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韶華去了王家,還去了李家?”
景陽宮的寢室內,鄭太皇太後昏厥了小半日才悠然醒轉。一睜眼,聽到的便是薑韶華出宮的消息,第一個反應便是:“她有沒有去鄭家?”
在床榻邊伺候的趙公公,小心翼翼地應道:“這倒沒聽聞,奴才這就打發人去探問一番。”
還問什麽問!
鄭太皇太後怒氣上湧,恨恨咬牙:“她去王家,是要安撫籠絡住王丞相,如此一來,朝堂裏大多數官員也就安穩了。去李家,是做給李氏看的。李氏今日忽然現身大朝會,支持她登基。她焉能不厚報李家?”
所以說,太皇太後激烈反對郡主登基,郡主為何還要給鄭家臉麵?更不用說,鄭宸還是逆賊同謀,鄭家不被滅族都算運道好了,還想要怎樣的風光不成?這也太貪心了!
趙公公心裏瘋狂吐槽,口中卻殷勤勸慰道:“娘娘剛醒,還是好好歇著,這些瑣事由著郡主操心便是。”
鄭太皇太後兀自一臉憤怒:“哀家一日不點頭,她就休想登基!”
趙公公心想滿朝文武都擁立郡主,又有李太後張目撐腰,郡主登基是誰也擋不住的大勢了,太皇太後你何必這般固執?
當然,實話是決不能實說的。不然,怕是會將太皇太後生生氣死。
趙公公伺候主子幾十年,對鄭太皇太後的性情脾氣了如指掌。他先順著鄭太皇太後的話音,狠狠數落南陽郡主“狼心狗肺不識好歹野心太甚”。等鄭太皇太後稍稍出了心頭惡氣,才委婉地勸道:“眼下這情形,奴才瞧著,其實和娘娘之前預想的倒也差不了太多。”
“平王殿下年少不解事,坐了龍椅也就是個擺設,處理政務之類的事還得是郡主。郡主威望不足,還不是要事事依靠娘娘?”
“現在娘娘這般激烈反對,反倒傷了和郡主的情分。這對娘娘沒什麽實在的好處。”
鄭太皇太後氣頭一過,冷靜下來仔細一想,其實也有些後悔。
這幾年,薑韶華一步一步走到高位,背後都有她撐腰。可以說,薑韶華是她手中最好用的棋子。現在好了,這顆“棋子”野心勃勃,不但要實在的好處,還要堂皇的名分大義。
她和薑韶華鬧得反目,李太後倒是從中得利。
這感覺,就像自己辛苦種了幾年桃樹,待桃子長成了,卻被李太後摘了去。怎能不讓人咬牙切齒?!
鄭太皇太後口中當然不肯承認,嘴硬得很:“是薑韶華先負了哀家的信任厚望,難道還要哀家向她低頭不成!”
“哀家倒要看開,她接下來有多少手段來對付哀家!”
趙公公深諳吹風的火候,今日說了幾句,就不再多嘴了。等過個三五日,鄭太皇太後徹底冷靜了,再吹風不遲。
……
等著薑韶華來低頭賠罪的鄭太皇太後,注定要失望了。
薑韶華出了李家後,並未進宮,而是去了南陽王府。一眾屬官也都隨著迴了王府。
薑韶華召集心腹們在書房裏開了個短會,確定了明日進宮要做的事,之後,簡單用些晚膳,早早歇下。
夫妻兩人,直至此刻才獨處說話。
崔渡手勁輕柔地為薑韶華揉捏小腿。薑韶華被這般溫柔伺候著,解了不少疲乏,輕聲對崔渡道:“今日大朝會上,我已經做好了爭位失敗被太皇太後逐出宮的準備。甚至想過會被下令追殺,要快馬跑迴南陽郡。”
“沒想到,事情比我預想中的順利得多。”
想到今日大朝會上驚心動魄的一幕,崔渡忍不住長歎一聲:“此事多虧了王舍人,率先張口支持郡主登基。還有李太後的出現,更是出人意料。”
董侍郎本來就是郡主黨,在最初的震驚後,迅速做出了決定。這是意料中的事。
