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是不會管什麽後世評價的,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成吉思汗,而且是外蒙古的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的成吉思汗,咱們不能學韓國人是不是?不是自己的英雄絕對不許亂安,在古代人家成吉思汗就不是你漢人的成吉思汗,也不屬於華夏民族,如今的蒙古人才是中國人,隻有在一個國家範疇內生活,為了這個國家貢獻自己的勞動,並且從這個國家獲得安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並且接受這個國家保護的人才是這個國家的民族和人。
所以那些生活在國外,並且心裏已經向著外國人,擁有外國人國籍,或者血統的人其實已經不是中國人了,華僑是那些一心為了華夏,並且國籍是中國人的才是中國人,即便你血統是外國人血統,但心向華夏,並且在華夏生活過,而且為中國人辦事,國籍是中國人,在任何地方維護中國的利益的才是中國人。
如果你頭發,皮膚,血統都是中國人的血統,但國籍不是,並且不為中國人辦事情,連華僑都不是。
這麽說是為了讓所有人區分一下,別把漢奸當中國人,別把生活在國外,每天勤勞的為外國人貢獻稅收,並且接受了外國人思想,打戰的時候肯定參加的是外國人的軍隊,打的是中國人,那樣,你說這還算是中國人嗎?
我們需要一個團結的,有凝聚力的,沒有任何解釋,沒有任何能混要視聽的中國人,而不是什麽廣義的中國人,狹義的中國人,絕對的純淨,民族血統要絕對的純淨,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在外來打擊麵前屹立不倒。
東南亞的戰鬥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時半會兒肯定不可能完畢,雲貴的的戰鬥也在進行著,也肯定不會一下打完,但畢竟已經開打。
而且真正的情況是華夏軍占著絕對優勢,哪裏不是火器的天下,哪裏千裏都是環境惡劣的地方,連年的征戰,軍閥混戰,讓那個地方窮山惡水,刁民滿地,要把那些個地方征服,得費些功夫,主要是移民們要適應哪裏的生活,並且安定下來,站穩腳跟。
隨著戰爭的繼續,華夏軍各地所需要動員的財力,物力,人力幾乎是天文數字,古代曆代王朝對於東南亞,對於雲貴等地由於地方遙遠,土司遍地,管理不便,人口稀少,稅收難以保證,還得倒貼,所以很多王朝隻要哪裏承認是自己的地盤一幫都不去征伐,而是冊封土司頭人為官員,管理哪裏,然後設立一個官府的辦事機構,虛應差事就行了。
雲貴,雲南,廣州,東南亞一帶都是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官員犯事,貶官的地方,所以哪怕是丟失一兩個縣城,或者死掉一些人,也不會在意,一旦事情鬧大了,全部丟失的可能才會派兵,派兵也是打下來,然後頂多深入入侵者的地盤打一下就行了,然後退迴來也不占領。
但來自後世的張強可是知道這些地方以後對於王朝的麻煩,他們可能讓王朝覆滅,拖的王朝走入覆滅的深淵,因此他大力整頓這些地方。
先後往這些地方丟去了一百萬左右的俘虜,苦役,反正這些人都是漢人,都是從南方或者北方來的綠營,漢軍旗,以及明軍俘虜,血統是純正的,哪怕有一些蒙古人,滿族人,在還派遣了很多土司俘虜,並且移民了邊境上很多土司部族以後,這些地方已經是漢人最大,各族雜放,混合在一起的華夏民族了。
