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門境已經成為曆史,為了消滅葡萄牙人在這裏的影響,張強把這裏所有的泰西人擄掠一空,把這裏曾經的大明人口擄掠一空,幾十萬人成為華夏軍的“奴隸”被丟進了俘虜營和苦役營,打上了罪民的烙印,永世不得超生。
並且把這裏改了一個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地名,澳門。
李光熊成為這裏的按察使,直接管理這裏,監督這裏,南明國移民廣西和廣東,江西邊境的邊民三十萬人,來到這裏,填充這裏的人口缺口。
蘇正清因為累積的功勞升為總兵,但他卻不能在這裏管理這裏,整合好的殘餘的兩千明軍和這裏來交接防務的南明國衛指揮使帶領的五千衛所兵交接完以後,迴到了九星縣城,在哪裏整合了哪裏留下來的一千明軍兵馬,留下一個千戶以後,帶著三千兵馬返迴肇慶府。
肇慶府,在這裏他整編了一些逃迴來的明軍將領的兵馬以後擁有了一萬的兵馬,成為守衛肇慶府的衛戍部隊司令。
蘇觀生第一次掌握了隆武朝廷,更加強勢了。
李光地返迴肇慶府加官進爵,所獲不少。
但這些和張強已經沒有任何的聯係了。
曆時兩個月,他重新迴到了華夏軍的中樞,金華府府城。
迴到了金華府府城,他就對警衛團進行一次整編和調整。
以這次戰鬥骨幹和剩餘的警衛團兵馬為骨架,從近衛旅和野戰旅以及大的地方守備團裏麵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近衛旅第三旅。
並且全麵換裝升級版本的燧發槍1.0,這是戰鬥一結束以後張強讓人帶著這次戰鬥中留下的警衛團軍官們對於戰鬥時候滑膛燧發槍和線膛燧發槍寫出的使用評估報告改進的,全部使用線膛燧發槍,裝備肉搏的改進的刺刀,淘汰一些冷兵器兵種,部隊隻保留一些長槍兵,用於應付敵人的騎兵。
而新的警衛團則全部改變為龍騎兵,裝備升級版的燧發槍1.0,其實就是來複槍。
對於後裝三顆子彈的燧發槍,全部擯棄,雖然射速快,但不容易瞄準,三輪打完以後,還得長時間的等待換彈,這對於大規模的戰鬥是很致命的。
倒不如多排列幾行射速慢的來複槍來的效果好一些。
精簡發展線路,摒棄掉一些雜七雜八的編製,使得部隊變得純粹一些,更好指揮一些,統一兵器,統一兵種,統一的訓練,使得部隊更加精銳一些,才是正道。
也許來複槍也有致命的缺點,子彈不容易裝填,裝填速度太慢,但經過改進以後能使得射程增加,達到一百二十米以上,這樣能在更遠的距離準確打中敵人才是戰鬥的精髓,使用滑膛燧發槍提升的那點速度會被敵人的兵力優勢抵消,倒不如遠點,站在一百二十米處,攻擊敵人,在敵人需要跑到六十米上下才能打中自己的時候,起碼能比敵人多打三輪,這三輪有可能使得敵人崩潰。
這次戰鬥為了保證燧發槍的射擊準確率,放敵人接近了六十米,雖然敵人的子彈不一定能打中自己人,或者說打中的不是太多,但麵對敵人優勢兵力的時候,自己的滑膛燧發槍的準確率不會比敵人多提高一些殺傷,往往敵人打死自己這邊三十個人,自己這邊打死敵人四十五個人,十五個人的死傷對於敵人來說還真不多。
哪怕華夏軍可以比敵人多出十米秒的射速,多打一輪,也不過多四十五個人的四萬,在麵對敵人雄厚的兵力的時候,也許敵人的士氣不是很高,戰鬥力不是很高,但敵人的督戰隊卻能讓敵人不會有太大動搖,這樣敵人就能用人數優勢抹平華夏軍的科技優勢。
也許清軍的火力不如泰西人,可他們已經更新了裝備,仿製金改1火繩槍,這就在質量和射程上提高了,殺傷力也提高了,這對華夏軍來說是一個威脅。
他們已經擁有了華夏軍對攻的能力了,而且在學習了華夏軍壕塹戰鬥的經驗,以後華夏軍要進攻清軍,就不得不衝到近前和他們搏鬥了,這對於兵力不如他們的華夏軍,肯定也會造成大量傷亡的。
隨意提高射速,已經不是華夏軍的優勢了,華夏軍得提高射擊的準確率了,所以裝備射速快的燧發滑膛槍已經不能在技術上碾壓敵人了。
