時代的知識精華。但它又非死搬照套。曾有一種“靈棋”,置棋十二枚,幾乎照搬《易》的方法,每四枚為一組,分刻上、中、下三字,占卜的時候分四次投擲,每次都得到上、中、下的一種組合,最後將四次得到的結果放在一起,來預卜吉兇。切合是切合《易》了,卻遠離了棋的靈性,而流於刻板。最終是沒被大眾接受,隻成為占卜的工具,隨著孔子著《易經》,灌之予較為豐富的哲學內容之後,人們對《易》有了全新的認識。因此,人們就從博棋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塞戲”。首先,塞戲以尊重客觀規律出發,摒棄了博棋投箸行棋的“僥幸取勝”作法;其次是溶進更為豐富的《易》學原理和儒家的哲學思想。正如漢邊韶的《塞賦》敘道:“始作塞者……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呂律極也;操厥半,交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趨偶方析,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而複始,乾行健也;局平方正,坤德順也……”說明塞戲不但把《易》的四象、六爻、陰陽、乾坤、剛柔等內容揉了進去,還把儒家的仁義、德、禮、中庸等哲學精華吸收了。
而諸子百家中,較有代表性的道家、兵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內容,都不同程度地充實了象棋。如道家的“無為無不為”,使棋子變得更為微妙、含蓄;兵家的軍事謀略,使象棋富於奇詭、變化難測;名家形而上學的邏輯體係,其“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說明“指”不僅是獨立自存的,而且不依靠物,可以轉化為物,從理論上進一步印證並深化了象棋的內含:即同是一付象棋,卻可以同時象征許多事物。像車,你可以把它當作戰車,又可以當成瀟灑的人物。
從堯舜製棋,孔子倡棋,屈原在《招魂》篇中把象棋當“國寶”來讚譽,到後來班固、邊韶、漢成帝、魏文帝、周武帝、宋太祖等對象棋的積極參與及高度評介,我們可以看到,象棋不僅被當時的最高知識階層認可、介入、鑽研,而且最高統治者也把當作寵物,不敢小覷。明太祖朱元璋是象棋一流高手,也因此深知象棋具有“經國用兵”的豐富內容,害怕朱家的江山不穩,便嚴禁國人下棋,將下棋列為“殺頭之罪”。由此可見,象棋被知識化之後,本身就像一片知識的海洋。
二)藝術化:象棋寥寥三十二隻子,便深藏著中國文化豐富的意蘊,無疑是體現了傳統文化、語言的藝術精華。《易》辭的簡約、精致;先秦文學語言的精煉、深刻;諸子百家學說的以一當十、字簡意深的藝術手法,對象棋棋子多少的設置,當是極有啟發,並被吸收了的。秦漢前後的書法、繪畫、建築的精美,則促使象棋去尋求、完善自身的形體美。如棋枰的對稱美,棋子擺布的建築美,行棋運子形成的書法的空靈美,無不體現著藝術的韻味。至唐宋詩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的興盛,使象棋的陰陽、剛柔、對立的矛盾衝突哲思增添了新的內容。它的開、中、殘局,猶若詩詞的起、承、轉、合,戲劇的呈現、發展、高潮、結局;對局的突變、驚險迭出,如若小說曲折的情節,懸念的設置。而戲劇、小說對人物的塑造,則使象棋各子具有不同的性格:既有正氣凜然的車,浪漫空靈的炮,亦有剛柔並兼的馬,忍辱負重而勇於自我犧牲的兵卒。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含蓄的,人們隻有通過細細的品味,大膽的聯想,心身的融入,才能悟到它豐富的美。象棋亦然。所以說,象棋是動的詩,靜的畫,一個藝術化了的人生舞台。
因她是藝術化了的舞台,我們體味到的就不是像五子棋、六子棋那樣簡單的搏殺快感了。當我們打棋譜,或看高手下棋,我們就可以看到:有的行棋豪放,無一子不像洶湧的大潮,不像奔騰的馬,仿佛李白的“銀河落九天”,令人心胸澎湃,大氣盎然;有的行棋細膩,宛若絲絲春雨,一層一層地為你露出“春天”的真容;有的剛柔並濟,既為你開出花的柔美,又為你展示雪峰的冷峻,使你如感受著有甘有苦的人生。因其藝術的豐厚,我們時常都可品味到其詩般的棋韻,畫般的意境,書法般的流暢自然。
三)社會化:中國象棋豐富而雅俗並存的內容,使它易於走向社會,被廣大民眾接受,和社會生活打成一片。這一是得助於先秦以前的社會開明,人們的思想、感情比較活躍、自由,出得真言,流得真情,不像封建社會那樣禁錮。從《詩經》裏的愛情詩,直斥帝王、高官、貴族的諷刺詩,以及對自由的鳥的讚美詩,我們都可體味到那時活躍自由的民風。二是諸子百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都采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深奧的哲學思想,無疑也促進了象棋的向通俗化、社會化的發展。
