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象棋故事
中國象棋那真是博大精深,神奇奧妙無比。
它源遠流長,曆史悠久,不過要究其源頭,眾說紛紜,尚難有論斷。
相傳中國象棋最早的傳說是神農氏時代,據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曆代通載》言道;“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為技唉”;還有一說;舜時期舜有一個兄弟名叫“象”,“象”驕悍跋扈,圖謀不軌,後舜就將“象”監禁起來,後來舜又擔心“象”寂寞無聊,因此,發明了一種棋,供“象”消遣,因而叫做象棋。
又有一說,象棋與秦代末年楚漢相爭有著密切關係,象棋分紅黑兩方,紅帥方代表劉邦,黑將方代表西楚霸王項羽,中間的分界線就是楚河漢界,實際上還有許多種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總的來說,中國象棋是千百年來由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明創造,勇於創新,逐步完善傳承下來的,相傳到了北宋時期逐步形成了近代象棋的雌型,三十二顆子,楚河漢界,九宮格等。
到了南宋時期就更進一步形成了現代象棋的形式。當時南宋著名人物,文學家,政治家李清照,文天祥,劉克莊等,都嗜好下象棋。民間也有了專門下象棋的專業人員,稱為“棋師”,而且還有了專門製作象棋,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到了元明清時代,象棋繼續繁榮興旺,尤其在民間更加廣為流行,象棋製作,象棋技術也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而且還出現了許多部關於象棋的理論專著。比如;《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等,而當時的一些文化名人,唐伯虎,朗英,袁枚,楊禎等等都是嗜好下象棋之人。
中國象棋三十二顆子,雖然隻有車馬炮卒士象帥,每方隻有十六個人馬,但它卻是代表千軍萬馬,千變萬化,有時候甚至是鬼神莫測,動一發而牽全局,每一場象棋搏奕下來,就好像一場戰鬥的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將象棋立為了體育競賽項目,在1956年召開了中國第一次中國象棋比賽,繼而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在中國不管是繁華城市,還是偏僻鄉村的街頭,到處都有象棋愛好者的棋攤。後來又慢慢流傳到世界上好多國家,世界上基本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象棋。
據說現在全國除了麻將與撲克牌,象棋就是參與人數比較多的一項群眾運動。象棋不像打麻將輸錢又上火,玩象棋簡單實惠,真正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活動。
走過好些城市就發現繁華的街頭,散落著不少的棋攤,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五七八個,圍著棋攤,廝殺的天昏地暗。而在城市鄉村街頭巷尾遍布著的許多棋攤邊,還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圍觀著的人群,他們是在湊熱鬧觀看街頭棋手的精彩表演,那些圍觀的人們,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大老爺們,閑來無事,觀看別人下棋,幾乎成為了他們每天生活中打發時間的一部分樂趣,他們在與人們一塊觀看下棋的過程中,多了一些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煩惱,也消磨了時光。
