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繪畫大師文森特·梵高有句名言:“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就是向日葵!”
來到了荷蘭,來到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自然是必去的一個旅行目的地。
平果自然不能舍棄。
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下午,平涵涵帶著母親平果乘坐7線軌道電車,來到了那繁華、熱鬧又神聖的地方。
一條馬路上,從北向南一路過去,有鑽石廠(鑽石之都)、跨過美麗寬敞的河道、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院、聆聽大提琴手與小提琴手演奏的命運交響曲、阿姆斯特丹標誌性建築物以及梵高博物院。
梵高博物院地址:paulus potterstraat 7, 1071 cx amsterdam
平瀚涵提前網上預訂了門票,省去了排隊購票的麻煩,才得以迅速順利步入。
梵高博物館建於1973年,館藏梵高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占其作品的1/4。素描幾百件(也有說上千件),還有梵高的幾乎全部書信。
雖然沒有享譽全球的《星空》,但是名作繁多,從早期《吃土豆的人》,再到仿照日本浮世繪的《藝妓》《李樹》,再到《向日葵》《黃房子》《羅納河上的星空》《在阿爾勒的房間》,還有《麥田裏的烏鴉》、一係列自畫像,梵高的色彩從昏暗到鮮明,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遭遇和心情,都可以在他的畫作裏覓尋到細微端倪。
通體玻璃的博物館靚麗又藝術,館內共有四層展廳,以時間線向上衍生。
一樓:梵高的出生,以及一些自畫像。
二樓:從1883年到1889年間的作品,也就是從他離開了神職,決心創作繪畫開始,去巴黎感受印象派的藝術,再到去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居住,最後精神出現異常,去法國巴黎附近的聖雷米的療養院。他繪畫的時間本來就隻有十年光陰,梵高是個和生命賽跑的瘋狂繪畫藝術大師。
三樓:他和親朋好友之間的信件和故事。梵高弟弟提奧對梵高來說,是個不可或缺的極為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博物館圖文並茂地詳細詮釋了這份親情和友情。如果沒有弟弟的支持,梵高至今也無法成為現在人們所知道的梵高。梵高死後不久,弟弟提奧也去世了,兄弟倆被埋葬在了一起。梵高的父母,提奧的妻子喬安娜和弟弟兒子小文森特,梵高的好友高更等人的纏綿悱惻故事,這一層均有攝影圖片、畫作及講述。另外,還有個展廳內,還存有同時代一些畫家的畫作,都是些受了梵高啟發的年輕藝術家。
四樓:梵高在生命最後即1889年到1890年一年間的作品。著名的《麥田裏的烏鴉》,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畫家梵高最後一幅作品(當然,梵高博物館裏的解說認為不是的,平果自然要以官方為準),但是當平果站在那幅油畫麵前,看著天空藍的深不可測,那麽沉重、憂鬱,以及稻草的淩亂狂野,一群群烏黑烏鴉急速飛走,絕望、煩憂、疼痛、不被理解的渺茫與虛妄,平果理解了悲憫情懷濃鬱的梵高那時的思量。
梵高是荷蘭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畫家,於1890年7月自殺。
1891年1月,梵高死後六個月,相隨他一生的弟弟提奧(theo)在悲痛中過世,死時隻有33歲。
醫生說:“過度的緊張與悲歎是死因。”
提奧的妻子喬安娜繼承了提奧留給她的堆積如山的油畫和素描,梵高寫給提奧的幾百封信,還有幼子文森特(v.w van gogh 文森特·威廉·梵·高)。
弟弟妻子喬安娜之前本來對梵高並不熟悉,但當她讀過梵高的信,被深深的觸動了,也被梵高的激情、人生苦難和天才創作所折服。
從此,喬安娜通過自己努力、勤奮、智慧的推介工作,一步一步使世界了解了梵高。那時候,無論荷蘭還是法國對於梵高認知率很低,是她經常將梵高的作品借出去,搞展覽,尤其是之後,她將梵高的652封信件匯總成三卷書信集,出版了浩繁的書信,才開始被關注。
1914年,荷蘭出版了三卷梵高書信集(德語版同時出版)。之後各類外語版本。我們的梵高終於被全世界的人漸漸地所熟知。
1927年,喬安娜去世。雖然她很努力工作,但梵高的畫,依然留在家裏。
