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象棋文化


    棋文化中國古代兵家講究的是“智、信、仁、勇、義”。


    何謂智?其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不同於西洋象棋的王可以四處移動,中國象棋的將帥閑坐九宮之內。其二,在古象棋的演變中,士相在西洋象棋中演變成了“後”,而“象”演變成了“傳教士”,而在中國象棋中,成了謀士和丞相,顯示了中國文化中智勝於力的定論。其三,西洋象棋棋子個個有十八般武藝,連小卒都能升變中國象棋中大子活動空間大,能縱橫往來。由於雙方子力相等,小子也是勝負天平上重要一碼。中國文化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概念表現得一露無疑。


    何謂信?其一,三軍對壘,車、馬為左右軍,將帥坐鎮中軍,當上下同生共死。西洋象棋在規則演變中,出現了“王車易位”,開局未已,“王”已藏於一角,未戰先怯也。中國象棋在演變中,將格化為點、線,增加了河界,擴大了棋子的活動範圍,而棋盤一大,殺死老將變得困難,故為了便於攻擊,中國老將雖槍林彈雨,堅守於九宮之內,以示破釜沉舟,決戰之心。若未戰先藏,士卒誰肯賣命?其二,士相環繞,士不離九宮,象棋不過河界,專心護主,忠信也。


    何謂仁?棋至殘局,雖大子盡失,然士相全可和一車,小卒終局對麵笑,不至於戰至一兵一卒之慘烈。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


    何謂義、勇?春秋戰國時,小卒感大將吳起吮瘡之恩,足不旋踵,戰死於陣。小人之類何必聒聒言西方之“升變”?士為知已者死,雖小卒亦知義。


    歐洲封建時期,等級觀念嚴重,棋子有高低之分,而中國象棋流傳於市井之間,上下平等,顯示中國象棋的平民文化。有無知者反議論中國象棋等級觀念強,不知從何而起。


    又有無知者怪言“中國象棋級別越高越無能”,恐怕也是來源於“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同一時期的謬論。在現代企業中,管理和技術人員(白領階層)的作用是不言自重的。如前麵所言,中國象棋是鬥智不鬥力的遊戲,士相是運籌者的象征,一個重視知識、尊重文化傳承,尊重人才的民族才能綿延數千年,笑傲東方。


    中國象棋是經典國粹備受喜愛,因此民間在借鑒象棋的基礎上延伸及改革、創新和發明出許多精彩的創新棋種。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對立的矛盾鬥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象棋的發展也是這樣。根據一係列的史料記載,中國古代象棋的製度變化很大,它的整個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由初級到高級,而且是由量變到質變。曆史證明,象棋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創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紮根在中國勞動人民之中,有著廣泛的流傳。它與琴、書、畫並列,被稱為四大藝術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光芒奪目的一顆明珠。


    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的象棋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衰亡、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大變革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科學技術、數學、天文學、軍事學及體育藝術等等,都有相當發展。棋藝被當時學者認為是數學的組成部分,並且在這個百花園中開放。其實,棋藝與當時的天文學、數學、軍事都有關,也可以說,它是在這些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棋藝,統稱“博棄”。博在古文獻中或寫成簿,也叫象棋。“燕則鬥象棋”等。中國象棋一詞的來源,當出自此處,絕非舶來品。


    秦漢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政權的統一,各地區和各民族之間的聯係加強了,其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如著名的《九章算術》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張衡的地動儀、華信的醫藥學,都是這個時期對人類所作的傑出貢獻。就象棋而說,當時不是專指單一的某種棋,除圍棋外的其他幾種棋戲如六博、彈棋等均稱象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由於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生產有了一些提高,我國科學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新的發展。象戲產生在南北朝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為人們對當時的棋戲——如六博、塞戲覺得著法簡單,趣味太淡,圍棋則太費時間,而象戲卻正好居二者之間,適宜於一般群眾的文體活動。我國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獻中都以“象戲”名之。


