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鬥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鬥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鬥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魯、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曰五鬥米師。”


    創立人是江蘇封縣人張陵,為漢功臣張良第八世孫,本太學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無所不知,尤好老莊,曾任巴郡江州令,後棄官入北邙山修長生之道,常讀,丹成於繁山,又得隱書於嵩山石室,因朝政紛亂,隱退餘杭十年,漢順帝時於四川鶴鳴山,傳播“三官手書”,和“正一盟威”之道,為百姓治病、消災,漢安元年太上親授天師《正一經》、《太平洞極之經》等,固號”天師道”。又因要求學道之人要奉獻五鬥米,固後人稱為五鬥米道。天師道尊崇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為主要經典,以傳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經典還有《太平洞極經》、《太清經》、《太玄經》、《正一經》、《五鬥經》等,又規定教徒:一要誦習《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過,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六修橋鋪路,七行黃赤之道,八置祭酒,設立二十四治以領道民,九收信米五鬥等。其孫張魯,人稱係師,後歸順曹魏,被拜為鎮南將軍,得封萬戶侯,使天師道發展壯大,特別是張魯在漢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師道不但在民間傳播而且逐漸轉向上層領域發展,這樣,天師道不僅有經典、醮儀、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漢中,成為影響很大的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固後人均認定天師道為道教的正統,至元成宗大德八年第38代天師張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從此,天師道又名正一道。與金元時興起的全真道並成為兩大教派。


    北天師道是由北魏寇謙之改革五鬥米道而形成的,其主要道場建立在今山西大同,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清整原三張的五鬥米道,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以及男女合氣之術,新天師道所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宣講《新科》等大道清虛之道,提倡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練,其新天師道的做法有:一是取消蜀土宅治之號,不再沿用五鬥米道以師為治的管理體製;二是廢除天師祭酒道官私置治職和世襲舊製,改革三張祖孫世襲天師之位的傳統;三是革除三張時期租米錢稅製度,道民隻需交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錠,以供修表救度之用;四是除去男女合氣之術;五是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禮法,按儒家倫理道德規範,增訂道教戒律和齋儀;六是吸收佛教“輪迴生死”之教義,宣講善惡報應之說;七是將服餌修煉之術與符水禁咒之術如方技、符水、醫藥、卜筮、讖緯之書合而為一;八是道徒誦習道經,改“直誦”為“樂誦”,即誦經用音樂伴奏。[.超多好看小說]這樣,新天師道重視醮儀,提倡禮度,改變了過去以符水療病及注重煉形的教義,特別是泰常八年,有道士李譜文所傳《錄圖真經》等醮儀感動太武帝,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三年親自道壇,受道教符錄,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為國教,不斷發展壯大。


    南天師道是由簡寂先生陸修靜改革江南天師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現在他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並積極收集整理道經,製訂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別是陸修靜在孝武帝大明五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七年間隱居廬山修建太虛觀,他以太虛觀為大本營,在此收徒布道,不斷擴展太虛觀,曾先後擴建有白雲館、朝真館,煉丹井,搗藥臼,洗藥池等,太虛觀興起後,先後又建築有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觀等數十座道觀,均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因而被譽之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隨著廬山道教的擴大,其地位和聲譽不斷顯赫,逐漸成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場,使得四方高道紛至遝來,至唐宋時,先後有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雲集廬山,廬山高道輩出,名聲大震於江南。為了完善齋醮科儀,他一是吸收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等倫理道德並作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規,強調忠孝為先,這樣,既保證了道士嚴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儀範。二是吸收佛教“三業清靜”思想,即要求去貪、忿、癡,身除殺、盜、淫等,以製定齋儀,並特別強調”齋直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廣收道經,著書立說。他“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潛心道教理論研究,並著有《靈寶經目錄序》,《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等,他將這些齋戒儀範著作和收集的道經如藥方、符圖等計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成為道教史無前例的道書分類法,他將這些道書整理集成《三洞經書目錄》,於太始七年上獻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讚賞,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特別是他總括”三洞”,改革舊天師道,並提倡以齋儀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斷壯大,威震江南,成為江南道教的統領,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南北並存,而稱南天師道……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其始祖是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實際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貞元年張與材被嗣為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特別是大德八年授以“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錄”。後又授以“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一品金印。從此,天師世係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現,並統領江南閣皂山、龍虎山、茅山等三大符錄道派,因此,次後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降神驅魔為主要宗教活動的如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淨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稱正一道或正一派。與金元出現的全真派並列為道教兩大教派。