真正扭轉逆局的,是王瑾的表態,丞相黨倒戈相向,令鄭太皇太後支持平王的聲勢陡然轉弱。
李太後的及時出現,也精妙極了。李太後挾喪子喪父喪侄之痛,張口支持薑韶華,便是鄭太皇太後在大義上也要遜了一籌。
成大事者,不但要有實力,更要有際遇。可見薑韶華確實有登基做女帝的運道。
薑韶華揚起嘴角,輕聲道:“別看我今日冷靜沉穩,其實,我心裏也慌亂得很。”
崔渡失笑:“郡主指揮若定,一派明君之風,實在看不出哪裏慌亂。”
薑韶華被逗樂了,她將頭靠進崔渡懷中,輕聲低語:“看不出來就好。我裝也得裝出滿腹自信的模樣來。”
崔渡柔聲道:“明日還要早起上朝理事,你早些睡。”
薑韶華嗯一聲,閉上眼,很快入眠。
倒是崔渡,精神亢奮得很,一直為薑韶華揉腿,直至半夜才睡。
隔日一早,薑韶華五更起身,穿著素服進了宮。
守著宮門的禦林侍衛,離得遠遠的便開了宮門,薑韶華邁步進宮門,眾禦林侍衛皆躬身行禮,態度恭敬。
昨日大朝會上,眾臣擁立薑韶華為新天子一事,沸沸揚揚地傳開了。對一眾禦林侍衛們來說,這等大事他們沒有參與的資格,誰坐龍椅,他們就向誰效忠。
再者,能文能武殺伐果決的南陽郡主,比任性無知的平王殿下靠譜多了。奉郡主為尊,他們甘之如飴。
薑韶華進宮後,先去給鄭太皇太後請安。
鄭太皇太後閉門不見。
趙公公一臉為難地出來,低聲說道:“娘娘還在氣頭上,不肯見郡主。請郡主耐心等些日子。”
薑韶華深深看趙公公一眼:“有勞趙公公,好生勸慰娘娘。”
趙公公恭聲應是。
薑韶華又去安寧宮見李太後。
李太後已知道薑韶華去李家一事,十分欣慰。她脖子上有傷,說話很是吃力,勉強擠出一句:“去金鑾殿理政吧!你堂兄會在天上護佑你!”
薑韶華正色應下。
在晨曦中,薑韶華踏入金鑾殿。
在殿內等候的眾臣們,一同拱手:“臣恭迎郡主!”
聲音齊整響亮,在金鑾殿裏迴蕩不息。
景陽宮的寢室內,鄭太皇太後昏厥了小半日才悠然醒轉。一睜眼,聽到的便是薑韶華出宮的消息,第一個反應便是:“她有沒有去鄭家?”
在床榻邊伺候的趙公公,小心翼翼地應道:“這倒沒聽聞,奴才這就打發人去探問一番。”
還問什麽問!
鄭太皇太後怒氣上湧,恨恨咬牙:“她去王家,是要安撫籠絡住王丞相,如此一來,朝堂裏大多數官員也就安穩了。去李家,是做給李氏看的。李氏今日忽然現身大朝會,支持她登基。她焉能不厚報李家?”
所以說,太皇太後激烈反對郡主登基,郡主為何還要給鄭家臉麵?更不用說,鄭宸還是逆賊同謀,鄭家不被滅族都算運道好了,還想要怎樣的風光不成?這也太貪心了!
趙公公心裏瘋狂吐槽,口中卻殷勤勸慰道:“娘娘剛醒,還是好好歇著,這些瑣事由著郡主操心便是。”
鄭太皇太後兀自一臉憤怒:“哀家一日不點頭,她就休想登基!”
趙公公心想滿朝文武都擁立郡主,又有李太後張目撐腰,郡主登基是誰也擋不住的大勢了,太皇太後你何必這般固執?
當然,實話是決不能實說的。不然,怕是會將太皇太後生生氣死。
趙公公伺候主子幾十年,對鄭太皇太後的性情脾氣了如指掌。他先順著鄭太皇太後的話音,狠狠數落南陽郡主“狼心狗肺不識好歹野心太甚”。等鄭太皇太後稍稍出了心頭惡氣,才委婉地勸道:“眼下這情形,奴才瞧著,其實和娘娘之前預想的倒也差不了太多。”
“平王殿下年少不解事,坐了龍椅也就是個擺設,處理政務之類的事還得是郡主。郡主威望不足,還不是要事事依靠娘娘?”
