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聞報大發雷霆,命令嚴查兇手。最終兇案告破,兩位殺手是定州刺史獨孤修和他的弟弟。
兩年前,他們的父親、皇泰主手下的司隸大夫獨孤機因為密謀聯絡唐軍偷襲東都城,被王世充滿門抄斬;現在,在幾乎沒有遇到防衛和抵抗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為父親複了仇。皇帝李淵得知後,僅僅將獨孤修免除官職了事。
王世充的兒子王玄應及家族其他男子,走到半路上又被大唐朝廷以謀反的罪名全部誅殺。
通過曲折的手段解決了王世充家族後,皇帝李淵心中總算石頭落地。
李淵以為天下業已平定,四海一統,便宣布大赦天下;但仍下令追討竇建德的餘黨,抓捕後充軍流放到邊疆。
治書侍禦史孫伏伽上書勸諫道:“孔子有言,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既然業已宣布大赦天下,又繼續將竇建德的部下流放邊疆,是否違背了本意,讓臣下不知到底以您哪一條詔令為準呢?再說連王世充都作了寬大處理,何況是竇建德的餘黨呢?臣以為應該將已抓捕到的全部予以釋放。”
李淵接受了孫伏伽的建議,但並沒有下文取消以前的詔令。河北各地官吏繼續搜捕竇建德的將領。
竇建德敗滅後,他手下的將領都帶著多年積攢的財物迴到了鄉裏。當地大唐官吏想從中抽肥,便想方設法借用法律條文來處置他們,抓起來後,有時還苦刑拷打,弄得竇建德的舊將個個驚惶不安。竇建德的主要將領範願、王小胡家在洺州,他們打算偷偷帶著家產逃亡外地,官府追捕得很急,他們隻好逃到貝州。
這時,他們又得知朝廷征召竇建德舊將範願、董康買、曹湛以及等人的消息,便坐不住了。
“不公道啊,真是太不公道了!”將領們互相感歎著,憤憤不平地說,“王世充拿洛陽降了唐國,他的將相大臣段達、單雄信卻被殺掉了。我們這些人到了長安,必定免不了要被砍頭!十年來,我們身經百戰,早就該死了,現在何必貪生怕死?不如起來造反得了!看我們的夏王,死得好冤屈啊——他抓住了李神通和那李淵的妹妹,都用客人之禮接待他們,可是那李淵抓住了夏王,卻把他殺了!真是太沒有良心了!我們都是夏王所信賴的人,現在我們如果不起來為他報仇,我們還是人嗎!還有臉活在這個世上嗎!”
“反了吧——就是死了,我們也要轟轟烈烈地死!”
於是眾人決意造反。他們焚香占卜。神明指示他們說,奉劉氏為主,一定大吉。於是他們偷偷潛往漳南,去拜訪竇建德的舊將劉雅,將他們的密謀告訴了他。
劉雅拒絕出頭為主。“天下剛剛安定,”他對昔日的同事說,“我打算終身耕田種桑,不願再起兵了!”
眾人大怒,認為他沒有良心,又害怕他泄露了密謀,便將他殺了。
竇建德所封的漢東公劉黑闥這時也隱居在漳南;眾人前去拜訪,將密謀告訴了他,劉黑闥高興地允諾願意領頭造反。眾人大喜;於是他們暗暗地招兵買馬想要再次造反。
在李世民平滅王世充的時候,在江淮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杜伏威和李子通這對老冤家終於發生了火並。
杜伏威和養子王雄誕帶領著三萬人來攻打李子通,他們在青鬆嶺對峙。杜伏威看出李子通已經被大魔國打怕了,現在是色厲內荏。
他們就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杜伏威獨占江淮。
在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很快將他們一舉掃平,成了江淮霸主。
李唐當然不可能在任由一個新的對手成長起來,這時李世民剛剛打敗了王世充,就趁機帶著大軍道和江淮接近的邊境,炫耀軍威。
此時的杜伏威連遭打擊已經沒有以往的雄心壯誌,加上家裏輔公佑爭權奪勢越來越激烈,再被李世民這一嚇唬,使得他明白唯一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自己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終於心灰意冷,決定撂挑子不幹了。
於是杜伏威突然下了一個決定,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準杜伏威入朝。於是杜伏威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於當年七月到長安朝見李淵。
杜伏威的主動獻忠心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麵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那應該就是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為大唐第四號人物)。
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很快出了大亂子。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為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公佑比杜伏威年長,杜就稱輔為兄,軍中稱輔公佑為“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
但隨著勢力的壯大,在權力的引誘下兩人的友誼終於出現了裂痕,杜伏威認為輔公祏的地位過高影響了他的領導權,因此杜奪了輔的兵權,隻讓他擔任位高而無權的仆射一職。
輔公祏對此心中不平,於是借口與故友左遊仙學神仙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平時不理政務。
杜伏威臨去長安時,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而將軍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秘令王雄誕監視輔公佑。當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對象。
輔公祏畢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
輔公祏唯一的障礙就是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和最寵愛的大將,絕對忠於杜伏威,他手握江淮軍軍權,不除掉他兵變就不可能成功。
於是輔公佑使出反間計,偽造了杜伏威的筆跡寫信給王雄誕,信中無緣無故地責備王雄誕有貳心。
王雄誕在戰場上是有勇有謀的良將,但講到政治鬥爭就不是對手了,收信後王非常傷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想以實際行動向杜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貳心。
王雄誕的行為正中輔公祏下懷,輔公佑乘勢而起就勢接管了江淮軍,又偽造了杜伏威密令,說在長安受到虐待,要輔公祏起兵造反。
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的號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兵變非常順利,江淮軍於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脫離李唐重新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
輔公祏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他歸順,王雄誕才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但大勢已去,已無法阻止。王雄誕盡忠於杜伏威,嚴詞拒絕了輔公祏的勸降,力戰而死。
李淵聽了大怒,就命令李孝恭為總管,李世績為副總管帶領著杜伏威的軍令;還有跟隨杜伏威來的另一位義子西門君義前去平滅輔公佑的叛亂。
西門君義和王雄誕並稱江淮雙雄,他的武藝雖然不及王雄誕,不過鐵麵無私,一直被杜伏威維以重任。而西門君義也做的很盡心,一旦發現違紀者無論親疏盡皆處罰。
兩軍一對壘,西門君義催馬到了陣前大聲喝道:“你們可還認得西門君義?為何敢反叛總管?我這裏有大總管的軍令在此!爾等還不投降更待何時?”
