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門下。
“這才幾年,黃河的水位又抬上來了,清淤築壩,勢在必行啊,”工部尚書韓擇木,今天來到了政事堂參與議事。
中書門下,原本設置在門下省,後來遷往中書省。
李琩所在的左衛府,距離門下省不遠,但那個叫門下外省,真正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在皇宮之中,居太極殿東西兩側。
東為門下,西為中書,居兩省之要職,決舉國之大事,這兩個省是決策機構,比掌行政的尚書省高一個級別。
韓擇木平常是不會來這裏議事的,但這次不能不來,因為工部對於專業性要求極高,李林甫牛仙客都是門外漢,隻能請教人家。
而韓擇木這個人,就是曆史上韓愈的族叔。
眼下的黃河,水運係統受河流特性限製,並不發達,而且水位較淺,所以隻有在夏秋雨水較多的季節,水位上漲的時候才能走船。
黃河湍急,從上遊的黃土高原帶來了大量泥沙淤積,泥沙又逐漸沉降下來,致使河床不斷抬高。
日積月累,隻能以抬高河堤的方式鞏固河道,隨著河床抬高一分,河堤便相應抬高一分,以至於黃河下遊成了地上水,高出地麵,成為懸河。
“水位越高,沁水倒灌之下,黃河決堤風險愈增,”工部侍郎兼太子侍讀呂向道:
“眼下急需派遣幹練之臣,治理黃河,否則漕運就會出問題,漕運牽扯國運,不可不預。”
眼下已經入冬了,但是黃河的水位並沒有下去多少,高於常年,這不是好現象。
而沁水發源於山西,從太行山流下來,本來就是倒灌黃河,如果黃河水位不降,那麽決堤的風險相當大。
畢竟黃河在2500年的曆史文獻記載中,單是下遊決堤,就高達1500次,平均每四年一次。
“那麽應該如何治理呢?”李林甫問道。
韓擇木道:“黃河築壩,永濟渠清淤,同時進行。”
永濟渠是楊廣修的南北段大運河,因擔心水量不夠,所以引入沁水。
隋朝的工匠們也擔心沁水倒灌會對黃河產生影響,所以其在開挖之時,將沁水分流為多股,緩慢注入黃河,以減輕黃河水位壓力。
但是現在,朝廷過於重視江南漕運的通濟渠,忽略了河北漕運的永濟渠,以至於永濟渠淤積過高,抬升了黃河水位。
李林甫眉頭緊鎖,盯著桌案上的黃河水圖,他作為首相,自然對治理黃河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研究的。
大方向是了解的,隻不過對於具體施工步驟,不甚熟悉。
這已經夠可以了。
“清淤要慎重啊,”李林甫緩緩道:
“永濟渠的水位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高度,過高,倒灌黃河,過低,海水倒灌,此等大事,不容小覷,必要精通河道之大匠,方能履任,諸位可有合適人選?”
築壩相對於清淤,要簡單一些,抬高黃河兩邊的河堤即可,但是清淤是非常複雜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其獨特的水性,要因地製宜。
“李齊物迴來了,”韓擇木道:
“懷州,太行雄峙於北,沁水橫貫其中,李齊物為任懷州刺史三年,熟悉沁水水性,可為都水使,負責清淤,至於築壩,讓韋堅去吧。”
李林甫微一錯愕,心知韋堅在背地裏已經打通了所有關節,眼下誰都在舉薦他。
這個啖狗腸確實厲害。
李林甫本意,肯定不願意讓韋堅上去,但是他太注重漕運了,漕運是命脈,不能出一點問題,做為首相,絕對不能讓大唐的這兩條生命運輸線出了問題。
畢竟黃河不但連著永濟渠,還連通淮河與通濟渠,這要是決堤泛濫,糧食無法抵運長安,他是首要責任。
國事當前,私人恩怨隻能暫時拋諸腦後。
“好!本相會奏請聖人,”李林甫點頭道:
“韋堅為河南水陸轉運使,築堤黃河,李齊物為勾當沁河及河北租庸轉運處置使,清淤永濟渠。”
太子侍讀呂向嘴角一勾,微笑點頭:
“右相安排甚妥。”
他作為工部侍郎,與韓擇木在一起上班,就是他幫著韋堅牽線,才使得韋堅得到工部主官的支持。
李林甫看的明明白白,不過也無可奈何,這一次韋堅是吃準他了,知道他李林甫在真正的國家大事麵前,不敢貽誤。
裴耀卿、韓擇木這都是頂級專業人員,這兩人舉薦分量太重,李林甫也不好說什麽。
但是他心裏,對韋堅是萬分鄙夷的,因為韋堅私底下跟他有一樁交易。
韋堅陷害齊浣,李林甫幫韋堅對付裴耀卿。
瞧見沒?什麽叫小人?裴耀卿還在幫你說話,你已經陰謀對付人家了。