    隋唐時期的象棋


    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因此,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詩,吳道子。閻立本的繪畫及其他科學藝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寶庫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這個時期的棋藝如圍棋。象棋、雙陸、彈棋等,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唐牛僧孺著《玄怪錄》中有《巴邛人》一篇,講述象棋的神話故事。大意說,有個巴邛人,家有橘園,因霜後橘已收,但餘下兩個大橘,摘下剖開一看,每橘都有兩個老人在著象棋。橘中戲不但是後人小說、戲曲的題材,也是許多詩人的題材,明代的著名象棋譜《橘中秘》《橘中樂》等書名當來源於此。


    北宋時期的象棋


    北宋是中國古代象棋的大革新時期,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奪取帝位,建都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是我國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時代,這個象棋革新運動,整整持續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後才定型為今日的中國象棋。


    由於火炮的發明,在軍事戰略戰術上也起了新的變化,它反映到象棋中來,促使了象棋的變革。


    據民間傳說,北宋太祖趙匡胤與道士陳摶下象棋,賭輸了華山,這個傳說可能來自明代,清初呂留良《象棋活》說:“華陰縣載:宋太祖落魄時,曾遊華山,與希夷老人對象棋,太祖負於陳。遂於即帝位時,罷免華山附近黎庶之征搖,以示不食前言,今猶有遺跡存,可證。”


    南宋和元代象棋的發展


    南宋和元代是中國近代象棋定型後進入的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定型後的中國象棋,藝術性和娛樂性都大大地加強了,深受當時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愛好。象棋在南宋初不僅遍及全國,而且已是家喻戶曉。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現了專製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


    北宋末南宋初,是中國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時期。自此之後,中國象棋更向前發展了,象棋譜也應運而生,並且在數量上也逐漸增多了。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譜,據可靠文獻記載,有《棋經論》《單騎見虜》《事林廣記》等。


    明、清象棋的發展與棋譜簡介


    在明朝封建統治二百七十多年裏,中國象棋的發展非常迅速,盡管當時在士大夫階級中有弈博象賤之稱。但在市民、手工業者及農民中卻有很大的發展。


    現存明代殘局譜有《夢人神機》(殘本),《夢入神機》象棋譜十二卷。作者佚名。現存殘本144局。《夢入神機》在明代是一部相當流行的象棋譜,明代各藏譜家都曾收藏過此譜。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至今尚未發現其他完整的版本流傳下來。《夢入神機》殘本,是鄭國鈞於1949年在天津靜海縣的一個集市上,從一個姓杜的雜貨商的包裝紙中搶救出來的。經過鄭的搜集,僅有一、二、三卷殘本和卷七一冊共285局。從中刪去與《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數後,尚存144局,這是非常難得的寶貴遺產。


    在不斷的融合和改進當中,象棋又進化出了好些種類。


    第三代象棋


    又叫做番兵象棋或貴卒象棋:


    在象棋原班人馬、戰場及規則基礎上加入如下變化及新規則:


    1、每個兵(卒)背麵都是一個原有兵種,分別有條件可翻為車、馬、炮、相、仕各一枚總共五種,翻麵後可稱之為兵車、兵馬、兵炮等等,兵卒正麵是漢字,背麵兵種最好是圖形,以區別於原有的其他兵種。


    2、兵衝到敵方底線可以翻麵(也可不翻),但隻有在對應點翻出對應兵種才有效,因此翻麵兵種如果不對應初始位置,下一著需要翻迴兵(卒),除此之外翻兵不可逆轉,翻麵等同走棋,衝到底線對應開局初始點時,例如兵走到底線士點,翻麵後如果正好為仕,那就按士的走吃法,隻是不可出對方九宮,如果此兵翻麵後不是“仕“而是“車“,(未被隨即吃掉)則下一著必須隨即翻迴兵麵(此時上一著如被“將軍“則為輸棋),然後才可按兵走或吃,或把該兵走到敵方“車“的初始位置再翻“車“麵向上,即按“車“的規則全局作戰,以此類推,兵翻象還是“象“,隻是不可退過河了,兵翻車、馬或炮後規則全盤無變化,隻是翻“兵炮“的有效位置是對方“將”的開局初始位置。