兒子文森特繼承了伯父的全部作品原作,這對於已成為優秀的技術人員的文森特來說,是寶貴財富也是精神上的負擔。每當他出門工作或遊玩時,家內的這些遺作一定也唿叫著、糾結著他的神經,就好像一想起自己的伯父和父母親,就看見了他們哀怨與期冀的眼神。所以有一天,文森特找到了阿姆斯特丹政府有關部門,幾乎是一種無償捐獻,富饒了我們這些後來人,讓我們得以來此大飽眼福。
約在1930年,美術史學家約翰·魯瓦德與文森特見麵。
他認為文森特這個人是這樣的:“他一點架子都沒有,根本看不出是有錢人。他的習慣與生活形態簡樸至極,但是家中到處堆滿伯父的油畫與素描,要是把他所擁有的全部作品堆在家中,恐怕也沒辦法容納得下。這些作品大部分以長期簽約借出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現代美術館展覽多年,供大家觀賞。
二戰後,由於擔心這些畫作散落各處,他以捐出收藏為條件,向阿姆斯特丹及荷蘭政府請求提供永久的收藏場所。
1960年,梵高基金會(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成立。
1962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土地,國家負擔經費,梵高博物館終於要成為現實。
1963年,梵高博物館開工。文森特也積極參與設計。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李特維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 1888-1964)設計。他死後由其他人繼任。
1973年6月2日,梵高博物館正式開放,荷蘭女王朱麗安娜親臨剪彩。
從此梵高博物館成為阿姆斯特丹一處名勝。
平果最感欣慰的是,梵高的親侄子文森特,目睹了博物館的落成。
1978年,88歲生日後沒幾天,文森特去世了。
他的朋友約翰·魯瓦德這樣悼念道:“麵對住了四十年的家,裏麵梵高的作品全部被搬空了,文森特就像卸下常年扛在肩上的包袱一般,他的心情非常輕鬆愉快。”
平果以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根本不可能這般的悲憫天下人,給碌碌無為的普通人以這樣的奉獻。兩個叫做文森特的荷蘭人給予了喜愛繪畫與藝術旅行人以最高境界的禮物。
梵高博物院最早名為美術館,建造時麵積不大,按每年6萬人設計的。
近年來,梵高盛名遠揚,每年參觀人數都要過百萬,原有的場地頓顯捉襟見肘。
於是,日本的安田火災與海南保險公司總裁後藤安夫(曾於1987年買下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典型的惺惺相惜,平果以為。)出資,由日本的世界著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了新的梵高美術館新展館(exhibition wing),於1997年4月29日破土動工。同時,原有的舊館也進行改建,由建築師馬丁·凡·厚而設計。新館和舊館同時於1999年6月24日重新對外開放。
平果欣賞的便是通體玻璃的館展。
2013年9月,梵高博物館宣布新發現了一幅梵高的作品《蒙瑪茹爾日落》,梵高真跡的殿堂裏,又多出了一枚璀璨耀眼的寶貝。
站在幾幅畫作前,平果流連忘返:
《向日葵》:
1887年的暮夏,梵高畫了四幅向日葵,給人感覺無比的逼真。麵前這一幅,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視為梵高畫集的代表作品。
孩童時代,梵高就喜愛鳥巢,這種喜愛可以說充分展示了他愛冥想的特質。
梵高始終都在嚐試著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
到南法去尋覓太陽,就是對於色彩、旋轉、炎熱的斑斕熱烈的一種祈望。
眾所周知,向日葵就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她的向陽性,是無可比擬的。
梵高筆下的向日葵,還給人以無窮想象力,比如那火動著的花瓣,是不是一種燃燒著的欲望,或為身體的,或為理想的,或為夢幻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掉麽?當他滿懷深情地熱愛著生活或事業或愛人!
《群鴉亂飛的麥田》:
平果以為站在這幅畫前,人的心情立刻充滿著絕望、恐怖、噩運感覺。畫畫時的梵高,站在燕麥田內,自我估計已然魂飄遠外了,似乎真的已超越了生死境界,置身於異世界的磨礪中,全世界都在被俯瞰。
梵高說:“我的生活,從根基上被破壞,我的腳隻能顛跛著走。”
“我擔心,我是否變成你們沉重的負擔……那時候——迴到這裏再開始工作——畫筆幾乎從手中滑落下來……可是,從那時起我畫了三張大的作品。”
是的,平果淚流滿麵,此畫線條生硬,沒了次序,不但天地悲鳴,甚至所有的疼痛、孤寂、淒切、悲哀、絕望,都從地平線的那一端飛撲來——
無數人這樣質問過:梵高的畫到底好在哪?
