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偽並不是個需要東洋軍府現在擔心的事。
因為全天下,想在紙幣上造大明的假,隻有大明的人才有這種能力,但這裏的通寶名字叫‘大明亞州萬曆通寶’,陳沐打算後續在麻家港和巴拿馬建兩座兌銀倉儲站。
從中原過來,金銀銅等貴金屬在那換成紙幣。
從亞州離開,紙幣在那換成金銀銅等貴金屬。
這也是明朝一部分人反對海洋貿易的原因——海貨比本土有更大的利潤,奇貨可居,海貿繁榮,會加大貴重金屬流失。
除非是像陳沐這種,直接掌握呂宋金銅礦的手段,貿易中以兵器甲胄甚至派遣教官駐軍確保安全等方式來代替等價物,以此換取貨物。
實不相瞞,常勝縣的萬曆通寶,幾無防偽。陳沐帶著苦笑對海瑞解釋道:陳某沒想到朝廷會發十萬之巨的移民,隻當是北洋二期軍兵,因此一時半會也沒加防偽。
他這兒一切草創要人沒人要物沒物,拿什麽去搞防偽?
海瑞帶著帶責怪意思地接連搖頭,道:這通寶縱是不流通中原,可無防偽,難道靖海伯就不怕當地土民與西夷仿造麽?
說實話,陳沐還真不怕。
陳沐在桌上翻翻找找,最終找出四張模樣不同的紙拍在桌麵,指著前兩張道:這是西夷與英格蘭海夷的紙,他們隻會造這種麻紙,用破麻布製成,很厚實經久耐用,但工藝粗糙,十張裏有十張都帶未能打散的繩頭,都是麻紙,不過英格蘭在麻紙上的工藝比西人好上一星半點兒。
說著他又指向第三張厚紙板,道:這是亞洲南方瑪雅人的紙,他們應該是用當地無花果的嫩皮打碎成漿,壓平曬幹成為紙板,紙板上用石灰膩平,就能寫書作畫,比西人紙還要厚實,這些紙合在一起就是瑪雅人的書。
陳沐說著拿起像薄木板般的瑪雅紙板道:這些書現在很難得了,我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一年,西人隨軍教士迪那戈·德·蘭達下令將瑪雅人所有書籍付之一炬所有祭司綁在火刑柱上燒死,他們帶來的天花緊隨其後殺死多半瑪雅人,現在已經沒有會做這種紙的瑪雅人了。
海瑞皺起眉頭,他覺得陳沐這句話不夠嚴謹,問道:那靖海伯是如何知曉這種紙板做法,難道不是閣下口中所謂‘瑪雅’的百姓所授?
陳沐笑著搖頭,道:鄧帥自巴拿馬取得幾張,送至常勝,我們的軍匠隨之逆推實驗,做出一模一樣的紙板。
我們仿造他們的兩種紙易如反掌,不論麻紙還是皮紙,我們都會而且做得比他們精致百倍千倍,他們都做不出我們的紙。
陳沐說著,將手拍向桌上最後放的那張紙,道:紙是順天軍匠所製,用的是宣德箋瓷青紙的工藝,但有螢石粉線,瓷青色很快就會漸淡,但永葆色澤,暗處有星點發微亮。
陳沐做的通寶比過去的寶鈔小的多,他聽說大明寶鈔極大,但他不想做那麽大,雖然做大了有更好的防偽能力,畢竟學造紙容易,但要想要把紙做大就難得多。
不過那是用來防大明近鄰的,在這片土地甚至歐洲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連像樣的紙都造不出,談何做大?
海瑞對陳沐做出有紕漏的通寶已經沒什麽氣了,反正他都說了,西班牙人就是大明通寶的準備金,而且確實還挺有道理的。
大家分工很明確,西班牙管理礦山,銀子送到朝廷鑄幣,拿給西班牙人買通寶,再用通寶換銃炮,以支持西班牙人在本土的戰爭。
其實海瑞覺得西班牙人不虧,這麽一份天降的白給之地,一半的維護費不用出,雖然失去了大量種植園,但能給西國本土源源不斷地送去軍械與貨物,怎麽看都賺大了。
老爺子拿著東洋軍府匠人做出的青瓷紙道:若是如此倒也可以,再加上雕印,加刻警文;製定律法,盜印者處死罰沒家產,舉報者給其家產半數。
海瑞成長的年代還依稀能見到早就失去流通價值的寶鈔,陳沐這一代人真是連見都沒見過了,甚至上麵有什麽防偽他都不知道,聽到海瑞的說法立即給他提了醒,點頭應道:這個好啊,現在每張通寶都有東洋軍府的章,還要印什麽?