    道教以黃帝思想和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理論淵源,吸收融合儒學、佛學理念和修行方法,在東漢末形成宗教實體。道教之所以產生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一是東漢末期政治**,外戚、宦官、豪門、巨族相互勾結,聚斂財富;二是士大夫世家門閥觀念形成,世家子弟占據要津,把持上層意識形態,造成有名的“黨錮之亂”;三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使人厭倦,而佛教的輸入,又促使民族文化產生抗拒思想;四是社會上高明才智之士紛紛逃避現實,醉心玄真,寄情山水,極力尋求《易》、《老》、《莊》之幽微;而勇武遊俠之士,聚眾據險自固,形成割地稱雄力量。高蹈文人和尚武勇士結合,從而形成我國東漢末戰亂時期的特殊社會——道教組織體係之規模。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之一。


    二:其實,道德經是自然而然的生命規律,現代科學解釋應屬透明子.王章海在百度的“道德經研究院”最接近老子的真意。


    五鬥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鬥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鬥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曰五鬥米師。”


    這段文字說明了兩個問題:1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張修在漢中創立了五鬥米教。2張修領導的五鬥米教比張角領導的太平道略勝一籌。


    張修


    ,生不詳,卒於公元200年。先後在漢中郡和巴郡(重慶一帶)傳教。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二月,張角在冀州(河北一帶)起義;七月,張修在巴郡起義,北上漢中。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益州牧(治四川綿竹東南)劉焉為了割據一方,擴充地盤,借重五鬥米教勢力。授張修為別部司馬,授張魯為督義司馬,共同攻打漢中。張修殺死漢中太守蘇固後,二張遂占領漢中,斷絕漢朝中央政府從長安入蜀的道路。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焉死,其子劉璋繼位,懦弱無能,張魯不再順其統治,襲殺張修,並吞其眾,獨占漢中。劉璋怒殺張魯其母及弟,張魯分庭抗禮,南取巴郡,成為漢末割據漢中一帶的地方軍閥。當時,由於曹操控製的漢朝中央政府,正忙於中原地區的混戰,無暇征討張魯,便拜張魯為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至此,張魯獲得地方政權,五鬥米教在張魯手上得到改革、發展。


    張魯


    襲殺張修並統治漢中後,“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就是說,張魯順應民心,並對五鬥米教進行了改進。


    據《三國誌·張魯傳》講,改進的主要內容是:“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後,五鬥米教有了相對完整的理論和比較健全的組織體係。概言之,有3個特點:1實行政教合一,政權體製為師君和祭酒製;2實行普遍的社會救濟,以籠絡人心;3用黃老思想教化民眾,輕刑罰,重教育,特別注重培養民眾的道德觀念


    五鬥米教初設24治,張魯自封師君統領政教。其下24治以祭酒為首領。中央教區設在漢中陽平關(今勉縣西)。24治分布於漢中、四川一帶。隨後,為了擴大道教的影響和勢力範圍,又新設遊治8處,其中太華治設在京兆(西安)。各治於每年陰曆十月初一聚會漢中,收納信米,以備救災。奉道的人,每年須會師漢中3次,進行錄籍、遷賞、慶生、建功、聞科戒等活動。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五鬥米教的經典《老子想爾注》問世,其宗教理論進入了一新階段。《老子想爾注》是第一部用神學注解老子《道德經》,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學說,最顯著的標誌就是把黃老理論、儒家學說、長生不老、民間信仰熔為一爐,把天、地、人、鬼、神以道貫之。目的就是為政教合一的需要服務。從而,使張修創立的五鬥米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在道教史上張修鮮為人知呢?蓋因張修早死,理論尚未形成;“張衡匿跡深山,無阻兵作亂事,與反逆之妖賊自異”;張魯的理論、組織在政權的推動下,影響力比張修大。故張魯祖陵、父衡為後世道教宗為天師。張魯成名後尊其祖,也增強了道教的神秘色彩。


