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海軍整天忙著同別人打戰,這邊掃天雷感覺自己都快秀逗了。
眼看著腰圍都大了一圈,民政還是後勤都是唐亞翁在搞,他就是整訓和編製一下部隊和派人看守一下俘虜和奴隸,整個紐芬蘭主島上對於軍隊來說幾乎沒有什麽事情做。
所有的匪徒都清剿完了,反抗的人都進了奴隸營,聽話的都進了俘虜營,表現好的都進了輔助雇傭兵團和漢人兵團的監工營,幫著軍隊看管俘虜和奴隸,搜索逃跑的奴隸和俘虜。
可以說島上他已經沒有什麽事情了,金林去征服法國人和英國人了,就他在島上沒有什麽事情幹,在他看來島上隨便找個人都能幹了他的事情,他應該做的事情是去征服更多的地方。
可惜身為新秦帝國少有的幾個少校軍官,基本上他不能出新秦帝國的本土,不會輕易出。
這是為了保護新秦帝國少有的幾個能承擔起大任的軍官和官員,要是有個閃失,對於新秦帝國來說可是巨大的損失,人員抽調起來將會產生很大的困難,一個莊林已經讓新秦帝國感到威脅了,如果再失去一個,那麽對於新秦帝國來說並不好。
他甚至有時間和心情,去搞一搞戀愛,追逐一下來自華夏帝國的一名官員的女兒,這名官員曾經在諮議院呆過,作為一州的民風,官聲監察機構,他曾經也是擔任了諮議院副議長,祖輩不是大明名仕,也不是華夏帝國開國元勳,但是華夏帝國第一批大明秀才被張強下放到各地建立金華義軍行政官府機構的官員培訓班的人,祖父曾經擔任過華夏軍的禮部給事中,也算進入了各部了。
之後他的父親做過兩任小縣的知縣,評價好,升任一中縣的縣令,三年後升任一個大縣的縣令,調入兵備道任署理兵備道一年,升任一個小洲的同知,累積十年升任一個中州的副州長,到老任監察部行走郎中,當朝四品,而他,開頭任一個兵部小吏,股級吏員,兩年後升任科員,到了第三年就升任金陵府一個小縣的主薄,相當於後世的副科級幹部了。
幾年以後升任了新兵營後勤副監承,相當於正科幹部,但相比來說和正監察來說,就是他是幹事情的,人家是指揮的,之後跟隨商人們調去了東伯利亞作戰,他是管理新兵增補和後勤物資押送的官員,在東伯利亞立功以後升任當地一個定居點的縣令。
搞得不錯,後來升任當地的總督府禮儀監察。
然後調任禮部學監,巡查總督區的教學,到了後來擔任燕京附近一個府諮詢局的議長,擔任了州諮議局的議員,副議長,隻是後來他因為宣言華夏帝國針對方言打壓太大,抵製官話,就是張強提倡的全國都用普通話,漢語,方言不能用於官場,公共場所。
皇儲張勇武擔任皇儲的時候他積極本走,要想讓沿海或者其他民族的語言成為華夏帝國的一種語言,官方語言,而觸及華夏帝國的底線,被罷官,之後他仍然不死心,多方聯絡,甚至聯絡到了尤海波他們一幫僥幸逃過懲罰的叛官後代上了。
於是直接被全家流放到了西伯利亞中伯利亞,之後又被押到了西西伯利亞做活兒,後來又被直接扔到了土耳其,在哪裏受盡了苦頭,吃夠了異國他鄉的苦,言語不通,差點全家都死在土耳其部落蘇丹的壓迫之下,被新秦帝國的人招募以後才來到了新秦帝國。
在華夏帝國是官員,在新秦帝國他隻是一個普通百姓,被分來種田,充任一個裏長的責任。
但並不突出,因為新秦帝國剛剛崛起,善武,文風還沒有像華夏帝國那樣重視起文官。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新秦帝國比起華夏帝國的崛起要壓力大多了,周圍餓狼環伺。
戰鬥每個月都有,半年時間都在打戰,能停歇下來的時間都是忙著修建防禦,忙著發展,首重於軍事科技和軍事發展,人員調配還是各種發展都是為了軍事。