確實,有很多人表示喜歡梵高的畫就是因為梵高的畫色彩濃烈,美啊。沒錯,他的畫非常有美感、色彩斑斕的。但是他凝結在畫中的濃鬱情感,麵對畫作時沒有感觸麽。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初期作品。描繪的當時的荷蘭農民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之後,圍坐於昏暗的房子裏吃著簡單的晚餐。梵高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裏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平果以為這便是梵高,崇高的悲憫情懷最為重要的展示,一種對於農民的憐憫,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要說憐憫,是梵高最大的軟肋。
他真正畫畫,是從27歲開始的。之前,他做過神職人員。年輕氣盛的他,渴望通過對宗教曾有過的非常狂熱感情,想像父親一樣做一個神父。但是在博裏納日礦工區做的六個月見習傳教士中,他沒有得到該有的救贖,甚至他把他的衣服、食物都分給了當地的礦工,甚至跟著礦工們一起下礦井,來分擔他們的苦痛,但是他痛徹心扉,感覺到了一種盡了全力,卻依然無能為力。
於是,他走了,他要開始新的人生,他要表現出來用他的方式。那就是素描、速寫、拚命用色彩用心靈去表現油畫傳遞出來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梵高在畫這幅”吃土豆的人“之前,已經來迴打過了50多次草稿,也對農民頭部有過了肖像練習。
那時候,他的日子應該用煎熬來形容。因為他已奔三,成了一個典型的”啃老族“,還不得不住在父母的房子裏。
梵高寫信給弟弟提奧,抱怨父母對他的不友善,抱怨自己“活的連條狗都不如”。於是,他畫那些苦痛的人民時,就更加憐憫他們,也算救贖了自己。
那個時期,梵高的畫,顏色基本上都是暗沉的、無色彩的。
善良、憐憫、熱忱和執念以及激情四溢,是梵高的個性特點,而這些完全表現在了梵高對繪畫異常狂熱的激情畫作中。據介紹,從27歲正式開始畫畫到37歲自殺這十年裏,梵高共畫了800多幅油畫,以及上千的素描。越是到了後期,越是瘋狂地繪畫。
平果覺得從梵高的三段感情,可窺一斑:
第一段,房東家的女兒尤金尼。愛上她,卻將感情深深埋在心裏不於表達,直到後來戳穿。尤金尼告訴他,她已經和別的房客私定終身了,悔恨莫及的情愫一定影響到了他的後期情感生活。
第二段,寡婦表姐凱。這在當時是有違倫理道德的,凱拒之。梵高追到了凱的家裏,沒見到凱,他就把手放在蠟燭上,威脅其家人說,他不會拿開這隻手,直到凱出現。然而,梵高的叔叔吹滅了這支蠟燭,梵高的希望徹底地破滅了。幾年後,他在阿爾勒畫了一幅《埃頓花園的迴憶》,人說,那個女子,不就是凱嗎?
