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史書上所說的辛亥革命的缺陷之一,是沒能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是對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的妥協退讓。
陳文強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評價,但即便知道了,身處其時,也會不以為然。
在國家貧弱之時,所謂徹底的“革命”隻能陷國家於大規模內戰;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隻能招致列強的幹涉,使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而他所說的各方麵的溝通,主要方麵便是與美、德、英等國的試探、商討,使這些列強國家能在革命過程中采取中立,即便觀望,也不要向清廷投注押寶。
不說別的,原計劃是在長江武漢三鎮與北軍進行一番決戰,如果列強的軍艦橫亙幹涉,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德國是基本沒問題的。”陳文強掃視了一圈,緩緩說道:“隻要革命軍紀律嚴明,美國也缺乏介入中國內部政權更迭的依據和必要性;英國、法國,正把精力集中在歐洲,抗衡崛起迅速的德國,更希望的亞洲或遠東的維持現狀,幹涉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擔心的是俄國和日本,特別是日本,會不會有異動,會不會借此想攫取更大的利益,還是很可憂慮的。”
對於陳文強的分析判斷,特別是國際事務方麵,包括宋複華、吳祿貞等人都是比較信服和依賴的。畢竟陳文強一直幹得不錯,與德國關係最好,美國也被他拉攏,英、法也如他所說,對德國的挑戰警惕萬分。俄國呢,國內也在革命,政權不穩固的情況下幹涉中國內政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確實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離中國最近,在東北也有所謂的“特殊利益”,是唯一能夠迅速作出實質性反應的威脅。
“文強。那你需要多長時間完成溝通,並有準確的判斷。”吳祿貞思索了一會兒。開口問道:“日本想要獨自幹涉怕是有困難吧,能不能利用其他列強約束並遏製?”
“我也是這樣的思路。”陳文強沉吟了一下,說道:“日俄戰爭之後,隨著日本野心的進一步擴大,成為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大挑戰者,美國政府對日本通過培植清政府內的親日派或通過中國內部的動亂達到控製中國的目的抱有高度警惕。但光有美國恐怕還不夠,英國的態度很關鍵,也隻有英國佬。才能拉緊日本這條狗的鏈子。”
“隻是我現在手裏的牌不多。”陳文強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粵漢鐵路貫能後,英國人更加急於修築廣九鐵路,打能與內地的聯係,這或許能作些文章。另外——嗯,辦法總比困難多,給我些時間,相信能夠處理好。”
陳文強欲言又止,並沒有把袁世凱說出來。袁世凱與英國公使朱爾典的關係很好,也是陳文強爭取以最小動亂取得政權更迭的重要人物。他相信袁世凱的野心。不會為清廷盡心盡力;他相信隻有袁世凱能約束住北洋軍,使戰爭不致蔓延且持續;他相信能夠說服袁世凱,在這場革命大戲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多長時間?”吳祿貞追問著。也隻有他敢如此跟陳文強說話,“我們很相信你的能力,但總體的部署也要有個時間規劃。”
“最多半年。”陳文強已經考慮了很久,相當自信地說道:“革命大發動最遲就在半年之後,還請諸位同誌再忍耐一下。”
“宋先生不久前剛剛斷言革命將在三年內成功,文強這一下子又提前了兩年多。”吳祿貞如釋重負地笑了起來,“一九零九,很好。”
“我可沒說是成功,隻說是大發動啊!”陳文強抿嘴笑道:“而且。對於革命成功的理解,各人都有不同的判斷。在我看來。推翻清廷,國家能盡快步入平穩的建設。其他方麵略有暇疵,倒也不必介懷。想想英國的民主憲政進程,一二百年是有了吧?再看中國的現狀,誰又敢說能一蹴而就呢?”
這是陳文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僅對宋複華和吳祿貞,對他的下屬也是如此。按照他的想法,這是預防針,別操切冒險,反倒不可收拾。
當然,這也是陳文強基於目前國內各方的力量,基於國內外的形勢作出的判斷。如果真是實力強橫,不僅能迅速消滅國內敵人,還能抵擋住國外敵人,那又何必要妥協談判呢?