掃天雷可是沒事就跑人家家裏,追著人家女兒,但很可惜,作為一個華夏帝國的三代文官世家,人家父親可不想讓女兒交往他,盡管他實際上也等於新秦帝國的高級軍官,而且是開國元勳。
而掃天雷因為沒有什麽事情做,整天嬉皮笑臉的追求著,很多時候,他都纏著人家,這好女都怕郎纏,人家女兒終於忍不住,同他交往了。
高興的掃天雷更是每天疏於政務,幾乎常駐這個村子了,這些新秦帝國營地聚義廳並不知道,主島離著比鄰半島可是有著幾百公裏的。
就算他在這裏的駐地也有近二百公裏呢,紐芬蘭島可是並不小,近六百公裏,方正也有實際的四百公裏的實地呢,島上資源豐富,淡水資源豐富。
雖然天氣一直恆溫在十五度,冷的時候在零下幾度,最低的時候也超不過零下十五度。
隨著唐亞翁的工作成績越來越出色,整個主島上的農業和木材,木炭燒製產業越來越發達,糧食又一次滿足了全島人口的需求,甚至能拿來儲存,因為人口下降,主要是奴隸們死亡或者被挪到外地,紐芬蘭島上的糧食足夠產一年,吃兩年,何況還有發達的漁業資源。
到了今年,利用魚油,全島都點上了油燈,製造了魚油香皂,各家炒菜都能用魚油了。
而這時候因為掃天雷終於愛情有了收獲,他的老丈人不得不接受了,他,掃天雷向唐亞翁推薦了他的老丈人,他的老丈人從一個沒有什麽存在感的裏長,搖身一變,成為唐亞翁的副手,經過三個月的試用,唐亞翁很是高興的將大部分工作交給了掃天雷的老丈人,他終於能抽身返迴新秦帝國的中樞比鄰半島的營地複命了,他到現在已經離開中樞兩年了。
他迴到了中樞以後,馬上和趙帥調來一些新培訓出來,接納的華夏帝國的官員,充實了當地的文官骨架,還給這裏派遣了一些培訓出來的原先的軍官團的下級負傷的軍官,擔任一些下級具體辦事的官員,有文官和武官,並且將掃天雷的部下調走了一部分,充實到了中樞辦事情。
(本章完)
眼看著腰圍都大了一圈,民政還是後勤都是唐亞翁在搞,他就是整訓和編製一下部隊和派人看守一下俘虜和奴隸,整個紐芬蘭主島上對於軍隊來說幾乎沒有什麽事情做。
所有的匪徒都清剿完了,反抗的人都進了奴隸營,聽話的都進了俘虜營,表現好的都進了輔助雇傭兵團和漢人兵團的監工營,幫著軍隊看管俘虜和奴隸,搜索逃跑的奴隸和俘虜。
可以說島上他已經沒有什麽事情了,金林去征服法國人和英國人了,就他在島上沒有什麽事情幹,在他看來島上隨便找個人都能幹了他的事情,他應該做的事情是去征服更多的地方。
可惜身為新秦帝國少有的幾個少校軍官,基本上他不能出新秦帝國的本土,不會輕易出。
這是為了保護新秦帝國少有的幾個能承擔起大任的軍官和官員,要是有個閃失,對於新秦帝國來說可是巨大的損失,人員抽調起來將會產生很大的困難,一個莊林已經讓新秦帝國感到威脅了,如果再失去一個,那麽對於新秦帝國來說並不好。
他甚至有時間和心情,去搞一搞戀愛,追逐一下來自華夏帝國的一名官員的女兒,這名官員曾經在諮議院呆過,作為一州的民風,官聲監察機構,他曾經也是擔任了諮議院副議長,祖輩不是大明名仕,也不是華夏帝國開國元勳,但是華夏帝國第一批大明秀才被張強下放到各地建立金華義軍行政官府機構的官員培訓班的人,祖父曾經擔任過華夏軍的禮部給事中,也算進入了各部了。
之後他的父親做過兩任小縣的知縣,評價好,升任一中縣的縣令,三年後升任一個大縣的縣令,調入兵備道任署理兵備道一年,升任一個小洲的同知,累積十年升任一個中州的副州長,到老任監察部行走郎中,當朝四品,而他,開頭任一個兵部小吏,股級吏員,兩年後升任科員,到了第三年就升任金陵府一個小縣的主薄,相當於後世的副科級幹部了。