第三段,妓女西恩。不久,梵高陷入了一段新的戀情——其實,平果認為,一開始,梵高就錯了,他把一份悲憫情懷當作了一份依戀和被收留。絕望中還有女人憐惜自己,讓他感覺到了人間的溫馨,於是他開始了又一次的義無反顧,和懷孕的妓女西恩在了一起。西恩不僅給他做模特,還給他做飯、洗衣服,於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的梵高覺得,他應該和她結婚,永遠在一起。然而,因為梵高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無法負擔西恩的看病支出。這段感情,最後又失敗了。
但從這三段感情,能看到梵高的一種誠摯的執念——他就要熱烈地愛一個人,不管她是誰,他都想得到她,讓她和他永恆地成為一體。
平果喃喃自語道,唉,這樣熱烈的感情,尤其是來自男人的,特別是來自梵高的,為什麽最後的最後,都會成為女人的羈絆與無視。
平果看來,梵高最可貴的,是他孩童般純潔、善良、誠摯的心。他所有的悲憫、熱愛、激情,都是正能量的。
看,梵高在飽受疾病折磨的時候,他畫筆下的色彩反而越是大膽濃烈,越是明亮美好。
曆史說,他割過自己的一小片耳朵,是與畫家高更在阿爾勒居住的時候。聽說,他邀請好友高更要接受邀請來黃房子同住,興奮異常。格外準備了高看一眼的椅子、床等給高更。
後來,兩人在聖誕夜爭吵,梵高揮刀割去了自己耳朵的一小片。梵高被人們認為是瘋子,被送去了聖雷米療養院。
窮途末路的他,與好友高更反目,弟弟提奧也不理解哥哥的行為。疾病的煎熬,疼痛的心靈,絕望的心理,讓在療養院度日如年的他,在畫作上出類拔萃,超乎了所有人想象力,創作出了最為喜愛和熟知的畫作:《星空》。
平果想,看,梵高在最為苦難又失去了自由時候,他的世界裏,依然是靈動又美好的。
一個藝術家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對後人的啟發多少來定的。
在印象派之前,畫的逼真、光線感、紋理等或許是人們用來評價“油畫藝術”的,從達芬奇到倫勃朗,人們看的是精準的線條、嚴謹的構圖、光線的處理等等,油畫技法已經非常純熟。
但到了十九世紀,照相機被發明後,油畫對於人們的意義就變的不同了。人們開始嚐試用油畫去表達主觀感受,而非繼續尊崇客觀,印象派大師莫奈以一張“日出印象”畫作,轟動了巴黎。他強調的是不同的光影對色彩的變化,以及捕捉統一景物在不同光線下色彩,油畫開創出了新的思維與濾鏡途徑。
梵高的畫作就屬於後印象派。1886年,他抵達巴黎時,受到了當時印象派啟發,然後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將心境畫入作品中,主觀意識表現取代了客觀描繪。之後的之後,後印象派又啟發了後來的野獸派(馬蒂斯)、立體派(畢加索)、象征派、表現主義等等。
在梵高博物館的三樓,平果也看到了些同時代或是後世受梵高啟發而創作出不俗畫作的畫家作品。
平果無奈的笑了,覺得自己才是真正被梵高影響到了的女人。
就在平果和女兒平涵涵在法國博物館內漫步遊覽名畫:
《吃土豆的人 potato eaters, 1885》、《塞納河上的橋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1886》、臨摹的浮世繪和其原畫《藝伎 the courtesan》《李樹 flowering plum tree》《歌川廣重原畫 plum park in kameido》等、《向日葵 sunflowers 1888》、《黃房子 the yellow house, 1888》、《羅納河上的星空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在阿爾勒的房間 bedroom in arles》、《杏花 almond tree blossom,1890》以及《麥田裏的烏鴉》等等時,平果總是感覺有個男人似是而非的跟隨著。
不遠不近的,一路相隨,但隻要平果一尋覓,卻又根本不存在。
這讓平果心律失常,也在心靈深處,開始感覺到了一份份疑慮,重生了許多許多的念想和記憶。
使勁甩甩頭,那一頭的霧水,飄去了,平果心心念念覺得,梵高博物館真心的時尚、大方又貼心,看他們推出的app,平果覺得挺有意思的。
比如“ touch van gogh”,在手機上就可以看梵高畫作的細節以及畫作真相,趣味無限,領略曼妙梵高的色彩風光。
比如“yours, vincent”,收集了梵高各類信件,對梵高生平與性格以及對繪畫的執意理解,可以可見一斑。
最後的最後,平涵涵帶著平果來到了博物館一層(網上商店van gogh museum shop)梵高博物館的商店,流連忘返,希望帶走一點梵高的記憶。這裏,稱得上最美最靚的博物館商店了……那些漂亮的畫作、絲巾、杯子、別針、雨傘……最後平果說,作為一種獎勵吧,親生父母親送你個蘋果7手機作為雙碩士學位的獎勵,你可以挑選一個蘋果7殼作為對梵高的夢幻紀念。
