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章象棋發展論述
在中國古代,二人對弈的象棋遊戲是一種模擬戰爭的平麵戰略遊戲,是上層士大夫和貴族官僚用來陶冶情操,鍛煉思辨能力的修身之藝。最早以“六博”二字記載於《楚辭?招魂篇》裏,其雛形來源於《周易》。這種趨於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博弈運動很快就興盛於當時中國的各個國家。秦漢時期是中國象棋的萌芽階段,也是第一個全盛階段。特別是漢代絲綢之路的探索與開拓,為中國象棋的外傳奠定了重要基礎。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文化底蘊最為雄厚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最為接近的一個朝代。象棋正是在這一朝代中定下了原型,進入了發展階段。宋代是中國曆史文化發展到最高水平的一個朝代,也是象棋流入民間,成為人民茶餘飯後一大樂趣的普及朝代。中國象棋的第二個全盛時代是在唐宋時期發展至高潮的,不僅僅是達官貴人,或者伶人藝伎,就連街頭巷尾的平頭老百姓也都在走象棋、比棋藝。象棋最終的遊戲模式也是在這一時期定型的。元明清時期,象棋因戰亂而經曆了一段短暫的黑暗生長期。但是很快,象棋就走出了低穀,恢複了蓬勃發展的生氣。清代還出版了許多象棋名家所編撰的棋譜,極具曆史文化的參考價值和博弈技巧的藝術價值。近代的中國象棋,又因戰亂而出現了一段晦暗的空白期。但新中國成立後,象棋又迅速地迴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展到1956年,中國象棋被載入中國正式體育項目的名單列表。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基本上已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項智力遊戲。其規則和道具都很簡單,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其中。截至目前,全國級別的象棋大賽有五羊杯全國邀請賽、全國象棋甲級聯賽、全國象棋等級賽、全國象棋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等。在亞洲象棋聯合會的帶動下,世界各地的象棋活動逐漸開始興起。自1993年成立世界象棋聯合會以來,國際上如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先後舉辦了象棋的交流會和交流比賽。2014年的4月,象棋正式成為世界智力聯盟的成員。除了走國際化道路以外,作為益智類遊戲項目的象棋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要與科技進步最大標誌的網絡相結合,將中國象棋搬到網絡平台上。開發網絡上的象棋軟件,開展象棋的網絡教學或練習比賽,建立象棋愛好者的網絡交流平台,與網絡媒體合作組織象棋比賽,能讓中國象棋不再受到道具和場地的限製,不同地區的棋手們通過網絡來進行象棋交流和比賽。一方麵,可以加深中國象棋愛好者和研究者的溝通與交流,擴大中國象棋的普及範圍;另一方麵,網絡給象棋新增添了一種發展路徑,促進了中國象棋的國際化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社會進步一大產物的中國象棋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了時代變換和朝代更迭,是一種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思辨遊戲。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象棋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文化積累之後,凝聚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發展的潛力還在不斷提高,前景廣闊。
今天看到一個清代紀曉嵐有關的象棋故事,分享一下。
有一天,教書先生因事請假,學生自然也就放假一天。四叔紀容端怕紀曉嵐出去找同學下棋,早飯後便跟紀曉嵐說:“今天你哪裏也不許去,就在屋子裏念書,學曆史,再寫一首詩,晚上交給我檢查!”
四叔說完後即離去。但剛剛走到門口,他怕紀曉嵐再寫什麽“哭象棋詩”一類的歪詩,就又迴頭說:“晚上交給我的可不能是有關弈棋內容的詩!聽見了沒有?”
紀曉嵐深知四叔這是把自己“軟禁”了起來,但也無計可施,隻得點頭應允道:“知道了!”晚上四叔迴家後,聽說紀曉嵐果然未出房門一步,滿心歡喜。便讓紀曉嵐把詩拿給他看看。四叔接過紀曉嵐的詩一看,但見此詩曰:
將功補過將相和,
士為知己死若何。
相輔相承得益彰,
車在馬前為楷模。
車馬輻輳歡亦娛,
如法炮製何需學。
可歎兵戎常相見,
不忍卒讀多蹉跎。
四叔看罷,頓時怒不可遏,怒斥道:“我早上特意囑咐你交給我的詩不能是寫有關弈棋方麵的內容,可你偏偏寫這樣的詩,你是要氣死我不是?”