沒錯,這就是現實,冰冷而殘酷,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說什麽“竊國大盜”,說什麽妥協退讓,還不是實力不夠?別說什麽高風亮節,別說什麽退位讓賢,都是假的,都是塗脂抹粉。
“半年的話,應該困難不大。”王孝縝看了看旁邊的幾位軍官,謹慎地說道:“我是說西南軍政府能夠支撐更長的時間,或許不用咱們動手,就能把清軍耗得筋疲力盡,就能獨自殲滅南下清軍呢!”
“快到雨季了,大勝固然是好,失敗的可能性卻不大。”何燧比較讚同,點頭道:“要是耗的話,半年絕無問題。”
“北洋軍哪,倒真是期望與他們交交手,看看他們是否配得上中國精銳這個稱唿?”吳祿貞微笑著說道:“隻是強龍難壓地頭蛇,北軍來到西南,別成了軟腳貓才好啊!”
“還真別把他們看得太強,也不過是扛槍吃糧的半封建軍隊。”陳文強有些不以為然,“無糧無餉的話,照樣鬧兵亂。”
“你想幹什麽?”吳祿貞疑惑地看著陳文強,猜測道:“不是又想出什麽歪招了吧?”
“隻是有感而發罷了。”陳文強翻了翻眼睛,輕輕歎了口氣,“雖然不喜歡日本人,但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兵所表現出的那種狂熱和悍不畏死,還是很令人欽佩的。就北洋軍那種部隊,在國內耍橫還將就,要是對外作戰,我覺得他們不行。”
眾人沉默下來。日俄爭奪旅順的慘烈,他們都從各種渠道有所了解,平心而論,他們對自己的部隊是否有這種精神並無把握,甚至是直接就否定了。但要如何鍛造出同樣不懼犧牲的國家軍隊,這可是一個難題。
……………(未完待續。)
陳文強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評價,但即便知道了,身處其時,也會不以為然。
在國家貧弱之時,所謂徹底的“革命”隻能陷國家於大規模內戰;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隻能招致列強的幹涉,使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而他所說的各方麵的溝通,主要方麵便是與美、德、英等國的試探、商討,使這些列強國家能在革命過程中采取中立,即便觀望,也不要向清廷投注押寶。
不說別的,原計劃是在長江武漢三鎮與北軍進行一番決戰,如果列強的軍艦橫亙幹涉,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德國是基本沒問題的。”陳文強掃視了一圈,緩緩說道:“隻要革命軍紀律嚴明,美國也缺乏介入中國內部政權更迭的依據和必要性;英國、法國,正把精力集中在歐洲,抗衡崛起迅速的德國,更希望的亞洲或遠東的維持現狀,幹涉的可能性也不大。我擔心的是俄國和日本,特別是日本,會不會有異動,會不會借此想攫取更大的利益,還是很可憂慮的。”
對於陳文強的分析判斷,特別是國際事務方麵,包括宋複華、吳祿貞等人都是比較信服和依賴的。畢竟陳文強一直幹得不錯,與德國關係最好,美國也被他拉攏,英、法也如他所說,對德國的挑戰警惕萬分。俄國呢,國內也在革命,政權不穩固的情況下幹涉中國內政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確實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離中國最近,在東北也有所謂的“特殊利益”,是唯一能夠迅速作出實質性反應的威脅。
“文強。那你需要多長時間完成溝通,並有準確的判斷。”吳祿貞思索了一會兒。開口問道:“日本想要獨自幹涉怕是有困難吧,能不能利用其他列強約束並遏製?”