所以,平果自然也就有了平果6s的梵高畫作機殼,為海浪、帆船的大海,近看波濤洶湧,遠瞧廣闊靜謐。
而平涵涵為自己挑選的是《一棵白玉蘭》。
來到了荷蘭,來到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自然是必去的一個旅行目的地。
平果自然不能舍棄。
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下午,平涵涵帶著母親平果乘坐7線軌道電車,來到了那繁華、熱鬧又神聖的地方。
一條馬路上,從北向南一路過去,有鑽石廠(鑽石之都)、跨過美麗寬敞的河道、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院、聆聽大提琴手與小提琴手演奏的命運交響曲、阿姆斯特丹標誌性建築物以及梵高博物院。
梵高博物院地址:paulus potterstraat 7, 1071 cx amsterdam
平瀚涵提前網上預訂了門票,省去了排隊購票的麻煩,才得以迅速順利步入。
梵高博物館建於1973年,館藏梵高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占其作品的1/4。素描幾百件(也有說上千件),還有梵高的幾乎全部書信。
雖然沒有享譽全球的《星空》,但是名作繁多,從早期《吃土豆的人》,再到仿照日本浮世繪的《藝妓》《李樹》,再到《向日葵》《黃房子》《羅納河上的星空》《在阿爾勒的房間》,還有《麥田裏的烏鴉》、一係列自畫像,梵高的色彩從昏暗到鮮明,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遭遇和心情,都可以在他的畫作裏覓尋到細微端倪。
通體玻璃的博物館靚麗又藝術,館內共有四層展廳,以時間線向上衍生。
一樓:梵高的出生,以及一些自畫像。
二樓:從1883年到1889年間的作品,也就是從他離開了神職,決心創作繪畫開始,去巴黎感受印象派的藝術,再到去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居住,最後精神出現異常,去法國巴黎附近的聖雷米的療養院。他繪畫的時間本來就隻有十年光陰,梵高是個和生命賽跑的瘋狂繪畫藝術大師。
三樓:他和親朋好友之間的信件和故事。梵高弟弟提奧對梵高來說,是個不可或缺的極為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博物館圖文並茂地詳細詮釋了這份親情和友情。如果沒有弟弟的支持,梵高至今也無法成為現在人們所知道的梵高。梵高死後不久,弟弟提奧也去世了,兄弟倆被埋葬在了一起。梵高的父母,提奧的妻子喬安娜和弟弟兒子小文森特,梵高的好友高更等人的纏綿悱惻故事,這一層均有攝影圖片、畫作及講述。另外,還有個展廳內,還存有同時代一些畫家的畫作,都是些受了梵高啟發的年輕藝術家。
四樓:梵高在生命最後即1889年到1890年一年間的作品。著名的《麥田裏的烏鴉》,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畫家梵高最後一幅作品(當然,梵高博物館裏的解說認為不是的,平果自然要以官方為準),但是當平果站在那幅油畫麵前,看著天空藍的深不可測,那麽沉重、憂鬱,以及稻草的淩亂狂野,一群群烏黑烏鴉急速飛走,絕望、煩憂、疼痛、不被理解的渺茫與虛妄,平果理解了悲憫情懷濃鬱的梵高那時的思量。
梵高是荷蘭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畫家,於1890年7月自殺。
1891年1月,梵高死後六個月,相隨他一生的弟弟提奧(theo)在悲痛中過世,死時隻有33歲。
醫生說:“過度的緊張與悲歎是死因。”
提奧的妻子喬安娜繼承了提奧留給她的堆積如山的油畫和素描,梵高寫給提奧的幾百封信,還有幼子文森特(v.w van gogh 文森特·威廉·梵·高)。
弟弟妻子喬安娜之前本來對梵高並不熟悉,但當她讀過梵高的信,被深深的觸動了,也被梵高的激情、人生苦難和天才創作所折服。
從此,喬安娜通過自己努力、勤奮、智慧的推介工作,一步一步使世界了解了梵高。那時候,無論荷蘭還是法國對於梵高認知率很低,是她經常將梵高的作品借出去,搞展覽,尤其是之後,她將梵高的652封信件匯總成三卷書信集,出版了浩繁的書信,才開始被關注。
1914年,荷蘭出版了三卷梵高書信集(德語版同時出版)。之後各類外語版本。我們的梵高終於被全世界的人漸漸地所熟知。
1927年,喬安娜去世。雖然她很努力工作,但梵高的畫,依然留在家裏。