可以說,在沒有電視、電影等現代化娛樂用品的時代,象棋則是千家萬戶娛樂的道具,它的普及性,它的男女皆宜的特色,無疑是別的品種所不能比擬的。更因它不是給人被動地接受,而是讓人直接參與,自娛自樂,常常給人一種創造的新奇,使人獲得的美感層出不窮,每時每刻都充滿新的愉悅,從而使它保持一種永恆的魅力,深入人心。另一方麵,由於它的象征特性,能充分地寄寓人們的理想、追求,也就很自然地社會化,充注著平民百姓的思想。如兵卒的吃帥捉將,體現著“在生命麵前人人平等”,“在得道登天,追尋人生最高境界的路上人人都有機會”的人文意識。而且,象棋本身,亦呈現著一種社會模式,它的將、士、象、車、馬、炮、卒的設置,猶如社會劃分的上、中、下三個階層,各自的職能、威力有著明顯的區分。儼然是一個濃縮的人生社會。使人覺得棋如人生,而且是一片可以使人盡情釋放自我的自由天地。所以,當象棋進入社會後,自然地就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難以分離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象棋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是多方麵的。一方麵是與中國的《易》、哲學、科學、兵法等相結合,而向知識化發展,使象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一方麵與中國的文學、繪畫、建築、書法等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象棋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一方麵與中國人的人生理想、精神世界相結合而向社會化發展,使象棋與中國社會密切相聯。這三個方麵,不但使象棋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象棋,就是中國文化的符號、縮影。
我們相信,隨著對象棋文化不斷的深入研究,它必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理解、接受;隨著象棋進一步與人類的先進文化相結合,它必將一如既往地敞開寬闊的胸懷,去寄寓人類的共同理想、進取精神,為人類添一筆獨特的精神文化財富
那麽我們如何去弘揚象棋文化呢。象棋,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
1.傳承棋文化,以棋育德
象棋發展到今天,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智慧,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具體化。一方麵,通過了解象棋文化的發展曆史、曆史上的棋壇名人、象棋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等,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麵,象棋活動是一項誠信活動,誠信不能光掛在嘴上,要用心做。就從小事抓起,踐其行:下棋前守時,下棋中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下棋後複盤反思。並做到觀棋而不語,誠信有棋德,學棋先做人。如:針對一年級小學生處於學棋的起步階段,有的學生守時習慣差,有的學生處在不利地位時就會悄悄換子;又如,當兩位夥伴對弈時,旁邊觀戰的夥伴看見情況危急,會迫不及待地指點、暗示。我們要求學生懂得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從小堅守誠實守信的道德信條,就要做誠實事、守誠信規、做誠實人,逐步培養公民人格。
2.傳承棋文化,以棋益智
象棋是一種調用多種器官的智力競技活動,尤其是大腦的活用,它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指揮係統。麵對象棋著法深奧、變化莫測,千人千著法、棋路無定勢的情況。
一是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針對直趨對方的陣營,不懂得揣測對方落於用意,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的情況,應該分析原因,消除急於求贏的心態,不斷在實踐中強化演練。二是提高注意力。由於年齡特點和心理因素,時間一長就坐不住,注意力集中不起來。培養專心下棋,保持平和的心境,排除周圍的一切幹擾。三是培養應變力。雙方對弈,每一步的走法都需要快速地接收信息,並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倡導贏在眼光,勝在思路。要做到正確判斷,先人一步,高人一籌,遊刃有餘。
3.傳承棋文化,以棋健心
下棋具有顯著的心理保健功能。人的健康不僅僅是生理方麵的健康,更需要心理方麵的健康。“勝不驕,敗不餒”,在麵對挑戰時,從容不迫,以穩製勝。如:勝局已定,為什麽還會輸棋?下棋時,如何穩定好自己的情緒,不受環境的幹擾?麵對棋局失利,該怎樣應對?如何把握已到手的勝利?……
4.傳承棋文化,以棋怡情
