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了匾額的安國公府,正門緊閉,一派冷寂。和當年門庭若市的喧鬧,形成了強烈且鮮明的對比。
王瑾代天子前來宣口諭。安國公急急令人開正門,匆忙迎了出來。
鄭夫人病倒在榻,鄭二公子鄭三公子各有差事,陪在安國公身邊的,是年僅十二三歲的庶子庶女。
再一看安國公本人,腿傷勉強好了大半,落下了腿疾,走路時一跛一跛。整個人消瘦了許多,頭上生出了白發,額頭眼角滿是皺紋。和以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兵部尚書相比,判若兩人。
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王瑾心中有些惻然,麵上半分不露,淡淡道:“國公爺,我奉天子之命來傳口諭。”
安國公一臉惶恐,躬身彎腰:“鄭家的國公爵位已經被朝廷收迴,我如今無官無職,隻是一介草民,擔不起這一聲國公爺。”
王瑾便換了個稱唿:“鄭世伯請接聖諭。”
安國公立刻跪了下來。
王瑾冷然道:“豫州軍叛亂,鄭宸身處亂軍,謀反之意昭然若揭,且寫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檄文。這是檄文複稿,鄭世伯先看一看吧!”
鄭家接連遭受重傳,和宮中聯係也愈來愈少,耳目遠不如以前靈通。安國公事前沒收到半點消息,忽然就看到了這麽一篇要命的檄文。那熟悉的遣詞用句,熟悉的犀利筆鋒,他豈會認不出來?
這個逆子,全然不顧他這個親爹的死活,不顧鄭氏一族的艱難處境,不顧太皇太後在宮中的窘迫難堪。是打定主意要造反了!
安國公喉頭一陣陣腥甜,用盡生平自製力咽了迴去,滿心晦澀地說道:“是鄭宸那個孽障寫的,我認得出來。”
王瑾道:“皇上有旨,令董尚書寫征討亂軍的檄文。另外,請鄭世伯寫一封父子訣別書,一並刊印在朝廷邸報上,昭告天下。”
安國公當然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徹底撕破鄭家的臉皮,扔到塵埃中,任由眾人唾罵。
勢力龐大的大梁第一外戚,聲譽將會跌至穀底,依附鄭家的官員們將會迅速拋下這艘沉沒的船。
鄭太皇太後會被連累,威望大跌,勢力減退。
可清楚又有什麽用?他沒有拒絕的權力,也沒有拒絕的勇氣和底氣。
他竭力維持住最後的尊嚴:“請王中書令稍等,我立刻去書房動筆。”
王瑾看一眼麵無人色勉強支撐的安國公,伸手扶了一把:“我陪鄭世伯一同去書房。”
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令安國公眼睛驟紅,喉嚨間似被什麽堵著。
鄭宸和王瑾同樣出身頂尖名門,自少進宮做太子伴讀。也少不得被人拿來做比較。鄭宸文武雙全,聖眷更濃,隱隱壓了王瑾一頭。安國公也一直引以為傲,他鬥不過王丞相,他的兒子卻比王丞相的幼子強一些。
可現在,王瑾是天子近臣心腹,前途似錦。鄭宸卻已成了逆賊,朝廷已發動大軍去平亂,除之而後快。
不過半年光景……
才短短半年!
迴想起往昔,竟恍如隔世!
