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老子道德經第三篇,又被世人誤解了。其實!對道德經的誤解不是世人,而是那些幫助解讀的人。是這些解讀的人故意或者無意間誤解了,從而對世人造成了誤導。


    在更多地情況下,是來自於學派之間的爭鬥,是有人故意曲解道家學說,以此來抬高自己的學說份量。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篇,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這一篇裏,有許多讓人誤解的地方。


    比如說:“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從字麵上看,都是消極、被動的思想。


    整篇下來,好像是那麽迴事,與現實生活脫節了,處處與現實生活都是相反的。


    從而!讓其他學派的人鑽了空子,大加宣傳,大做文章,說老子的思想無為、消極,讓人類返迴到無知無欲的地步。


    先來說“不尚賢”吧!


    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人的大腦也在不斷地發育成熟中。社會很混亂,需要有才德的人出來治理,需要有才能的人出來做事。老子提出不尚賢,這明顯地在阻止人類發展?這不是明顯地讓“人才”得不到重用?


    所以!單單憑這句“不尚賢”,就可以給老子判刑了。要是當時有文字獄的話,絕對可以判死刑。


    這還得了?你主張不尚賢你讓這個諸侯國或者說大周國沒有人才,那不僅僅是後退的問題了,那是要諸侯國和我們的大周國滅國啊!不僅僅是滅國這麽簡單,而是!讓人類後退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


    要是就此大做文章,不判老子死刑才怪?


    作為世人,作為普通百姓,單單從字麵上這樣理解,無可非議。因為!作為普通世人,他們的學識有限,單單從字麵上來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為學者,要是這樣來理解,就是錯誤地。或者!他們就是一個偽學者。再不然!他們就是學術奸細,他們是故意曲解這句話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作為普通的世人也好,是學者也罷,是學術奸細也罷,他們都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才造成誤解的。


    這個根本性錯誤在哪裏呢?


    這個根本性錯誤的根源在這裏:因為他們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上,看到的隻是現實的問題。而不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從根本、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站在現實的角度上,社會是需要人才的,“不尚賢”顯然是錯誤的。


    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站在從根本、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角度,我們可以“不尚賢”。


    因為!老子在道德經文的第二篇就說了: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人類要效仿萬物,象萬物那樣,自然地生長,好像自己不是自己似的,就那麽糊裏糊塗地活著沒有誌向,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結果!最終成熟了。成熟也就成熟了,隻是一次生命的終結而已,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麽功勞,這就是萬物的生命過程和生命的意義。


    所以!我們人類也要效仿萬物,過那樣地人生。如果人類那樣了,人世間、人與人之間還會有紛爭嗎?


    解讀到這裏,有人一定要問了:我們是人!我們為什麽要效仿萬物呢?要是這樣地話?老子的思想不僅僅是消極無為了,而是!要人類倒退,返迴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


    如果我們要是這樣來理解的話?那麽?老子就要問我們了?我們需要怎樣地人生呢?


    我們還要不要解決眼前麵臨的問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解決人生的問題?


    我們人為什麽而活著呢?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麽呢?


    我們要想解決眼前麵臨的問題,就必須先解決我們人為什麽而活著的問題,以及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麽的問題。


    普通世人和曆代庸俗的學者、哲學家,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無法正確解讀老子哲學。


    老子並沒有要求我們返迴到無知無欲的地步,返迴到畜生時代、植物時代。而是!告訴我們要效仿萬物、效仿道,來進行我們的人生。


    老子和莊子都一致認為:天地萬物包括宇宙星空都是進化、變化而來的,都來源於道。人和萬物一樣,都隻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而已,一種適時而生的物種。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


    人生!隻是完成一次生命的過程而已!


    所以!我們何必去爭呢?不都是為了生存嗎?


    “尚賢”與“不尚賢”都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尚賢”與“不尚賢”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你認為“尚賢”好你就堅持“尚賢”,我認為“不尚賢”好我有我的理由。


    既然是為了生存,怎麽有利於生存,那就怎麽生存吧!


    老子提出“不尚賢”的主張,也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的,並不僅僅是根據道家的理論。


    按照道家的理論: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一個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的物種。所以!人生隻是一次生命的過程。


    既然人生隻是一個過程,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折騰,好好活著,怎麽有利於我們生活我們就怎麽生活。


    不尚賢,使民不爭。


    意思是說:不要去推薦、推舉賢能,這招不靈了。有許多人是冒牌貨,沒有真才實學,更多地人都是為名為利為謀求自己的生存而炒作出來的。與其推薦、推舉別人,還不如自己想辦法讓自己活下去,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意思是說:你沒有貴重的東東、稀奇的東東,別人就不會偷你的。不是讓我們一無所有,而是要我們不要多餘的東東,不要屯積太多地錢財或者糧食什麽地。適可而止,不要過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的,人心就不會迷亂。並不是說要我們杜絕一切,讓人徹底地無知無欲。作為人,不可能沒有。特別是現階段已經腦發育成熟了的人,更是不可能沒有。而是要我們不要被迷惑,更不要沉溺於之中。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說:聖人治理社會,讓世人虛其心,不爭強好勝;實其腹,讓世人能吃飽飯;弱其誌,讓世人不要太多誌向、理想、夢想,踏踏實實地過日子。強其骨,讓世人身體健康,少生病。


    “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是承接前麵說的而來的,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困擾。


    不是沒有,更不是杜絕一切。


    世人和學術奸細,以及庸俗學者和所謂的哲學家,都斷章取義,抓住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欲”不放,說老子思想消極、返古什麽地。其實!老子的意思是: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困擾。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意思是:讓那些自以為自己是智者、聰明的人不敢作為,沒有作為。因為!聖人采用了以上方法,不需要這些智者和聰明人出來管理社會了。這些所謂的智者和聰明人,他們失去了市場。


    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其實!聖人作為了,可給世人的感覺聖人並沒有作為。所以說!隻有像聖人這樣地“為”或者說是“無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這一篇中後麵的兩處,也是能使人誤解的地方。一處是:“常使民無知無欲”。另一處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


    前麵已經說了,理解這兩處一定要結合前麵、結合上下文,不能斷章取義。要是斷章取義,你隨便怎麽解釋都行。或者!故意曲解,不把話說清楚,直接按照字麵上的意思翻譯。這樣!也一樣造成曲解,也是故意。


    再重複一遍!“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是承接前麵說的而來的,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困擾。


    不是沒有,更不是杜絕一切。


    老子的意思是:讓世人感覺到自己不需要太多地知識就可以生活,沒有太多地困擾。


    再重複一遍: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其實!聖人作為了,可給世人的感覺聖人並沒有作為。所以說!隻有像聖人這樣地“為”或者說是“無為”,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要是一定要斷章取義,故意曲解的話,就是有意,就是學術奸細,就是“文化槍手”。故意說別的學說的壞話,來抬高自己的學術份量。或者!來換取生存的資本。得到稿費、得到別人給予的好處,這就是生存的資本。


    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影響他人、人類生存的生存方式,這種“文化槍手”當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