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地域是一片山丘加一片不太空曠的的平地,以及一片湖泊山林,來路是一片空曠的丘陵田地,越接近這裏越是窄小,先前是十幾裏地的丘陵,之後是一小片分割開來的平坦的丘陵平地,接著是一些小湖泊,隨著地形變窄,地勢略微升高,西高東低。
到達前麵田顯布置的地方的時候已經不到五裏地寬了,兩邊是綿延的向上的高一些的丘陵,越到上麵越陡峭,越難行,沒有路,也許能被騎兵通過,但絕對不能在有敵人騷擾的情況下順利通行,也許步兵可以打過去,但騎兵在山路上肯定不如步兵靈活,丘陵上的岩石,樹木,灌木,荊棘,以及各個斷層會大大阻撓騎兵的通行,隻要腦子正常的人一定不會放棄還比較平坦的地形繞道這裏走的。
而且隨著地形的升高,丘陵變為峽穀和山峰,也許這些山峰也不太高,不過百米,可這絕對不是騎兵應該走的地形。
於是中間有三條小路,一條官道的四裏寬的丘陵平原地帶就成為必須通過的地形,兩邊都是如此,綿延百裏,也許有的地方可能寬闊一些,有大約二十裏地的比較平坦的地方,但這裏最窄的地方隻有一裏,剛好在田顯他們同蒙古騎兵戰鬥過的地方的後麵。
原先戰鬥的地方有四裏寬度,前麵有三裏寬度,再前麵有五六裏寬度。
於是田顯命令這些民夫甚至一些士兵在五六裏寬度開始就布置一些陷阱,陷馬坑,埋伏少量的弩兵和火槍兵,挖掘戰壕和挖斷大道,在這裏布置一到看似寬鬆的防線,使得蒙古騎兵隻能沿著一條蜿蜒的道路前進,如果他們不想沿著蜿蜒的大路前進,就必須通過小的湖泊,樹林,或者躍上山嶺通過,這大大降低了敵人衝擊的速度,以及衝擊的兵力。
在這裏蒙古騎兵被分成一股沿著大路的大部隊,以及五六股小部隊的細流,在五六裏地的寬麵上承受埋伏的斷後的田斌軍的打擊。
後退一裏地,這裏更窄,隻有四裏寬度,這裏將被挖的坑坑窪窪的,讓騎兵衝不起來,然後被三段隻有淺顯的壕溝的天兵斷後軍的火槍兵和弩兵襲擊。
這裏有三個主要的比較高的山丘,山丘高三十米,山丘周圍都是一些南方的矮樹,以荊棘和橘子樹為主。丘陵底下有不到三十米寬度的小樹林,深度隻有五六十米,這五六十米的樹林前麵,兩個山丘中間有三四百米的坡地式的平地,火槍兵和弩兵隻要守著這三個丘陵下麵的樹林和樹林之間就行了。
不過這裏顯得也太寬了,以田顯的兵力根本無法照顧過來,隻能說能抵擋一陣。
田顯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到第一線,然後打完一陣,趕緊把兵力撤下來,防禦第二線,就是這裏。
在這裏和敵人磨時間,投入兵力和敵人在這裏周旋。
當然也不能損兵折將,因為他們損耗不起,不過剩餘一千六百的主力兵力,還有王動調集給他的一千騎兵,民夫兩千來人,即便把周圍鄉村的百姓青壯加上,也不過總兵力八千人,實際上戰鬥力也不會超過三千人的戰鬥力,所以他覺得這裏也守不了多久,也許還會損失大量的兵力。
田顯很是頭疼啊。
而此時,田斌率領兩個以華夏軍製式改編的新軍,以及輜重,騎兵,總兵力兩萬八千來人緩緩靠近多隆的主力部隊。
多隆自從失去了五千騎兵以後,對於田斌部隊的戰鬥力很是驚懼,不由的很是多疑,連續派出兩千騎兵圍著田斌的主力部隊分為二十股進行偵查,監視,大隊人馬緩緩靠近敵人,走的不快,半天才走了十裏路,離著田斌的部隊還有二十裏路。
而田斌為了能盡快擊敗敵人擺脫後麵的追捕,在田顯的先鋒軍同攻擊的清軍蒙古騎兵交戰的戰場隻是停留了一個小時就越過去,快速前進,中軍甩下輜重讓王動的部隊照顧,王動又把輜重托付給田顯,帶領士兵跟隨在他們後麵五裏處,兩軍迅速接近,田斌軍的速度要快一些,半天時間趕了二十裏路,雙方最終在一處寬闊的大約十幾裏地湖泊一旁停了下來,雙方隔著湖泊一側的道路對峙,兩軍相隔五裏左右。