但是,走了好些地方,都沒有看到汾陽的那個象棋角獨特。
可能汾陽城愛好象棋的人好些人都知道,汾陽的那個象棋角就在汾陽城文峰路的西端,陽光尚地住宅小區的路對麵,狄青路中段的十字街頭東北角上。那個對方雖然處於繁華的十字街頭,但那個對方比較寬敞,而且還有幾株大樹可以遮陽,正是一個下棋的好去處。
汾陽城別的地方也有不少的象棋攤,但大多數是一副象棋,好多人圍在那裏搏奕。而這個象棋角卻是有四五副,有時候甚至五六副象棋同時幾十個人在那裏廝殺,觀戰。場麵壯觀,熱鬧非凡。好像成了那個十字街頭的一個獨特靚麗的風景線了。
而那個獨特的象棋角卻是一個以修理自行車為生的年輕人經營的,朋友們不禁會問道;修理自行車,與下象棋,風馬牛不及的事情,怎麽會在一塊呢?原來那個年輕人也是一個象棋愛好者,隻不過是他利用修理自行車的空閑時間來經由(經由當地土話指管理)著那些棋攤,對於那些個棋攤,他不圖名,不圖利,完全是免費貼錢,提供四五副,甚至有時候五六副象棋及棋盤。再揀來一些石頭塊,及一些建築工地上廢棄了的水泥構件等,當作簡易象棋台及凳子,供人們坐在那裏下棋。而那些象棋,每天有多少人在那裏玩耍,再一個風吹日曬雨淋,時間長了,難免損壞或者丟失,而那個年輕人,默默無聞悄悄的自己再花錢買上象棋配上,隔一段時間有的象棋還得整個更新,或者用工具修理一下。而棋盤也是他利用纖維板,或者其他東西製作下的,總之,都是他自己掏錢,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而平時每天下班,或者遇上刮風下雨,還要將所有象棋經由起來,免得丟失和淋雨。而有一些下象棋的人,下完了象棋拍一拍屁股就走人了,經常就見他,晚上收工以後,還要將那些個象棋及棋盤收挽起來,放到牆根下,再用什麽東西蓋起來,每天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此。記得有個偉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作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作好事。而他雖然沒有一輩子,但可能也有好幾個年頭了吧!貼上人,貼上錢,更主要的是貼上時間,也不知道他圖的是什麽。
可能是出於對象棋的愛好吧!但是,他每天的工作是修理自行車,很少見他有時間下象棋,隻是晚上下了班,或者有時間閑下來的有限的一些時間裏,才能夠見他過過棋癮。
而那個象棋角,雖然簡陋,寒酸,但是每天吸引了好些個象棋愛好者的光臨,大多數是一些離退休的人員,及一些賦閑下來的人們,還有在周邊開門市部的一些人,利用門市部上的空閑時間,匆匆忙忙趕過來殺上幾盤,更還有汾陽附近一些農村的象棋愛好者大也老遠過來下棋。近的人們步行溜達就來了,遠一些的騎自行車,電自行車,還有一些開小汽車過來下棋的。那些下棋的人們,大多數是一些中老年們,但也有不少古稀老人在那裏下棋,甚至還有一些耄耋老人也來參戰。有時候還有一些腿腳不靈便的愛好象棋的老人,由家人用輪椅推著過來觀看,過過眼癮。而也有一些年輕青皮後生,初出茅廬不怕虎,一上棋盤就是風風火火,猛衝猛打。到了中午,大人們大多迴去吃飯了,就見一些小孩子們在那裏學下棋。而更有一些癡迷於象棋的人,夕陽西下,月亮上了樹梢,路燈底下還在那裏鏖戰。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神農氏說,有黃帝說,有韓信說,還有北周武帝說。而讚皇縣棋盤山景區的鄉民,卻言之鑿鑿:棋盤山是中國象棋的故鄉。還拿出了響當當的憑據,說中晚唐時期,趙州讚皇有一對著名父子宰相李吉甫和李德裕,父子在閑暇時,常常在棋盤山一帶演習“象戲”,並對戰國末期盛行的“六博”象棋進行變革,增加“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最終發明了中國象棋,鄉民遂將這座山取名“棋盤山”以為紀念。