江淮軍一聽個個驚駭,裹足不前;有的甚至直接放下武器投降。
輔公佑一看趕緊命令自己的嫡係上前維持陣型,斬殺叛亂者,沒想到這一下激起兵變,反抗更加劇烈。
李孝恭一見大手一揮,唐軍一擁而上,將江淮軍打得大敗。現在李唐軍隊剛剛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士氣正旺;頗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
而江淮軍連逢大變,陣前又被西門君義擾亂的軍心,一陣而潰。李孝恭看到一路窮追猛打,根本沒有給輔公佑一點調整的時間。
唐軍接連攻克輔公祏所占據的蕪湖、梁山、丹陽等地。唐軍到達丹陽時,輔公祏畏懼而帶兵逃跑,唐軍在後追擊。
輔公祏逃到武康時,當地農民將其抓獲,送到丹楊。輔公佑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輔公祏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為證,就是這迴來的西門君義也是謀反中人。
李孝恭趁機誘殺了西門君義,隨著這最後一員大將的死去,江淮軍從此煙消雲散。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
兩年前,他們的父親、皇泰主手下的司隸大夫獨孤機因為密謀聯絡唐軍偷襲東都城,被王世充滿門抄斬;現在,在幾乎沒有遇到防衛和抵抗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為父親複了仇。皇帝李淵得知後,僅僅將獨孤修免除官職了事。
王世充的兒子王玄應及家族其他男子,走到半路上又被大唐朝廷以謀反的罪名全部誅殺。
通過曲折的手段解決了王世充家族後,皇帝李淵心中總算石頭落地。
李淵以為天下業已平定,四海一統,便宣布大赦天下;但仍下令追討竇建德的餘黨,抓捕後充軍流放到邊疆。
治書侍禦史孫伏伽上書勸諫道:“孔子有言,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既然業已宣布大赦天下,又繼續將竇建德的部下流放邊疆,是否違背了本意,讓臣下不知到底以您哪一條詔令為準呢?再說連王世充都作了寬大處理,何況是竇建德的餘黨呢?臣以為應該將已抓捕到的全部予以釋放。”
李淵接受了孫伏伽的建議,但並沒有下文取消以前的詔令。河北各地官吏繼續搜捕竇建德的將領。
竇建德敗滅後,他手下的將領都帶著多年積攢的財物迴到了鄉裏。當地大唐官吏想從中抽肥,便想方設法借用法律條文來處置他們,抓起來後,有時還苦刑拷打,弄得竇建德的舊將個個驚惶不安。竇建德的主要將領範願、王小胡家在洺州,他們打算偷偷帶著家產逃亡外地,官府追捕得很急,他們隻好逃到貝州。
這時,他們又得知朝廷征召竇建德舊將範願、董康買、曹湛以及等人的消息,便坐不住了。
“不公道啊,真是太不公道了!”將領們互相感歎著,憤憤不平地說,“王世充拿洛陽降了唐國,他的將相大臣段達、單雄信卻被殺掉了。我們這些人到了長安,必定免不了要被砍頭!十年來,我們身經百戰,早就該死了,現在何必貪生怕死?不如起來造反得了!看我們的夏王,死得好冤屈啊——他抓住了李神通和那李淵的妹妹,都用客人之禮接待他們,可是那李淵抓住了夏王,卻把他殺了!真是太沒有良心了!我們都是夏王所信賴的人,現在我們如果不起來為他報仇,我們還是人嗎!還有臉活在這個世上嗎!”
“反了吧——就是死了,我們也要轟轟烈烈地死!”
