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象棋名人故事


    自古以來,中國象棋與名人就結下了不解之緣。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專長各異,甚至政治觀點相悖,但他們卻有一個最基本的共同點,那就是--都深愛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被譽為“四大藝術”的琴、棋、書、畫。舉世共仰的***總理就曾對知識分子說過這樣一句話:“琴棋書畫都要會一點,要成為通才”。


    中國象棋做為四大藝術之一,自然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由於棋弈對智力,意誌和思維方麵的促進作用,故科學家認為,它是人類創造活動過程的一個縮影;是集娛樂、體育、智育、藝術與科學之大成的高尚活動。即為高雅藝術,自然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與墨客騷人喜愛的項目。


    唐代,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為倡導“象戲”,武則天推而廣之。“當時社會風尚十分重視弈棋,文人學士會不會弈棋及其水平高低都與他在社會上的地位有一定關係”。故唐宋八大家人人善弈,其中白居易頗為自負,曾有“棋罷嫌無敵,詩成愧在前”之感歎!名臣狄仁傑,以棋局釋政局,首開棋為政治服務之先河。唐相牛僧儒,夢“金戈鐵馬,銅枰滿床”,其紮記《玄怪錄》為研究象棋史留下珍貴的借鑒資料。比唐更早的北周武帝對“象戲”更是欣賞,特命驃騎大將軍,著名文學家庚信撰寫《象戲賦》,擴大宣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更是一位象棋迷。他下棋輸華山的故事家喻戶曉,而且重信諾,不僅賜華山陳摶,同時“免華山附近黎庶之征徭近三百年”。因下棋而使廣大百姓長期免稅,此舉古今罕見。在他的影響下,宋朝湧現出一大批象棋愛好者,如王安石、秦少遊、劉克莊、李清照、葉潛仲等。其中文學家洪邁撰寫《棋經論》,成為早期的象棋理論家。


    曾編篡《資治通鑒》的史學家司馬光對象棋大膽革新,發明“廣象棋”,在中國象棋史上有一定影響。著名學者陳元靚撰寫的《事林廣記》,更是我國早期的象棋譜。著名詩人葉潛仲據說棋藝水平很高,劉克莊稱讚他“縱未及國手,其高亦無對”。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人們隻知道他留下的《正氣歌》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名句,卻很少知道他還是一位棋藝水平相當精湛的象棋專家。他“行弈決勝負,愈負愈樂,忘日早暮”。可見興趣之濃。他在詩中多次流露出對象棋的濃厚感情,“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桔裏枰”。他還善弈盲棋,應該說,在中國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屬。誰能想到,文天祥還是排局能手。被俘後仍未忘情象棋,曾精心製作過40多個象棋排局,可惜僅有‘單騎見虜“一局留傳下來。從此局的著法中不難看出其構思之奇妙不僅凝聚著聰明才智,同時也閃爍著作者勇敢頑強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與曆代帝王相反,明朝朱元璋是堅決反對下棋的皇帝。但其子其孫卻是嗜棋如命的“高級棋迷”。這說明,象棋的藝術魅力是任何人也禁不了的。其子朱權不但下棋,還編寫棋譜。另一子明成祖朱棣在組織編篡《永樂大典》時,還命他們編入一卷《象棋》。其孫朱高幟(明仁宗)愛棋更甚,他與狀元曾子下棋興濃時,還賦詩助興,互相唱和,這裏節錄兩句。曾子曰:“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明仁宗曰:“等閑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可知雅興不淺。


    帝王如此愛棋,老百姓呢?