安國公悲從中來,走路時腰身不自覺的佝僂,再也直不起來。
進了書房後,王瑾安靜地坐在一旁等候。安國公將頭轉到一旁,用袖子抹了一把臉,長吐一口氣,然後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不過一炷香功夫,安國公便寫完了父子訣別書。
王瑾很懂規矩,沒有看裏麵的內容,待信晾幹後,便裝進信封裏,迴宮複命。
王瑾走後,支撐著安國公的那口氣,也徹底鬆了。
安國公眼前發黑,搖搖欲墜。長隨們急忙扶著他,一邊去喊太醫。
鄭家一團混亂,不必細述。
且說宮中這一邊,也因為鄭宸的檄文掀起了風浪。
……
寧安宮裏的李太後,得了消息後,笑了許久,忽然又簌簌落淚。
宮人蘭香低聲勸慰:“奴婢知道娘娘想起了皇上,想到了李尚書和李公子,娘娘心裏難受得很。可他們已經走了,娘娘總得好好活下去,等著鄭宸那個逆賊被誅滅,不得好死。”
李太後擦了眼淚,又笑了:“你說得對。哀家得好好活著,活得長長久久。哀家要看著鄭宸死無葬身之地,看著鄭家徹底衰敗。”
還要看著鄭太皇太後被徹底削弱權勢,被薑韶華徹底壓製,再也掀不起風浪。
最後這一句,不能訴之於口,蘭香自然能懂。
蘭香去捧了一盞溫茶,伺候李太後喝下;“娘娘多喝些茶水,潤一潤嗓子。”
李太後脖子上的傷是好了,被損傷的聲帶卻要長期精心將養。一旦高聲說話或過於激動,聲音便會嘶啞晦澀。
李太後慢慢喝著溫茶。
一個宮人進來稟報:“啟稟太後娘娘,皇上讓陳舍人來傳話,說晚上會來寧安宮陪太後娘娘用膳。”
李太後立刻放了茶碗,催促蘭香去禦膳房:“去點幾道皇上愛吃的菜肴。”
蘭香笑著領命而去。
薑韶華繼承了太和帝的皇位,也承擔起了照顧平王孝敬李太後鄭太皇太後的責任。便是後宮裏的一眾太妃們,衣食用度也一如往常,從未克扣過。
薑韶華自己的衣食其實並不太講究,以宮中規製來說十分簡樸隨意。
隻從這一點來說,薑韶華真得很了不起。
李太後早將以前的恩怨拋諸腦後,如今對薑韶華鼎力支持,從不添亂。
薑韶華在寧安宮用膳,可比景陽宮對著難纏蠻橫的鄭太皇太後要自在多了。
李太後一不問朝廷二不管政事,頂多偶爾提一提李家,連為李家人謀官都謹慎小心。
今日薑韶華一來,李太後便迫不及待地問道:“檄文的事,交給董尚書可妥當?”
薑韶華微笑道:“伯母放心,董尚書博學多才,辦差利落,妥當得很。”
頓了頓又道:“安國公親自寫了一份父子訣別書,呈進宮來。伯母可要看上一看?”
李太後眼睛一亮:“看看也無妨。”
薑韶華以目光示意,陳舍人笑吟吟地上前,將書信呈到李太後麵前。
王瑾代天子前來宣口諭。安國公急急令人開正門,匆忙迎了出來。
鄭夫人病倒在榻,鄭二公子鄭三公子各有差事,陪在安國公身邊的,是年僅十二三歲的庶子庶女。
再一看安國公本人,腿傷勉強好了大半,落下了腿疾,走路時一跛一跛。整個人消瘦了許多,頭上生出了白發,額頭眼角滿是皺紋。和以前那個意氣風發的兵部尚書相比,判若兩人。
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王瑾心中有些惻然,麵上半分不露,淡淡道:“國公爺,我奉天子之命來傳口諭。”
安國公一臉惶恐,躬身彎腰:“鄭家的國公爵位已經被朝廷收迴,我如今無官無職,隻是一介草民,擔不起這一聲國公爺。”
王瑾便換了個稱唿:“鄭世伯請接聖諭。”
安國公立刻跪了下來。
王瑾冷然道:“豫州軍叛亂,鄭宸身處亂軍,謀反之意昭然若揭,且寫了一篇大逆不道的檄文。這是檄文複稿,鄭世伯先看一看吧!”
鄭家接連遭受重傳,和宮中聯係也愈來愈少,耳目遠不如以前靈通。安國公事前沒收到半點消息,忽然就看到了這麽一篇要命的檄文。那熟悉的遣詞用句,熟悉的犀利筆鋒,他豈會認不出來?
這個逆子,全然不顧他這個親爹的死活,不顧鄭氏一族的艱難處境,不顧太皇太後在宮中的窘迫難堪。是打定主意要造反了!