“我也是這樣的思路。”陳文強沉吟了一下,說道:“日俄戰爭之後,隨著日本野心的進一步擴大,成為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最大挑戰者,美國政府對日本通過培植清政府內的親日派或通過中國內部的動亂達到控製中國的目的抱有高度警惕。但光有美國恐怕還不夠,英國的態度很關鍵,也隻有英國佬。才能拉緊日本這條狗的鏈子。”
“隻是我現在手裏的牌不多。”陳文強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粵漢鐵路貫能後,英國人更加急於修築廣九鐵路,打能與內地的聯係,這或許能作些文章。另外——嗯,辦法總比困難多,給我些時間,相信能夠處理好。”
陳文強欲言又止,並沒有把袁世凱說出來。袁世凱與英國公使朱爾典的關係很好,也是陳文強爭取以最小動亂取得政權更迭的重要人物。他相信袁世凱的野心。不會為清廷盡心盡力;他相信隻有袁世凱能約束住北洋軍,使戰爭不致蔓延且持續;他相信能夠說服袁世凱,在這場革命大戲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多長時間?”吳祿貞追問著。也隻有他敢如此跟陳文強說話,“我們很相信你的能力,但總體的部署也要有個時間規劃。”
“最多半年。”陳文強已經考慮了很久,相當自信地說道:“革命大發動最遲就在半年之後,還請諸位同誌再忍耐一下。”
“宋先生不久前剛剛斷言革命將在三年內成功,文強這一下子又提前了兩年多。”吳祿貞如釋重負地笑了起來,“一九零九,很好。”
“我可沒說是成功,隻說是大發動啊!”陳文強抿嘴笑道:“而且。對於革命成功的理解,各人都有不同的判斷。在我看來。推翻清廷,國家能盡快步入平穩的建設。其他方麵略有暇疵,倒也不必介懷。想想英國的民主憲政進程,一二百年是有了吧?再看中國的現狀,誰又敢說能一蹴而就呢?”
這是陳文強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僅對宋複華和吳祿貞,對他的下屬也是如此。按照他的想法,這是預防針,別操切冒險,反倒不可收拾。
當然,這也是陳文強基於目前國內各方的力量,基於國內外的形勢作出的判斷。如果真是實力強橫,不僅能迅速消滅國內敵人,還能抵擋住國外敵人,那又何必要妥協談判呢?
沒錯,這就是現實,冰冷而殘酷,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說什麽“竊國大盜”,說什麽妥協退讓,還不是實力不夠?別說什麽高風亮節,別說什麽退位讓賢,都是假的,都是塗脂抹粉。
“半年的話,應該困難不大。”王孝縝看了看旁邊的幾位軍官,謹慎地說道:“我是說西南軍政府能夠支撐更長的時間,或許不用咱們動手,就能把清軍耗得筋疲力盡,就能獨自殲滅南下清軍呢!”
“快到雨季了,大勝固然是好,失敗的可能性卻不大。”何燧比較讚同,點頭道:“要是耗的話,半年絕無問題。”
“北洋軍哪,倒真是期望與他們交交手,看看他們是否配得上中國精銳這個稱唿?”吳祿貞微笑著說道:“隻是強龍難壓地頭蛇,北軍來到西南,別成了軟腳貓才好啊!”
“還真別把他們看得太強,也不過是扛槍吃糧的半封建軍隊。”陳文強有些不以為然,“無糧無餉的話,照樣鬧兵亂。”
“你想幹什麽?”吳祿貞疑惑地看著陳文強,猜測道:“不是又想出什麽歪招了吧?”
“隻是有感而發罷了。”陳文強翻了翻眼睛,輕輕歎了口氣,“雖然不喜歡日本人,但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兵所表現出的那種狂熱和悍不畏死,還是很令人欽佩的。就北洋軍那種部隊,在國內耍橫還將就,要是對外作戰,我覺得他們不行。”
眾人沉默下來。日俄爭奪旅順的慘烈,他們都從各種渠道有所了解,平心而論,他們對自己的部隊是否有這種精神並無把握,甚至是直接就否定了。但要如何鍛造出同樣不懼犧牲的國家軍隊,這可是一個難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