進得山門,一條紅石板鋪就的小路,把我們帶到山的深處。山中極是靜謐,隻能聽到山林深處的各種鳥鳴。腳下這路設計得很人性化,行個三五步就是幾級台階,一路悠閑地走走停停,到也不覺得十分費力。徑旁雜樹繡綠,鳥啼深穀,野花爛漫,蜂飛蝶舞。一些少見的樹種,被有心的景區人掛上了牌子,諸如降龍木(鼠李科)、楓香(芳香科)、暴馬丁香(木犀科)、欒樹(無患子科)……這到使我們長了不少的見識,恍惚在不經意間走進了植物園。當走得稍感疲倦時,便有一座涼亭等在麵前。此時,人坐在樹蔭下,任涼風吹拂,倍感愜意。行走不遠,路旁立一巨石,上鐫“懷古”二字。憑借路旁的標示牌,我們知道,腳下已經是冀晉古驛道了。踏上幾千年前古代出征將士、商賈販夫、文人騷客走過的路時,頓時生發出悠悠的思古懷古之情。這是條長長的石砌小路,由青白紅等各色石頭鋪就,歲月已經將上麵的鋪路石打磨得光滑如鏡了。在一些光溜溜的石頭上,我隱約看到了當年馬踏輪軋所留下的痕跡。透過曆史煙雲,我依然能感受到,翻越了太行山脈的山路曾經的繁華,能夠想象出這條路曾承載過前人多少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愁。這條風雨滄桑的古道上發生的故事,史料記載極少。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佐證了民國時期,這條路發生過晉係軍閥和奉係軍閥的戰爭,八年抗日戰爭,它還是重要軍事通道。在浩瀚的曆史大海裏,所能打撈出與這古道有關的久遠往事,隻有點點滴滴。它發生在後唐莊宗李存勖身上。公元908年,24歲的李存勖承襲父親李克用的晉王之位,此後,他馬不卸鞍,浴血奮戰,先後破燕、滅梁、亡蜀、敗契丹、降藩鎮,使內憂外患交集的國家終於再度天下一統。公元919年,長期與晉修好的趙遭梁圍困,晉王李存勖任命蕃漢副總管李存審留守晉陽(太原),親自率軍越太行,過棋盤山段嶺關,自讚皇東下,在槐河岸邊大敗梁軍。至今,古道上尚留著李存勖的“試劍石”、“歇馬岩”以及頗具神話色彩的“馬踏泉”。遺憾的是,古驛道隻是記錄了李存勖威武強悍、驍勇善戰的一麵,至於他公元923年登上皇位後,日漸驕惰,縱情聲色,放任後宮,信用宦官,縱容伶人,致使君臣離心,身死國滅。我們也隻能從讀史中了解了。這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皇帝,留給後人的是無數的歎息。在棋盤山的崇山峻嶺上,依稀還可以看到北魏時期修建的長城,這段長城就地取材,完全由山中的石片壘砌,那長城依山就勢而建,蜿蜒盤旋,在段裏溝這大山穀裏甩了一個彎,就形成了擋在我們麵前的段嶺關。段嶺關是冀晉古道必經關隘,關口就建在這段長城上,它仿佛是微縮了的大境門。這段嶺關為北魏拓跋氏所修,明嘉靖年間重修,高8.5米,關口設有兩道門。當年關口上的大門早已不複存在了,隻有西門內北側石壁上遺留的圓而粗大的門插孔,在無言地證實著這道門的堅固。是呀,隻要門不打開,料想沒有什麽人能攻破這寬達10米的雄關。殘破的段嶺關已經修複了,關口內,部分北魏時期的石券還曆曆在目,每一塊條石都見證了這關口曾走過多少帝王將相,踏過幾多金戈鐵馬……我相信,晉商驢馱隊那清脆的蹄聲,依然留在段嶺關的記憶深處。在濃蔭密布的山路上逶迤兩個小時後,高聳入雲的棋盤山已經在我們腳下了。除了前麵提到的唐朝宰相在這裏發明象棋的故事外,關於起這棋盤山的由來,還有一段民間傳說故事,情節與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的“爛柯山”大同小異。美麗的傳說,使這座名山又披上許多神秘色彩。站在棋盤山登高遠眺,佛祖峰、摘星台、紅楓口、駝峰等景色盡收眼底,北魏長城也在腳下盤旋,而長城的另一側就是山西界了,一條冀晉古道穿越長城烽火台的“冀晉鎖鑰”,延伸到山西的大山深處,長城不再是一道牆,而是架在冀晉之間的一座橋梁……。巍峨聳立的棋盤山千百年來就這麽遙對長天,而手談的仙人安在?站在天風浩浩、林濤蕩蕩的棋盤山上,我暗自揣想,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誰都不可能做了忘卻人生憂愁與煩惱的世外仙人,不可能做了棋盤山上無所謂輸贏的對弈叟。而應該是一個與自己對弈,與命運對弈的棋手,人生似弈步步慎,世事如棋局局新。棋盤山上,我們怎不感慨棋局如人生……(摘自百度貼吧)
