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中矩的戰鬥的好處就是軍隊能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務,還不會有太大危險,近衛團其實已經很好了,打到現在傷亡不過百人,這對於一支兵力僅有三千多人,火炮也不過二三十門,並且不必敵人的火炮先進多少,如果論代差來說,其實華夏軍的火炮和明清的火炮,幾乎在一代上。


    大家都是前裝滑膛黑火藥鑄鐵火炮,雖然華夏軍把這些火炮搞的很簡練,很方便,提高了火炮的質量,減輕了重量,還上了後世歐洲火炮的那種可以調節的炮架,加上了可以被戰馬拖帶的馬車,馬車還同時承擔著著一部分火藥和炮兵人員的運輸工作,可以說和明清的火炮有這不少的先進性,可畢竟大家都在一代上。


    並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何況清軍也仿製了華夏軍的火炮,太重的他們仿製不了,比如十二磅的火炮仿製出來比起華夏軍十八磅火炮還重,還大,而且質量不好,三四千斤重的火炮隻能用來守城,十八磅的火炮仿製出來也有四五千重,聰明的洪承疇和馮銓很快放棄了仿製華夏軍的十二磅以上的火炮,轉而通過戰鬥,各種手段偷華夏軍的火炮,還別說還真讓他們偷到不少華夏軍的十二磅,十八磅火炮,不過這些都在揚州府等洪承疇清軍的重要地方放著守城呢。


    根本不敢配備到下麵的精銳部隊放出來進攻華夏軍,同華夏軍的部隊打野戰。


    於是他們隻能仿製華夏軍的十磅炮,九磅炮,六磅炮,四磅炮,三磅炮,這些他們仿製的不錯,隨著時間的延長,七八年的功夫,他們已經和華夏軍的火炮無限接近了,不過配備給當下的馬得力的火炮,甚至是馬寶領軍的新軍的火炮還都是早期的仿製品,這些仿製品的一個缺點就是笨重,質量不高,發射速度慢,而且還都是發射實心彈的火炮。


    這些火炮在機動性能上比起明清兩朝的火炮是有了很大提高,有的也配備了簡單的炮架,能在各個方向上快速切換,壓製敵人,六磅炮以上還配備了馬車,拉著行動,華夏軍的六磅炮都可以拆開由四五個士兵各扛著一部分走,炮彈也能背著走,差不多一個班,十二名士兵就能包辦一門火炮的所有行動和動作,至少能支持一場五千人規模的戰鬥打一天。


    緊急時刻,三個人抬著六磅炮能在戰場上運動,但清軍的就不行了,一千多斤重的火炮,非得馬車拉才行,十幾個人推著大炮運動才行,一門火炮需要三十六個人照料,比華夏軍整整多了三倍的人手。


    這些仿製的火炮注定不會是華夏軍火炮的對手,他們的火炮也許多,華夏軍的一個近衛團的火炮也許少,這不是因為近衛團就不能裝備更多的火炮,而是因為華夏軍一直走精兵路線,要不然以華夏軍如今的人口足足有八千萬人口,這還沒有算那些剛剛被征服的地區的人口,以及移民去那些地區的華夏軍人口,華夏軍的人口算法一直是計算那些已經被消化了的地區的人口,對於被占領,被征服地區的人口一直不去計算,哪怕哪裏有很多移民,也曾經是華夏軍的人口。


    華夏軍隻算那些已經從心底裏麵,或者表麵上已經服從華夏軍的領導,擁護華夏軍的地方的百姓,這個地區甚至不包括已經被征服兩年以上的廣東州,廣西州,以及被征服一年以上的雲南州,剛剛被征服幾個月的雲貴州,以及那些已經完全被華夏軍控製,實行了有半年之久華夏軍統治的雲南州毗鄰的緬甸東北方,安南北方,老撾全境的地區,甚至已經被征服了三年多的湖北州的人口都不算,河南州現在都沒有穩定下來,也不算,隻要擁有大量民兵駐紮的地區的人口都不算華夏軍的人口。


    不過安徽州勉強算,因為這裏大半個州的人口其實已經經曆了七八年的華夏軍統治,已經對華夏軍歸心了,蘇州大半個州的人口也算,金陵也被統治了五六年了也算,雖然這些地區的駐軍隨時都在和敵人開戰,民兵隊伍也十分強大,可怎麽說都統治了七八年了,能過上好日子,百姓也擁護華夏軍,所以也計算在內了。


    寶島也隻有一個寶中府的人口算,其他的地方的人口還不算,因為很多地方的人口來自五湖四海,甚至有很多被從山裏揪出來的高山生番野人,以及移民過來的安南,老撾,緬甸的早先歸順華夏軍的漢人族裔後裔,還有從雲貴,雲南山裏弄出來的失敗了的土司頭人的部族,以及客家,土家的那些頑固分子統治下的百姓漢人。


    他們在這裏的唯一用途就是開荒,寶島的環境是十分惡劣的,用這些人開荒,然後再移民過來填補那些因為開荒和損失的人口這就是張強的惡毒心在作怪,那些人不是頑固不化嗎?