內閣學政部的李光地向這些地方派遣了三萬童生,這些童生都是原先收攏,搜羅的原先的大明讀書人,兩萬秀才,這些秀才是先前應征華夏軍侍從,讀書人被刷下來的人,原先過著平民的生活,失去了讀書人的資格了優越感,如今派遣他們這些人去三個地方,緬甸,越南,老撾,等被占領並且被移民和俘虜充斥的地方去安撫民眾,設立私塾,教化眾人去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俘虜都享受百姓的資格,那些頑固不化,幾年不悔改的俘虜,刑期比較長的俘虜,他們的作用就是開山劈路,修葺城牆,營地,寨子,而苦役營裏麵的苦役則都被安排到了危險地帶,修路,開山,開礦。
越南鴻基的礦山可是需要大量的苦役,這些被俘的安南人沒有漢人和蒙古人,女真人吃苦耐勞,所以還需要他們去幹活。
危險的時候,士兵們也能用他們當炮灰,擋箭牌,其實他們就是古羅馬時代一樣的奴隸。
係統最近評價張強的王朝是半農奴半奴隸半封建,半文明的王朝,張強毫不介意。
隨著戰爭的繼續,雲貴方麵派遣的民兵已經把內地核心地區的民兵都抽調走了,守備團也抽調走了還是兵力不夠,張強不得不把第三近衛旅抽調去幫忙。
然後又抽調了第二十八野戰旅去幫忙,這樣雲貴就有鋒無羽的野戰旅,以及防守廣州府一帶的野戰旅一個旅,第二十八野戰旅,第三近衛旅,高傑和高誌祥的守備團,民兵大隊,近十五萬兵力。
然後是近千人的文官,文官家屬,移民三十萬福建,安徽,蘇州百姓。
同時還有四萬俘虜,以及由從湖北州戰役中立下功勞的俘虜轉化而來的民兵大隊。
雲貴,安南,老撾,緬甸,這四個地方猶如張開大嘴的野獸,有多少軍隊,有多少官員,有多少民兵,有多少百姓都會吞噬進去。
雲貴還好一些,怎麽也有漢人百姓,還有漢人逃兵,這些逃兵改造一下,還是可以用的,漢人百姓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馬上就是華夏軍的人了。
吳三桂是一個好人,不管他是為了自己經營雲貴,還是為了大清經營雲貴,總之哪裏的漢人百姓都沒有受到多大虐待,而且有增長的勢頭,土地也從原先的紛亂沒有個秩序變得有秩序了,所以他退出的時候給留下了大約八百萬百姓,這些百姓有心向漢人的土司的少數民族的人,也有漢人百姓,逃兵,或者由各個軍閥帶去的漢人百姓,總之雲貴的收複和經營不會有多大難度,難度是清理那些軍閥和難以相處的土司,總想要特權的土司頭人們。
根據張強的猜測年內雲貴就會平定,然後讓這在華夏軍統治下已經習慣了華夏軍的三十萬百姓和千餘官員和官員家屬,以及幾萬民兵帶頭,幫助那些百姓習慣華夏軍,穩定雲貴。
最難的是大順軍另外一路兵馬,劉體純,郝搖旗等人的兵馬,要把他們收複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不過那是四山州的事情了,雲貴雖然離得哪裏近,但隻要對方不攻擊自己,不攻擊華夏軍,張強也暫時由著他們了。
而且他們在哪裏還能牽製吳三桂,牽製四山的何騰蛟等人。
(本章完)
所以那些生活在國外,並且心裏已經向著外國人,擁有外國人國籍,或者血統的人其實已經不是中國人了,華僑是那些一心為了華夏,並且國籍是中國人的才是中國人,即便你血統是外國人血統,但心向華夏,並且在華夏生活過,而且為中國人辦事,國籍是中國人,在任何地方維護中國的利益的才是中國人。
如果你頭發,皮膚,血統都是中國人的血統,但國籍不是,並且不為中國人辦事情,連華僑都不是。
這麽說是為了讓所有人區分一下,別把漢奸當中國人,別把生活在國外,每天勤勞的為外國人貢獻稅收,並且接受了外國人思想,打戰的時候肯定參加的是外國人的軍隊,打的是中國人,那樣,你說這還算是中國人嗎?
