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烏漆黃席,檀香陣陣,在一張產自江東,雕琢精致的紅木案湊旁,劉弘一腿屈膝而起,一手耷拉在上麵,微微傾斜了身子,眯起眼睛峨吟著論語上的字句。他的聲音悠揚頓挫,乍然聽聞之下倒不像是在朗誦,而像是在吟唱。其聲韻之幽遠,氣度之怡人,倒與這書房的擺設相得益彰。這是一種意境,一種令人沉迷陶醉的意境。
然而,隨著一陣略微有些急促的腳步聲響起,這種意境理所當然的被打破了,劉弘抬起頭來,眼裏的迷茫一下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縷縷透著智慧的精芒。
“是長初麽,情況如何?”腳步聲在書房的門口停下,來人的身影才在出現在門檻那兒,劉弘便一語叫破了來者的身份,平淡的語氣中有說不出的關切。
蒯恆健步入內,也不迴答自家老大人的詢問,徑自走到劉弘的案湊旁,直接了當的一口悶了一口茶湯,旋即很沒模樣的一屁股坐在席上,這才喘息著笑道:“談成了,對方還是挺有誠意的!”
“誠意?”劉弘淡淡的笑了笑,很有些自嘲的詢問蒯恆:“那麽你把我賣了多少錢?”
“嗬嗬!”蒯恆笑了笑,和煦的將桓溫提到那些許諾告訴了劉弘。
劉弘聽著,神色漸漸的嚴肅起來:“這麽說來他們倒沒有胡天胡帝的亂許諾了。說實話,他們的條件並不算優越。”
“正因為不是很優越,所以,我才相信他們有可能遵守諾言。”蒯恆如是說道:“他們沒有漫天許諾,所以他們看起來像是做正事的。”
“你對他們的態度怎麽看?”劉弘又問道。
所謂態度,其實就是問蒯恆對李玨那邊究竟是否忠誠於朝廷的想法。這在劉弘看來是極為重要的大節。
“人家現在還是在司馬越麾下的,至於以後……誰也不好說。畢竟十幾年前,大家也沒想過這世道會變成這樣。”蒯恆無奈的說道。
這是真話,蒯恆並沒有對李玨的態度進行隱瞞。在劉弘麵前,他大體都是有什麽說什麽的。至於劉弘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蒯恆相信劉弘還是相當明智的。
果然,聽蒯恆這麽一說,劉弘並沒有說什麽,他隻是悶悶的歎了一口氣,旋即搖了搖頭,小聲對蒯恆吩咐道:“如果可以的話,那就安排他和我的將軍們見一見吧。有些事情也該確定下來了。”
“我明白!”蒯恆重重的點頭。
他知道劉弘如此說,已是基本認可了李玨那邊的建議——他決定投降。
投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即使劉弘是荊州的最高指揮也是如此。為了讓政權的過渡更加平穩,也為了讓自己麾下的這些人在日後有個更加好的前程,劉弘覺得這樣的見麵還是很有必要的。
讓自己的人看看對方的本事,也讓對麵的人看看自己這邊英傑的風采——這便是劉弘如此決定的因緣所在。
於是,消息傳出了。
桓溫淡淡的笑了笑,輕輕的點了點頭。他倒是能夠理解劉弘的決定,心中也認為這是必須的。
剛剛還是敵人,馬上就要成為自己人。作為被吞並一方,劉弘軍的那些官吏將領心中肯定會有所不滿,對自己這邊也是會有不解的,一場會麵,讓他們將自己心中最大的不滿發泄出來,給予自己說服他們的機會,讓他們進一步的了解自己這邊——桓溫覺得這是相當有必要的事情。
事實上,他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中已然做好了“舌戰群儒”的準備。
宴無好宴,會無好會,雖然上麵的人做出了決定,可桓溫知道底下人心中肯定會有不甘,他們必然會對自己進行詰難,而自己要做的比便是應付這種詰難。