雙方的騎兵迅速出擊,碰撞廝殺,總體來說田斌這邊的騎兵少,不過區區一千多騎兵,難以抵擋對方的幾千騎兵,被殺的節節敗退,無法偵查到對方的後方情況。
這些騎兵比較疲憊,趕了幾千裏路,和蒙古騎兵交手無數次,身心疲憊,頂著叛軍的名義千裏逃遁,那些情報員還好,大家知道自己是華夏軍的,也知道上頭通知華夏軍會派人來接應,而華夏軍的威名和戰績,讓他們感到自豪,知道這是迴歸,迴家,人人比較激動,士氣如虹,可很多騎兵都是北地漢人,有的甚至是拋家棄口跟著田斌的軍隊南下,身不由己,眼看離家越來越遠,而他們作為小兵又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不由的黯然傷神,士氣不高。
所以盡管他們是獵騎兵,龍騎兵組合起來有些四不像的怎麽說都比對方的軍隊先進一些的軍隊,可士氣不高也打不出威名和戰鬥力來,因此被全麵壓製了。
不過田斌可沒有他們那麽想,他安排士兵擺開陣勢。
大炮拉到兩邊的高地丘陵上,自然有跟隨的炮兵工兵和民夫把地麵挖平,挖出供大炮擺放的地方,放下大炮,用木楔子把大炮固定在地麵上,然後由什長進行炮兵定位,測量。
其他的護衛大炮的士兵在大炮兩側擺開陣型,把大炮保護起來,保護大炮的騎兵不多,遊弋在大炮後麵幾十米遠,慢慢的熱身,等敵人騎兵衝過來以後,突然從後方衝上去,對付敵人襲擊炮兵的騎兵活步兵。
大炮架在高地上,射程提高了,而且大炮前出軍陣一裏地遠,離敵人大約三裏多地,接近四裏地遠,正是這種幾千斤大炮威力體現的最佳射程。
軍陣擺好以後,田斌慢慢的命令中軍開始推進,兩個中軍率領的新軍鎮改編以後的新軍推進到大炮後方中間大約百米的距離列陣,不再前進等待軍令。
(本章完)
到達前麵田顯布置的地方的時候已經不到五裏地寬了,兩邊是綿延的向上的高一些的丘陵,越到上麵越陡峭,越難行,沒有路,也許能被騎兵通過,但絕對不能在有敵人騷擾的情況下順利通行,也許步兵可以打過去,但騎兵在山路上肯定不如步兵靈活,丘陵上的岩石,樹木,灌木,荊棘,以及各個斷層會大大阻撓騎兵的通行,隻要腦子正常的人一定不會放棄還比較平坦的地形繞道這裏走的。
而且隨著地形的升高,丘陵變為峽穀和山峰,也許這些山峰也不太高,不過百米,可這絕對不是騎兵應該走的地形。
於是中間有三條小路,一條官道的四裏寬的丘陵平原地帶就成為必須通過的地形,兩邊都是如此,綿延百裏,也許有的地方可能寬闊一些,有大約二十裏地的比較平坦的地方,但這裏最窄的地方隻有一裏,剛好在田顯他們同蒙古騎兵戰鬥過的地方的後麵。
原先戰鬥的地方有四裏寬度,前麵有三裏寬度,再前麵有五六裏寬度。
於是田顯命令這些民夫甚至一些士兵在五六裏寬度開始就布置一些陷阱,陷馬坑,埋伏少量的弩兵和火槍兵,挖掘戰壕和挖斷大道,在這裏布置一到看似寬鬆的防線,使得蒙古騎兵隻能沿著一條蜿蜒的道路前進,如果他們不想沿著蜿蜒的大路前進,就必須通過小的湖泊,樹林,或者躍上山嶺通過,這大大降低了敵人衝擊的速度,以及衝擊的兵力。
在這裏蒙古騎兵被分成一股沿著大路的大部隊,以及五六股小部隊的細流,在五六裏地的寬麵上承受埋伏的斷後的田斌軍的打擊。
後退一裏地,這裏更窄,隻有四裏寬度,這裏將被挖的坑坑窪窪的,讓騎兵衝不起來,然後被三段隻有淺顯的壕溝的天兵斷後軍的火槍兵和弩兵襲擊。