我們需要一個團結的,有凝聚力的,沒有任何解釋,沒有任何能混要視聽的中國人,而不是什麽廣義的中國人,狹義的中國人,絕對的純淨,民族血統要絕對的純淨,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在外來打擊麵前屹立不倒。
東南亞的戰鬥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一時半會兒肯定不可能完畢,雲貴的的戰鬥也在進行著,也肯定不會一下打完,但畢竟已經開打。
而且真正的情況是華夏軍占著絕對優勢,哪裏不是火器的天下,哪裏千裏都是環境惡劣的地方,連年的征戰,軍閥混戰,讓那個地方窮山惡水,刁民滿地,要把那些個地方征服,得費些功夫,主要是移民們要適應哪裏的生活,並且安定下來,站穩腳跟。
隨著戰爭的繼續,華夏軍各地所需要動員的財力,物力,人力幾乎是天文數字,古代曆代王朝對於東南亞,對於雲貴等地由於地方遙遠,土司遍地,管理不便,人口稀少,稅收難以保證,還得倒貼,所以很多王朝隻要哪裏承認是自己的地盤一幫都不去征伐,而是冊封土司頭人為官員,管理哪裏,然後設立一個官府的辦事機構,虛應差事就行了。
雲貴,雲南,廣州,東南亞一帶都是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官員犯事,貶官的地方,所以哪怕是丟失一兩個縣城,或者死掉一些人,也不會在意,一旦事情鬧大了,全部丟失的可能才會派兵,派兵也是打下來,然後頂多深入入侵者的地盤打一下就行了,然後退迴來也不占領。
但來自後世的張強可是知道這些地方以後對於王朝的麻煩,他們可能讓王朝覆滅,拖的王朝走入覆滅的深淵,因此他大力整頓這些地方。
先後往這些地方丟去了一百萬左右的俘虜,苦役,反正這些人都是漢人,都是從南方或者北方來的綠營,漢軍旗,以及明軍俘虜,血統是純正的,哪怕有一些蒙古人,滿族人,在還派遣了很多土司俘虜,並且移民了邊境上很多土司部族以後,這些地方已經是漢人最大,各族雜放,混合在一起的華夏民族了。
內閣學政部的李光地向這些地方派遣了三萬童生,這些童生都是原先收攏,搜羅的原先的大明讀書人,兩萬秀才,這些秀才是先前應征華夏軍侍從,讀書人被刷下來的人,原先過著平民的生活,失去了讀書人的資格了優越感,如今派遣他們這些人去三個地方,緬甸,越南,老撾,等被占領並且被移民和俘虜充斥的地方去安撫民眾,設立私塾,教化眾人去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俘虜都享受百姓的資格,那些頑固不化,幾年不悔改的俘虜,刑期比較長的俘虜,他們的作用就是開山劈路,修葺城牆,營地,寨子,而苦役營裏麵的苦役則都被安排到了危險地帶,修路,開山,開礦。
越南鴻基的礦山可是需要大量的苦役,這些被俘的安南人沒有漢人和蒙古人,女真人吃苦耐勞,所以還需要他們去幹活。
危險的時候,士兵們也能用他們當炮灰,擋箭牌,其實他們就是古羅馬時代一樣的奴隸。
係統最近評價張強的王朝是半農奴半奴隸半封建,半文明的王朝,張強毫不介意。
隨著戰爭的繼續,雲貴方麵派遣的民兵已經把內地核心地區的民兵都抽調走了,守備團也抽調走了還是兵力不夠,張強不得不把第三近衛旅抽調去幫忙。
然後又抽調了第二十八野戰旅去幫忙,這樣雲貴就有鋒無羽的野戰旅,以及防守廣州府一帶的野戰旅一個旅,第二十八野戰旅,第三近衛旅,高傑和高誌祥的守備團,民兵大隊,近十五萬兵力。
然後是近千人的文官,文官家屬,移民三十萬福建,安徽,蘇州百姓。
同時還有四萬俘虜,以及由從湖北州戰役中立下功勞的俘虜轉化而來的民兵大隊。
雲貴,安南,老撾,緬甸,這四個地方猶如張開大嘴的野獸,有多少軍隊,有多少官員,有多少民兵,有多少百姓都會吞噬進去。
雲貴還好一些,怎麽也有漢人百姓,還有漢人逃兵,這些逃兵改造一下,還是可以用的,漢人百姓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馬上就是華夏軍的人了。
吳三桂是一個好人,不管他是為了自己經營雲貴,還是為了大清經營雲貴,總之哪裏的漢人百姓都沒有受到多大虐待,而且有增長的勢頭,土地也從原先的紛亂沒有個秩序變得有秩序了,所以他退出的時候給留下了大約八百萬百姓,這些百姓有心向漢人的土司的少數民族的人,也有漢人百姓,逃兵,或者由各個軍閥帶去的漢人百姓,總之雲貴的收複和經營不會有多大難度,難度是清理那些軍閥和難以相處的土司,總想要特權的土司頭人們。
根據張強的猜測年內雲貴就會平定,然後讓這在華夏軍統治下已經習慣了華夏軍的三十萬百姓和千餘官員和官員家屬,以及幾萬民兵帶頭,幫助那些百姓習慣華夏軍,穩定雲貴。
最難的是大順軍另外一路兵馬,劉體純,郝搖旗等人的兵馬,要把他們收複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不過那是四山州的事情了,雲貴雖然離得哪裏近,但隻要對方不攻擊自己,不攻擊華夏軍,張強也暫時由著他們了。
而且他們在哪裏還能牽製吳三桂,牽製四山的何騰蛟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