    明朝學者楊慎(《三國演義》開卷詞作者)在其著作《丹紹雜錄》介紹象棋“芸夫牧堅,俄傾可解”。足以說明象棋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性。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著名畫家兼文學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曾留下不少弈棋詩。按說,清朝的帝王對象棋藝術該是比較陌生的。然而,他們也還是禁不住誘惑,很快就被象棋征服了。譬如,乾隆皇帝既是戲迷,又是棋迷,而且一旦擺上棋就不肯再去看戲。


    總之,象棋在明清時期有著長足發展,特別表現在文化理論上。誇張點說,明清時期的社會名流大部與象棋有瓜葛。大家熟悉的小說家,文學家如馮夢龍、淩蒙初,吳承恩等,在他們的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詩作。曾官拜東閣大學士的著名書法家劉墉(劉羅鍋)寫過一首非常形象的《詠象棋》七律。有嘉靖“八才子”之稱的太常寺少卿李開先因抨擊朝政,被罷官為民。從此開始詩文散曲等通俗文藝創作,唯一調節生活的便是下棋,而且水平很高。他給朋友的詩中這樣寫:“我愛敲棋君善飲,人稱豪客與閑仙。”他“敲棋編曲、競日無休”,常以此為樂。康熙年間,曾編寫《梅花譜》的作者王再越,一生不求名利,為人剛直不阿,常常借棋喻世,時有點睛之筆。請看此詞:“歎英雄,勤勳立業類枰場;看世情,爭先鞏後似棋忙。”風流名士紀曉嵐,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意思是說,神仙都免不了好勝之心,況凡人乎!就以‘“八仙”’中的純陽真人呂洞賓為例,身雖離紅塵,卻仍向往著“教著殘棋山月曉,一聲長嘯海天秋”的精神生活。


    到了近代,隨著列強侵入,國家戰亂,許多文藝項目消聲匿跡。唯獨象棋依然出現,隻不過形式不同罷了。一些名士的憤世之詞也少不了棋的內容。“政怨桑田會成海,豈直長安嗟如弈”-這是梁啟超的心聲。你聽過象棋救國嗎?這是百歲棋王謝俠遜的真實故事。青年時代,他用排局諷刺腐敗的滿清政府,譏諷袁世凱稱帝,抗議喪權辱國條約等。辛亥革命成功,他又以排局形式祝賀,並在旁題寫了“匹夫倡義武昌城,掃盡鯨鯢草木驚”的詩句。為了給抗日鬥爭募捐資金,他頻頻下南洋比賽和訪問……總之,謝俠遜對中國象棋事業的貢獻良多,限於篇幅,就不細表了。馬倥傯,許多將軍常有棋具伴身,不僅方便易帶,更主要的是可以啟靈智,消沉悶,穩軍心。


    從以上種種,不難看出象棋的感染力極強。一旦沾身,如影隨形,很難擺脫。而不管哪一類的名人。道家,儒者,隱士或帝王將相,騷人墨客……他們和棋都有這樣和那樣的緣份和感情。古人曾以“忘食,忘寢、忘憂”形容之。更有甚者,有人還寫下如此詞句:“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雖然稍嫌過激,但立意不差,無非勸人們多點文化情趣與豪邁性格罷了。而真正深諳棋道的人對象棋的勝負心大都較淡,追求的是以棋會友,陶冶情操,勝了嗬嗬一笑,敗了擺上再來。嗬,端的魏晉高品的風骨,有成為名人的潛質哦!也應了東坡居士的話:、“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日從事於橘中之樂,不減商山矣!


    中國象棋博大精深,小小棋盤中隱藏著無窮的智慧。下象棋講究的是智慧、謀略,象棋就如人生,各個棋子如人生的各個階段,令人感慨萬千!


