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朱聿健已經從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轉變過來了,朝臣們都基本配備齊了,南明有著大明的底子,有著人心所向的正統合法性,至少現在很多立誌想要光複大明朝廷的大明誌士和鄉紳,文官們紛紛投奔過來,很快彌補了南明國的官員不足,武將不足的窘迫之局。


    經過幾次的滅國式的災難,隆武已經學會或者已經能放手整治那些不服從他的官員和武將了,蘇觀生基本上和他一條心,強勢一點,正是他需要看到的,一個張居正式的首輔是他前思後想,幾次痛定思過以後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搭配,何況蘇觀生也沒有張居正的手段和才幹,隻是在維持這個局麵的時候有一點手段而已,要讓蘇觀生在去多做一些,蘇觀生也做不過來。


    最近一段時期,同葡萄牙人的戰爭,以及同孔有德的戰爭,使得他費心了,感覺有些精疲力盡,但局勢並沒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樣崩潰,正麵南明抵抗住了清軍的進攻,側麵同永曆朝廷的齷齪也得到了緩解,蘇觀生派遣一幫大明來投奔的官員,縱橫聯合,通過收買,恐嚇,說服等手段,使得周邊的永曆明軍終於不再找南明國的麻煩,損失了一些地盤和錢財對他來說,這很值得。


    就像華夏軍對於南明國的手段一樣,隻不過南明國和華夏軍的關係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沒有同永曆明軍的關係,隻是簡單的你的地盤,我的地盤,你占多了,我占多了,你是合法的大明正統,我不是合法的大明正統之爭。


    朱聿健越來越不了解這個年輕的鄰居的想法了,隻能勉力維持,盡力維護了,要照以往朝廷的性格,不服從王化,都是敵人,都是叛逆,叛賊,都要派大軍剿滅的。


    可現在形勢,誰剿滅誰還不一定呢。


    泰西人厲害吧,數十萬南明軍去剿滅,開頭打的是哪個好啊,可到最後,數十萬南明軍幾乎全部覆滅,草草收拾一下,得到兩萬多殘兵敗將,要不是華夏軍頂住,要不是華夏軍大都督張強在戰場,華夏軍連夜來援,可能泰西人都打進了廣州府或者直接滅了肇慶府的南明朝廷了。


    人家華夏軍隻動用了不到一萬人就打敗了泰西人,俘虜了兩萬之眾的泰西人以及幾萬的泰西人附從軍,此刻南明國雖然已經大部分穩定,恢複到了弘光朝廷時候的富庶。


    軍隊也擁有了四十萬之眾。


    一個善戰的馮雙禮,數次抵抗了馬得功部的進攻,占據了廣西沿海到肇慶府側翼的地盤,是為南明國西南屏障,兵馬十萬之眾。


    一些守備地方的守備部隊,大都是新招募的明軍鄉勇,團練,鄉紳的家丁們,大約五萬之眾。


    以及蘇觀生現在控製的十萬之眾的裝備了從華夏軍哪裏購買的繳獲清軍的兵器鎧甲的明軍精銳戰兵。


    還有其他一些投靠過來的永曆大明的武將,起義軍,比如李成棟,王得仁等人,這些人的兵力大約六七萬。


    以及如今經過三個月訓練從各軍中抽調,從地方上招募的新軍士兵,大約九萬多,合編為八支野戰旅,一支禁衛軍部隊。


    這些部隊在他看來已經很精銳了,比起以前大明的軍隊還要強大十倍,可他可是看著華夏軍成長起來的,華夏軍的強大不是他這些兵力能撼動的。


    蘇觀生一直反對華夏軍在南明國駐軍,可他知道沒有華夏軍的駐軍,南明國的腰板不硬啊,底氣不足啊,有了華夏軍不足一萬人打贏泰西人的戰爭,朝中大臣更是一麵倒的希望華夏軍起碼駐軍一支部隊,以防止清軍偷襲朝廷行在,重蹈上一次清軍從西南廣東府偷襲福建汀州府的覆轍。


    這些官員可不想再去華夏軍地盤上再呆一陣子,雖然華夏軍地盤上很富庶,也很安定,是個生活的好地方,可這些朝臣都是朱聿健精心挑選的,立誌跟著他複國的朝臣,而不是先前那些隨風倒的軟骨頭官員,朱聿健算是看透了那些他複國的時候留在華夏軍地盤上不肯走,寧願當個富家翁,也不遠做他南明國的官員的南明官員。


    “陛下,對於華夏軍使者的提議,還請你慎重考慮,我們好不容易重建一支軍隊,不能用來幫助華夏軍來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我們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勝利也是慘勝,這不符合南明國如今的形勢,大臣們和百姓們不會同意的。”李光地一副忠心耿耿,為南明百姓和大臣們請命的樣子對隆武朱聿健說道。


    他經曆過同泰西人的戰鬥,迴來以後,就心有餘悸,休養近半個多月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那裏的勝利,他被隆武提升為禮部侍郎,升官了,可每次他都對問詢起那場戰鬥的人說起那次戰鬥的慘烈,常常痛哭流涕,不願意再提。


    蘇觀生是冷靜的,理智的,他對隆武道:“陛下,我們不能不接受華夏軍的提議,這畢竟是有利於我們光複大業的,如果我們這一戰能收複廣西,我們的疆域就能再擴大大半個省份,直接同湖廣接壤,而不是需要轉道江西州才能和湖廣聯係上,到時候何騰蛟說不定也會再次投奔到我們國家,承認陛下繼承江山的合法性,我們的力量就會擴大很多。”


    隆武朱聿健平靜的聽兩位此時在南明國十分重要的兩位大臣的意見,聽從別人的意見,然後慎重選擇這是他的優點。


    他沒有迴答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對蘇觀生道:“馮雙禮有多大可能接受來一場大決戰,徹底解決我們同孔有德的問題?”