    讓民兵和守備營去驅趕他們開荒,忍受惡劣的開荒環境,各種熱病,毒蟲是他們的天然敵人,等他們開荒完畢,這裏環境好了,再移民對自己歸心的百姓過來,那時候這些人起碼已經死了大半了,也能正常統治了。所以,這些未被算計進人口裏麵的百姓其實還不是華夏人。


    這樣的待遇的確對這些有有些不公平,但為了華夏軍的穩定,以後的發展,張強強力推行,不管是周粥的勸阻,還是朱聿健的憤慨,以及朱大典的不住勸說,都不能改變張強的決心,因為他知道以後西方人的所謂自由,明主等思想湧進來的時候,沒有完成漢化的這些家夥都將是華夏軍的隱患,他不想後世被美國的所謂一招民族自決給忽悠瘸了,後人們沒有他這麽遠見的看法,大英帝國倒是強大,滿世界的殖民地,還不是給那些由小偷,強盜,土匪,甚至是女支組成的所謂美國強盜給生生的弄得衰弱不堪了嗎?


    因此張強一定要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所有的中華應有土地上的人都消除民族差異,都弄成一個統一的華人,漢族,沒有什麽幾十個民族並存,沒有什麽佛道,有也不能讓佛教弄那麽多門派,信仰不同也會讓很多地區產生差異,產生矛盾,還有什麽粵語,漢語,閩南語,統統不行,地域差異,不能在這些地方體現,統統是普通話,偶爾因為地域的不同口音不同可以,但不能弄出什麽就像聽不懂的外語一樣的語言,儒家的傳統思想告訴我們,必須要統一,必須要服從王道。


    眼光轉迴戰場,近衛團三團,層次遞進,快速進攻,炮火也是層次遞進,高速前進,節節壓製,敵軍在城頭上亂做一團,不過對於張強來說打的有些保守了,他很快幹預了近衛團三團團長的指揮,命令所有重型火炮到達兩千米距離上。


    十八磅炮,十二磅炮,一起開火,換用開花彈,一共十門火炮一起朝著一個地方開火,很快猛烈的炮火使得敵人這一段城牆上的敵人傷亡殆盡,城牆下麵已經到達一百五十米距離上的火槍兵紛紛排成橫隊,排槍射擊,壓製敵人,跟進的六磅炮,九磅炮,這些就多了,一共二十四門火炮,分成三個小組,對敵人各個地段的城牆進行打擊。


    炮火之下,清軍的城牆上連人都不能站立,更不用說火炮開火了,炮兵和火炮,甚至床弩什麽的都被炸成了廢鐵,廢柴。


    馬得力感到很憤怒,卻很無力,他派遣了身邊的親衛,家丁,家將率領兩千人的督戰團督戰,催促那些綠營兵上去防守,但沒有一個人響應他的號召,督戰團殺了幾百綠營兵,都沒有人上去,反而激起了那些綠營兵的怒火,綠營兵轉身將武器對準了督戰團,同督戰團交火半個小時,成功的擊潰了督戰團,督戰團死傷一百多人,灰溜溜的跑了迴來。


    馬得力不得不派遣蒙古騎兵和漢軍旗部隊去鎮壓,殺了一千多人,才穩定了局勢,不過依然沒有人敢上去,城牆上被無數的子彈覆蓋,被開花彈覆蓋,幾乎連螞蟻都不能生存。


    馬得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重新部署軍隊,將綠營兵放在了城門口備戰,修築防禦工事,並且把鄉勇和民勇,團練等放在街頭巷尾,將蒙古騎兵放在重要的路口,將漢軍旗放在縣衙和軍營裏麵修築工事,準備同華夏軍打巷戰。


    其他三麵城牆上的士兵沒有被撤下來,隨時準備填補空缺,等待華夏軍上了城牆攻擊華夏軍。


    城裏麵有兩萬多部隊,他相信隻有三千多兵力,甚至近衛旅全軍來攻也不過是一萬多兵力,他有信心讓華夏軍慘敗,折戟沉沙巷戰中,即便不能阻擋敵人,也讓敵人在巷戰中付出更重的傷亡。


    “轟隆——,”馬得力剛剛安排好部隊,迴到縣衙,登上縣衙最高的三層牌樓,就聽到遠處城門被華夏軍重炮炸塌的聲音,身體搖晃了一下,旁邊的侍衛連忙扶住他,他憤怒的推開侍衛,拿著銅質的單筒望遠鏡查看。


    就見城門的硝煙中,一隊華夏軍士兵湧了進來,已經修築好街壘的綠營兵勇金改1火繩槍一頓齊射,衝進來的一隊二十人的近衛旅士兵,十幾個人被打中,紛紛撲倒在地上,肯定是死了,剩下七八人,連忙後撤,躲藏到沒有散盡的硝煙塵土中去了。


    不到一刻鍾,猛烈的炮火從城門後麵響起,剛剛還歡唿勝利的綠營兵連帶街壘都被炮火覆蓋了。


    馬得力閉上眼睛,轉頭不忍再看,那可是一個總旗的五六十名綠營兵,如今綠營兵已經是洪承疇清軍裏麵的主力部隊,洪承疇叛變大清以後,就重點培養漢人士兵,綠營兵是漢人主體,當然是他第一選擇。


    硝煙散盡,張強站在城外兩百米遠的樓車上,用雙筒望遠鏡看著城內,樓車足足比高四米的城牆高出一倍,八米高,是華夏軍的一種可以拆卸的指揮車,可以讓將領在上麵觀察到整個戰場,這不是什麽先進武器,自古以來戰爭雙方的指揮官將領們都會製造這麽一輛可以推著前進的樓車,華夏軍雖然武器先進,但也會吸收以前的一些精華為己所用。


    張強笑著對身邊的第三團的團長道:“看到了吧,戰爭應該這麽打,進攻要淩厲,要充分發揮我軍的火力優勢,接下來由你指揮,區區的巷戰,我想近衛軍還不會被敵人陰住,是不是?”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倦鳥迷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倦鳥迷途並收藏大明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