    下棋講究“紅先黑後”,說的是禮讓;“落子無悔大丈夫,觀棋不語真君子”指的是為人處世;“勝敗乃兵家常事”說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好的心態。


    小時候,人就是一顆小卒,剛剛學會走路,隻能一步一步往前走,需要大人的照顧。小卒隻能前進,不可後退,就像每個人慢慢長大,不能走迴頭路。


    年輕時,人就像車,血氣方剛,橫衝直撞,雖然闖勁十足,但不夠成熟、穩練。一步衝到最前,卻沒有顧及後方家園麵臨的威脅,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


    戀愛時,人就像一顆炮,雖然中間有阻擋物,卻能跨越障礙,找到真愛。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失意時,就像棋子中的一匹馬,雖然力量不減,受傷的心隻能走斜步。斜步雖是捷徑,走的卻是偏鋒,有著致命的弱點,一旦馬腿被擋,則無法動彈,任人宰割。因此,我們在遇到不如意時,要調整心態,笑對人生。


    中年時,人就像一顆相,充滿智慧和謀略。邁著穩健的四方步,雖不能給敵人以重創,卻總能在慢慢悠悠的行動中保持事業和家庭的穩定。


    老年時,人就像一顆仕,經驗豐富,行動遲緩,隻能在九宮格的家裏踱步。年老不必悲傷,雖然不能馳騁疆場,但保衛國家的責任依然重大。隻要輕輕一側身,就能化解一場危機,為其他成員贏得戰機。


    象棋中的將和帥,則像人一生的奮鬥目標,無論做什麽,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如果將帥被滅,人生怎麽能算是成功呢!


    小卒數量雖大,但力量卻很微小,隻有在車、馬、炮的保護下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衝。就像我們人一樣,隻有相互團結,力量才會強大,我們隻有依附團隊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人生就是一盤棋,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慮,高瞻遠矚,走錯一步,滿盤皆輸。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這枝詞苑最奪目的女兒花就是李清照,其不但被詞壇尊為婉約宗主,詩、文、賦亦開一代之先河。而且工書善畫,通音樂,精於金石考古,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是有文字可考的曆史上第一個為象棋著書的才女。


    李清照在她的《打馬圖經序》中說:“大小象戲,弈棋,又僅可容二人。”又說:“予性喜博者,皆耿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嚐不進者何?精而已!”


    這裏的“博”指“博弈”而言,她尤其喜愛象棋的“出入用奇”。


    她說“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所謂“昆陽之戰”,即後來劉克莊《象弈》一詩中的“昆陽以象奔”,是宋詩人中用作比喻象棋的典故。昆陽,縣名,今河南省,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說:“光武帝劉秀和王莽的軍隊曾戰於此,莽軍用象等猛獸助戰,但為劉軍所破。”


    李清照的“打馬圖經序”中即敘述了這段曆史典故.。”其《打馬圖》並收於宋朝陳元靚編的《事林廣記》中,實為文壇第一才女所繪製的象棋盤圖。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之間經常一起下棋,而且他們視下象棋為“博弈之上流、閨房之雅戲”。


    前文所說的“耽之晝夜,每忘寢食”,實為夫妻對弈生活的寫照。有趣的是這對恩愛夫妻,對弈起來卻十分認真,他們倆夫婦如果下棋的話,必先以拋銅錢猜先手,並於開局前煮好一壺上等佳茗,勝者始得品嚐。


    有一次,趙明成得了李清照一子,自以為穩操勝券,伸手去端茶。李清照按下夫君的手,說聲“請慢”,順手策馬入臥槽,頓成殺勢。她高興得跳了,拍著纖手說:“我贏了,天助我也!”說時已端起桌上得古董茶杯,一飲而盡。


    而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曆史的本像,元人陶宗儀編的《說郛》中收有一《打馬圖》的棋譜。有人認為此棋譜出自李清照,很可能是她與趙明誠的對局記錄呢。而我們如果撇開嚴謹的曆史考證不談,細品一下.《說郛》裏的詩倒也確實應了此情此景,詩曰:


    蟹眼龍團注玉壺,問君爭得一杯無?


    不辭人比黃花瘦,瘦減都緣打馬圖。


    象棋在曆史長河裏經曆了太多太多,滄海桑田,日月如梭,唯有象棋一直不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象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卡卡西大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卡卡西大人並收藏象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