“也罷,讓那些人見識一下我們的威風吧。”桓溫如是想道。
這一瞬間,他竟然有種即將上戰場之時的興奮。
“讓我想想,他們晚上究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晚上的會麵也是一場戰鬥,為了應對這場戰鬥,桓溫覺得自己必須從現在就開始盤算,開始準備才行。
事實上,桓溫的想法並沒有錯。
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偌大的荊州刺史府一改這些天來的沉悶氣氛開始張燈結彩的時候,劉弘麾下的一些荊州群豪已經完成相應的串聯。他們打算給桓溫一個好看,也好教桓溫明白荊州並非人人可欺的蹩腳貨。
當然,他們也知道與李玨“合並”的事情已經經過了劉弘的首肯,自己眼下如此做,多少有些逆潮流而動的意味。作為劉弘的手下,他們知道這位荊州刺史的威嚴。所以,他們心裏還有一些忐忑。
他們為此找到了蒯恆,想通過蒯恆來了解劉弘的意思,其中的關鍵就是自己究竟能不能這麽做。
“大人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為了荊州的未來,我們必須如此。”蒯恆明白無誤的告訴他們:“大方向已經定了,現在就剩下一些細節。我想你們的活動如果做得好,應該能在今後的細談中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吧。簡單的說,隻要你們不太過分,大人是不會為難你們的。”
嗯,這話蒯恆說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你們想要去詰難桓溫就盡管去,如果你們能夠在某些方麵,讓他啞口無言,那對荊州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眼下的為難,換在談判桌上,是能夠為自己這邊討得一些上風的。大勢已定,小事可改,這便是蒯恆代表劉弘對他們的許可了。
當然,這些事情也隻能由他們來說,發泄什麽的,詰難什麽的,都隻能由他們進行。已經出麵的蒯恆和作為老大的劉弘是斷不能說這些的。因為他們麵目和立場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確定而不可更改了。
話語就此說開,眾人點頭稱是,各自摩拳擦掌,等待桓溫的到來。
這一刻,他們的唇槍舌劍隱約有些饑渴難耐了。
烏漆黃席,檀香陣陣,在一張產自江東,雕琢精致的紅木案湊旁,劉弘一腿屈膝而起,一手耷拉在上麵,微微傾斜了身子,眯起眼睛峨吟著論語上的字句。他的聲音悠揚頓挫,乍然聽聞之下倒不像是在朗誦,而像是在吟唱。其聲韻之幽遠,氣度之怡人,倒與這書房的擺設相得益彰。這是一種意境,一種令人沉迷陶醉的意境。
然而,隨著一陣略微有些急促的腳步聲響起,這種意境理所當然的被打破了,劉弘抬起頭來,眼裏的迷茫一下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縷縷透著智慧的精芒。
“是長初麽,情況如何?”腳步聲在書房的門口停下,來人的身影才在出現在門檻那兒,劉弘便一語叫破了來者的身份,平淡的語氣中有說不出的關切。
蒯恆健步入內,也不迴答自家老大人的詢問,徑自走到劉弘的案湊旁,直接了當的一口悶了一口茶湯,旋即很沒模樣的一屁股坐在席上,這才喘息著笑道:“談成了,對方還是挺有誠意的!”
“誠意?”劉弘淡淡的笑了笑,很有些自嘲的詢問蒯恆:“那麽你把我賣了多少錢?”
