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長林見張斌拿著把手銃看了半天,就是不說話,忍不住小心的問道:“大人,這個要記上嗎?”


    張斌聞言,緩緩的把手銃放迴盒子裏,然後將盒子遞給他,歎息道:“記上吧,好好保管,這個送給皇上防身。”


    他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前世他看到一個傳聞。


    傳聞,李自成進攻京城的時候,崇禎手裏拿著把三眼銃防身。


    三眼銃,那跟狼牙棒一樣的東西,一個皇帝拿在手裏,實在是煞風景,也著實可憐。


    這把手銃送上去,讓他看看真正的火槍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希望他能稍微重視一下火槍和火炮的研製吧。


    張斌再次歎息一聲,隨即悠悠道:“這裏的白銀,記六十萬兩吧,剩下的,用來做火槍和火炮。”


    他已經想好了,這裏和福建行都司那邊搜出的白銀,隻給崇禎送去一百萬兩左右,剩下的五十多萬兩,用來建個軍工廠,研製槍炮。


    不過,一想起研製槍炮,他又有點頭疼了,因為,他抽不出時間來。


    他這事多著呢,訓練新軍,圍剿海盜,建立月港特區,發展對外貿易,懲治貪官汙吏,發展福建經濟等等等等,每一件都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做,他哪有空來研製槍炮啊!


    看樣子,必須專門培養一批人來研製槍炮等武器裝備了。


    想到這裏,張斌的腦海裏馬上冒出很多人的資料,其實,明末,研製武器這方麵的人才有很多,隻是,他們都得不到當權者的重視,一個個,就那麽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一點浪花都沒有激起。


    這其中,最厲害的當屬畢懋康,他不但研製出了燧發槍,還編撰了《軍器圖說》,羅列了各種火藥武器的製造方法和實際功效。


    他研製出燧發槍的時間其實比歐陸列強還要稍微早一點,要是朝廷能全力支持,明軍的武器裝備必然取得質的突破,力挽狂瀾於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惜,崇禎對這些一點興趣都沒有,最後,他隻能黯然致仕。


    這會兒,張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畢懋康,畢竟在他的刻意拉攏下,他們已經是稱兄道弟的關係,畢懋康現在還住在他金陵的府邸裏麵呢,而且在金陵的這兩年多時間裏,畢懋康已經把燧發槍設計的差不多了,就差試製了。


    不過,畢懋康這卻有一個問題,現在他已經是正三品的南都工部右侍郎了,再往上一升就是正二品的六部尚書了,而自己如果請他來福建,最多也就能給他個正二品的布政使。


    正二品的京官和正二品的地方官相差可不是一星半點,他願不願意放棄前程來幫自己研製武器呢?


    如果畢懋康肯來,火槍這塊就不用考慮的,這方麵他甚至比張斌還厲害。


    至於火炮,張斌想到的是明末有名的火炮專家孫元化。


    孫元化也是鬆江府人,師從徐光啟學西洋火器法,尤其善於鑄炮,被孫承宗薦為兵部司務,在遼東邊城築台製炮,寧遠大捷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十多門城防火炮正是孫元化所鑄。


    後來,由於魏忠賢專橫跋扈,搶奪了袁崇煥的軍功,袁崇煥憤而辭職引退,孫元化也被此事牽連,罷官返鄉。


    這個人,張斌曾聽徐光啟提過幾次,隻是鬆江府路途遙遠,他每次能停留的時間都有限,所以一直未曾找到機會去尋訪。


    徐光啟每次提起這個學生都歎息不止,他倒是勤奮好學,可愛好的卻是火器和數學,隻因熱心西學,甚至連科舉都耽誤了,至今都還沒考上進士。


    他以前擔任的兵部司務,說起來好聽,其實就跟市舶司吏目一樣,是個從九品的芝麻官!


    張斌相信,憑借他和徐光啟的關係,隻要隨便給個五品左右的軍職,孫元化應該就會屁顛屁顛的跑過來。


    有了畢懋康和孫元化,這火槍和火炮是不用自己多操心了,但是他們隻是在技術上拔尖,批量生產靠他們卻是不行。


    明朝滅亡的曆史已經證明,他們並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火槍和火炮,如果他們能生產出幾萬把燧發槍,上千門火炮,後金鐵騎,分分鍾被打成狗!


    當然,這個也不能怪他們,朝廷沒錢,崇禎不重視,他們也沒辦法,更重要的,他們沒有意識到,要大批量生產火槍和火炮,必須用機械代替人工,不然,進度和質量都跟不上。


    這方麵的人才張斌也曾打聽過,像《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和編製《新製諸器圖說》的王徵就是這方麵的佼佼者。


    宋應星可以說是明朝的科學家,他編製的《天工開物》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他尤其擅長鐵、銅、鉛等金屬的冶煉,而且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論述鋅和銅鋅合金的科學家,可以說鋅元素就是他發現的。


    有了宋應星,材料冶煉方麵的問題張斌也不用過於操心了。


    至於王徵則是機械方麵的專家,明朝這時候說機械,貌似有點天方夜譚,但是,王徵就是個機械專家,他對機械原理和機械結構都有深入的研究,唯一可惜的是,他沒有想到要用其他動力去代替人力或畜力。


    也就是說,他研製的還隻是純手動,或者畜力機械,而不是後世帶有動力源的半自動或者全自動機械。


    這點,張斌正好彌補他的短板,蒸汽動力就是最初的半自動機械所使用的動力源,隻要把蒸汽活塞做出來,動力的問題就解決了,大明的機械水平將獲得質的飛躍。


    至於這兩個人能不能請過來,張斌真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明朝這會兒對搞技術的那是真心看不起,這些搞技術的人仕途都很坎坷,像王徵最高也就做到一個從六品的推官,宋應星也是進士都沒考上,這會兒還在家苦讀呢!


    明末這些科學家,除了一個徐光啟,其他人在仕途上都是一塌糊塗,徐光啟之所以能當上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也不是因為他技術方麵的成就,而是因為他對農業和曆法的研究。


    宋應星和王徵這兩人,張斌估計,都不用五品的高官,隻要能把他們提拔到正六品,他們都會欣然前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玖並收藏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