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莞華薑月華被噎得啞口無言。
寶華公主淡淡道:“以後這等不知所謂的話,別再說了。皇上和皇祖母聽了都不高興,我也不樂意聽這些。”
薑莞華訕訕應是。
薑月華心有不甘,低聲道:“這裏沒有外人,我說幾句掏心窩的話。她薑韶華有能耐有本事,我承認。可她的手伸得太長,野心也太重了。身為藩王,就該在南陽郡好好待著,跑到京城來做什麽?”
薑莞華一個按捺不住,接了話茬:“說是擔心皇上龍體,其實,她就是想趁機搏皇上信任,搏太皇太後娘娘歡心。”
“她已經是南陽郡主了,難不成還想再升一級,做公主不成!”薑月華扁扁嘴,說話愈發刻薄:“堂姐心軟心善,不和她計較。換了是我,我可容忍不得。”
寶華公主蹙眉,目光微冷:“都別說了。我以前說過的話,你們都忘了不成!我們姐妹,都被嬌養在宮中,對朝中大事半點不通。幫不了皇上什麽忙,至少不能添亂。”
“韶華堂妹有能耐,能為皇上分憂,這是好事。我求之不得。”
“你們不得再閑言碎語。”
素來好脾氣的寶華公主,沉著臉嗬斥一番,拂袖而去。
留下薑莞華薑月華灰頭土臉,麵麵相覷。
薑莞華咬著嘴唇,不知在想什麽。
薑月華悄聲低語:“你說,皇上對薑韶華那麽好,會不會是有什麽別的心思?”
薑莞華被嚇了一跳:“噓!這等話可不能亂說!”
“我這可不是亂說。”薑月華小聲嘀咕:“皇上還有幾個月才出孝期。薑韶華姓薑沒錯,其實是外姓女子。她心機深沉手段又多,說不定皇上被她迷了心竅,動了心思。”
薑莞華用帕子捂住薑月華的嘴:“別再說了。我們兩個都定了親,再熬幾個月就能出嫁出宮。別亂說話惹出亂子,惹怒了皇上,我們兩個哪有好果子吃。”
薑月華這才悻悻住嘴。
在精致的鳥籠裏待久了,看著天空裏自由翱翔的雄鷹,難免憤恨不平。嫉恨的種子,早就種到了心田裏。其實薑韶華對她們沒做過什麽,可她們一想到她都不痛快。
……
此時,薑韶華已到了太和帝麵前。
“皇上今日麵色比昨日好得多。”薑韶華細細打量,笑著說道:“看來,皇上昨晚睡得好。”
太和帝舒展眉頭笑道:“你一來,便解了我最大的心事難題。心情一好,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就好了。”
說笑幾句,葛公公捧了熱騰騰的湯藥過來。
薑韶華自動避讓,並未搶著喂藥獻殷勤。
男女有別。她行得正坐得直,卻得保持該有的距離。
太和帝看在眼裏,也是一笑,在葛公公的伺候下喝了湯藥。
緊接著,幾位中書舍人前來,先向皇上行禮,再向薑韶華問安。薑韶華微笑還禮:“諸位舍人請起。”
“有什麽事,你們一一稟報便是。”太和帝張口吩咐:“韶華堂妹也聽一聽。”
鄭宸濃黑的眉動了一動,迅速瞥一眼薑韶華。
薑韶華沒有假模假樣推辭的意思,笑著應下了:“皇上信得過臣妹,臣妹就聽上一聽。或許能為皇上出謀劃策,出一份力。”
給予的信任和偏愛,被光明磊落地領受。這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太和帝笑了起來。
太和帝今日的笑容,比之前半個月加起來都多。王瑾心裏默默想著,率先張口迴稟:“稟皇上,今日六部都有奏折呈上,一共有十三份。”
太和帝略一點頭,示意眾舍人一一宣讀奏折。
之前堆積了許多奏折和政務,沒能及時批閱處置。每日又有源源不斷的新奏折。光是六部啟奏要天子定奪的,就有十三份。各州郡送來的奏折,還沒來得及呈上來。
做皇帝是件苦差事,半點不假。
第一份奏折,是工部的。每到夏日,就是汛期。年年都要花大把銀子修河堤。每年稅賦,六成用來支應軍費,還有兩成要花在河工上。也怪不得大梁國庫空虛,空蕩蕩地能跑老鼠。
“……周尚書已經接連上了三份奏折,請皇上撥銀兩,清修河道建堤壩。”王舍人讀完奏折,恭聲道:“請皇上批複可否。”
太和帝眉頭擰了起來。
北方天災戰亂頻頻,南方近兩年則是洪澇成災。河堤不能不修,便是修了河堤,也時有被洪水衝垮河堤,勞民傷財,土地村莊良田被淹沒,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
河堤是一定要修的。可今年的稅賦已經被用光了,修河道的銀子從何處來?