兒子文森特繼承了伯父的全部作品原作,這對於已成為優秀的技術人員的文森特來說,是寶貴財富也是精神上的負擔。每當他出門工作或遊玩時,家內的這些遺作一定也唿叫著、糾結著他的神經,就好像一想起自己的伯父和父母親,就看見了他們哀怨與期冀的眼神。所以有一天,文森特找到了阿姆斯特丹政府有關部門,幾乎是一種無償捐獻,富饒了我們這些後來人,讓我們得以來此大飽眼福。
約在1930年,美術史學家約翰·魯瓦德與文森特見麵。
他認為文森特這個人是這樣的:“他一點架子都沒有,根本看不出是有錢人。他的習慣與生活形態簡樸至極,但是家中到處堆滿伯父的油畫與素描,要是把他所擁有的全部作品堆在家中,恐怕也沒辦法容納得下。這些作品大部分以長期簽約借出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現代美術館展覽多年,供大家觀賞。
二戰後,由於擔心這些畫作散落各處,他以捐出收藏為條件,向阿姆斯特丹及荷蘭政府請求提供永久的收藏場所。
1960年,梵高基金會(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成立。
1962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提供土地,國家負擔經費,梵高博物館終於要成為現實。
1963年,梵高博物館開工。文森特也積極參與設計。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李特維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 1888-1964)設計。他死後由其他人繼任。
1973年6月2日,梵高博物館正式開放,荷蘭女王朱麗安娜親臨剪彩。
從此梵高博物館成為阿姆斯特丹一處名勝。
平果最感欣慰的是,梵高的親侄子文森特,目睹了博物館的落成。
1978年,88歲生日後沒幾天,文森特去世了。
他的朋友約翰·魯瓦德這樣悼念道:“麵對住了四十年的家,裏麵梵高的作品全部被搬空了,文森特就像卸下常年扛在肩上的包袱一般,他的心情非常輕鬆愉快。”
平果以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根本不可能這般的悲憫天下人,給碌碌無為的普通人以這樣的奉獻。兩個叫做文森特的荷蘭人給予了喜愛繪畫與藝術旅行人以最高境界的禮物。
梵高博物院最早名為美術館,建造時麵積不大,按每年6萬人設計的。
近年來,梵高盛名遠揚,每年參觀人數都要過百萬,原有的場地頓顯捉襟見肘。
於是,日本的安田火災與海南保險公司總裁後藤安夫(曾於1987年買下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典型的惺惺相惜,平果以為。)出資,由日本的世界著名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了新的梵高美術館新展館(exhibition wing),於1997年4月29日破土動工。同時,原有的舊館也進行改建,由建築師馬丁·凡·厚而設計。新館和舊館同時於1999年6月24日重新對外開放。
平果欣賞的便是通體玻璃的館展。
2013年9月,梵高博物館宣布新發現了一幅梵高的作品《蒙瑪茹爾日落》,梵高真跡的殿堂裏,又多出了一枚璀璨耀眼的寶貝。
站在幾幅畫作前,平果流連忘返:
《向日葵》:
1887年的暮夏,梵高畫了四幅向日葵,給人感覺無比的逼真。麵前這一幅,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可視為梵高畫集的代表作品。
孩童時代,梵高就喜愛鳥巢,這種喜愛可以說充分展示了他愛冥想的特質。
梵高始終都在嚐試著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圍旋轉的分量感。
到南法去尋覓太陽,就是對於色彩、旋轉、炎熱的斑斕熱烈的一種祈望。
眾所周知,向日葵就是生長在大地上的太陽,她的向陽性,是無可比擬的。
梵高筆下的向日葵,還給人以無窮想象力,比如那火動著的花瓣,是不是一種燃燒著的欲望,或為身體的,或為理想的,或為夢幻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掉麽?當他滿懷深情地熱愛著生活或事業或愛人!
《群鴉亂飛的麥田》:
平果以為站在這幅畫前,人的心情立刻充滿著絕望、恐怖、噩運感覺。畫畫時的梵高,站在燕麥田內,自我估計已然魂飄遠外了,似乎真的已超越了生死境界,置身於異世界的磨礪中,全世界都在被俯瞰。
梵高說:“我的生活,從根基上被破壞,我的腳隻能顛跛著走。”
“我擔心,我是否變成你們沉重的負擔……那時候——迴到這裏再開始工作——畫筆幾乎從手中滑落下來……可是,從那時起我畫了三張大的作品。”
是的,平果淚流滿麵,此畫線條生硬,沒了次序,不但天地悲鳴,甚至所有的疼痛、孤寂、淒切、悲哀、絕望,都從地平線的那一端飛撲來——
無數人這樣質問過:梵高的畫到底好在哪?