    張魯接管五鬥米教後,割據漢中政權近30年,成為東漢末全國戰亂之際的一方樂土。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定中原後,率10萬大軍西征,張魯投降,被拜為鎮南將軍。大批天師道眾隨曹操北遷,漢中五鬥米教政教合一的組織體係徹底瓦解。北遷以後的天師道在寇謙之(西安人)的帶領下,又進行改良,迎合了朝廷,被封為“天師”,並在京城設道場。魏、晉以降,公元555年(北齊天保六年),道教與佛教論戰失敗,文宣帝下令廢道,道士皆剃發為僧,寇謙之創新的天師道團因此散夥,取而代之的是樓觀道的興起。


    五鬥米教以尊奉黃帝和老子為基本信仰,把信行真道作為修行的主要目標。規定道徒的基本義務是奉守道戒,處世原則是清靜無為。這些特點,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五鬥米教實行禁殺、禁酒,對後世道教的某些戒律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對隱瞞過錯者罰“治道百步”的措施,開後世民間修橋補路等善舉之祖製;其置義舍接濟行人的規定,也為後世全真道所繼承。


    那麽,五鬥米教為什麽衰敗呢?原因當然很多。主要流弊就是政教不分,把門戶之見、宗派勢力上升為治國安邦方略,從政治上強行推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違背了廣大民眾的意誌。盡管它有某些積極因素和合理東西,但終將被政治上的反動所湮滅。


    《三國誌·魏書·張魯傳》注引《典略》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矅。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矅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就是說,在張角傳播太平道的同時,張修也在傳播五鬥米道。


    張修,巴郡人,五鬥米道一支。張衡死後,他利用身為巴人的有利條件,活動於巴郡漢中一帶,發展自己的力量,史家特地將他與張角並列在同一地位。張修五鬥米道所持的道法與張角基本相同。《後漢書·劉焉傳》注引《典略》說:角為太平道,修為五鬥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仗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不信道。


    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字,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鬥以為常,故號''五鬥米師''也。實無益於療病,但為淫妄,小人昏愚,競共事之。後角被誅,修亦亡。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其修業,遂增飾之。《後漢書·靈帝紀》注引《漢靈、獻二帝紀》也說:巴郡巫人張修療病,愈者雇以五鬥米,號為五鬥米師。從以上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五鬥米道在張修時的組織管理比張陵完善得多了。在張修的五鬥米道組織中,已有一套初步的教階係統,除了信徒外,已有神職人員和簡單的教製,分管不同的教務。神職人員中有奸令、祭酒、鬼吏。入道較久者稱奸令和祭酒,管理一般的鬼吏。祭酒主講《老子五千文》,鬼吏施行符水療病的法術。張修在符水治病方麵,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服罪的意思一式三份寫成文書,祈禱於三官.所謂三官,即指來源於古代神話的天官(天帝)、地官(地祇)、水官(水神)三神。


    古代有的神話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這實際上是種原始留傳下來的巫術,張修承襲此說為人治病。此外,張修還首設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關於靜室,也叫靖室,陸修靜在《道門科略》說: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


    必其素淨,政可堪百餘錢耳;比雜俗之家,床座形象幡蓋眾飾,不亦有繁簡之殊,華素之異耶。設立靜室這個製度,始於張修。


    張修對五鬥米道組織的完善,使五鬥米道有了很大的發展,為張魯在巴蜀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組織準備了條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茅山九龍秘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理之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理之外並收藏茅山九龍秘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