提高自己部隊的數量,替換燧發線膛槍,讓每個士兵瞄準射擊是華夏軍當下的最主要任務。
火繩槍時代不需要瞄準,隻需要大兵力集群射擊,火力覆蓋就行了,所以對於射擊準確性來說,即便是華夏軍的士兵也不是很在意,如今卻不行了。
所以張強又編製了一個野戰旅,就是由投降改造過的泰西人組成的野戰旅,如今又增加了一個近衛旅,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華夏軍的兵力,縮短同敵人兵力差異。
而所有的近衛旅換裝燧發線膛槍,來複槍。
所有的野戰旅換裝燧發滑膛槍,成了華夏軍當下的任務。
大戰已經迫在眉睫,經過大半年的對峙,無論是華夏軍還是清軍早就想要通過一次決戰,證明誰才是大明江山的主人,都想消滅自己最大的對手。
在這樣緊張,忙碌的日子裏麵,張強一邊擴編部隊,一邊恢複警衛團的建製,一邊還要操心華夏軍的各種事情,看著民政方麵。
畢竟這是明末,封建集權時代,人們的思想還不可能轉變的那麽快,華夏軍在這樣的時代,就是一個異類。
最近騎砍係統給張強的華夏軍定義了一個體製,半農奴,半封建集權君主製。
半封建是因為他處於這個時代是封建王朝時代,半農奴是因為華夏軍擁有了近一百萬俘虜,這些俘虜過著農奴一般的生活,甚至是奴隸一般的生活,可能還沒有奴隸的生活好,因為他們都是罪民,自然沒有任何權利享受,他們就是一種負累,一種向社會贖罪的罪人。
集權君主製是因為張強雖然名稱是大都督,並不是什麽王,並不是什麽皇帝,可他說的話就是法律,就是王法,比皇帝還要管用,是一名君主。
內閣相當於是朝廷的一個部門,一個統管各部的部門,而不是完全有著自我意識,就像後世的內閣一樣管著國家的方方麵麵,擁有各種決定國家的政策和運行方向的職能,他們隻是執行張強的製定的大方針,大政策的執行機構。
他們甚至沒有封建王朝皇帝統治下的內閣的職能,自己就能運行,有時候都不需要皇帝幹涉,國家就能完全運行起來。
這不是張強不放權,而是因為如今這個時代,他無法放權,敵人太多,江山還不穩固。
周粥走進了張強的總督府辦公室,對張強道:“大都督,這是各方麵的這幾個月的運行情況。”
(本章完)
並且把這裏改了一個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地名,澳門。
李光熊成為這裏的按察使,直接管理這裏,監督這裏,南明國移民廣西和廣東,江西邊境的邊民三十萬人,來到這裏,填充這裏的人口缺口。
蘇正清因為累積的功勞升為總兵,但他卻不能在這裏管理這裏,整合好的殘餘的兩千明軍和這裏來交接防務的南明國衛指揮使帶領的五千衛所兵交接完以後,迴到了九星縣城,在哪裏整合了哪裏留下來的一千明軍兵馬,留下一個千戶以後,帶著三千兵馬返迴肇慶府。
肇慶府,在這裏他整編了一些逃迴來的明軍將領的兵馬以後擁有了一萬的兵馬,成為守衛肇慶府的衛戍部隊司令。
蘇觀生第一次掌握了隆武朝廷,更加強勢了。
李光地返迴肇慶府加官進爵,所獲不少。
但這些和張強已經沒有任何的聯係了。
曆時兩個月,他重新迴到了華夏軍的中樞,金華府府城。
迴到了金華府府城,他就對警衛團進行一次整編和調整。
以這次戰鬥骨幹和剩餘的警衛團兵馬為骨架,從近衛旅和野戰旅以及大的地方守備團裏麵抽調精兵強將,組成了近衛旅第三旅。
並且全麵換裝升級版本的燧發槍1.0,這是戰鬥一結束以後張強讓人帶著這次戰鬥中留下的警衛團軍官們對於戰鬥時候滑膛燧發槍和線膛燧發槍寫出的使用評估報告改進的,全部使用線膛燧發槍,裝備肉搏的改進的刺刀,淘汰一些冷兵器兵種,部隊隻保留一些長槍兵,用於應付敵人的騎兵。
而新的警衛團則全部改變為龍騎兵,裝備升級版的燧發槍1.0,其實就是來複槍。
對於後裝三顆子彈的燧發槍,全部擯棄,雖然射速快,但不容易瞄準,三輪打完以後,還得長時間的等待換彈,這對於大規模的戰鬥是很致命的。
倒不如多排列幾行射速慢的來複槍來的效果好一些。