於是眾人決意造反。他們焚香占卜。神明指示他們說,奉劉氏為主,一定大吉。於是他們偷偷潛往漳南,去拜訪竇建德的舊將劉雅,將他們的密謀告訴了他。
劉雅拒絕出頭為主。“天下剛剛安定,”他對昔日的同事說,“我打算終身耕田種桑,不願再起兵了!”
眾人大怒,認為他沒有良心,又害怕他泄露了密謀,便將他殺了。
竇建德所封的漢東公劉黑闥這時也隱居在漳南;眾人前去拜訪,將密謀告訴了他,劉黑闥高興地允諾願意領頭造反。眾人大喜;於是他們暗暗地招兵買馬想要再次造反。
在李世民平滅王世充的時候,在江淮也發生了一件大事,杜伏威和李子通這對老冤家終於發生了火並。
杜伏威和養子王雄誕帶領著三萬人來攻打李子通,他們在青鬆嶺對峙。杜伏威看出李子通已經被大魔國打怕了,現在是色厲內荏。
他們就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杜伏威獨占江淮。
在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很快將他們一舉掃平,成了江淮霸主。
李唐當然不可能在任由一個新的對手成長起來,這時李世民剛剛打敗了王世充,就趁機帶著大軍道和江淮接近的邊境,炫耀軍威。
此時的杜伏威連遭打擊已經沒有以往的雄心壯誌,加上家裏輔公佑爭權奪勢越來越激烈,再被李世民這一嚇唬,使得他明白唯一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自己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為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終於心灰意冷,決定撂挑子不幹了。
於是杜伏威突然下了一個決定,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準杜伏威入朝。於是杜伏威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於當年七月到長安朝見李淵。
杜伏威的主動獻忠心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麵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那應該就是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為大唐第四號人物)。
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很快出了大亂子。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為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公佑比杜伏威年長,杜就稱輔為兄,軍中稱輔公佑為“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
但隨著勢力的壯大,在權力的引誘下兩人的友誼終於出現了裂痕,杜伏威認為輔公祏的地位過高影響了他的領導權,因此杜奪了輔的兵權,隻讓他擔任位高而無權的仆射一職。
輔公祏對此心中不平,於是借口與故友左遊仙學神仙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平時不理政務。
杜伏威臨去長安時,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而將軍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秘令王雄誕監視輔公佑。當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對象。
輔公祏畢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
輔公祏唯一的障礙就是王雄誕,王雄誕是杜伏威的義子和最寵愛的大將,絕對忠於杜伏威,他手握江淮軍軍權,不除掉他兵變就不可能成功。
於是輔公佑使出反間計,偽造了杜伏威的筆跡寫信給王雄誕,信中無緣無故地責備王雄誕有貳心。
王雄誕在戰場上是有勇有謀的良將,但講到政治鬥爭就不是對手了,收信後王非常傷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想以實際行動向杜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貳心。
王雄誕的行為正中輔公祏下懷,輔公佑乘勢而起就勢接管了江淮軍,又偽造了杜伏威密令,說在長安受到虐待,要輔公祏起兵造反。
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的號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兵變非常順利,江淮軍於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脫離李唐重新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
輔公祏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他歸順,王雄誕才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但大勢已去,已無法阻止。王雄誕盡忠於杜伏威,嚴詞拒絕了輔公祏的勸降,力戰而死。
李淵聽了大怒,就命令李孝恭為總管,李世績為副總管帶領著杜伏威的軍令;還有跟隨杜伏威來的另一位義子西門君義前去平滅輔公佑的叛亂。
西門君義和王雄誕並稱江淮雙雄,他的武藝雖然不及王雄誕,不過鐵麵無私,一直被杜伏威維以重任。而西門君義也做的很盡心,一旦發現違紀者無論親疏盡皆處罰。
兩軍一對壘,西門君義催馬到了陣前大聲喝道:“你們可還認得西門君義?為何敢反叛總管?我這裏有大總管的軍令在此!爾等還不投降更待何時?”
江淮軍一聽個個驚駭,裹足不前;有的甚至直接放下武器投降。
輔公佑一看趕緊命令自己的嫡係上前維持陣型,斬殺叛亂者,沒想到這一下激起兵變,反抗更加劇烈。
李孝恭一見大手一揮,唐軍一擁而上,將江淮軍打得大敗。現在李唐軍隊剛剛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士氣正旺;頗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
而江淮軍連逢大變,陣前又被西門君義擾亂的軍心,一陣而潰。李孝恭看到一路窮追猛打,根本沒有給輔公佑一點調整的時間。
唐軍接連攻克輔公祏所占據的蕪湖、梁山、丹陽等地。唐軍到達丹陽時,輔公祏畏懼而帶兵逃跑,唐軍在後追擊。
輔公祏逃到武康時,當地農民將其抓獲,送到丹楊。輔公佑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輔公祏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為證,就是這迴來的西門君義也是謀反中人。
李孝恭趁機誘殺了西門君義,隨著這最後一員大將的死去,江淮軍從此煙消雲散。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才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