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黃玉悶悶不樂地迴到家中以後,不料許寶玉和董鈞也在客廳中激烈地爭論著什麽。
隻聽得董鈞說道:“我自從去年進入京城以後,經常接觸到當今皇上。皇上的確是個英明的中興君主。他曾經多次對我提起過,要我舉薦蜀中的傑出人物。愚兄不揣冒昧,已經將許老弟舉薦給皇上了。估計不久將有聖旨下達,希望許老弟到時候能夠隨同愚兄一道進京做事。”
許寶玉聽了,不由有些生氣地說道:“董兄,你怎麽就不想一想,你這樣做我會不會同意呢?我的祖先曾經留下了遺言:‘書可讀,官不可做!’這件事情你應該是清楚的,可是為什麽還要把我推薦給如今的皇帝呢?”
董鈞說道:“人生在世,不外乎追求功名利祿四個字。我們兄弟二人如果能夠共同侍奉皇上,做成大漢中興的事業,將來必定會名垂青史!”
許寶玉反駁道:“我的父親為了恪守祖宗的遺訓,再三地拒絕了各個朝廷要他做官的邀請,最終老死於家鄉。我許寶玉又豈能為了功名利祿,違背祖宗的遺訓?這件事情董兄考慮不周,請恕兄弟絕對不能從命!”
董鈞聽了,不由勸說道:“兄弟,你的祖訓的確不錯。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形勢不同了啊!”
許寶玉問道:“有什麽不同呢?”
董鈞說道:“你的祖先在世之日,正是王莽一流執掌朝廷權柄的時候,官場之中邪氣盛行;如今朝廷政治清明,正是我們舒展胸中的學問,造福天下蒼生的難得機遇啊!兄弟何苦一定要拘泥於祖宗當年的遺訓,坐失大好的時機呢?”
不料許寶玉又說道:“如今天子固然算是聖明,但是朝廷政治卻未必就是清明!小弟去年從山東遊曆到漢中,沿途的所見所聞不少。戰後荒蕪,赤地千裏,官吏們卻勒逼稅賦,百姓們不堪重負,這是小弟親眼所睹的。至於豪強大戶怙惡不悛,普通百姓賣兒賣女,則是小弟親耳所聞。況且邊庭戰事不斷,內部叛亂不休。天下如此地攘攘不安,難道還能說成是政治清明啊?”
許黃玉在旁邊也不由插話說道:“我聽人們說起過,如今百姓們的日子仍然過得很苦呢!”
董鈞說道:“你們所講的也是事實。正是因為如此,皇上才極其需要我們幫助他治理這個國家啊。”
許寶玉毅然說道:“兄長飽讀孔孟之書,有誌於天下大事,自然應當忠心報國。小弟修習黃老之術,關注的是個人健康長壽,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啊!”
董鈞勸道:“許老弟,我知道你迷戀於黃老之說,在此為兄不得不勸你幾句。黃帝不過是上古的帝君,他一生殺戮太多,晚年心性大變,竟然迷戀起修仙求道這種虛幻莫測之術來了。老子一生不得其誌,固然隻能提倡清修。國家之大,人民之眾,時時刻刻必然有許許多多的事務急待處理,天下豈能無為而治?”
許寶玉反駁道:“董兄的說法我不能讚成!孔夫子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帝王賞識他。到了董仲舒的時候,武帝才提倡獨尊儒術。實際上也不過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罷了。所謂天下,應當是天下人之天下,並非皇帝一人之天下!所謂治國之道,也應該搞清楚君臣和民眾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然後使其各安本分,天下才有可能長治久安!黃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也是遠古最為傑出的帝王,他的無為而治思想,正是積他一生的政治經驗的大成而提出的。又豈是後代帝王們所能企及的!至於神仙之有無,又豈是凡夫俗子可以理解的!”
董鈞苦笑道:“你我兄弟二人,何必為了儒家與道家的分歧爭論不休?自古以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你如今可是有機會兼濟天下的,何必一定要獨善其身呢?”
許寶玉說道:“董兄,人各有誌,不能強求!我今後將要遍遊天下名山大川,修習黃老之術,不勞董兄常常掛念。”說罷,竟然擺出一副送客的架勢。
董鈞無可奈何,隻得悻悻然離去。
許黃玉在旁邊聽了,更加覺得世事迷惑,不可思議。
吃過晚飯以後,許黃玉將董鈞與許寶玉的爭論向趙匡談起,並且擔心地說道:“他們二人如何會發生這樣激烈的爭論呢?”
趙匡說道:“自從春秋戰國以來,華夏的讀書人便形成了‘諸子百家’學說,他們長期爭論不休。我不是讀書人,對於他們這種爭論做不出評判。不過,我倒是認為,若要治理一個國家,他們的學說都應該釆納一部分。儒家的仁義之說,道家講求的社會穩定,都是必須要研究的。”
許黃玉說道:“我這一生,已經注定不會與政治發生關係了。因此,儒道之間的是是非非,我也並不怎麽在意。”
趙匡說道:“董鈞和你兄長都是當代很有學問的人才。我倒是覺得,諸子百家很難劃分清楚,他們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和同化。也許聰明的帝王,會對於各種學派的治世理論兼收並蓄的。”
許黃玉說道:“政治見解和朋友情誼應該怎麽看待呢?”
趙匡說道:“政治見解和朋友情誼應該分別開來。世上的人們從事的職業是各不相同的,政治充其量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真正的友誼是超越職業、貧富和信仰的。”
許黃玉說道:“他們這樣爭論下去,會不會影響到相互之間的友誼呢?”