中國象棋那真是博大精深,神奇奧妙無比。
它源遠流長,曆史悠久,不過要究其源頭,眾說紛紜,尚難有論斷。
相傳中國象棋最早的傳說是神農氏時代,據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曆代通載》言道;“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為技唉”;還有一說;舜時期舜有一個兄弟名叫“象”,“象”驕悍跋扈,圖謀不軌,後舜就將“象”監禁起來,後來舜又擔心“象”寂寞無聊,因此,發明了一種棋,供“象”消遣,因而叫做象棋。
又有一說,象棋與秦代末年楚漢相爭有著密切關係,象棋分紅黑兩方,紅帥方代表劉邦,黑將方代表西楚霸王項羽,中間的分界線就是楚河漢界,實際上還有許多種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總的來說,中國象棋是千百年來由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發明創造,勇於創新,逐步完善傳承下來的,相傳到了北宋時期逐步形成了近代象棋的雌型,三十二顆子,楚河漢界,九宮格等。
到了南宋時期就更進一步形成了現代象棋的形式。當時南宋著名人物,文學家,政治家李清照,文天祥,劉克莊等,都嗜好下象棋。民間也有了專門下象棋的專業人員,稱為“棋師”,而且還有了專門製作象棋,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到了元明清時代,象棋繼續繁榮興旺,尤其在民間更加廣為流行,象棋製作,象棋技術也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而且還出現了許多部關於象棋的理論專著。比如;《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等,而當時的一些文化名人,唐伯虎,朗英,袁枚,楊禎等等都是嗜好下象棋之人。
中國象棋三十二顆子,雖然隻有車馬炮卒士象帥,每方隻有十六個人馬,但它卻是代表千軍萬馬,千變萬化,有時候甚至是鬼神莫測,動一發而牽全局,每一場象棋搏奕下來,就好像一場戰鬥的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將象棋立為了體育競賽項目,在1956年召開了中國第一次中國象棋比賽,繼而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在中國不管是繁華城市,還是偏僻鄉村的街頭,到處都有象棋愛好者的棋攤。後來又慢慢流傳到世界上好多國家,世界上基本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中國象棋。
據說現在全國除了麻將與撲克牌,象棋就是參與人數比較多的一項群眾運動。象棋不像打麻將輸錢又上火,玩象棋簡單實惠,真正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活動。
走過好些城市就發現繁華的街頭,散落著不少的棋攤,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五七八個,圍著棋攤,廝殺的天昏地暗。而在城市鄉村街頭巷尾遍布著的許多棋攤邊,還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圍觀著的人群,他們是在湊熱鬧觀看街頭棋手的精彩表演,那些圍觀的人們,大多是一些中老年大老爺們,閑來無事,觀看別人下棋,幾乎成為了他們每天生活中打發時間的一部分樂趣,他們在與人們一塊觀看下棋的過程中,多了一些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煩惱,也消磨了時光。
但是,走了好些地方,都沒有看到汾陽的那個象棋角獨特。