鄭宸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願自請隨工部一同去修河堤。臣願做皇上的眼睛,代皇上看一看工部的銀子到底用在何處。”
太和帝麵色一緩:“年初你去了一趟司州,千裏迢迢頗為辛苦。朕豈忍心再讓你奔波操勞。”
鄭宸不假思索地應道:“臣深受皇恩,為皇上分憂,是分內之事,臣不覺辛苦。”
王瑾也拱手道:“臣毛遂自薦,願去河道巡查督工。”
太和帝略一猶豫。
工部周尚書和王丞相一鼻孔出氣,王瑾是王丞相幼子,立場左右搖擺不穩,去河道督工顯然不合適。至於鄭宸,又因安國公被彈劾之故,和王丞相一黨勢成水火。去了定然挑刺找茬,很容易鬧出矛盾糾葛。對朝堂安穩也大大不利。
至於李博元,還有幾個月就是婚期。河堤修個一年半載都是常事,不便派他前去。
還有薑頤……還是在宮裏待著吧,就別出京城了。
這麽算來算去,身邊心腹竟是都不合適。
薑韶華的聲音在耳畔響起:“皇上,派誰去督工在其次,以後再商議不遲。眼下最要緊的,是先批複奏折,核算修多少裏河堤,需要多少錢糧。”
太和帝一聽有理,點點頭道:“河堤是一定要修的。王舍人,你將奏折拿過來,朕來批複。”
“明日王丞相進宮,將這份奏折給王丞相,再召重臣進宮商議此事。”
寶華公主淡淡道:“以後這等不知所謂的話,別再說了。皇上和皇祖母聽了都不高興,我也不樂意聽這些。”
薑莞華訕訕應是。
薑月華心有不甘,低聲道:“這裏沒有外人,我說幾句掏心窩的話。她薑韶華有能耐有本事,我承認。可她的手伸得太長,野心也太重了。身為藩王,就該在南陽郡好好待著,跑到京城來做什麽?”
薑莞華一個按捺不住,接了話茬:“說是擔心皇上龍體,其實,她就是想趁機搏皇上信任,搏太皇太後娘娘歡心。”
“她已經是南陽郡主了,難不成還想再升一級,做公主不成!”薑月華扁扁嘴,說話愈發刻薄:“堂姐心軟心善,不和她計較。換了是我,我可容忍不得。”
寶華公主蹙眉,目光微冷:“都別說了。我以前說過的話,你們都忘了不成!我們姐妹,都被嬌養在宮中,對朝中大事半點不通。幫不了皇上什麽忙,至少不能添亂。”
“韶華堂妹有能耐,能為皇上分憂,這是好事。我求之不得。”
“你們不得再閑言碎語。”
素來好脾氣的寶華公主,沉著臉嗬斥一番,拂袖而去。
留下薑莞華薑月華灰頭土臉,麵麵相覷。
薑莞華咬著嘴唇,不知在想什麽。
薑月華悄聲低語:“你說,皇上對薑韶華那麽好,會不會是有什麽別的心思?”
薑莞華被嚇了一跳:“噓!這等話可不能亂說!”