“嗬嗬!”蒯恆笑了笑,和煦的將桓溫提到那些許諾告訴了劉弘。
劉弘聽著,神色漸漸的嚴肅起來:“這麽說來他們倒沒有胡天胡帝的亂許諾了。說實話,他們的條件並不算優越。”
“正因為不是很優越,所以,我才相信他們有可能遵守諾言。”蒯恆如是說道:“他們沒有漫天許諾,所以他們看起來像是做正事的。”
“你對他們的態度怎麽看?”劉弘又問道。
所謂態度,其實就是問蒯恆對李玨那邊究竟是否忠誠於朝廷的想法。這在劉弘看來是極為重要的大節。
“人家現在還是在司馬越麾下的,至於以後……誰也不好說。畢竟十幾年前,大家也沒想過這世道會變成這樣。”蒯恆無奈的說道。
這是真話,蒯恆並沒有對李玨的態度進行隱瞞。在劉弘麵前,他大體都是有什麽說什麽的。至於劉弘會做出怎樣的判斷,蒯恆相信劉弘還是相當明智的。
果然,聽蒯恆這麽一說,劉弘並沒有說什麽,他隻是悶悶的歎了一口氣,旋即搖了搖頭,小聲對蒯恆吩咐道:“如果可以的話,那就安排他和我的將軍們見一見吧。有些事情也該確定下來了。”
“我明白!”蒯恆重重的點頭。
他知道劉弘如此說,已是基本認可了李玨那邊的建議——他決定投降。
投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即使劉弘是荊州的最高指揮也是如此。為了讓政權的過渡更加平穩,也為了讓自己麾下的這些人在日後有個更加好的前程,劉弘覺得這樣的見麵還是很有必要的。
讓自己的人看看對方的本事,也讓對麵的人看看自己這邊英傑的風采——這便是劉弘如此決定的因緣所在。
於是,消息傳出了。
桓溫淡淡的笑了笑,輕輕的點了點頭。他倒是能夠理解劉弘的決定,心中也認為這是必須的。
剛剛還是敵人,馬上就要成為自己人。作為被吞並一方,劉弘軍的那些官吏將領心中肯定會有所不滿,對自己這邊也是會有不解的,一場會麵,讓他們將自己心中最大的不滿發泄出來,給予自己說服他們的機會,讓他們進一步的了解自己這邊——桓溫覺得這是相當有必要的事情。
事實上,他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中已然做好了“舌戰群儒”的準備。
宴無好宴,會無好會,雖然上麵的人做出了決定,可桓溫知道底下人心中肯定會有不甘,他們必然會對自己進行詰難,而自己要做的比便是應付這種詰難。
“也罷,讓那些人見識一下我們的威風吧。”桓溫如是想道。
這一瞬間,他竟然有種即將上戰場之時的興奮。
“讓我想想,他們晚上究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晚上的會麵也是一場戰鬥,為了應對這場戰鬥,桓溫覺得自己必須從現在就開始盤算,開始準備才行。
事實上,桓溫的想法並沒有錯。
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偌大的荊州刺史府一改這些天來的沉悶氣氛開始張燈結彩的時候,劉弘麾下的一些荊州群豪已經完成相應的串聯。他們打算給桓溫一個好看,也好教桓溫明白荊州並非人人可欺的蹩腳貨。
當然,他們也知道與李玨“合並”的事情已經經過了劉弘的首肯,自己眼下如此做,多少有些逆潮流而動的意味。作為劉弘的手下,他們知道這位荊州刺史的威嚴。所以,他們心裏還有一些忐忑。
他們為此找到了蒯恆,想通過蒯恆來了解劉弘的意思,其中的關鍵就是自己究竟能不能這麽做。
“大人意思已經很明確了,為了荊州的未來,我們必須如此。”蒯恆明白無誤的告訴他們:“大方向已經定了,現在就剩下一些細節。我想你們的活動如果做得好,應該能在今後的細談中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吧。簡單的說,隻要你們不太過分,大人是不會為難你們的。”
嗯,這話蒯恆說得很明白了,那就是你們想要去詰難桓溫就盡管去,如果你們能夠在某些方麵,讓他啞口無言,那對荊州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眼下的為難,換在談判桌上,是能夠為自己這邊討得一些上風的。大勢已定,小事可改,這便是蒯恆代表劉弘對他們的許可了。
當然,這些事情也隻能由他們來說,發泄什麽的,詰難什麽的,都隻能由他們進行。已經出麵的蒯恆和作為老大的劉弘是斷不能說這些的。因為他們麵目和立場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確定而不可更改了。
話語就此說開,眾人點頭稱是,各自摩拳擦掌,等待桓溫的到來。
這一刻,他們的唇槍舌劍隱約有些饑渴難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