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碼頭,莫林已經趕來了,吳克敬也在隨後趕來,羅左去了溫特鎮,掃天雷返迴前線,哪裏並不平靜,托馬斯少校逃迴去以後,雖然自己不來了,但不時的有因紐特人部落企圖報仇,紐芬蘭人也是,因為那次戰鬥直接讓這裏附近的二十多個部落幾乎喪失了所有的青壯人口,成為可以任由人們蹂躪的部落。


    各個部落之間進行了血腥的戰鬥,吞並,拆解那些被削弱的部落,甚至紐芬蘭人直接兼並這些因紐特人部落,方圓五十裏地的部落進行了重新的整合和分配,因為靠近新秦帝國,很多部落為了怕受到波及,一口氣撤退了五十裏地,在六十裏地外麵重新生活了下去。


    當然六十裏地外的部落不可能任由他們侵占自己的領地,於是舊有的部落同新來的部落進行了血戰,方圓一百裏地的部落都參與了這次血戰,大約有近十萬部落人口進行的戰爭,比起英國人帶領他們攻打新秦帝國更加血腥和殘酷,最後大約有十五個部落獲得了勝利。


    五個因紐特人村莊接受了大約兩萬人的因紐特人部落老弱婦孺和一些殘存的戰鬥力青年,少年,還有活下來的那些部落鬥爭的失敗者,這波大約是三萬人的一個部落團體,由八個慘敗的部落人口和五個因紐特人村落一萬人口通過戰鬥和妥協,談判合並到了一起。


    在他們周圍大約有八個實力在三四千人口的因紐特部落人口組成的部落,而離著他們大約十五公裏,紐芬蘭人的城鎮裏麵,收容了大約一萬五千人因紐特人戰敗者,這些人成為了紐芬蘭人人口,並為這個城鎮一萬兩千人人口帶來了大約兩千部落戰士,紐芬蘭人通過一千紐芬蘭人戰士統治者這兩千部落戰士,當然,這裏麵有英國人的幫助。


    另外大約有三萬到四萬的因紐特人深入到更遠的六十公裏以外的因紐特部落請求庇護,加入了那些部落,給那些部落帶去了不少人口和戰士,使得哪裏的因紐特人部落變得強大一些,他們可以同哪裏的紐芬蘭人或者伊利亞特人部落進行對峙,並且占了上風。


    而失敗的紐芬蘭人則很快移動到附近的城鎮裏麵,得到了哪裏的紐芬蘭人的庇護,成為哪裏新的人口,大約有七八千人紐芬蘭人。


    這些部落雖然遠離了新秦帝國防線,可不時的要迴來襲擊一下防線上的騎兵巡邏隊和步兵巡邏隊,有時候他們能抓住一些巡邏隊之間的空隙,造成十幾人的受傷或者一兩個人死亡或者被抓走,所以前線形勢還是很嚴峻的。


    不過也就是嚴峻而已,沒有什麽危險,因為英國人也不妙啊。


    於是這就形成一個微妙的局勢,新秦帝國邊境沒有事情,而外麵主島上的各個土著打的亂紛紛的,英國人因為實力大損,而且沒有統一的指揮,因此他們隻能撤退到阿瓦蘭半島上。


    但在他們撤退的時候還是免不了被各部落攻擊,因為他們在占領紐芬蘭島的時候,以他們殖民者的習性,他們不可能不對各個部落進行清洗和殺戮,當然他們也幫助一部分部落,這部分部落知道沒有了英國人,他們很難維持下去,於是很多英國殖民地的據點遭到了攻擊,或者保護,但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為以前隻是指揮和駐守比鄰半島的托馬斯上校,現在是少校了,隻能撤迴阿瓦蘭半島上,在哪裏,損失了過半的陸軍,損失了不部分軍官,損失了大部分海軍的英國人,托馬斯少校首先要的就是奪取阿瓦蘭半島的軍事指揮權和控製哪裏的英國部隊,同時控製島上的部落,所以他隻能守著那個小島了。


    這就給了新秦帝國一個平靜的冬天,安靜的發展時期,至少這個冬天他們過得很舒心。


    趙帥可以安心組建他的通訊部門,想著以後可以同華夏帝國進行聯係,吳克敬可以處理領地內的民政事務,種田,開發商品,建設各地的城堡和防禦工事,唐亞翁則調動奴隸配合他,同時儲存大量的物資,用於以後新秦帝國的發展,以對抗未來英國人可能的打擊,也許還有法國人,所有人都不認為吃了一次虧以後,法國人會安安心心的就讓新秦帝國這麽過下去。


    之所以他們沒有發動,就是因為這裏離著法國比較遠,大約五千海裏的路程,風帆船晃蕩也需要兩個月晃蕩迴去,順風順水的話,也需要一個半月時間。


    雖然現在的風帆船都提高了速度,但也不大,一節的速度而已,以前三四節,後來船隻先進了,五六節,再後來船隻改型,各種科技層出不窮,辨別方位有了長足進步,不太需要沿著海岸航行,可以縮短海上航行的距離,隻要不遇上大風暴,艦隊可以安安穩穩的開出萬裏。


    當然,船上的補給要夠了,當然這樣也不過是使得艦隊航行的速度提升到七八節而已,到了十節,哪怕再結實的風帆船也扛不住,十二節就能讓不太結實的船隻解體,十節也不能長久保持住,七八節隻是一個平均速度。


    於是,現在可能齊格飛總督和勒芒讓上校隻不過剛剛迴到法國而已,至於那個港口,那就不是考慮的問題了,港口到達以後,還需要派人送到法國的首都,他們還要去首都述職,這坐上馬車也得走十來天時間,到了首都你覲見皇帝或者下麵的官員,也需要一個時間,人家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你的級別太低。


    這樣下來,三個月時間,也許他們剛剛讓法國知道這個事情。


    以法國人的浪漫還有拖遝的會議,以及各方平衡利益,或者人家注重一個五千海裏外幾乎沒有什麽產出或者很小的一塊殖民地的丟失的問題還是個問題。


    即便知道,也不會一下子決定,於是至少要磨一個月時間,然後決定。


    於是時間就到了1713年的春天了。


    以後的事情,反正法國人半年之內不會有結果。也許沒有結果。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倦鳥迷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倦鳥迷途並收藏大明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