紀曉嵐急忙辯解道:“沒有呀!”
四叔道:“還說沒有?你看你的詩,每一句都有象棋子兒的名,‘將士相車馬炮兵卒’一個不少,還想抵賴?”
紀曉嵐道:“這是一首成語名詩,每句嵌一個成語,寫的是我看曆史書的體會和感想,其內容和下棋一點關係都沒有!”
四叔不服地說:“噢,這句帶象棋子名還不算和下棋有關?”紀曉嵐道:“當然了,你看我這一首詩才是有關弈棋內容的詩呢!”
紀曉嵐一邊說,一邊從抽屜裏拿出另一首詩交給四叔,他補充說:“四叔,這首詩我本來不會給你看的,這可是你‘逼’的。”
四叔接過來一看,見此詩是:
紋枰對坐在兩邊,
弈理深奧妙又玄。
中炮當頭威力大,
雙馬屏風固在垣。
大車何頭禦敵擾,
支起士相保安全。
傾力進攻忌急燥,
防守保守不相幹。
真假虛實難判定,
直搗黃龍始欣然。
四叔看罷,知道紀曉嵐確實說得對,這首詩才是寫弈棋的,而那一首不是。但是人家並未想交給我這一首,這確是我“逼”他交出來的。想到此,他也就不便再批評紀曉嵐了。
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不管四叔采取怎樣的方法,也未減弱紀曉嵐對象棋的愛好,他還是經常和同學們一起玩。又過了數日,他又用節省下來的零錢買了一副象棋。
紀曉嵐弈劫難逃。這一天,他又鬼使神差地把象棋帶迴了家,這一次,四叔紀容端是在他睡覺了以後發現他的這個“秘密”的。四叔想,這孩子平時很聽話,無論什麽事,我一說,他準照辦。那為什麽我不讓他下象棋,他就是不聽話呢?這象棋怎麽就那麽好玩?就有那麽大的吸引力?
出於好奇心,自此以後,四叔便向會下象棋的人學習起象棋來。他的天資本來就好,所以學得很快,不久便能領會象棋藝術的奧妙和精髓,故對象也著了迷,其著迷程度,甚至比紀曉嵐更甚。這時,他怕後悔自己不該兩次扔紀曉嵐的象棋,感到很對不起侄兒。他怕其他大人也和他一樣,幹出這樣的“蠢”事,不讓兒女們學棋,於是自己也賦了一首《告父輩詩》,以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教訓”。詩曰:
象棋啥魅力,
侄兒如此迷?
兩扔侄棋子兒,
又關兒“禁閉”。
兒癡誌難改,
愛弈心不移。
我亦試試看,
一試更著迷!
勸君別學我,
別扔兒學棋!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對於現如今這些急功近利的家長們應該也算是有點教育意義了,隻是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那就不得而知了。
下麵還有個宋太祖趙匡胤的象棋故事,也分享一下。
話說距今千餘年前,正值中國曆史上的殘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隻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裏遊手好閑。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步的得較快,一般的等閑好手,均為他所敗。於是他便有些驕傲起來,誇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行至陝西,在過華山時,聞聽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就偷偷抽空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使用激將法,故意嫌趙隻不過是個軍卒,表示不願與之對弈。趙匡胤一聽急了,便誇口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注來下這盤棋,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而被陳摶老祖反敗為勝。???