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譽為四大藝術,它不失為人們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重視挖掘象棋情操的陶冶;學會欣賞,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通過一張張結構勻稱的棋譜,欣賞到對仗之美;通過一粒粒整齊擺放的棋子,品味到無聲之美;通過一步步超脫凡俗的奇招、妙招,領略到智慧之美;通過與一流棋士的過招,見識到象棋精湛之美。其實,對弈的過程更是創造美的過程,他們用發現和發明的智慧火花,在比賽中充滿著對美的憧憬、構思、設計和實現。
5.傳承棋文化,以棋促創
象棋能夠促進人們創新品質的發展,對培養大膽、果斷和縝密、細致精神的良好結合非常有效。在象棋活動中,喜歡競爭,喜歡出新招,這就要鼓勵引導不斷地開動腦筋去思考,用不同奇招贏得對手。這些活動都可以激發人們創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經常會引導超越常規,鼓勵從新的視角思考棋術,不斷創新棋招。
總之,在傳承象棋文化的過程中,應關注自己的道德教育、人格發展的整體性出發,為自己創造主體性、體驗式的象棋文化環境,在目標上注重自己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在內容上注重人文素養、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提升素質和互動實踐相融合。這一係列的思考與實踐,使象棋活動成為一種輕鬆、自然、和諧、愉快的,具有豐富多元文化活動,成為學生不斷完善人格、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心智等綜合性的有效載體。
人類任何一樣東西的發明、創造、完善,不但與其發明地的政治、科學、文化、哲學、習俗和思維方式等有密切關係,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特性呈現出來。象棋作為中華民族一項特有產物,它勢必一方麵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一方麵又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點,而獨具一格。象棋之所以數千年至今不衰,就是由於它既有一個無限的創造空間,又有著獨特的、廣博而奧妙無窮的文化內涵。大體說來,象棋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是沿著三個方麵進行的,即象棋的知識化、藝術化和社會化。
一)知識化:象棋從原始棋脫化出來時,正麵臨著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形成的社會。就目前的資料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雛形可從《易》中體現出來。《易》學在中國,可謂源流淵遠,若從傳說中的伏羲畫八卦算起,至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幾乎同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同時起步。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今隻存《周易》。《易》學是春秋以前中國文化的最高表現形態,它的發展,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的進展過程。象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發展,充滿《易》理是再自然不過了。當時的“六博”,棋法單一,但它的投箸行棋與《易》的揲蓍——“掛一以象三”是一致的,即誰投箸贏,誰就獲得“天地人”三才,行棋必然“光明正大”,為“正義之師”。所以六博的棋法,誰投箸贏得多,誰就易取勝,還保留著《易》的“唯心”原理。由於象棋的象征特性,它極易吸納所處時代的知識精華。但它又非死搬照套。曾有一種“靈棋”,置棋十二枚,幾乎照搬《易》的方法,每四枚為一組,分刻上、中、下三字,占卜的時候分四次投擲,每次都得到上、中、下的一種組合,最後將四次得到的結果放在一起,來預卜吉兇。切合是切合《易》了,卻遠離了棋的靈性,而流於刻板。最終是沒被大眾接受,隻成為占卜的工具,隨著孔子著《易經》,灌之予較為豐富的哲學內容之後,人們對《易》有了全新的認識。因此,人們就從博棋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塞戲”。首先,塞戲以尊重客觀規律出發,摒棄了博棋投箸行棋的“僥幸取勝”作法;其次是溶進更為豐富的《易》學原理和儒家的哲學思想。正如漢邊韶的《塞賦》敘道:“始作塞者……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呂律極也;操厥半,交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趨偶方析,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而複始,乾行健也;局平方正,坤德順也……”說明塞戲不但把《易》的四象、六爻、陰陽、乾坤、剛柔等內容揉了進去,還把儒家的仁義、德、禮、中庸等哲學精華吸收了。