確實,有很多人表示喜歡梵高的畫就是因為梵高的畫色彩濃烈,美啊。沒錯,他的畫非常有美感、色彩斑斕的。但是他凝結在畫中的濃鬱情感,麵對畫作時沒有感觸麽。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初期作品。描繪的當時的荷蘭農民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之後,圍坐於昏暗的房子裏吃著簡單的晚餐。梵高說:“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裏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平果以為這便是梵高,崇高的悲憫情懷最為重要的展示,一種對於農民的憐憫,也是對自己的救贖。
要說憐憫,是梵高最大的軟肋。
他真正畫畫,是從27歲開始的。之前,他做過神職人員。年輕氣盛的他,渴望通過對宗教曾有過的非常狂熱感情,想像父親一樣做一個神父。但是在博裏納日礦工區做的六個月見習傳教士中,他沒有得到該有的救贖,甚至他把他的衣服、食物都分給了當地的礦工,甚至跟著礦工們一起下礦井,來分擔他們的苦痛,但是他痛徹心扉,感覺到了一種盡了全力,卻依然無能為力。
於是,他走了,他要開始新的人生,他要表現出來用他的方式。那就是素描、速寫、拚命用色彩用心靈去表現油畫傳遞出來的力量和光芒。
所以梵高在畫這幅”吃土豆的人“之前,已經來迴打過了50多次草稿,也對農民頭部有過了肖像練習。
那時候,他的日子應該用煎熬來形容。因為他已奔三,成了一個典型的”啃老族“,還不得不住在父母的房子裏。
梵高寫信給弟弟提奧,抱怨父母對他的不友善,抱怨自己“活的連條狗都不如”。於是,他畫那些苦痛的人民時,就更加憐憫他們,也算救贖了自己。
那個時期,梵高的畫,顏色基本上都是暗沉的、無色彩的。
善良、憐憫、熱忱和執念以及激情四溢,是梵高的個性特點,而這些完全表現在了梵高對繪畫異常狂熱的激情畫作中。據介紹,從27歲正式開始畫畫到37歲自殺這十年裏,梵高共畫了800多幅油畫,以及上千的素描。越是到了後期,越是瘋狂地繪畫。
平果覺得從梵高的三段感情,可窺一斑:
第一段,房東家的女兒尤金尼。愛上她,卻將感情深深埋在心裏不於表達,直到後來戳穿。尤金尼告訴他,她已經和別的房客私定終身了,悔恨莫及的情愫一定影響到了他的後期情感生活。
第二段,寡婦表姐凱。這在當時是有違倫理道德的,凱拒之。梵高追到了凱的家裏,沒見到凱,他就把手放在蠟燭上,威脅其家人說,他不會拿開這隻手,直到凱出現。然而,梵高的叔叔吹滅了這支蠟燭,梵高的希望徹底地破滅了。幾年後,他在阿爾勒畫了一幅《埃頓花園的迴憶》,人說,那個女子,不就是凱嗎?