不是印什麽,是如何印。海瑞道:尋常是朱砂印,寶鈔並非如此,陳帥可差人乘船迴戶部問詢,到時再將首批通寶收迴換發即可。
隻要知道陳沐不是有意坑害百姓,海瑞就緩和多了,雖然常勝縣的寶鈔發行在他看來依舊準備不夠充分,日後整理起來會遇到不少麻煩,但這都在情理之中,他也不願苛責什麽。
陳沐本身就不是戶部的人,也‘沒啥文化’,在這打了勝仗開疆辟土,還收獲人心令縣中井井有條,單單一人踏平二洋,還有什麽可奢求的。
世間哪兒有完人?
雖然海瑞到這來類似被貶,但海老爺子自己絕不會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過來是給陳沐查漏補缺的,要是鑄行官府貨幣這事隻有陳沐這亞洲經略才有實權,他自己就派人迴國問戶部了。
陳沐同樣覺得這事能等一等,他眼下最重要的事主要還是與西班牙人的合約,真正解除戰爭狀態,才能讓亞州進入放心發展的時候,畢竟就他所處的位置,最重要的不是和西班牙或歐洲人爭霸天下。
而是為大明本土輸送足夠多的利益,他說道:這個不急,上千條船的運力,各地方物物產向皇帝進獻國內運送量之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裝貨,可惜就是在這邊沒怎麽找到大型鐵礦。
陳沐的人確實沒怎麽在這兒挖到鐵礦,在狀元橋有一個,不過產量很低,基本上在明人現今的活動範圍內沒有發現可供挖掘的淺層大型鐵礦。
倒是銅礦很多,普遍到明軍登陸的麻家港金城界常勝四縣皆有銅礦開鑿,尤其在金城。
大家挖個金礦,挖著挖著便挖到了銅礦,旁邊一鑿,喲!銅礦還不少!
陳沐滿懷期待的目光對海瑞問道:海公離開國中時,南北直隸與廣東福建的工業,發展如何?
因為全天下,想在紙幣上造大明的假,隻有大明的人才有這種能力,但這裏的通寶名字叫‘大明亞州萬曆通寶’,陳沐打算後續在麻家港和巴拿馬建兩座兌銀倉儲站。
從中原過來,金銀銅等貴金屬在那換成紙幣。
從亞州離開,紙幣在那換成金銀銅等貴金屬。
這也是明朝一部分人反對海洋貿易的原因——海貨比本土有更大的利潤,奇貨可居,海貿繁榮,會加大貴重金屬流失。
除非是像陳沐這種,直接掌握呂宋金銅礦的手段,貿易中以兵器甲胄甚至派遣教官駐軍確保安全等方式來代替等價物,以此換取貨物。
實不相瞞,常勝縣的萬曆通寶,幾無防偽。陳沐帶著苦笑對海瑞解釋道:陳某沒想到朝廷會發十萬之巨的移民,隻當是北洋二期軍兵,因此一時半會也沒加防偽。
他這兒一切草創要人沒人要物沒物,拿什麽去搞防偽?
海瑞帶著帶責怪意思地接連搖頭,道:這通寶縱是不流通中原,可無防偽,難道靖海伯就不怕當地土民與西夷仿造麽?
說實話,陳沐還真不怕。
陳沐在桌上翻翻找找,最終找出四張模樣不同的紙拍在桌麵,指著前兩張道:這是西夷與英格蘭海夷的紙,他們隻會造這種麻紙,用破麻布製成,很厚實經久耐用,但工藝粗糙,十張裏有十張都帶未能打散的繩頭,都是麻紙,不過英格蘭在麻紙上的工藝比西人好上一星半點兒。
說著他又指向第三張厚紙板,道:這是亞洲南方瑪雅人的紙,他們應該是用當地無花果的嫩皮打碎成漿,壓平曬幹成為紙板,紙板上用石灰膩平,就能寫書作畫,比西人紙還要厚實,這些紙合在一起就是瑪雅人的書。
陳沐說著拿起像薄木板般的瑪雅紙板道:這些書現在很難得了,我世宗皇帝嘉靖四十一年,西人隨軍教士迪那戈·德·蘭達下令將瑪雅人所有書籍付之一炬所有祭司綁在火刑柱上燒死,他們帶來的天花緊隨其後殺死多半瑪雅人,現在已經沒有會做這種紙的瑪雅人了。
海瑞皺起眉頭,他覺得陳沐這句話不夠嚴謹,問道:那靖海伯是如何知曉這種紙板做法,難道不是閣下口中所謂‘瑪雅’的百姓所授?