趙匡說道:“不會的,你兄長和董鈞他們都是品學兼優的人才,雖然爭論不斷但是友誼卻是可以長期保持的。”
許黃玉這才放心下來。
隻聽得董鈞說道:“我自從去年進入京城以後,經常接觸到當今皇上。皇上的確是個英明的中興君主。他曾經多次對我提起過,要我舉薦蜀中的傑出人物。愚兄不揣冒昧,已經將許老弟舉薦給皇上了。估計不久將有聖旨下達,希望許老弟到時候能夠隨同愚兄一道進京做事。”
許寶玉聽了,不由有些生氣地說道:“董兄,你怎麽就不想一想,你這樣做我會不會同意呢?我的祖先曾經留下了遺言:‘書可讀,官不可做!’這件事情你應該是清楚的,可是為什麽還要把我推薦給如今的皇帝呢?”
董鈞說道:“人生在世,不外乎追求功名利祿四個字。我們兄弟二人如果能夠共同侍奉皇上,做成大漢中興的事業,將來必定會名垂青史!”
許寶玉反駁道:“我的父親為了恪守祖宗的遺訓,再三地拒絕了各個朝廷要他做官的邀請,最終老死於家鄉。我許寶玉又豈能為了功名利祿,違背祖宗的遺訓?這件事情董兄考慮不周,請恕兄弟絕對不能從命!”
董鈞聽了,不由勸說道:“兄弟,你的祖訓的確不錯。可是,此一時,彼一時,形勢不同了啊!”
許寶玉問道:“有什麽不同呢?”
董鈞說道:“你的祖先在世之日,正是王莽一流執掌朝廷權柄的時候,官場之中邪氣盛行;如今朝廷政治清明,正是我們舒展胸中的學問,造福天下蒼生的難得機遇啊!兄弟何苦一定要拘泥於祖宗當年的遺訓,坐失大好的時機呢?”
不料許寶玉又說道:“如今天子固然算是聖明,但是朝廷政治卻未必就是清明!小弟去年從山東遊曆到漢中,沿途的所見所聞不少。戰後荒蕪,赤地千裏,官吏們卻勒逼稅賦,百姓們不堪重負,這是小弟親眼所睹的。至於豪強大戶怙惡不悛,普通百姓賣兒賣女,則是小弟親耳所聞。況且邊庭戰事不斷,內部叛亂不休。天下如此地攘攘不安,難道還能說成是政治清明啊?”
許黃玉在旁邊也不由插話說道:“我聽人們說起過,如今百姓們的日子仍然過得很苦呢!”
董鈞說道:“你們所講的也是事實。正是因為如此,皇上才極其需要我們幫助他治理這個國家啊。”
許寶玉毅然說道:“兄長飽讀孔孟之書,有誌於天下大事,自然應當忠心報國。小弟修習黃老之術,關注的是個人健康長壽,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啊!”
董鈞勸道:“許老弟,我知道你迷戀於黃老之說,在此為兄不得不勸你幾句。黃帝不過是上古的帝君,他一生殺戮太多,晚年心性大變,竟然迷戀起修仙求道這種虛幻莫測之術來了。老子一生不得其誌,固然隻能提倡清修。國家之大,人民之眾,時時刻刻必然有許許多多的事務急待處理,天下豈能無為而治?”
許寶玉反駁道:“董兄的說法我不能讚成!孔夫子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帝王賞識他。到了董仲舒的時候,武帝才提倡獨尊儒術。實際上也不過是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罷了。所謂天下,應當是天下人之天下,並非皇帝一人之天下!所謂治國之道,也應該搞清楚君臣和民眾各自的職責和義務,然後使其各安本分,天下才有可能長治久安!黃帝是華夏民族的始祖,也是遠古最為傑出的帝王,他的無為而治思想,正是積他一生的政治經驗的大成而提出的。又豈是後代帝王們所能企及的!至於神仙之有無,又豈是凡夫俗子可以理解的!”
董鈞苦笑道:“你我兄弟二人,何必為了儒家與道家的分歧爭論不休?自古以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你如今可是有機會兼濟天下的,何必一定要獨善其身呢?”
許寶玉說道:“董兄,人各有誌,不能強求!我今後將要遍遊天下名山大川,修習黃老之術,不勞董兄常常掛念。”說罷,竟然擺出一副送客的架勢。
董鈞無可奈何,隻得悻悻然離去。
許黃玉在旁邊聽了,更加覺得世事迷惑,不可思議。
吃過晚飯以後,許黃玉將董鈞與許寶玉的爭論向趙匡談起,並且擔心地說道:“他們二人如何會發生這樣激烈的爭論呢?”
趙匡說道:“自從春秋戰國以來,華夏的讀書人便形成了‘諸子百家’學說,他們長期爭論不休。我不是讀書人,對於他們這種爭論做不出評判。不過,我倒是認為,若要治理一個國家,他們的學說都應該釆納一部分。儒家的仁義之說,道家講求的社會穩定,都是必須要研究的。”
許黃玉說道:“我這一生,已經注定不會與政治發生關係了。因此,儒道之間的是是非非,我也並不怎麽在意。”
趙匡說道:“董鈞和你兄長都是當代很有學問的人才。我倒是覺得,諸子百家很難劃分清楚,他們也在不斷地相互影響和同化。也許聰明的帝王,會對於各種學派的治世理論兼收並蓄的。”
許黃玉說道:“政治見解和朋友情誼應該怎麽看待呢?”
趙匡說道:“政治見解和朋友情誼應該分別開來。世上的人們從事的職業是各不相同的,政治充其量不過是其中的一種。真正的友誼是超越職業、貧富和信仰的。”
許黃玉說道:“他們這樣爭論下去,會不會影響到相互之間的友誼呢?”
趙匡說道:“不會的,你兄長和董鈞他們都是品學兼優的人才,雖然爭論不斷但是友誼卻是可以長期保持的。”
許黃玉這才放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