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隊行了一日,進了城門。在天黑之前,眾臣隨著南陽郡主和平王殿下一同進了宮。
淮陽王一路不發一言,一直沉默,直至進了景陽宮,撲通一聲就跪下了,放聲慟哭:“皇伯母,侄兒冤枉!侄兒對皇位從無野心,更不敢謀逆生亂,求皇伯母救侄兒一命!”
景陽宮裏燈火通明,亮如白晝。
坐在鳳椅上的鄭太皇太後,頭發全白,滿臉消瘦憔悴,麵色難看。她惡狠狠地盯著痛哭的淮陽王:“說得倒是輕巧。吳為和司五都是你的心腹,他們兩人參與逆賊叛亂,難道不是出自你的授意?”
淮陽王用力磕頭,將額頭磕得一片血淋淋:“他們兩人定是自作主張,以為刺殺平王便能助我登基。卻不知,能為一地藩王,我便心滿意足,對皇位從無野心。”
這等時候,想完全撇清不可能。更不能說吳為和司五可能是“奸細死士”一類,以免徹底激怒鄭太皇太後。
也可見,淮陽王是打定主意要苟全性命,隻求鄭太皇太後高抬貴手了。
淮陽王身後的五個兒子,紛紛跪下痛哭告饒。
一直待在鄭太皇太後身邊的淮陽縣主,也哭著跪下了:“伯祖母,我父親這些年安分守己,從未有過謀逆不軌的舉動。求伯祖母明鑒!”
薑韶華沒有出聲,冷眼旁觀。
平王什麽都不懂,大概還覺得眼前這一幕滑稽可笑,竟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
這笑聲,在一片告饒的哭聲中,頗有些刺耳。
鄭太皇太後倒是半點不覺得有什麽不對,寵溺地衝平王招手:“顥兒,到祖母這兒來。”
薑顥習慣性地看一眼薑韶華。
薑韶華拉著薑顥的手走到鄭太皇太後身邊。鄭太皇太後將寶貝孫子摟進懷裏,確定平王連一根頭發絲都沒少,心中很是滿意,對薑韶華道:“你將顥兒照顧得十分妥當。”
薑韶華輕聲應道:“這都是韶華分內之事。”
鄭太皇太後對分內之事這四個字就更滿意了。
沒錯,就該是這樣的態度。
一個女子,再聰明再厲害,也得依附著男子。皇權赫赫,鄭太皇太後這些年離皇權最近,丈夫死後,體弱的兒子和年少的孫子都要時時聽她的。可就是這樣,她也沒有直接插手朝堂,而是通過鄭氏父子掌握權勢。
說起來,薑韶華已開創了女子涉政的先河。以後薑韶華還要做輔政王,這可是真正的權力。
薑韶華就該感恩戴德,盡心輔佐平王。
鄭太皇太後拍了拍薑韶華的手背,頗有些一切皆在不言中的意味。
薑韶華對鄭太皇太後的心思了然於心。眼前情勢複雜,鄭太皇太後出手對付淮陽王,於她有利,她靜觀其變便可。
一旁的武安郡王,眼角眉梢閃過喜色。
如果淮陽王被論罪處置,他便少了一大勁敵。便是鄭太皇太後抬抬手饒淮陽王不死,淮陽王也失了爭大位的資格……
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喜事。
武安郡王心裏正撥著如意算盤,就聽鄭太皇太後問淮陽王:“吳味和司五既不是受你指使,那會是何人在背後唆使他們動手陷害栽贓於你?”
“此人居心叵測,野心勃勃,圖謀甚大。淮陽王,你好好想想,你什麽時候結了這樣的仇敵?”
鄭太皇太後說著,有意無意地看了武安郡王一眼。
武安郡王還沒察覺到危險來臨,兀自在心裏偷樂。
薑韶華心中哂然。
淮陽王抬頭,順著鄭太皇太後的目光看去,福至心靈,忽然尋到了真正的生路:“是武安郡王!一定是他收買了我的親衛,令他們參與叛亂,將汙水潑到我的頭上。”
“就是他!他對皇位生出野心,想除了平王,順便栽贓於我。”
“請皇伯母立刻命人拿下武安郡王,徹查到底,還侄兒清白。”
武安郡王:“……”
武安郡王幾乎聽懵了。待他反應過來,臉孔迅疾被怒火燒紅,眼中射出憤怒的光忙,伸手指著淮陽王破口怒罵:“你這是血口噴人!”