可能汾陽城愛好象棋的人好些人都知道,汾陽的那個象棋角就在汾陽城文峰路的西端,陽光尚地住宅小區的路對麵,狄青路中段的十字街頭東北角上。那個對方雖然處於繁華的十字街頭,但那個對方比較寬敞,而且還有幾株大樹可以遮陽,正是一個下棋的好去處。
汾陽城別的地方也有不少的象棋攤,但大多數是一副象棋,好多人圍在那裏搏奕。而這個象棋角卻是有四五副,有時候甚至五六副象棋同時幾十個人在那裏廝殺,觀戰。場麵壯觀,熱鬧非凡。好像成了那個十字街頭的一個獨特靚麗的風景線了。
而那個獨特的象棋角卻是一個以修理自行車為生的年輕人經營的,朋友們不禁會問道;修理自行車,與下象棋,風馬牛不及的事情,怎麽會在一塊呢?原來那個年輕人也是一個象棋愛好者,隻不過是他利用修理自行車的空閑時間來經由(經由當地土話指管理)著那些棋攤,對於那些個棋攤,他不圖名,不圖利,完全是免費貼錢,提供四五副,甚至有時候五六副象棋及棋盤。再揀來一些石頭塊,及一些建築工地上廢棄了的水泥構件等,當作簡易象棋台及凳子,供人們坐在那裏下棋。而那些象棋,每天有多少人在那裏玩耍,再一個風吹日曬雨淋,時間長了,難免損壞或者丟失,而那個年輕人,默默無聞悄悄的自己再花錢買上象棋配上,隔一段時間有的象棋還得整個更新,或者用工具修理一下。而棋盤也是他利用纖維板,或者其他東西製作下的,總之,都是他自己掏錢,或者自己動手製作的。而平時每天下班,或者遇上刮風下雨,還要將所有象棋經由起來,免得丟失和淋雨。而有一些下象棋的人,下完了象棋拍一拍屁股就走人了,經常就見他,晚上收工以後,還要將那些個象棋及棋盤收挽起來,放到牆根下,再用什麽東西蓋起來,每天如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基本上天天如此。記得有個偉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作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作好事。而他雖然沒有一輩子,但可能也有好幾個年頭了吧!貼上人,貼上錢,更主要的是貼上時間,也不知道他圖的是什麽。
可能是出於對象棋的愛好吧!但是,他每天的工作是修理自行車,很少見他有時間下象棋,隻是晚上下了班,或者有時間閑下來的有限的一些時間裏,才能夠見他過過棋癮。
而那個象棋角,雖然簡陋,寒酸,但是每天吸引了好些個象棋愛好者的光臨,大多數是一些離退休的人員,及一些賦閑下來的人們,還有在周邊開門市部的一些人,利用門市部上的空閑時間,匆匆忙忙趕過來殺上幾盤,更還有汾陽附近一些農村的象棋愛好者大也老遠過來下棋。近的人們步行溜達就來了,遠一些的騎自行車,電自行車,還有一些開小汽車過來下棋的。那些下棋的人們,大多數是一些中老年們,但也有不少古稀老人在那裏下棋,甚至還有一些耄耋老人也來參戰。有時候還有一些腿腳不靈便的愛好象棋的老人,由家人用輪椅推著過來觀看,過過眼癮。而也有一些年輕青皮後生,初出茅廬不怕虎,一上棋盤就是風風火火,猛衝猛打。到了中午,大人們大多迴去吃飯了,就見一些小孩子們在那裏學下棋。而更有一些癡迷於象棋的人,夕陽西下,月亮上了樹梢,路燈底下還在那裏鏖戰。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神農氏說,有黃帝說,有韓信說,還有北周武帝說。而讚皇縣棋盤山景區的鄉民,卻言之鑿鑿:棋盤山是中國象棋的故鄉。還拿出了響當當的憑據,說中晚唐時期,趙州讚皇有一對著名父子宰相李吉甫和李德裕,父子在閑暇時,常常在棋盤山一帶演習“象戲”,並對戰國末期盛行的“六博”象棋進行變革,增加“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最終發明了中國象棋,鄉民遂將這座山取名“棋盤山”以為紀念。