幾年以後升任了新兵營後勤副監承,相當於正科幹部,但相比來說和正監察來說,就是他是幹事情的,人家是指揮的,之後跟隨商人們調去了東伯利亞作戰,他是管理新兵增補和後勤物資押送的官員,在東伯利亞立功以後升任當地一個定居點的縣令。
搞得不錯,後來升任當地的總督府禮儀監察。
然後調任禮部學監,巡查總督區的教學,到了後來擔任燕京附近一個府諮詢局的議長,擔任了州諮議局的議員,副議長,隻是後來他因為宣言華夏帝國針對方言打壓太大,抵製官話,就是張強提倡的全國都用普通話,漢語,方言不能用於官場,公共場所。
皇儲張勇武擔任皇儲的時候他積極本走,要想讓沿海或者其他民族的語言成為華夏帝國的一種語言,官方語言,而觸及華夏帝國的底線,被罷官,之後他仍然不死心,多方聯絡,甚至聯絡到了尤海波他們一幫僥幸逃過懲罰的叛官後代上了。
於是直接被全家流放到了西伯利亞中伯利亞,之後又被押到了西西伯利亞做活兒,後來又被直接扔到了土耳其,在哪裏受盡了苦頭,吃夠了異國他鄉的苦,言語不通,差點全家都死在土耳其部落蘇丹的壓迫之下,被新秦帝國的人招募以後才來到了新秦帝國。
在華夏帝國是官員,在新秦帝國他隻是一個普通百姓,被分來種田,充任一個裏長的責任。
但並不突出,因為新秦帝國剛剛崛起,善武,文風還沒有像華夏帝國那樣重視起文官。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新秦帝國比起華夏帝國的崛起要壓力大多了,周圍餓狼環伺。
戰鬥每個月都有,半年時間都在打戰,能停歇下來的時間都是忙著修建防禦,忙著發展,首重於軍事科技和軍事發展,人員調配還是各種發展都是為了軍事。
掃天雷可是沒事就跑人家家裏,追著人家女兒,但很可惜,作為一個華夏帝國的三代文官世家,人家父親可不想讓女兒交往他,盡管他實際上也等於新秦帝國的高級軍官,而且是開國元勳。
而掃天雷因為沒有什麽事情做,整天嬉皮笑臉的追求著,很多時候,他都纏著人家,這好女都怕郎纏,人家女兒終於忍不住,同他交往了。
高興的掃天雷更是每天疏於政務,幾乎常駐這個村子了,這些新秦帝國營地聚義廳並不知道,主島離著比鄰半島可是有著幾百公裏的。
就算他在這裏的駐地也有近二百公裏呢,紐芬蘭島可是並不小,近六百公裏,方正也有實際的四百公裏的實地呢,島上資源豐富,淡水資源豐富。
雖然天氣一直恆溫在十五度,冷的時候在零下幾度,最低的時候也超不過零下十五度。
隨著唐亞翁的工作成績越來越出色,整個主島上的農業和木材,木炭燒製產業越來越發達,糧食又一次滿足了全島人口的需求,甚至能拿來儲存,因為人口下降,主要是奴隸們死亡或者被挪到外地,紐芬蘭島上的糧食足夠產一年,吃兩年,何況還有發達的漁業資源。
到了今年,利用魚油,全島都點上了油燈,製造了魚油香皂,各家炒菜都能用魚油了。
而這時候因為掃天雷終於愛情有了收獲,他的老丈人不得不接受了,他,掃天雷向唐亞翁推薦了他的老丈人,他的老丈人從一個沒有什麽存在感的裏長,搖身一變,成為唐亞翁的副手,經過三個月的試用,唐亞翁很是高興的將大部分工作交給了掃天雷的老丈人,他終於能抽身返迴新秦帝國的中樞比鄰半島的營地複命了,他到現在已經離開中樞兩年了。
他迴到了中樞以後,馬上和趙帥調來一些新培訓出來,接納的華夏帝國的官員,充實了當地的文官骨架,還給這裏派遣了一些培訓出來的原先的軍官團的下級負傷的軍官,擔任一些下級具體辦事的官員,有文官和武官,並且將掃天雷的部下調走了一部分,充實到了中樞辦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