要不是對付裴耀卿符合李林甫的利益,他才不會答應,但他也很為難,他不願意再跟裴耀卿結仇了。
事情商量妥當,工部一幹人離開之後,牛仙客臉色凝重的湊過來,道:
“韋堅自打得了那個平準令,便可在皇城自由行走,借機結交了不少人,此人誌向太大,心計又顯露無疑,不可不防啊。”
李林甫笑了笑:“想做事,是好的,會做事,也是好的,但也得將事情做對了,他從一開始就錯了,所以今後的路隻會是步步錯。”
“嘶~~~右相這番話何意?我怎麽有點聽不懂,”牛仙客笑道。
李林甫哈哈一笑:“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仙客勿要在老夫麵前,裝糊塗了。”
“哈哈.......”牛仙客撫須大笑。
他和李林甫,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合作關係,也不是依附關係,更像是一種伴生。
有李林甫,才有他這個左相,如果不能順從,李林甫能罷了他這個左相。
就是這麽離譜,從開元初至現在,聖人挑選宰相的時候,大概都是這種方式,一為主,一為輔。
後來因為首相和次相之間矛盾頻發,勾心鬥角引發劇烈黨爭,如姚崇與張說,張說與張嘉貞,蕭嵩與韓休,張九齡與李林甫。
所以到了後來,聖人很多時候選擇次相,是要詢問首相意見的,首相願意和你搭檔,你才能上來。
牛仙客就是這麽上來的,張九齡貶低他為邊疆胥吏,李林甫說他是宰相之才。
然後他就成宰相了。
如果將來李林甫要是來一句:我當年看錯了,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也。
那麽他這個宰相就幹不成了,所以他要像盧懷慎順從姚崇那樣,做李林甫的伴食宰相。
“這才幾年,黃河的水位又抬上來了,清淤築壩,勢在必行啊,”工部尚書韓擇木,今天來到了政事堂參與議事。
中書門下,原本設置在門下省,後來遷往中書省。
李琩所在的左衛府,距離門下省不遠,但那個叫門下外省,真正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在皇宮之中,居太極殿東西兩側。
東為門下,西為中書,居兩省之要職,決舉國之大事,這兩個省是決策機構,比掌行政的尚書省高一個級別。
韓擇木平常是不會來這裏議事的,但這次不能不來,因為工部對於專業性要求極高,李林甫牛仙客都是門外漢,隻能請教人家。
而韓擇木這個人,就是曆史上韓愈的族叔。
眼下的黃河,水運係統受河流特性限製,並不發達,而且水位較淺,所以隻有在夏秋雨水較多的季節,水位上漲的時候才能走船。
黃河湍急,從上遊的黃土高原帶來了大量泥沙淤積,泥沙又逐漸沉降下來,致使河床不斷抬高。
日積月累,隻能以抬高河堤的方式鞏固河道,隨著河床抬高一分,河堤便相應抬高一分,以至於黃河下遊成了地上水,高出地麵,成為懸河。
“水位越高,沁水倒灌之下,黃河決堤風險愈增,”工部侍郎兼太子侍讀呂向道:
“眼下急需派遣幹練之臣,治理黃河,否則漕運就會出問題,漕運牽扯國運,不可不預。”
眼下已經入冬了,但是黃河的水位並沒有下去多少,高於常年,這不是好現象。
而沁水發源於山西,從太行山流下來,本來就是倒灌黃河,如果黃河水位不降,那麽決堤的風險相當大。
畢竟黃河在2500年的曆史文獻記載中,單是下遊決堤,就高達1500次,平均每四年一次。
“那麽應該如何治理呢?”李林甫問道。
韓擇木道:“黃河築壩,永濟渠清淤,同時進行。”
永濟渠是楊廣修的南北段大運河,因擔心水量不夠,所以引入沁水。
隋朝的工匠們也擔心沁水倒灌會對黃河產生影響,所以其在開挖之時,將沁水分流為多股,緩慢注入黃河,以減輕黃河水位壓力。
但是現在,朝廷過於重視江南漕運的通濟渠,忽略了河北漕運的永濟渠,以至於永濟渠淤積過高,抬升了黃河水位。
李林甫眉頭緊鎖,盯著桌案上的黃河水圖,他作為首相,自然對治理黃河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研究的。
大方向是了解的,隻不過對於具體施工步驟,不甚熟悉。
這已經夠可以了。
“清淤要慎重啊,”李林甫緩緩道:
“永濟渠的水位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高度,過高,倒灌黃河,過低,海水倒灌,此等大事,不容小覷,必要精通河道之大匠,方能履任,諸位可有合適人選?”
