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這樣不算圓滿的落幕了,在張亮最後出手,憑借著隆武的信任,憑借著幾次出訪金華義軍結下善緣,張亮把事情辦得雙方都算認可的程度,化解了一次隆武南明同金華義軍的危急。


    米林帶著馬漢以及受傷的馬三立,錢府家小,錢秉鐙,以及死去行動隊員的屍體,在隆武南明軍派出的一支義軍部隊的護送下,返迴了福州府。


    而這次有所行動的白文選卻錯失良機,或者說錯過了一次示好金華義軍的機會。


    這次金華義軍的收獲就是獲得了隆武南明兩名部級官員的加入,挖掉了隆武南明的牆角,還震撼了隆武南明朝廷裏麵其他新投奔隆武,從沒有真正見過金華義軍打仗的官員們,讓他們看看隻是一幫細作的戰鬥力,就那麽強,如果是正規軍部隊又該如何呢?


    經過協商,金華義軍和隆武南明結成聯盟關係,金華義軍有義務支援隆武朝廷,每個月三百萬兩的銀子,一百萬兩數目的武器裝備,同時劃定隆武南明擁有汀州府,延平府,泉州府,漳州府,贛州府,廣州府,等所有現在占領的或者交界的,或者在這幾個府之間包圍的贛州府等地盤。


    金華義軍全麵撤退到福州府,建寧府,衢州府,一線,不得越過雷池一步,否則視為攻擊,視為對隆武南明的宣戰,聯盟解除,雙方進入交戰關係。


    金華義軍對隆武南明擁有商定軍事通行權,單方麵貿易權,擁有在各個府城設立商站,進行貨物中轉和貿易的權利。


    泉州府所有沿海碼頭港口金華義軍可以駐軍,保護金華義軍的商人的安全,泉州府隻有6上是隆武南明朝廷的,海上所有島嶼屬於金華義軍的。


    165o年1o月,隆武南明昭告天下,金華義軍所掌握的地盤不再屬於隆武南明朝廷所有,已非王土,撤銷張強的浙閩總督的職務,從此以後金華義軍不再和隆武南明有交集。


    第二天又宣布,隆武南明和金華義軍簽訂同盟條約。


    165o年11月,金華義軍宣布金華義軍不再是反清複明義軍。


    一個星期以後,金華義軍宣布改名為華夏軍,建立華夏王朝,原先隆武南明浙閩總督張強就任華夏軍大都督。


    再一個星期以後,華夏軍宣布大都督改組原先的總督府,設立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為華夏軍最高行政中心。


    華夏軍行政體係分為大都督府,中樞,地方,軍事,監察,內務五塊,詳情如下:


    大都督府:


    ““華夏軍有設立大都督一名,大都督為張強,終身任職。


    大都督管轄中樞,軍事,監察,內務四塊。


    大都督府有侍從室,負責為大都督服務,設立近衛軍總部,駐紮在大都督府,近衛軍屬於大都督的私人部隊,效忠於大都督個人和家庭。同時設立大都督府親衛部隊,編製為一個營,5oo多人,負責貼身保護大都督。


    華夏軍在大都督下麵設立內務府,監察部,國防部,歸大都督管轄,同時設立內閣,內閣管轄屬於中樞,內閣管轄十部,十部管轄地方,內閣最高官員為相,設立副相兩名。


    三名相共同管轄十部,以相為主,相負責全麵管轄全國事物。”


    內閣管轄的部門為:


    “吏部(負責官員考核和升遷,隻負責從三品以上官員的考核和升遷,以及全國官員的備案和核查。同時負責舉行科考。配合學政部選拔人才。)。


    戶部(負責全國財政的核算和核,調撥,以及監督管理全國稅務,收稅。)。


    禮部(負責祭祀,接待,禮儀規範,宗教)。


    工部(負責全國交通疏導和道路建設,河道疏通,挖掘,水利監督,房屋,宮殿建設等)。


    刑部(負責全國刑法,斷案)。


    兵部(負責全國守備部隊,民兵部隊,村衛隊建設和管理,以及後勤物資的調撥和管理,)。


    學政部(負責全國村學,鄉學,鎮學,縣學,府學,道學,州學,以及太學,還有私塾,私學的建設和監督,考核,統管全國學政,配合吏部選拔和任用官員。)。


    外交部(負責同外部勢力的交往和聯絡,)


    商部,(負責商人的監督和管理,負責商業運營,旗下擁有商隊,管轄各地商業工會,非核準不得經商,外地商人需去商部報備,否則不得經商,隻對經商資產十萬以上的商人有用。)


    農業部,(負責農業耕種,耕地土地管理和利用,負責水利建設,種子核,農具撥,受災審核和補貼,所有田畝數在三百畝以上的地主,必須在農業部報備,否則視同叛逆,土地沒收,抄家,財產充公,一部分歸農業部公賬,一部分上交戶部。)”


    地方分為州,道,府,縣,鎮,鄉,村。


    州下官員結構同內閣十部,但結構要小,官品要第一級,部官改為廳官。


    道下官員結構同州,廳官改為處官,部門為處治,官品比廳級要第一級到兩級。


    府下官員結構同道,處官改為科官,部門為科治,官員品級比處級要低一到兩級。


    縣下官員結構略微複雜,但官員為吏員,吏員有品級,看成績升遷,由上級主管部門考核,下級主官考核,推薦,上級主管部門考核以後報備吏部,再上一級,答複以後吏員才能升遷,吏員跨縣府調任,需報備吏部,吏部考核以後才能調任。


    村,鄉,鎮官員由縣級官員推薦,府級報備,才能升遷或者調任他處。


    州府吏廳有責任,隨時抽查或者考核升遷,調任官員,並且將結果和意見報備吏部。”


    金華義軍的這一改組和同隆武南明分道揚鑣的消息猶如投入水麵的石頭,引起軒然大波。


    在東南,甚至是西南土地上,所有的各方勢力都在討論和研究。


    尤其是他們的官員製度。


    顛覆了人們幾千年來的傳統認知,即便是鄉下的讀書人都在仔細研究張貼的榜文,同時互相打探這個原先叫金華義軍,現在改名叫華夏軍的勢力。


    沒等他們研究出個子醜演卯。


    華夏軍再次宣布,金華義軍改為華夏軍以後,經過整編,擁有精兵十五萬,守備部隊六萬,民兵六萬,水師部隊四萬人,總兵力三十二萬人。


    這下,各方勢力倒吸了一口涼氣,華夏軍太強大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倦鳥迷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倦鳥迷途並收藏大明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