第三段,妓女西恩。不久,梵高陷入了一段新的戀情——其實,平果認為,一開始,梵高就錯了,他把一份悲憫情懷當作了一份依戀和被收留。絕望中還有女人憐惜自己,讓他感覺到了人間的溫馨,於是他開始了又一次的義無反顧,和懷孕的妓女西恩在了一起。西恩不僅給他做模特,還給他做飯、洗衣服,於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的梵高覺得,他應該和她結婚,永遠在一起。然而,因為梵高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無法負擔西恩的看病支出。這段感情,最後又失敗了。
但從這三段感情,能看到梵高的一種誠摯的執念——他就要熱烈地愛一個人,不管她是誰,他都想得到她,讓她和他永恆地成為一體。
平果喃喃自語道,唉,這樣熱烈的感情,尤其是來自男人的,特別是來自梵高的,為什麽最後的最後,都會成為女人的羈絆與無視。
平果看來,梵高最可貴的,是他孩童般純潔、善良、誠摯的心。他所有的悲憫、熱愛、激情,都是正能量的。
看,梵高在飽受疾病折磨的時候,他畫筆下的色彩反而越是大膽濃烈,越是明亮美好。
曆史說,他割過自己的一小片耳朵,是與畫家高更在阿爾勒居住的時候。聽說,他邀請好友高更要接受邀請來黃房子同住,興奮異常。格外準備了高看一眼的椅子、床等給高更。
後來,兩人在聖誕夜爭吵,梵高揮刀割去了自己耳朵的一小片。梵高被人們認為是瘋子,被送去了聖雷米療養院。
窮途末路的他,與好友高更反目,弟弟提奧也不理解哥哥的行為。疾病的煎熬,疼痛的心靈,絕望的心理,讓在療養院度日如年的他,在畫作上出類拔萃,超乎了所有人想象力,創作出了最為喜愛和熟知的畫作:《星空》。
平果想,看,梵高在最為苦難又失去了自由時候,他的世界裏,依然是靈動又美好的。
一個藝術家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對後人的啟發多少來定的。
在印象派之前,畫的逼真、光線感、紋理等或許是人們用來評價“油畫藝術”的,從達芬奇到倫勃朗,人們看的是精準的線條、嚴謹的構圖、光線的處理等等,油畫技法已經非常純熟。
但到了十九世紀,照相機被發明後,油畫對於人們的意義就變的不同了。人們開始嚐試用油畫去表達主觀感受,而非繼續尊崇客觀,印象派大師莫奈以一張“日出印象”畫作,轟動了巴黎。他強調的是不同的光影對色彩的變化,以及捕捉統一景物在不同光線下色彩,油畫開創出了新的思維與濾鏡途徑。
梵高的畫作就屬於後印象派。1886年,他抵達巴黎時,受到了當時印象派啟發,然後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將心境畫入作品中,主觀意識表現取代了客觀描繪。之後的之後,後印象派又啟發了後來的野獸派(馬蒂斯)、立體派(畢加索)、象征派、表現主義等等。
在梵高博物館的三樓,平果也看到了些同時代或是後世受梵高啟發而創作出不俗畫作的畫家作品。
平果無奈的笑了,覺得自己才是真正被梵高影響到了的女人。
就在平果和女兒平涵涵在法國博物館內漫步遊覽名畫:
《吃土豆的人 potato eaters, 1885》、《塞納河上的橋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1886》、臨摹的浮世繪和其原畫《藝伎 the courtesan》《李樹 flowering plum tree》《歌川廣重原畫 plum park in kameido》等、《向日葵 sunflowers 1888》、《黃房子 the yellow house, 1888》、《羅納河上的星空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在阿爾勒的房間 bedroom in arles》、《杏花 almond tree blossom,1890》以及《麥田裏的烏鴉》等等時,平果總是感覺有個男人似是而非的跟隨著。
不遠不近的,一路相隨,但隻要平果一尋覓,卻又根本不存在。
這讓平果心律失常,也在心靈深處,開始感覺到了一份份疑慮,重生了許多許多的念想和記憶。
使勁甩甩頭,那一頭的霧水,飄去了,平果心心念念覺得,梵高博物館真心的時尚、大方又貼心,看他們推出的app,平果覺得挺有意思的。
比如“ touch van gogh”,在手機上就可以看梵高畫作的細節以及畫作真相,趣味無限,領略曼妙梵高的色彩風光。
比如“yours, vincent”,收集了梵高各類信件,對梵高生平與性格以及對繪畫的執意理解,可以可見一斑。
最後的最後,平涵涵帶著平果來到了博物館一層(網上商店van gogh museum shop)梵高博物館的商店,流連忘返,希望帶走一點梵高的記憶。這裏,稱得上最美最靚的博物館商店了……那些漂亮的畫作、絲巾、杯子、別針、雨傘……最後平果說,作為一種獎勵吧,親生父母親送你個蘋果7手機作為雙碩士學位的獎勵,你可以挑選一個蘋果7殼作為對梵高的夢幻紀念。
所以,平果自然也就有了平果6s的梵高畫作機殼,為海浪、帆船的大海,近看波濤洶湧,遠瞧廣闊靜謐。
而平涵涵為自己挑選的是《一棵白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