?其實,當時的陳老祖早見雖然落泊的趙匡胤藏有天子相,遂馬上找來紙筆讓趙簽字畫押,立字據為證。趙當時想這華山又不是我的,輸給他又何妨.遂爽快的簽了字畫了押。孰料數年之後,趙匡胤真的黃袍加身當上了宋太祖,這時陳摶老祖才親執字據,下山來到皇宮。趙無法賴帳,但是極欽佩陳老祖的道行,欲留陳在宮中做官,無奈隻是陳老祖堅辭不就,隻得下旨將華山賜予陳老祖,並永免華山黎民百姓的租賦,這才留下了這段千古逸事。後有人將兩人當時賭戰的象棋棋局譜流傳下來的記錄棋譜公示,讓人難辯真偽,棋譜記載著雙方是用“仙人指路對兵局”開局,轉為“先手屏風馬對後手屏風馬”對陣的。要是單從棋藝的角度來講,確是象棋發展史上的一局精彩的佳作。
曆史上喜歡下象棋的皇帝有不少,不過像趙匡胤這樣將賭注下得這麽大的,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了。
唐玄宗的長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也是一位頗愛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寶之亂”他與愛妃張良娣擁兵西逃時,隻要暫息片刻,他就要與愛妃下棋。而對於四麵八方飛來的戰報、求援急件,即便堆積如山,他也不屑一顧。丞相李泌用“馬嵬坡”事件進言勸說,唐肅宗方有所收斂,但下棋的興趣仍末減。他為了掩人耳目,將“金銅成形”的象棋,換成“幹樹枝”雕成的軟木棋子,以免走棋時發出聲響。從此有了木製的象形立體棋子,被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從此,象棋由高貴的金、銅鎏金等形式,轉向普及的木質形式。
清乾隆皇帝是個象棋迷。他經常與被清太祖封為****的老豫王多鐸的第四代小豫王下棋。俗話說“棋找對手,將尋良才”。兩人棋藝相當,不分上下。有時,小豫王受命去宮中與乾隆皇帝嬉戲,有時,乾隆皇帝幹脆去豫王府(原在北京東城區帥府園東口)找小豫王“博弈”。一次,乾隆皇帝與小豫王下棋時,小豫王說:“這次要論輸贏和高低,我若輸了,您可拔掉我府門釘一顆。”乾隆皇帝表示同意。小豫王緊接著又提出一個條件:“您要輸了,得給我加一份俸祿,行嗎?”“好!”乾隆皇帝高興地答應下來。於是兩人擺開陣式,拚殺激戰起來,最後殺了個五比五平。小豫王對乾隆皇帝說:“我輸給您五盤,您拔我5顆門釘,我贏你五盤,您給我加5份俸祿。”皇上是金口玉牙,哪能反悔,隻好勉強答應下來了。小豫王走後,乾隆皇帝越想越不是滋味,我贏他5盤隻拔去5顆門釘,輸他5盤,卻要給他增添5份俸祿,這不是有欺君之罪嗎?這還了得,但又一尋思,豫王是****之一,不能加罪服刑,但為了教訓小豫王的貪婪,乾隆皇帝下旨工部將豫王府院牆加高3尺,形同大獄的院牆一般。
老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如果你能夠討得皇帝得開心,事事都能夠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麽,你就能夠得到不小的好處。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有一次惹怒到了皇帝,那麽你的項上人頭就可能會和自己說拜拜了。在清朝的時候,慈禧太後特別愛打麻將、下棋之類的。慈禧是什麽身份,自然不可能和外麵的人玩這些啊,隻能夠是和宮中的太監、公主們玩。
有一次,老佛爺和一個太監下棋。下著下著,太監來了興致,忘記了對麵下棋的人是誰。得意洋洋的吃掉了慈禧的一個馬,並大聲的說了一句:“哈哈,我吃了老佛爺的馬!”這句話在我們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麽,但是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候,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話啊。慈禧輸了棋,心情本就是不好,聽到這句話整個人更不好了。話音剛落,慈禧將棋子一摔,大聲嗬斥道:“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我殺了你這狗奴才的頭!”嚇得這太監連忙跪地求饒。”
所以說象棋隻是曆史長河裏的一個見證,或者說,就是一個過客……(未完待續)