    (可選項2減規則:即兵到對方底線,不一定要走到對應點,翻變同樣有效,士走斜一格,相飛任意田,兩者均不可退過河。)


    3、開局布兵各方根據需要,在己方五個兵的初始位置上任意分布,因此,兵卒背麵兵種具體位置通常隻能自己知道,雙方互不相知,開局看上去與傳統象棋無區別,區別在於兵卒的背麵及對應規則,在對弈戰法上有著不同程度的不定因素,這使象棋技法難度增加,兵卒的潛在力量加強。


    4、在開局後的對弈過程中,雙方的兵卒無論是棋盤上的還是被吃掉的,雙方均不可再翻察,直到本局結束止。


    5、雙方的兩枚士其中一枚背麵寫有將(帥),而將帥背麵寫有“士”,當受到將軍時,可以雙翻即把將翻成士,把士翻成將,解將前提是士翻成將不能處於被吃狀態,“雙翻”等同走棋,但是不被將軍時不能雙翻,在連續的被“將軍”中也不能“雙翻”。雙翻可以逆轉,翻成非士線位置的士隻能走跨士線斜格。


    雙翻為一著棋,先翻被將軍的“老將”,再翻士,雙翻不能翻錯,例如翻過的士不是“將(帥)”,翻錯即為輸棋。


    另一枚士的背麵寫有“臣”,當另一枚“士”被吃掉後,可以翻這枚士為“臣”,臣走法每次斜行一步格,可出宮和過河,但不能吃棋,單個敵棋無法吃“臣”,如要吃對方的“臣”,隻有同時至少有兩枚棋對“臣”做殺時,才能選擇其中一枚吃掉“臣”。


    翻臣等同走棋,[臣]離開己方九宮不能再迴己方九宮;過了河界不可再退迴本界,己方臣走入敵方九宮將或帥開局初始的位置時也為勝。


    6、兩枚象,一枚背麵是“駝”,另一枚背麵是“騾”,當[象]剩有一枚局麵下,可以翻這枚象為[駝]或是[騾]。


    [駝]走“用”,斜一格棋蹩腿(這個方向兩個點位)。


    [騾]走“目”,蹩腿同馬。


    以上“單翻”棋不可逆轉。


    7、車馬炮背麵(當某個兵種剩下一枚時,可翻另一枚變更兵種,不可逆轉。


    車馬炮背麵兵種:


    1、兩枚車的背麵分別為[助]和[輔]。


    實際寫法為“士+目”的,此讀[助:象棋兵種專用]全盤斜走一至兩格,吃同走,不能越棋。


    “車+包”,此讀[輔](輔戰象棋[輔]的簡化規則),規則是“橫車豎炮“,即橫向走、吃等同車,縱向走、吃等同炮。


    2、兩枚馬的背麵分別為[妃]和[驫]。


    [妃]相當於“馬步炮“,走法同國際象棋馬,吃法,同一方向,跳過“日字“對角的棋,吃下一個“日字“對角的棋,其它條件忽略不限。


    [驫biao]的規則就是敵方剛走的兵種的規則(包括對方【驫】剛走的規則),即:【驫】走、吃法就是對方剛走的棋的基本規則,士斜格走吃,象飛田走吃,不限位置,堵象眼蹩馬腿規則同樣有效。這個兵種牽製力很強,來源於“電影象棋”《三八線上》兵種規則。


    注意:【驫】不能吃敵方剛走的這枚棋。


    3、兩枚炮的背麵分別是[拋]和[石]。


    [拋(拋石器)]的走法同炮,吃法斜格緊鄰一子打吃緊鄰敵棋。


    [石(石火炮)]:隔一個空格打吃敵棋,兩者間其他條件忽略,即[石]的起落點之間需隻有一個空格時才能打吃,不限距離、無論其間任意位置有沒有其它棋或多少棋,隻要起落之間隻有一個空格,即可越過該空格打吃空格之外的任意一枚敵棋,但不能越過第二個空格(可參見《加炮百格國際象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象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卡卡西大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卡卡西大人並收藏象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