陳沐笑著搖頭,道:鄧帥自巴拿馬取得幾張,送至常勝,我們的軍匠隨之逆推實驗,做出一模一樣的紙板。
我們仿造他們的兩種紙易如反掌,不論麻紙還是皮紙,我們都會而且做得比他們精致百倍千倍,他們都做不出我們的紙。
陳沐說著,將手拍向桌上最後放的那張紙,道:紙是順天軍匠所製,用的是宣德箋瓷青紙的工藝,但有螢石粉線,瓷青色很快就會漸淡,但永葆色澤,暗處有星點發微亮。
陳沐做的通寶比過去的寶鈔小的多,他聽說大明寶鈔極大,但他不想做那麽大,雖然做大了有更好的防偽能力,畢竟學造紙容易,但要想要把紙做大就難得多。
不過那是用來防大明近鄰的,在這片土地甚至歐洲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連像樣的紙都造不出,談何做大?
海瑞對陳沐做出有紕漏的通寶已經沒什麽氣了,反正他都說了,西班牙人就是大明通寶的準備金,而且確實還挺有道理的。
大家分工很明確,西班牙管理礦山,銀子送到朝廷鑄幣,拿給西班牙人買通寶,再用通寶換銃炮,以支持西班牙人在本土的戰爭。
其實海瑞覺得西班牙人不虧,這麽一份天降的白給之地,一半的維護費不用出,雖然失去了大量種植園,但能給西國本土源源不斷地送去軍械與貨物,怎麽看都賺大了。
老爺子拿著東洋軍府匠人做出的青瓷紙道:若是如此倒也可以,再加上雕印,加刻警文;製定律法,盜印者處死罰沒家產,舉報者給其家產半數。
海瑞成長的年代還依稀能見到早就失去流通價值的寶鈔,陳沐這一代人真是連見都沒見過了,甚至上麵有什麽防偽他都不知道,聽到海瑞的說法立即給他提了醒,點頭應道:這個好啊,現在每張通寶都有東洋軍府的章,還要印什麽?
不是印什麽,是如何印。海瑞道:尋常是朱砂印,寶鈔並非如此,陳帥可差人乘船迴戶部問詢,到時再將首批通寶收迴換發即可。
隻要知道陳沐不是有意坑害百姓,海瑞就緩和多了,雖然常勝縣的寶鈔發行在他看來依舊準備不夠充分,日後整理起來會遇到不少麻煩,但這都在情理之中,他也不願苛責什麽。
陳沐本身就不是戶部的人,也‘沒啥文化’,在這打了勝仗開疆辟土,還收獲人心令縣中井井有條,單單一人踏平二洋,還有什麽可奢求的。
世間哪兒有完人?
雖然海瑞到這來類似被貶,但海老爺子自己絕不會這樣認為,他認為自己過來是給陳沐查漏補缺的,要是鑄行官府貨幣這事隻有陳沐這亞洲經略才有實權,他自己就派人迴國問戶部了。
陳沐同樣覺得這事能等一等,他眼下最重要的事主要還是與西班牙人的合約,真正解除戰爭狀態,才能讓亞州進入放心發展的時候,畢竟就他所處的位置,最重要的不是和西班牙或歐洲人爭霸天下。
而是為大明本土輸送足夠多的利益,他說道:這個不急,上千條船的運力,各地方物物產向皇帝進獻國內運送量之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裝貨,可惜就是在這邊沒怎麽找到大型鐵礦。
陳沐的人確實沒怎麽在這兒挖到鐵礦,在狀元橋有一個,不過產量很低,基本上在明人現今的活動範圍內沒有發現可供挖掘的淺層大型鐵礦。
倒是銅礦很多,普遍到明軍登陸的麻家港金城界常勝四縣皆有銅礦開鑿,尤其在金城。
大家挖個金礦,挖著挖著便挖到了銅礦,旁邊一鑿,喲!銅礦還不少!
陳沐滿懷期待的目光對海瑞問道:海公離開國中時,南北直隸與廣東福建的工業,發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