而諸子百家中,較有代表性的道家、兵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內容,都不同程度地充實了象棋。如道家的“無為無不為”,使棋子變得更為微妙、含蓄;兵家的軍事謀略,使象棋富於奇詭、變化難測;名家形而上學的邏輯體係,其“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說明“指”不僅是獨立自存的,而且不依靠物,可以轉化為物,從理論上進一步印證並深化了象棋的內含:即同是一付象棋,卻可以同時象征許多事物。像車,你可以把它當作戰車,又可以當成瀟灑的人物。
從堯舜製棋,孔子倡棋,屈原在《招魂》篇中把象棋當“國寶”來讚譽,到後來班固、邊韶、漢成帝、魏文帝、周武帝、宋太祖等對象棋的積極參與及高度評介,我們可以看到,象棋不僅被當時的最高知識階層認可、介入、鑽研,而且最高統治者也把當作寵物,不敢小覷。明太祖朱元璋是象棋一流高手,也因此深知象棋具有“經國用兵”的豐富內容,害怕朱家的江山不穩,便嚴禁國人下棋,將下棋列為“殺頭之罪”。由此可見,象棋被知識化之後,本身就像一片知識的海洋。
二)藝術化:象棋寥寥三十二隻子,便深藏著中國文化豐富的意蘊,無疑是體現了傳統文化、語言的藝術精華。《易》辭的簡約、精致;先秦文學語言的精煉、深刻;諸子百家學說的以一當十、字簡意深的藝術手法,對象棋棋子多少的設置,當是極有啟發,並被吸收了的。秦漢前後的書法、繪畫、建築的精美,則促使象棋去尋求、完善自身的形體美。如棋枰的對稱美,棋子擺布的建築美,行棋運子形成的書法的空靈美,無不體現著藝術的韻味。至唐宋詩詞、元曲雜劇、明清小說的興盛,使象棋的陰陽、剛柔、對立的矛盾衝突哲思增添了新的內容。它的開、中、殘局,猶若詩詞的起、承、轉、合,戲劇的呈現、發展、高潮、結局;對局的突變、驚險迭出,如若小說曲折的情節,懸念的設置。而戲劇、小說對人物的塑造,則使象棋各子具有不同的性格:既有正氣凜然的車,浪漫空靈的炮,亦有剛柔並兼的馬,忍辱負重而勇於自我犧牲的兵卒。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含蓄的,人們隻有通過細細的品味,大膽的聯想,心身的融入,才能悟到它豐富的美。象棋亦然。所以說,象棋是動的詩,靜的畫,一個藝術化了的人生舞台。
因她是藝術化了的舞台,我們體味到的就不是像五子棋、六子棋那樣簡單的搏殺快感了。當我們打棋譜,或看高手下棋,我們就可以看到:有的行棋豪放,無一子不像洶湧的大潮,不像奔騰的馬,仿佛李白的“銀河落九天”,令人心胸澎湃,大氣盎然;有的行棋細膩,宛若絲絲春雨,一層一層地為你露出“春天”的真容;有的剛柔並濟,既為你開出花的柔美,又為你展示雪峰的冷峻,使你如感受著有甘有苦的人生。因其藝術的豐厚,我們時常都可品味到其詩般的棋韻,畫般的意境,書法般的流暢自然。
三)社會化:中國象棋豐富而雅俗並存的內容,使它易於走向社會,被廣大民眾接受,和社會生活打成一片。這一是得助於先秦以前的社會開明,人們的思想、感情比較活躍、自由,出得真言,流得真情,不像封建社會那樣禁錮。從《詩經》裏的愛情詩,直斥帝王、高官、貴族的諷刺詩,以及對自由的鳥的讚美詩,我們都可體味到那時活躍自由的民風。二是諸子百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都采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深奧的哲學思想,無疑也促進了象棋的向通俗化、社會化的發展。
可以說,在沒有電視、電影等現代化娛樂用品的時代,象棋則是千家萬戶娛樂的道具,它的普及性,它的男女皆宜的特色,無疑是別的品種所不能比擬的。更因它不是給人被動地接受,而是讓人直接參與,自娛自樂,常常給人一種創造的新奇,使人獲得的美感層出不窮,每時每刻都充滿新的愉悅,從而使它保持一種永恆的魅力,深入人心。另一方麵,由於它的象征特性,能充分地寄寓人們的理想、追求,也就很自然地社會化,充注著平民百姓的思想。如兵卒的吃帥捉將,體現著“在生命麵前人人平等”,“在得道登天,追尋人生最高境界的路上人人都有機會”的人文意識。而且,象棋本身,亦呈現著一種社會模式,它的將、士、象、車、馬、炮、卒的設置,猶如社會劃分的上、中、下三個階層,各自的職能、威力有著明顯的區分。儼然是一個濃縮的人生社會。使人覺得棋如人生,而且是一片可以使人盡情釋放自我的自由天地。所以,當象棋進入社會後,自然地就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難以分離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象棋和中國文化相結合,發展是多方麵的。一方麵是與中國的《易》、哲學、科學、兵法等相結合,而向知識化發展,使象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一方麵與中國的文學、繪畫、建築、書法等相結合而向藝術化發展,使象棋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一方麵與中國人的人生理想、精神世界相結合而向社會化發展,使象棋與中國社會密切相聯。這三個方麵,不但使象棋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象棋,就是中國文化的符號、縮影。