在中國古代,二人對弈的象棋遊戲是一種模擬戰爭的平麵戰略遊戲,是上層士大夫和貴族官僚用來陶冶情操,鍛煉思辨能力的修身之藝。最早以“六博”二字記載於《楚辭?招魂篇》裏,其雛形來源於《周易》。這種趨於理性和邏輯思維的博弈運動很快就興盛於當時中國的各個國家。秦漢時期是中國象棋的萌芽階段,也是第一個全盛階段。特別是漢代絲綢之路的探索與開拓,為中國象棋的外傳奠定了重要基礎。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文化底蘊最為雄厚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最為接近的一個朝代。象棋正是在這一朝代中定下了原型,進入了發展階段。宋代是中國曆史文化發展到最高水平的一個朝代,也是象棋流入民間,成為人民茶餘飯後一大樂趣的普及朝代。中國象棋的第二個全盛時代是在唐宋時期發展至高潮的,不僅僅是達官貴人,或者伶人藝伎,就連街頭巷尾的平頭老百姓也都在走象棋、比棋藝。象棋最終的遊戲模式也是在這一時期定型的。元明清時期,象棋因戰亂而經曆了一段短暫的黑暗生長期。但是很快,象棋就走出了低穀,恢複了蓬勃發展的生氣。清代還出版了許多象棋名家所編撰的棋譜,極具曆史文化的參考價值和博弈技巧的藝術價值。近代的中國象棋,又因戰亂而出現了一段晦暗的空白期。但新中國成立後,象棋又迅速地迴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展到1956年,中國象棋被載入中國正式體育項目的名單列表。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基本上已經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一項智力遊戲。其規則和道具都很簡單,古今中外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其中。截至目前,全國級別的象棋大賽有五羊杯全國邀請賽、全國象棋甲級聯賽、全國象棋等級賽、全國象棋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等。在亞洲象棋聯合會的帶動下,世界各地的象棋活動逐漸開始興起。自1993年成立世界象棋聯合會以來,國際上如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先後舉辦了象棋的交流會和交流比賽。2014年的4月,象棋正式成為世界智力聯盟的成員。除了走國際化道路以外,作為益智類遊戲項目的象棋為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要與科技進步最大標誌的網絡相結合,將中國象棋搬到網絡平台上。開發網絡上的象棋軟件,開展象棋的網絡教學或練習比賽,建立象棋愛好者的網絡交流平台,與網絡媒體合作組織象棋比賽,能讓中國象棋不再受到道具和場地的限製,不同地區的棋手們通過網絡來進行象棋交流和比賽。一方麵,可以加深中國象棋愛好者和研究者的溝通與交流,擴大中國象棋的普及範圍;另一方麵,網絡給象棋新增添了一種發展路徑,促進了中國象棋的國際化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社會進步一大產物的中國象棋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了時代變換和朝代更迭,是一種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思辨遊戲。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象棋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曆史文化積累之後,凝聚了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發展的潛力還在不斷提高,前景廣闊。
今天看到一個清代紀曉嵐有關的象棋故事,分享一下。
有一天,教書先生因事請假,學生自然也就放假一天。四叔紀容端怕紀曉嵐出去找同學下棋,早飯後便跟紀曉嵐說:“今天你哪裏也不許去,就在屋子裏念書,學曆史,再寫一首詩,晚上交給我檢查!”
四叔說完後即離去。但剛剛走到門口,他怕紀曉嵐再寫什麽“哭象棋詩”一類的歪詩,就又迴頭說:“晚上交給我的可不能是有關弈棋內容的詩!聽見了沒有?”
紀曉嵐深知四叔這是把自己“軟禁”了起來,但也無計可施,隻得點頭應允道:“知道了!”晚上四叔迴家後,聽說紀曉嵐果然未出房門一步,滿心歡喜。便讓紀曉嵐把詩拿給他看看。四叔接過紀曉嵐的詩一看,但見此詩曰:
將功補過將相和,
士為知己死若何。
相輔相承得益彰,
車在馬前為楷模。
車馬輻輳歡亦娛,
如法炮製何需學。
可歎兵戎常相見,
不忍卒讀多蹉跎。
四叔看罷,頓時怒不可遏,怒斥道:“我早上特意囑咐你交給我的詩不能是寫有關弈棋方麵的內容,可你偏偏寫這樣的詩,你是要氣死我不是?”