    蘇觀生道:“到目前為止,大義上他還是會聽我們的,但實際上他這個人還是很謹慎的,一切想要他手裏的兵將受到損失的戰鬥,大的戰役,他都不想參與,除非清軍逼的太厲害,他才會瘋狂的咬一口,從這多半年來的戰鬥來看,他像是和馬得功玩一種平衡,馬得功也好像摸透了他的性格,絕對不會同他發生大的戰鬥,基本控製在五千兵力以下的衝突,清軍好像也在等什麽似得。”


    隆武很是失望,馮雙禮,還有其他的一些投靠來的明軍將領還是改不了以前的習氣,總是想要別人去打戰,去損失,他們漁翁得利,或者他們總是搖擺不定,想要兩方下注,對於一個君王來說,這樣的將領最是討厭了,如果他是崇禎,早就把這樣的人推出午門斬首了,可他現在管不到他們,他能調動的就是五千禁軍,還有蘇正清總領,蘇觀生統領下的九萬部隊。


    也許得讓他們這些人損失一點,他們才能徹底服從自己這個皇帝。


    “打,為什麽不打?我們不能靠等,就把清軍等死,越等清軍的實力越強壯,等他們收複了北地的民心,將會出現更多的清軍,損失一些怕什麽,隻要華夏軍還在,我們就還有複起的希望。”


    “那如何安排進軍事宜?”蘇觀生問道。


    “蘇愛卿你坐鎮朝中,由蘇正清將軍領軍,李成棟,王得仁隨行,從南向北進攻敵人,馮雙禮向西南進攻,將邊境推進到雲貴邊境東南方向。”他看了一眼李光地。


    “李愛卿去馮雙禮軍中監軍,由華夏軍第十九野戰旅跟隨在馮雙禮軍後方,監督對方進軍,佟大為的第五騎兵旅跟隨在王得仁,李成棟身後進軍,派遣一名兵部侍郎進他們軍中監軍。”


    李光地問道:“那朝中如何安排,總不能所有的部隊都去打戰?”


    隆武朱聿健道:“肇慶府離著廣州府那麽近,這裏還有還有一個旅的部隊,以及五千禁衛軍,清軍來不了,來了也打不贏,華夏軍的廣州府軍隊不會讓清軍得逞的,這次朝廷行在一定會很安全,不會出現上一次那樣被敵人偷襲行在,幾乎把朕抓住的事情了。”


    他轉身對身邊的太監道:“去把朕的決定通知給張亮部長。”說完他有些惋惜,自己身邊的首領太監張亮居然成為別人的部長,什麽時候太監也能進內閣做官了?


    隆武朱聿健的決定很快從張亮哪裏八百裏加急發送出去,不過幾天,張強就知道了隆武朱聿健的決定,這時候他已經巡視到了南昌府,同劉良佐坐在一起了。


    掌握第二騎兵旅的朱哥也迅速來到了南昌府覲見。


    三個人仔細比對地圖,商量著如何應對南明國那邊開打,清軍這邊的反應。


    “朱哥,你把嶽州府沿線的百姓讓民兵大隊掩護,盡量都撤到南昌府來,希望在開戰以後,百姓能撤退完,嶽州府太突出了,哪裏隻留下軍隊和民兵大隊,守備大隊也後撤到九江府,加強哪裏的戒備。


    估計得撤退三十到五十萬百姓,還有兩萬到三萬民兵和守備部隊,我們同清軍脫離接觸,你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守備南昌府同後麵的各府之間的通道。


    九江府要做好受到敵人圍攻的準備,這裏第第七野戰旅盡量同米淳做好支援第二騎兵旅的準備,必要時可以放棄九江府,在南昌同敵人決戰。”


    放開一個口子,然後讓敵人登陸,在陸地上消滅敵人,一塊狹窄地帶,正好可以盡量限製敵人的兵力突進。


    張強的想法是正麵的清軍不可能乘著這個機會登陸嶽州府,九江府的,可能會調兵掃蕩湖廣的永曆明軍,然後支援孔有德的廣西部隊,但清軍肯定沒有做好全麵同華夏軍決戰的準備。


    因為太難了,饒州府一戰,洪承疇肯定看到了壕塹,屯堡,火槍,火炮的威力,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握,他肯定不想和華夏軍硬抗,倒是希望華夏軍渡江登陸,他們用壕塹和火槍,火炮消耗華夏軍的兵力,然後百萬大軍反擊,把華夏軍圍在一個狹窄的地方,就像華夏軍在饒州府所做的那樣。


    洪承疇是一個投機主義者。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倦鳥迷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倦鳥迷途並收藏大明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