“我這可不是亂說。”薑月華小聲嘀咕:“皇上還有幾個月才出孝期。薑韶華姓薑沒錯,其實是外姓女子。她心機深沉手段又多,說不定皇上被她迷了心竅,動了心思。”
薑莞華用帕子捂住薑月華的嘴:“別再說了。我們兩個都定了親,再熬幾個月就能出嫁出宮。別亂說話惹出亂子,惹怒了皇上,我們兩個哪有好果子吃。”
薑月華這才悻悻住嘴。
在精致的鳥籠裏待久了,看著天空裏自由翱翔的雄鷹,難免憤恨不平。嫉恨的種子,早就種到了心田裏。其實薑韶華對她們沒做過什麽,可她們一想到她都不痛快。
……
此時,薑韶華已到了太和帝麵前。
“皇上今日麵色比昨日好得多。”薑韶華細細打量,笑著說道:“看來,皇上昨晚睡得好。”
太和帝舒展眉頭笑道:“你一來,便解了我最大的心事難題。心情一好,吃得香睡得好,精神就好了。”
說笑幾句,葛公公捧了熱騰騰的湯藥過來。
薑韶華自動避讓,並未搶著喂藥獻殷勤。
男女有別。她行得正坐得直,卻得保持該有的距離。
太和帝看在眼裏,也是一笑,在葛公公的伺候下喝了湯藥。
緊接著,幾位中書舍人前來,先向皇上行禮,再向薑韶華問安。薑韶華微笑還禮:“諸位舍人請起。”
“有什麽事,你們一一稟報便是。”太和帝張口吩咐:“韶華堂妹也聽一聽。”
鄭宸濃黑的眉動了一動,迅速瞥一眼薑韶華。
薑韶華沒有假模假樣推辭的意思,笑著應下了:“皇上信得過臣妹,臣妹就聽上一聽。或許能為皇上出謀劃策,出一份力。”
給予的信任和偏愛,被光明磊落地領受。這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太和帝笑了起來。
太和帝今日的笑容,比之前半個月加起來都多。王瑾心裏默默想著,率先張口迴稟:“稟皇上,今日六部都有奏折呈上,一共有十三份。”
太和帝略一點頭,示意眾舍人一一宣讀奏折。
之前堆積了許多奏折和政務,沒能及時批閱處置。每日又有源源不斷的新奏折。光是六部啟奏要天子定奪的,就有十三份。各州郡送來的奏折,還沒來得及呈上來。
做皇帝是件苦差事,半點不假。
第一份奏折,是工部的。每到夏日,就是汛期。年年都要花大把銀子修河堤。每年稅賦,六成用來支應軍費,還有兩成要花在河工上。也怪不得大梁國庫空虛,空蕩蕩地能跑老鼠。
“……周尚書已經接連上了三份奏折,請皇上撥銀兩,清修河道建堤壩。”王舍人讀完奏折,恭聲道:“請皇上批複可否。”
太和帝眉頭擰了起來。
北方天災戰亂頻頻,南方近兩年則是洪澇成災。河堤不能不修,便是修了河堤,也時有被洪水衝垮河堤,勞民傷財,土地村莊良田被淹沒,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
河堤是一定要修的。可今年的稅賦已經被用光了,修河道的銀子從何處來?
鄭宸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願自請隨工部一同去修河堤。臣願做皇上的眼睛,代皇上看一看工部的銀子到底用在何處。”
太和帝麵色一緩:“年初你去了一趟司州,千裏迢迢頗為辛苦。朕豈忍心再讓你奔波操勞。”
鄭宸不假思索地應道:“臣深受皇恩,為皇上分憂,是分內之事,臣不覺辛苦。”
王瑾也拱手道:“臣毛遂自薦,願去河道巡查督工。”
太和帝略一猶豫。
工部周尚書和王丞相一鼻孔出氣,王瑾是王丞相幼子,立場左右搖擺不穩,去河道督工顯然不合適。至於鄭宸,又因安國公被彈劾之故,和王丞相一黨勢成水火。去了定然挑刺找茬,很容易鬧出矛盾糾葛。對朝堂安穩也大大不利。
至於李博元,還有幾個月就是婚期。河堤修個一年半載都是常事,不便派他前去。
還有薑頤……還是在宮裏待著吧,就別出京城了。
這麽算來算去,身邊心腹竟是都不合適。
薑韶華的聲音在耳畔響起:“皇上,派誰去督工在其次,以後再商議不遲。眼下最要緊的,是先批複奏折,核算修多少裏河堤,需要多少錢糧。”
太和帝一聽有理,點點頭道:“河堤是一定要修的。王舍人,你將奏折拿過來,朕來批複。”
“明日王丞相進宮,將這份奏折給王丞相,再召重臣進宮商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