紀曉嵐急忙辯解道:“沒有呀!”
四叔道:“還說沒有?你看你的詩,每一句都有象棋子兒的名,‘將士相車馬炮兵卒’一個不少,還想抵賴?”
紀曉嵐道:“這是一首成語名詩,每句嵌一個成語,寫的是我看曆史書的體會和感想,其內容和下棋一點關係都沒有!”
四叔不服地說:“噢,這句帶象棋子名還不算和下棋有關?”紀曉嵐道:“當然了,你看我這一首詩才是有關弈棋內容的詩呢!”
紀曉嵐一邊說,一邊從抽屜裏拿出另一首詩交給四叔,他補充說:“四叔,這首詩我本來不會給你看的,這可是你‘逼’的。”
四叔接過來一看,見此詩是:
紋枰對坐在兩邊,
弈理深奧妙又玄。
中炮當頭威力大,
雙馬屏風固在垣。
大車何頭禦敵擾,
支起士相保安全。
傾力進攻忌急燥,
防守保守不相幹。
真假虛實難判定,
直搗黃龍始欣然。
四叔看罷,知道紀曉嵐確實說得對,這首詩才是寫弈棋的,而那一首不是。但是人家並未想交給我這一首,這確是我“逼”他交出來的。想到此,他也就不便再批評紀曉嵐了。
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不管四叔采取怎樣的方法,也未減弱紀曉嵐對象棋的愛好,他還是經常和同學們一起玩。又過了數日,他又用節省下來的零錢買了一副象棋。
紀曉嵐弈劫難逃。這一天,他又鬼使神差地把象棋帶迴了家,這一次,四叔紀容端是在他睡覺了以後發現他的這個“秘密”的。四叔想,這孩子平時很聽話,無論什麽事,我一說,他準照辦。那為什麽我不讓他下象棋,他就是不聽話呢?這象棋怎麽就那麽好玩?就有那麽大的吸引力?
出於好奇心,自此以後,四叔便向會下象棋的人學習起象棋來。他的天資本來就好,所以學得很快,不久便能領會象棋藝術的奧妙和精髓,故對象也著了迷,其著迷程度,甚至比紀曉嵐更甚。這時,他怕後悔自己不該兩次扔紀曉嵐的象棋,感到很對不起侄兒。他怕其他大人也和他一樣,幹出這樣的“蠢”事,不讓兒女們學棋,於是自己也賦了一首《告父輩詩》,以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教訓”。詩曰:
象棋啥魅力,
侄兒如此迷?
兩扔侄棋子兒,
又關兒“禁閉”。
兒癡誌難改,
愛弈心不移。
我亦試試看,
一試更著迷!
勸君別學我,
別扔兒學棋!
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對於現如今這些急功近利的家長們應該也算是有點教育意義了,隻是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那就不得而知了。
下麵還有個宋太祖趙匡胤的象棋故事,也分享一下。
話說距今千餘年前,正值中國曆史上的殘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隻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裏遊手好閑。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步的得較快,一般的等閑好手,均為他所敗。於是他便有些驕傲起來,誇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行至陝西,在過華山時,聞聽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就偷偷抽空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使用激將法,故意嫌趙隻不過是個軍卒,表示不願與之對弈。趙匡胤一聽急了,便誇口說要以整座華山為賭注來下這盤棋,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而被陳摶老祖反敗為勝。???