“我壓根就不認識什麽吳為司五!你我藩地隔了上千裏,平日根本見不上麵。要不是進京奔喪,我連你這個淮陽王長的什麽模樣都快忘了。”
“我哪來的機會拉攏收買你的心腹親兵!你這是胡說八道胡亂攀咬!太皇太後娘娘,你可要給我做主啊!”
武安郡王說到後來,急得眼淚都快下來了。
鄭太皇太後不緊不慢地說道:“淮陽王既然這麽說了,哀家總要派人去問問。林公公!”
林公公躬著腰上前:“奴才在。”
“你去大牢裏問清楚,再來給哀家迴話。”
林公公領命而去。
武安郡王已經意識到不妙了。鄭太皇太後當年嫁入皇家,成為大梁太子妃,當年他還沒成年。可以說親眼見過鄭太皇太後的厲害手段。
這個林公公,是宮裏的老人。平日聲名不顯,看著遠不及趙公公風光。其實,林公公才是鄭太皇太後真正的心腹,暗中掌管著景陽宮的人手。
林公公去大牢,會問出什麽樣的結果來,不用多想都能猜到。
武安郡王冷汗如雨,用吃人一般的目光盯著淮陽王:“你這是要拖我下水。我行得正站得直,你休想汙蔑我。”
都這時候了,隻要自己能脫身,淮陽王哪裏會顧武安郡王的死活:“你覬覦皇位,暗中勾連王丞相,自己做過什麽自己最清楚。”
“呸!老子清清白白,什麽都沒做。”
“那你怕什麽?”
兩個藩王,竟然就這麽叫嚷怒罵對吵了起來。
鄭太皇太後麵色一沉:“都給哀家住嘴。”
淮陽王立刻閉口不語。
武安郡王正在暴怒氣頭上,一時控製不住,脫口而出:“謀逆這等重罪,豈能聽信兩個親兵信口胡說。如果他們兩人說自己是太皇太後的人,難不成逆賊主謀就是太皇太後?”
鄭太皇太後大怒:“住口!”
一直冷眼旁觀的薑韶華,終於張口:“此事沒查明白之前,淮陽王和武安郡王都得留在宮裏。”
淮陽王一路不發一言,一直沉默,直至進了景陽宮,撲通一聲就跪下了,放聲慟哭:“皇伯母,侄兒冤枉!侄兒對皇位從無野心,更不敢謀逆生亂,求皇伯母救侄兒一命!”
景陽宮裏燈火通明,亮如白晝。
坐在鳳椅上的鄭太皇太後,頭發全白,滿臉消瘦憔悴,麵色難看。她惡狠狠地盯著痛哭的淮陽王:“說得倒是輕巧。吳為和司五都是你的心腹,他們兩人參與逆賊叛亂,難道不是出自你的授意?”
淮陽王用力磕頭,將額頭磕得一片血淋淋:“他們兩人定是自作主張,以為刺殺平王便能助我登基。卻不知,能為一地藩王,我便心滿意足,對皇位從無野心。”
這等時候,想完全撇清不可能。更不能說吳為和司五可能是“奸細死士”一類,以免徹底激怒鄭太皇太後。
也可見,淮陽王是打定主意要苟全性命,隻求鄭太皇太後高抬貴手了。
淮陽王身後的五個兒子,紛紛跪下痛哭告饒。
一直待在鄭太皇太後身邊的淮陽縣主,也哭著跪下了:“伯祖母,我父親這些年安分守己,從未有過謀逆不軌的舉動。求伯祖母明鑒!”