安國公喉頭一陣陣腥甜,用盡生平自製力咽了迴去,滿心晦澀地說道:“是鄭宸那個孽障寫的,我認得出來。”
王瑾道:“皇上有旨,令董尚書寫征討亂軍的檄文。另外,請鄭世伯寫一封父子訣別書,一並刊印在朝廷邸報上,昭告天下。”
安國公當然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徹底撕破鄭家的臉皮,扔到塵埃中,任由眾人唾罵。
勢力龐大的大梁第一外戚,聲譽將會跌至穀底,依附鄭家的官員們將會迅速拋下這艘沉沒的船。
鄭太皇太後會被連累,威望大跌,勢力減退。
可清楚又有什麽用?他沒有拒絕的權力,也沒有拒絕的勇氣和底氣。
他竭力維持住最後的尊嚴:“請王中書令稍等,我立刻去書房動筆。”
王瑾看一眼麵無人色勉強支撐的安國公,伸手扶了一把:“我陪鄭世伯一同去書房。”
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令安國公眼睛驟紅,喉嚨間似被什麽堵著。
鄭宸和王瑾同樣出身頂尖名門,自少進宮做太子伴讀。也少不得被人拿來做比較。鄭宸文武雙全,聖眷更濃,隱隱壓了王瑾一頭。安國公也一直引以為傲,他鬥不過王丞相,他的兒子卻比王丞相的幼子強一些。
可現在,王瑾是天子近臣心腹,前途似錦。鄭宸卻已成了逆賊,朝廷已發動大軍去平亂,除之而後快。
不過半年光景……
才短短半年!
迴想起往昔,竟恍如隔世!
安國公悲從中來,走路時腰身不自覺的佝僂,再也直不起來。
進了書房後,王瑾安靜地坐在一旁等候。安國公將頭轉到一旁,用袖子抹了一把臉,長吐一口氣,然後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不過一炷香功夫,安國公便寫完了父子訣別書。
王瑾很懂規矩,沒有看裏麵的內容,待信晾幹後,便裝進信封裏,迴宮複命。
王瑾走後,支撐著安國公的那口氣,也徹底鬆了。
安國公眼前發黑,搖搖欲墜。長隨們急忙扶著他,一邊去喊太醫。
鄭家一團混亂,不必細述。
且說宮中這一邊,也因為鄭宸的檄文掀起了風浪。
……
寧安宮裏的李太後,得了消息後,笑了許久,忽然又簌簌落淚。
宮人蘭香低聲勸慰:“奴婢知道娘娘想起了皇上,想到了李尚書和李公子,娘娘心裏難受得很。可他們已經走了,娘娘總得好好活下去,等著鄭宸那個逆賊被誅滅,不得好死。”
李太後擦了眼淚,又笑了:“你說得對。哀家得好好活著,活得長長久久。哀家要看著鄭宸死無葬身之地,看著鄭家徹底衰敗。”
還要看著鄭太皇太後被徹底削弱權勢,被薑韶華徹底壓製,再也掀不起風浪。
最後這一句,不能訴之於口,蘭香自然能懂。
蘭香去捧了一盞溫茶,伺候李太後喝下;“娘娘多喝些茶水,潤一潤嗓子。”
李太後脖子上的傷是好了,被損傷的聲帶卻要長期精心將養。一旦高聲說話或過於激動,聲音便會嘶啞晦澀。
李太後慢慢喝著溫茶。
一個宮人進來稟報:“啟稟太後娘娘,皇上讓陳舍人來傳話,說晚上會來寧安宮陪太後娘娘用膳。”
李太後立刻放了茶碗,催促蘭香去禦膳房:“去點幾道皇上愛吃的菜肴。”
蘭香笑著領命而去。
薑韶華繼承了太和帝的皇位,也承擔起了照顧平王孝敬李太後鄭太皇太後的責任。便是後宮裏的一眾太妃們,衣食用度也一如往常,從未克扣過。
薑韶華自己的衣食其實並不太講究,以宮中規製來說十分簡樸隨意。
隻從這一點來說,薑韶華真得很了不起。
李太後早將以前的恩怨拋諸腦後,如今對薑韶華鼎力支持,從不添亂。
薑韶華在寧安宮用膳,可比景陽宮對著難纏蠻橫的鄭太皇太後要自在多了。
李太後一不問朝廷二不管政事,頂多偶爾提一提李家,連為李家人謀官都謹慎小心。
今日薑韶華一來,李太後便迫不及待地問道:“檄文的事,交給董尚書可妥當?”
薑韶華微笑道:“伯母放心,董尚書博學多才,辦差利落,妥當得很。”
頓了頓又道:“安國公親自寫了一份父子訣別書,呈進宮來。伯母可要看上一看?”
李太後眼睛一亮:“看看也無妨。”
薑韶華以目光示意,陳舍人笑吟吟地上前,將書信呈到李太後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