我們相信,隨著對象棋文化不斷的深入研究,它必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理解、接受;隨著象棋進一步與人類的先進文化相結合,它必將一如既往地敞開寬闊的胸懷,去寄寓人類的共同理想、進取精神,為人類添一筆獨特的精神文化財富
那麽我們如何去弘揚象棋文化呢。象棋,不再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是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
1.傳承棋文化,以棋育德
象棋發展到今天,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智慧,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具體化。一方麵,通過了解象棋文化的發展曆史、曆史上的棋壇名人、象棋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等,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提高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麵,象棋活動是一項誠信活動,誠信不能光掛在嘴上,要用心做。就從小事抓起,踐其行:下棋前守時,下棋中聚精會神、全神貫注;下棋後複盤反思。並做到觀棋而不語,誠信有棋德,學棋先做人。如:針對一年級小學生處於學棋的起步階段,有的學生守時習慣差,有的學生處在不利地位時就會悄悄換子;又如,當兩位夥伴對弈時,旁邊觀戰的夥伴看見情況危急,會迫不及待地指點、暗示。我們要求學生懂得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從小堅守誠實守信的道德信條,就要做誠實事、守誠信規、做誠實人,逐步培養公民人格。
2.傳承棋文化,以棋益智
象棋是一種調用多種器官的智力競技活動,尤其是大腦的活用,它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指揮係統。麵對象棋著法深奧、變化莫測,千人千著法、棋路無定勢的情況。
一是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針對直趨對方的陣營,不懂得揣測對方落於用意,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的情況,應該分析原因,消除急於求贏的心態,不斷在實踐中強化演練。二是提高注意力。由於年齡特點和心理因素,時間一長就坐不住,注意力集中不起來。培養專心下棋,保持平和的心境,排除周圍的一切幹擾。三是培養應變力。雙方對弈,每一步的走法都需要快速地接收信息,並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倡導贏在眼光,勝在思路。要做到正確判斷,先人一步,高人一籌,遊刃有餘。
3.傳承棋文化,以棋健心
下棋具有顯著的心理保健功能。人的健康不僅僅是生理方麵的健康,更需要心理方麵的健康。“勝不驕,敗不餒”,在麵對挑戰時,從容不迫,以穩製勝。如:勝局已定,為什麽還會輸棋?下棋時,如何穩定好自己的情緒,不受環境的幹擾?麵對棋局失利,該怎樣應對?如何把握已到手的勝利?……
4.傳承棋文化,以棋怡情
自古以來,琴、棋、書、畫被譽為四大藝術,它不失為人們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重視挖掘象棋情操的陶冶;學會欣賞,不斷提升審美情趣。通過一張張結構勻稱的棋譜,欣賞到對仗之美;通過一粒粒整齊擺放的棋子,品味到無聲之美;通過一步步超脫凡俗的奇招、妙招,領略到智慧之美;通過與一流棋士的過招,見識到象棋精湛之美。其實,對弈的過程更是創造美的過程,他們用發現和發明的智慧火花,在比賽中充滿著對美的憧憬、構思、設計和實現。
5.傳承棋文化,以棋促創
象棋能夠促進人們創新品質的發展,對培養大膽、果斷和縝密、細致精神的良好結合非常有效。在象棋活動中,喜歡競爭,喜歡出新招,這就要鼓勵引導不斷地開動腦筋去思考,用不同奇招贏得對手。這些活動都可以激發人們創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經常會引導超越常規,鼓勵從新的視角思考棋術,不斷創新棋招。
總之,在傳承象棋文化的過程中,應關注自己的道德教育、人格發展的整體性出發,為自己創造主體性、體驗式的象棋文化環境,在目標上注重自己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在內容上注重人文素養、民族精神、道德情操,提升素質和互動實踐相融合。這一係列的思考與實踐,使象棋活動成為一種輕鬆、自然、和諧、愉快的,具有豐富多元文化活動,成為學生不斷完善人格、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心智等綜合性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