薑韶華沒有出聲,冷眼旁觀。
平王什麽都不懂,大概還覺得眼前這一幕滑稽可笑,竟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
這笑聲,在一片告饒的哭聲中,頗有些刺耳。
鄭太皇太後倒是半點不覺得有什麽不對,寵溺地衝平王招手:“顥兒,到祖母這兒來。”
薑顥習慣性地看一眼薑韶華。
薑韶華拉著薑顥的手走到鄭太皇太後身邊。鄭太皇太後將寶貝孫子摟進懷裏,確定平王連一根頭發絲都沒少,心中很是滿意,對薑韶華道:“你將顥兒照顧得十分妥當。”
薑韶華輕聲應道:“這都是韶華分內之事。”
鄭太皇太後對分內之事這四個字就更滿意了。
沒錯,就該是這樣的態度。
一個女子,再聰明再厲害,也得依附著男子。皇權赫赫,鄭太皇太後這些年離皇權最近,丈夫死後,體弱的兒子和年少的孫子都要時時聽她的。可就是這樣,她也沒有直接插手朝堂,而是通過鄭氏父子掌握權勢。
說起來,薑韶華已開創了女子涉政的先河。以後薑韶華還要做輔政王,這可是真正的權力。
薑韶華就該感恩戴德,盡心輔佐平王。
鄭太皇太後拍了拍薑韶華的手背,頗有些一切皆在不言中的意味。
薑韶華對鄭太皇太後的心思了然於心。眼前情勢複雜,鄭太皇太後出手對付淮陽王,於她有利,她靜觀其變便可。
一旁的武安郡王,眼角眉梢閃過喜色。
如果淮陽王被論罪處置,他便少了一大勁敵。便是鄭太皇太後抬抬手饒淮陽王不死,淮陽王也失了爭大位的資格……
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喜事。
武安郡王心裏正撥著如意算盤,就聽鄭太皇太後問淮陽王:“吳味和司五既不是受你指使,那會是何人在背後唆使他們動手陷害栽贓於你?”
“此人居心叵測,野心勃勃,圖謀甚大。淮陽王,你好好想想,你什麽時候結了這樣的仇敵?”
鄭太皇太後說著,有意無意地看了武安郡王一眼。
武安郡王還沒察覺到危險來臨,兀自在心裏偷樂。
薑韶華心中哂然。
淮陽王抬頭,順著鄭太皇太後的目光看去,福至心靈,忽然尋到了真正的生路:“是武安郡王!一定是他收買了我的親衛,令他們參與叛亂,將汙水潑到我的頭上。”
“就是他!他對皇位生出野心,想除了平王,順便栽贓於我。”
“請皇伯母立刻命人拿下武安郡王,徹查到底,還侄兒清白。”
武安郡王:“……”
武安郡王幾乎聽懵了。待他反應過來,臉孔迅疾被怒火燒紅,眼中射出憤怒的光忙,伸手指著淮陽王破口怒罵:“你這是血口噴人!”
“我壓根就不認識什麽吳為司五!你我藩地隔了上千裏,平日根本見不上麵。要不是進京奔喪,我連你這個淮陽王長的什麽模樣都快忘了。”
“我哪來的機會拉攏收買你的心腹親兵!你這是胡說八道胡亂攀咬!太皇太後娘娘,你可要給我做主啊!”
武安郡王說到後來,急得眼淚都快下來了。
鄭太皇太後不緊不慢地說道:“淮陽王既然這麽說了,哀家總要派人去問問。林公公!”
林公公躬著腰上前:“奴才在。”
“你去大牢裏問清楚,再來給哀家迴話。”
林公公領命而去。
武安郡王已經意識到不妙了。鄭太皇太後當年嫁入皇家,成為大梁太子妃,當年他還沒成年。可以說親眼見過鄭太皇太後的厲害手段。
這個林公公,是宮裏的老人。平日聲名不顯,看著遠不及趙公公風光。其實,林公公才是鄭太皇太後真正的心腹,暗中掌管著景陽宮的人手。
林公公去大牢,會問出什麽樣的結果來,不用多想都能猜到。
武安郡王冷汗如雨,用吃人一般的目光盯著淮陽王:“你這是要拖我下水。我行得正站得直,你休想汙蔑我。”
都這時候了,隻要自己能脫身,淮陽王哪裏會顧武安郡王的死活:“你覬覦皇位,暗中勾連王丞相,自己做過什麽自己最清楚。”
“呸!老子清清白白,什麽都沒做。”
“那你怕什麽?”
兩個藩王,竟然就這麽叫嚷怒罵對吵了起來。
鄭太皇太後麵色一沉:“都給哀家住嘴。”
淮陽王立刻閉口不語。
武安郡王正在暴怒氣頭上,一時控製不住,脫口而出:“謀逆這等重罪,豈能聽信兩個親兵信口胡說。如果他們兩人說自己是太皇太後的人,難不成逆賊主謀就是太皇太後?”
鄭太皇太後大怒:“住口!”
一直冷眼旁觀的薑韶華,終於張口:“此事沒查明白之前,淮陽王和武安郡王都得留在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