精簡發展線路,摒棄掉一些雜七雜八的編製,使得部隊變得純粹一些,更好指揮一些,統一兵器,統一兵種,統一的訓練,使得部隊更加精銳一些,才是正道。
也許來複槍也有致命的缺點,子彈不容易裝填,裝填速度太慢,但經過改進以後能使得射程增加,達到一百二十米以上,這樣能在更遠的距離準確打中敵人才是戰鬥的精髓,使用滑膛燧發槍提升的那點速度會被敵人的兵力優勢抵消,倒不如遠點,站在一百二十米處,攻擊敵人,在敵人需要跑到六十米上下才能打中自己的時候,起碼能比敵人多打三輪,這三輪有可能使得敵人崩潰。
這次戰鬥為了保證燧發槍的射擊準確率,放敵人接近了六十米,雖然敵人的子彈不一定能打中自己人,或者說打中的不是太多,但麵對敵人優勢兵力的時候,自己的滑膛燧發槍的準確率不會比敵人多提高一些殺傷,往往敵人打死自己這邊三十個人,自己這邊打死敵人四十五個人,十五個人的死傷對於敵人來說還真不多。
哪怕華夏軍可以比敵人多出十米秒的射速,多打一輪,也不過多四十五個人的四萬,在麵對敵人雄厚的兵力的時候,也許敵人的士氣不是很高,戰鬥力不是很高,但敵人的督戰隊卻能讓敵人不會有太大動搖,這樣敵人就能用人數優勢抹平華夏軍的科技優勢。
也許清軍的火力不如泰西人,可他們已經更新了裝備,仿製金改1火繩槍,這就在質量和射程上提高了,殺傷力也提高了,這對華夏軍來說是一個威脅。
他們已經擁有了華夏軍對攻的能力了,而且在學習了華夏軍壕塹戰鬥的經驗,以後華夏軍要進攻清軍,就不得不衝到近前和他們搏鬥了,這對於兵力不如他們的華夏軍,肯定也會造成大量傷亡的。
隨意提高射速,已經不是華夏軍的優勢了,華夏軍得提高射擊的準確率了,所以裝備射速快的燧發滑膛槍已經不能在技術上碾壓敵人了。
提高自己部隊的數量,替換燧發線膛槍,讓每個士兵瞄準射擊是華夏軍當下的最主要任務。
火繩槍時代不需要瞄準,隻需要大兵力集群射擊,火力覆蓋就行了,所以對於射擊準確性來說,即便是華夏軍的士兵也不是很在意,如今卻不行了。
所以張強又編製了一個野戰旅,就是由投降改造過的泰西人組成的野戰旅,如今又增加了一個近衛旅,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華夏軍的兵力,縮短同敵人兵力差異。
而所有的近衛旅換裝燧發線膛槍,來複槍。
所有的野戰旅換裝燧發滑膛槍,成了華夏軍當下的任務。
大戰已經迫在眉睫,經過大半年的對峙,無論是華夏軍還是清軍早就想要通過一次決戰,證明誰才是大明江山的主人,都想消滅自己最大的對手。
在這樣緊張,忙碌的日子裏麵,張強一邊擴編部隊,一邊恢複警衛團的建製,一邊還要操心華夏軍的各種事情,看著民政方麵。
畢竟這是明末,封建集權時代,人們的思想還不可能轉變的那麽快,華夏軍在這樣的時代,就是一個異類。
最近騎砍係統給張強的華夏軍定義了一個體製,半農奴,半封建集權君主製。
半封建是因為他處於這個時代是封建王朝時代,半農奴是因為華夏軍擁有了近一百萬俘虜,這些俘虜過著農奴一般的生活,甚至是奴隸一般的生活,可能還沒有奴隸的生活好,因為他們都是罪民,自然沒有任何權利享受,他們就是一種負累,一種向社會贖罪的罪人。
集權君主製是因為張強雖然名稱是大都督,並不是什麽王,並不是什麽皇帝,可他說的話就是法律,就是王法,比皇帝還要管用,是一名君主。
內閣相當於是朝廷的一個部門,一個統管各部的部門,而不是完全有著自我意識,就像後世的內閣一樣管著國家的方方麵麵,擁有各種決定國家的政策和運行方向的職能,他們隻是執行張強的製定的大方針,大政策的執行機構。
他們甚至沒有封建王朝皇帝統治下的內閣的職能,自己就能運行,有時候都不需要皇帝幹涉,國家就能完全運行起來。
這不是張強不放權,而是因為如今這個時代,他無法放權,敵人太多,江山還不穩固。
周粥走進了張強的總督府辦公室,對張強道:“大都督,這是各方麵的這幾個月的運行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