?其實,當時的陳老祖早見雖然落泊的趙匡胤藏有天子相,遂馬上找來紙筆讓趙簽字畫押,立字據為證。趙當時想這華山又不是我的,輸給他又何妨.遂爽快的簽了字畫了押。孰料數年之後,趙匡胤真的黃袍加身當上了宋太祖,這時陳摶老祖才親執字據,下山來到皇宮。趙無法賴帳,但是極欽佩陳老祖的道行,欲留陳在宮中做官,無奈隻是陳老祖堅辭不就,隻得下旨將華山賜予陳老祖,並永免華山黎民百姓的租賦,這才留下了這段千古逸事。後有人將兩人當時賭戰的象棋棋局譜流傳下來的記錄棋譜公示,讓人難辯真偽,棋譜記載著雙方是用“仙人指路對兵局”開局,轉為“先手屏風馬對後手屏風馬”對陣的。要是單從棋藝的角度來講,確是象棋發展史上的一局精彩的佳作。
曆史上喜歡下象棋的皇帝有不少,不過像趙匡胤這樣將賭注下得這麽大的,估計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了。
唐玄宗的長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也是一位頗愛下象棋的天子。即使“天寶之亂”他與愛妃張良娣擁兵西逃時,隻要暫息片刻,他就要與愛妃下棋。而對於四麵八方飛來的戰報、求援急件,即便堆積如山,他也不屑一顧。丞相李泌用“馬嵬坡”事件進言勸說,唐肅宗方有所收斂,但下棋的興趣仍末減。他為了掩人耳目,將“金銅成形”的象棋,換成“幹樹枝”雕成的軟木棋子,以免走棋時發出聲響。從此有了木製的象形立體棋子,被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從此,象棋由高貴的金、銅鎏金等形式,轉向普及的木質形式。
清乾隆皇帝是個象棋迷。他經常與被清太祖封為****的老豫王多鐸的第四代小豫王下棋。俗話說“棋找對手,將尋良才”。兩人棋藝相當,不分上下。有時,小豫王受命去宮中與乾隆皇帝嬉戲,有時,乾隆皇帝幹脆去豫王府(原在北京東城區帥府園東口)找小豫王“博弈”。一次,乾隆皇帝與小豫王下棋時,小豫王說:“這次要論輸贏和高低,我若輸了,您可拔掉我府門釘一顆。”乾隆皇帝表示同意。小豫王緊接著又提出一個條件:“您要輸了,得給我加一份俸祿,行嗎?”“好!”乾隆皇帝高興地答應下來。於是兩人擺開陣式,拚殺激戰起來,最後殺了個五比五平。小豫王對乾隆皇帝說:“我輸給您五盤,您拔我5顆門釘,我贏你五盤,您給我加5份俸祿。”皇上是金口玉牙,哪能反悔,隻好勉強答應下來了。小豫王走後,乾隆皇帝越想越不是滋味,我贏他5盤隻拔去5顆門釘,輸他5盤,卻要給他增添5份俸祿,這不是有欺君之罪嗎?這還了得,但又一尋思,豫王是****之一,不能加罪服刑,但為了教訓小豫王的貪婪,乾隆皇帝下旨工部將豫王府院牆加高3尺,形同大獄的院牆一般。
老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如果你能夠討得皇帝得開心,事事都能夠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麽,你就能夠得到不小的好處。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有一次惹怒到了皇帝,那麽你的項上人頭就可能會和自己說拜拜了。在清朝的時候,慈禧太後特別愛打麻將、下棋之類的。慈禧是什麽身份,自然不可能和外麵的人玩這些啊,隻能夠是和宮中的太監、公主們玩。
有一次,老佛爺和一個太監下棋。下著下著,太監來了興致,忘記了對麵下棋的人是誰。得意洋洋的吃掉了慈禧的一個馬,並大聲的說了一句:“哈哈,我吃了老佛爺的馬!”這句話在我們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麽,但是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候,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話啊。慈禧輸了棋,心情本就是不好,聽到這句話整個人更不好了。話音剛落,慈禧將棋子一摔,大聲嗬斥道:“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我殺了你這狗奴才的頭!”嚇得這太監連忙跪地求饒。”
所以說象棋隻是曆史長河裏的一個見證,或者說,就是一個過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