築壩相對於清淤,要簡單一些,抬高黃河兩邊的河堤即可,但是清淤是非常複雜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其獨特的水性,要因地製宜。
“李齊物迴來了,”韓擇木道:
“懷州,太行雄峙於北,沁水橫貫其中,李齊物為任懷州刺史三年,熟悉沁水水性,可為都水使,負責清淤,至於築壩,讓韋堅去吧。”
李林甫微一錯愕,心知韋堅在背地裏已經打通了所有關節,眼下誰都在舉薦他。
這個啖狗腸確實厲害。
李林甫本意,肯定不願意讓韋堅上去,但是他太注重漕運了,漕運是命脈,不能出一點問題,做為首相,絕對不能讓大唐的這兩條生命運輸線出了問題。
畢竟黃河不但連著永濟渠,還連通淮河與通濟渠,這要是決堤泛濫,糧食無法抵運長安,他是首要責任。
國事當前,私人恩怨隻能暫時拋諸腦後。
“好!本相會奏請聖人,”李林甫點頭道:
“韋堅為河南水陸轉運使,築堤黃河,李齊物為勾當沁河及河北租庸轉運處置使,清淤永濟渠。”
太子侍讀呂向嘴角一勾,微笑點頭:
“右相安排甚妥。”
他作為工部侍郎,與韓擇木在一起上班,就是他幫著韋堅牽線,才使得韋堅得到工部主官的支持。
李林甫看的明明白白,不過也無可奈何,這一次韋堅是吃準他了,知道他李林甫在真正的國家大事麵前,不敢貽誤。
裴耀卿、韓擇木這都是頂級專業人員,這兩人舉薦分量太重,李林甫也不好說什麽。
但是他心裏,對韋堅是萬分鄙夷的,因為韋堅私底下跟他有一樁交易。
韋堅陷害齊浣,李林甫幫韋堅對付裴耀卿。
瞧見沒?什麽叫小人?裴耀卿還在幫你說話,你已經陰謀對付人家了。
要不是對付裴耀卿符合李林甫的利益,他才不會答應,但他也很為難,他不願意再跟裴耀卿結仇了。
事情商量妥當,工部一幹人離開之後,牛仙客臉色凝重的湊過來,道:
“韋堅自打得了那個平準令,便可在皇城自由行走,借機結交了不少人,此人誌向太大,心計又顯露無疑,不可不防啊。”
李林甫笑了笑:“想做事,是好的,會做事,也是好的,但也得將事情做對了,他從一開始就錯了,所以今後的路隻會是步步錯。”
“嘶~~~右相這番話何意?我怎麽有點聽不懂,”牛仙客笑道。
李林甫哈哈一笑:“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仙客勿要在老夫麵前,裝糊塗了。”
“哈哈.......”牛仙客撫須大笑。
他和李林甫,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合作關係,也不是依附關係,更像是一種伴生。
有李林甫,才有他這個左相,如果不能順從,李林甫能罷了他這個左相。
就是這麽離譜,從開元初至現在,聖人挑選宰相的時候,大概都是這種方式,一為主,一為輔。
後來因為首相和次相之間矛盾頻發,勾心鬥角引發劇烈黨爭,如姚崇與張說,張說與張嘉貞,蕭嵩與韓休,張九齡與李林甫。
所以到了後來,聖人很多時候選擇次相,是要詢問首相意見的,首相願意和你搭檔,你才能上來。
牛仙客就是這麽上來的,張九齡貶低他為邊疆胥吏,李林甫說他是宰相之才。
然後他就成宰相了。
如果將來李林甫要是來一句:我當年看錯了,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也。
那麽他這個宰相就幹不成了,所以他要像盧懷慎順從姚崇那樣,做李林甫的伴食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