“現在娘娘這般激烈反對,反倒傷了和郡主的情分。這對娘娘沒什麽實在的好處。”
鄭太皇太後氣頭一過,冷靜下來仔細一想,其實也有些後悔。
這幾年,薑韶華一步一步走到高位,背後都有她撐腰。可以說,薑韶華是她手中最好用的棋子。現在好了,這顆“棋子”野心勃勃,不但要實在的好處,還要堂皇的名分大義。
她和薑韶華鬧得反目,李太後倒是從中得利。
這感覺,就像自己辛苦種了幾年桃樹,待桃子長成了,卻被李太後摘了去。怎能不讓人咬牙切齒?!
鄭太皇太後口中當然不肯承認,嘴硬得很:“是薑韶華先負了哀家的信任厚望,難道還要哀家向她低頭不成!”
“哀家倒要看開,她接下來有多少手段來對付哀家!”
趙公公深諳吹風的火候,今日說了幾句,就不再多嘴了。等過個三五日,鄭太皇太後徹底冷靜了,再吹風不遲。
……
等著薑韶華來低頭賠罪的鄭太皇太後,注定要失望了。
薑韶華出了李家後,並未進宮,而是去了南陽王府。一眾屬官也都隨著迴了王府。
薑韶華召集心腹們在書房裏開了個短會,確定了明日進宮要做的事,之後,簡單用些晚膳,早早歇下。
夫妻兩人,直至此刻才獨處說話。
崔渡手勁輕柔地為薑韶華揉捏小腿。薑韶華被這般溫柔伺候著,解了不少疲乏,輕聲對崔渡道:“今日大朝會上,我已經做好了爭位失敗被太皇太後逐出宮的準備。甚至想過會被下令追殺,要快馬跑迴南陽郡。”
“沒想到,事情比我預想中的順利得多。”
想到今日大朝會上驚心動魄的一幕,崔渡忍不住長歎一聲:“此事多虧了王舍人,率先張口支持郡主登基。還有李太後的出現,更是出人意料。”
董侍郎本來就是郡主黨,在最初的震驚後,迅速做出了決定。這是意料中的事。
真正扭轉逆局的,是王瑾的表態,丞相黨倒戈相向,令鄭太皇太後支持平王的聲勢陡然轉弱。
李太後的及時出現,也精妙極了。李太後挾喪子喪父喪侄之痛,張口支持薑韶華,便是鄭太皇太後在大義上也要遜了一籌。
成大事者,不但要有實力,更要有際遇。可見薑韶華確實有登基做女帝的運道。
薑韶華揚起嘴角,輕聲道:“別看我今日冷靜沉穩,其實,我心裏也慌亂得很。”
崔渡失笑:“郡主指揮若定,一派明君之風,實在看不出哪裏慌亂。”
薑韶華被逗樂了,她將頭靠進崔渡懷中,輕聲低語:“看不出來就好。我裝也得裝出滿腹自信的模樣來。”
崔渡柔聲道:“明日還要早起上朝理事,你早些睡。”
薑韶華嗯一聲,閉上眼,很快入眠。
倒是崔渡,精神亢奮得很,一直為薑韶華揉腿,直至半夜才睡。
隔日一早,薑韶華五更起身,穿著素服進了宮。
守著宮門的禦林侍衛,離得遠遠的便開了宮門,薑韶華邁步進宮門,眾禦林侍衛皆躬身行禮,態度恭敬。
昨日大朝會上,眾臣擁立薑韶華為新天子一事,沸沸揚揚地傳開了。對一眾禦林侍衛們來說,這等大事他們沒有參與的資格,誰坐龍椅,他們就向誰效忠。
再者,能文能武殺伐果決的南陽郡主,比任性無知的平王殿下靠譜多了。奉郡主為尊,他們甘之如飴。
薑韶華進宮後,先去給鄭太皇太後請安。
鄭太皇太後閉門不見。
趙公公一臉為難地出來,低聲說道:“娘娘還在氣頭上,不肯見郡主。請郡主耐心等些日子。”
薑韶華深深看趙公公一眼:“有勞趙公公,好生勸慰娘娘。”
趙公公恭聲應是。
薑韶華又去安寧宮見李太後。
李太後已知道薑韶華去李家一事,十分欣慰。她脖子上有傷,說話很是吃力,勉強擠出一句:“去金鑾殿理政吧!你堂兄會在天上護佑你!”
薑韶華正色應下。
在晨曦中,薑韶華踏入金鑾殿。
在殿內等候的眾臣們,一同拱手:“臣恭迎郡主!”
聲音齊整響亮,在金鑾殿裏迴蕩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