這裏有三個主要的比較高的山丘,山丘高三十米,山丘周圍都是一些南方的矮樹,以荊棘和橘子樹為主。丘陵底下有不到三十米寬度的小樹林,深度隻有五六十米,這五六十米的樹林前麵,兩個山丘中間有三四百米的坡地式的平地,火槍兵和弩兵隻要守著這三個丘陵下麵的樹林和樹林之間就行了。
不過這裏顯得也太寬了,以田顯的兵力根本無法照顧過來,隻能說能抵擋一陣。
田顯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到第一線,然後打完一陣,趕緊把兵力撤下來,防禦第二線,就是這裏。
在這裏和敵人磨時間,投入兵力和敵人在這裏周旋。
當然也不能損兵折將,因為他們損耗不起,不過剩餘一千六百的主力兵力,還有王動調集給他的一千騎兵,民夫兩千來人,即便把周圍鄉村的百姓青壯加上,也不過總兵力八千人,實際上戰鬥力也不會超過三千人的戰鬥力,所以他覺得這裏也守不了多久,也許還會損失大量的兵力。
田顯很是頭疼啊。
而此時,田斌率領兩個以華夏軍製式改編的新軍,以及輜重,騎兵,總兵力兩萬八千來人緩緩靠近多隆的主力部隊。
多隆自從失去了五千騎兵以後,對於田斌部隊的戰鬥力很是驚懼,不由的很是多疑,連續派出兩千騎兵圍著田斌的主力部隊分為二十股進行偵查,監視,大隊人馬緩緩靠近敵人,走的不快,半天才走了十裏路,離著田斌的部隊還有二十裏路。
而田斌為了能盡快擊敗敵人擺脫後麵的追捕,在田顯的先鋒軍同攻擊的清軍蒙古騎兵交戰的戰場隻是停留了一個小時就越過去,快速前進,中軍甩下輜重讓王動的部隊照顧,王動又把輜重托付給田顯,帶領士兵跟隨在他們後麵五裏處,兩軍迅速接近,田斌軍的速度要快一些,半天時間趕了二十裏路,雙方最終在一處寬闊的大約十幾裏地湖泊一旁停了下來,雙方隔著湖泊一側的道路對峙,兩軍相隔五裏左右。
雙方的騎兵迅速出擊,碰撞廝殺,總體來說田斌這邊的騎兵少,不過區區一千多騎兵,難以抵擋對方的幾千騎兵,被殺的節節敗退,無法偵查到對方的後方情況。
這些騎兵比較疲憊,趕了幾千裏路,和蒙古騎兵交手無數次,身心疲憊,頂著叛軍的名義千裏逃遁,那些情報員還好,大家知道自己是華夏軍的,也知道上頭通知華夏軍會派人來接應,而華夏軍的威名和戰績,讓他們感到自豪,知道這是迴歸,迴家,人人比較激動,士氣如虹,可很多騎兵都是北地漢人,有的甚至是拋家棄口跟著田斌的軍隊南下,身不由己,眼看離家越來越遠,而他們作為小兵又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不由的黯然傷神,士氣不高。
所以盡管他們是獵騎兵,龍騎兵組合起來有些四不像的怎麽說都比對方的軍隊先進一些的軍隊,可士氣不高也打不出威名和戰鬥力來,因此被全麵壓製了。
不過田斌可沒有他們那麽想,他安排士兵擺開陣勢。
大炮拉到兩邊的高地丘陵上,自然有跟隨的炮兵工兵和民夫把地麵挖平,挖出供大炮擺放的地方,放下大炮,用木楔子把大炮固定在地麵上,然後由什長進行炮兵定位,測量。
其他的護衛大炮的士兵在大炮兩側擺開陣型,把大炮保護起來,保護大炮的騎兵不多,遊弋在大炮後麵幾十米遠,慢慢的熱身,等敵人騎兵衝過來以後,突然從後方衝上去,對付敵人襲擊炮兵的騎兵活步兵。
大炮架在高地上,射程提高了,而且大炮前出軍陣一裏地遠,離敵人大約三裏多地,接近四裏地遠,正是這種幾千斤大炮威力體現的最佳射程。
軍陣擺好以後,田斌慢慢的命令中軍開始推進,兩個中軍率領的新軍鎮改編以後的新軍推進到大炮後方中間大約百米的距離列陣,不再前進等待軍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