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帝國的水利設施比起道路來說,也是日行千裏,沒有一點落下,長江和黃河各處都有支流分流河水,分流的河水不是用作澆灌,就是用作工業開發,水磨,風車,鍛打,甚至養魚,種植山林,要不就是單純的為分流黃河之水,以免發生洪災。


    同時河道上走的船隻日益增多,運輸行業十分發達,水泥船,帆船,以及後來出現的木炭蒸汽機船,煤炭蒸汽機船,小漁船等等,是除了火車,公路,馬路之外的另外的經濟血脈道路。


    近衛軍,騎兵軍,野戰軍,衛戍軍,守備軍,五軍是華夏帝國的柱石,原先出類拔萃的少年,如今都已經是中層官員,或轉文官,或轉議員清官,或轉朝官,有的升入閣部,有的放入外朝,一年又一年的科舉選拔人才則全部經過上任之前的培訓,然後下放到各處,主要是開荒或者是底層官員任職。


    老一輩的新式培訓出來的秀才官員不是致仕,就是已經大部分轉入了諮議局或者諮詢局,政議院,由於他們身上的前朝讀書人的痕跡太明顯,所以少有出類拔萃之人能升入高層,最多做到一州知州,卻很難升成一州州長,甚至難以升到副州長任上。


    也就是華夏立國三十年輕的那些新式官員,除了薛紅,馮銓,嚴丞相這些老臣,其他人都在中下層官員混上幾年十幾年,完成了初期的官員隊伍建設,就退到了諮議局裏麵,兩年,頂多是四年到六年之後就退休了。


    立國三十年以後的新式官員,大都在開荒的道路上爬行著,如今也有五六十的官員依然在開荒之地當官,不過最高不過一個知縣而已。


    立國四十年,等新式科舉製度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上任,他們也大都還在底層,然後因為還年輕,大都三十歲多或者四十多,因為在此被派往西域,東伯利亞,黑龍江等地。


    立國五十年,新任的官員卻不許要有多少去開荒了,在核心區任職,然後一兩年升官,三四年出任知縣,五六年去諮議局呆兩年,之後就高升到開荒之地任知州,知州管轄一兩縣,開荒任務完成之後,新的官員到任,他們轉迴核心區升職,這樣他們的職位就是廳局級的職位了,相當於是知府,或者州府的各個廳局的官員。


    說通俗點相當於後世的省裏的官員,熬個三五年就能出任相當於高官一類的官員,兩三年之後出任總督區一州副州長,然後調任出任小一級的州的州長,總督區轉一圈以後迴來擔任一些大洲的副州長,之後出類拔萃的能調迴內閣出任內閣的三把手或者四把手,一兩年資曆之後,能出任二把手,如果政績斐然,能出任一部尚書。


    不過鮮有人能爬到如此高位,因為還有很多人在內閣一做就是幾十年的,像張煌言,金聲,李光地,李光熊,佟大為,阮進,等等開國功臣沒有死光,他們就隻能做內閣的二把手或者三把手,一把手大都是開國功臣把持著。


    直到張強大封總督區,有了西伯利亞,西域,中亞,澳洲等地之後,把一些心腹都分封出去,才有後來的人的位置,但還有一些開國功臣的中層人員上來,他們還是沒有辦法入主朝綱。


    張強可是不會虧待這些同樣是開國功臣的底層人員,凡是開國的時候做出點成績的,哪怕本人才能不全,也是安排一些二把手,三把手幫著,不會說有高位不給,不提拔的。


    這樣下來後麵的人隻能外放到新的疆域去開荒,在開荒之地慢慢晉升了,晉升到開荒之地差不多中層的時候調入中樞過度一下,下放到核心區某一州出任知府,或者諮議局議員,副局長等等。


    也就是說任何官員都要外放開荒,有了開荒的資曆,才有轉升高位的可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合張強口味的新科舉士子們則隻要在總督區轉一圈,然後到核心區周圍的總督區任上一兩年,迴來就能在核心區找到一個好一點的州縣任職了。


    而從前的新式培訓的幹部們都隻能在底層轉悠了,因為他們身上還有舊朝廷的餘味,不能完全適應和跟上新朝廷的腳步,淘汰了封建社會味道比較濃的官員,新官員新思想,勇於開創的官員們都能在高位輾轉,但要爬升到內閣或者各院那麽就得大功勞或者資曆了,能熬到的很少,不過也有幾個而已。


    但開國功臣們的卻死的死,老的老,退位的退位,退休的退休,差不多都升到中層或者高層,甚至大都占據著內閣幾個院,幾個軍高位了,而那些功勞大的,當初跟隨張強,沒有死的,現在大都是成為終身功臣,成為一國總督了,大部分都出京準備老死到封地去了。


    但總督區的官職還是要由核心區的內閣和中樞決定,調配,總督隻是榮譽而已,擁有封地,給他養老或者子嗣繼承封地而已,封地也不可能是他們以後開國或者背叛華夏的實力之地,他們的封地大都在其他總督區的地盤上,也就是說總督不能在自己的總督區內擁有自己的封地,他們的子嗣以後得去其他的總督區享受封地的好處,等他老子一死,封地才能啟用,他們的子嗣才能享用。


    活著的時候,他們的之能享受總督的好處和權利。


    這是為了他們以後不能成為軍閥。


    封地最多為一個縣,百裏而已,這些功臣時候就成為了一鎮,一鄉了,即便他們想要集聚實力,也不能憑著一個縣,或者一個鎮能達到對抗整個華夏帝國的能力。


    朝中,麵對張強的這一番調整,卻有著憂慮,因為張強的老人心腹離他愈來愈遠了,而新的新式官員們卻愈來愈多了。多在專業人才,專業學科的人才紛紛上位,雖然沒有到突破就有桎梏的地步,卻也從以前隻是小吏,末流,一下跳到了前台,成為官員的副手,多位副手之中要是想要成為官員,還得修習觀天下,治理之術,就是策略和治國兩科。


    調整華夏帝國的朝廷管理,軍隊,兵馬編製,體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現在華夏帝國在張強一心提速,讓華夏帝國至少和西方的科技發展,以及思想,軍事,文化,各方麵都至少要平齊,那麽華夏就得有活力和動力,要不然以後還得被西方超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倦鳥迷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倦鳥迷途並收藏大明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