進得山門,一條紅石板鋪就的小路,把我們帶到山的深處。山中極是靜謐,隻能聽到山林深處的各種鳥鳴。腳下這路設計得很人性化,行個三五步就是幾級台階,一路悠閑地走走停停,到也不覺得十分費力。徑旁雜樹繡綠,鳥啼深穀,野花爛漫,蜂飛蝶舞。一些少見的樹種,被有心的景區人掛上了牌子,諸如降龍木(鼠李科)、楓香(芳香科)、暴馬丁香(木犀科)、欒樹(無患子科)……這到使我們長了不少的見識,恍惚在不經意間走進了植物園。當走得稍感疲倦時,便有一座涼亭等在麵前。此時,人坐在樹蔭下,任涼風吹拂,倍感愜意。行走不遠,路旁立一巨石,上鐫“懷古”二字。憑借路旁的標示牌,我們知道,腳下已經是冀晉古驛道了。踏上幾千年前古代出征將士、商賈販夫、文人騷客走過的路時,頓時生發出悠悠的思古懷古之情。這是條長長的石砌小路,由青白紅等各色石頭鋪就,歲月已經將上麵的鋪路石打磨得光滑如鏡了。在一些光溜溜的石頭上,我隱約看到了當年馬踏輪軋所留下的痕跡。透過曆史煙雲,我依然能感受到,翻越了太行山脈的山路曾經的繁華,能夠想象出這條路曾承載過前人多少喜怒哀樂、多少悲歡離愁。這條風雨滄桑的古道上發生的故事,史料記載極少。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佐證了民國時期,這條路發生過晉係軍閥和奉係軍閥的戰爭,八年抗日戰爭,它還是重要軍事通道。在浩瀚的曆史大海裏,所能打撈出與這古道有關的久遠往事,隻有點點滴滴。它發生在後唐莊宗李存勖身上。公元908年,24歲的李存勖承襲父親李克用的晉王之位,此後,他馬不卸鞍,浴血奮戰,先後破燕、滅梁、亡蜀、敗契丹、降藩鎮,使內憂外患交集的國家終於再度天下一統。公元919年,長期與晉修好的趙遭梁圍困,晉王李存勖任命蕃漢副總管李存審留守晉陽(太原),親自率軍越太行,過棋盤山段嶺關,自讚皇東下,在槐河岸邊大敗梁軍。至今,古道上尚留著李存勖的“試劍石”、“歇馬岩”以及頗具神話色彩的“馬踏泉”。遺憾的是,古驛道隻是記錄了李存勖威武強悍、驍勇善戰的一麵,至於他公元923年登上皇位後,日漸驕惰,縱情聲色,放任後宮,信用宦官,縱容伶人,致使君臣離心,身死國滅。我們也隻能從讀史中了解了。這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皇帝,留給後人的是無數的歎息。在棋盤山的崇山峻嶺上,依稀還可以看到北魏時期修建的長城,這段長城就地取材,完全由山中的石片壘砌,那長城依山就勢而建,蜿蜒盤旋,在段裏溝這大山穀裏甩了一個彎,就形成了擋在我們麵前的段嶺關。段嶺關是冀晉古道必經關隘,關口就建在這段長城上,它仿佛是微縮了的大境門。這段嶺關為北魏拓跋氏所修,明嘉靖年間重修,高8.5米,關口設有兩道門。當年關口上的大門早已不複存在了,隻有西門內北側石壁上遺留的圓而粗大的門插孔,在無言地證實著這道門的堅固。是呀,隻要門不打開,料想沒有什麽人能攻破這寬達10米的雄關。殘破的段嶺關已經修複了,關口內,部分北魏時期的石券還曆曆在目,每一塊條石都見證了這關口曾走過多少帝王將相,踏過幾多金戈鐵馬……我相信,晉商驢馱隊那清脆的蹄聲,依然留在段嶺關的記憶深處。在濃蔭密布的山路上逶迤兩個小時後,高聳入雲的棋盤山已經在我們腳下了。除了前麵提到的唐朝宰相在這裏發明象棋的故事外,關於起這棋盤山的由來,還有一段民間傳說故事,情節與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的“爛柯山”大同小異。美麗的傳說,使這座名山又披上許多神秘色彩。站在棋盤山登高遠眺,佛祖峰、摘星台、紅楓口、駝峰等景色盡收眼底,北魏長城也在腳下盤旋,而長城的另一側就是山西界了,一條冀晉古道穿越長城烽火台的“冀晉鎖鑰”,延伸到山西的大山深處,長城不再是一道牆,而是架在冀晉之間的一座橋梁……。巍峨聳立的棋盤山千百年來就這麽遙對長天,而手談的仙人安在?站在天風浩浩、林濤蕩蕩的棋盤山上,我暗自揣想,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誰都不可能做了忘卻人生憂愁與煩惱的世外仙人,不可能做了棋盤山上無所謂輸贏的對弈叟。而應該是一個與自己對弈,與命運對弈的棋手,人生似弈步步慎,世事如棋局局新。棋盤山上,我們怎不感慨棋局如人生……(摘自百度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