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闊,風輕雲淡,草長鶯飛,冬日的清晨本該是暖人心扉,令人舒暢的。但是山穀之中兩軍對圓之際所將爆發出來的廝殺,卻讓人根本就無心看顧眼前的美景。
心不在,景再美,又有何用?
在震天的鼓點聲和悠揚的號角聲中,雙方的距離拉到了最適合戰鬥的一箭之地上。
雙方對圓而立,無數的旌旗將旗都迎風招展,在平坦的山穀之中展現自己的風采。
這一戰,雙方都有各自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切,他們都做好了準備。
風柔柔的吹著,輕輕的劃過氣氛幾乎將要凝滯的戰場。在淡淡的寒風之中,在旌旗飄舞之處,雙方的將領都顯出身形來到了各自的陣前。
謝玄這邊自然是他自己以及陳安和他麾下的幾員部將,而陶侃那邊這是陶武、陶晨等人。
眼下,兩邊還沒開打都在各自整頓自己的軍陣,立於戰陣之前的將軍們也互相瞪視著對麵的敵將,很有些大眼瞪小眼的味道。
隨著身後的鼓點聲漸漸的密集起來,陶侃縱馬顯於軍陣之前放聲大喝:“亂國之賊,還不下馬早降!?”
“吾奉天子之命,討伐霍亂之臣,清君之側,何為亂國?國都洛陽乃太祖定鼎之所,爾等亂臣賊子劫持天子去長安乃是大逆不道,爾等才是真正的亂國之賊。”謝玄立於陣前也是毫不猶豫的開口反駁道。
比起嘴皮子的利索他可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差。
當然這些的罵陣辯駁,都隻是類似於典禮儀式的場麵活計罷了雙方也就是這麽一說卻是誰也不認為光憑著這些言語就能說服對方。終究,這世間的道理還是得依靠拳頭來說話的。
“咚……咚……咚!”
一番言語之後,來自中軍大陣之中的鼓聲明顯的密集沉重起來。這是進擊的信號,在這個信號之下,戰爭的開啟已是必然了。
“前進!”陶侃輕輕的一揮手,荊州軍開始了進攻。
在密集的鼓點伴奏之下,密集的腳步聲響起。荊州軍全麵壓上,那沉穩而來有力的進擊腳步,令大地都微微顫抖起來。
兩翼先行,中軍押後。
鶴翼陣的左右兩翼就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狠狠地刺向了謝玄那邊。
“陶侃,還真有幾分本事嘛!”謝玄冷靜的看著對方向前進擊的模樣,不由自主的稱讚了一聲。
“好生戒備!以逸待勞!”他迅速的吩咐下去,讓自己麾下的軍士們緊守陣盤以應付陶安那邊步步緊逼的攻勢。
防守反擊,謝玄布置下這個方圓陣,打得便是這麽一個算盤。
他可沒有想過用手中的兩三千人去和對麵的萬餘人馬去拚一個你死我活。
雖然他也很想取得戰鬥的勝利,但是他真切的明白戰鬥的勝利絕不是依靠硬碰硬能夠獲得的。
“舉盾!”在雙方的距離接近四十步之遙的時候,陶武和陶晨都不由自主的下達了這麽一個命令。
命令很快的傳達下。隨著命令的下達,左翼和右翼的士兵們在前進的同時頂起了手中盾牌。這盾牌很是寬大,份量也不是很輕,但把斜斜的頂在頭上,確實能在對麵弓箭手覆蓋射擊的時候,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這便已經足夠了。
和世間任何一支軍隊類似,荊州軍的陣型也是一方陣為軍伍布陣的基本要素。
隻是和李玨那邊的小方陣組合不同,荊州軍的方陣大體是這樣的:以最基本的隊為單位,橫做一行。如此,一行一行的列下來,將十隊作為一個方陣的整體,這裏就有一百人了。
一百人就是一個方陣,在這個方陣中,所有士兵的武器都是一樣的。
陶武和陶晨所處的兩翼,分別有三千人,其中有一千是弓兵,而剩下的兩千則是用以陣戰的短兵。
短兵持盾立於陣前。他們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排列著,在平坦的穀地上拉出了一條斜線。這斜線便是荊州軍的兩翼了。
此時官軍鼓噪而進。所有士兵都在鼓點聲的督促下,向前邁步。他們的步伐並不快,甚至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還稍慢些許,但這麽多人,都邁出相對整齊的步伐,所形成的一種氣勢卻是相當驚人的。
而且,為了調整步伐他們在邁步的同時,還將手中的兵器沉沉的打點起來,以此來發出整齊的聲響。這種聲響作為鼓聲的補充,在協調軍隊的步調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莫名的威懾力。這種威懾力是對自己的鼓舞,也是對敵人的震懾。
以“咚咚”的鼓聲作為背景,以長劍叩擊盾牌的“啪啪”聲作為協調步伐的基幹,在陶侃中軍的那一通號鼓之下,陶武和陶晨便引領麾下三十個方陣中的十個方陣緩緩的向前。
這十二個方陣都是劍盾兵,他們是兩千步軍之中的先登之士,是用來吸引敵方弓箭手的靶子。
誇……誇……誇!
整齊的腳步聲響徹天地,在刀盾兵向前邁步走了五十步之後,隨著陶武和陶晨的命令,長槍兵的方陣也緊跟著上前。
至於被留在了最後的弓箭手,則在長槍兵邁前十步之後,整齊的上前三步走,迅速的變幻陣形,將百人一塊的方陣,化為行五列二十的長條,分作五排,拈弓搭箭朝對麵的謝玄陣營之中傾灑一波致命的箭羽。
因為是分排輪射,如同後世火槍兵的三段擊一般,連綿不絕的箭矢掠空而過,在較尋常軍陣還要密集上幾分的謝玄的軍陣之中激起了一朵朵絢爛的血花。
血花亮起,生命逝去,在潑天落下的箭雨侵襲之下,謝玄麾下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盡管他們也大都穿著比荊州軍士兵還要完備不少的鎧甲,而且他們陣列之中的弓箭手也不停的拈弓搭箭,進行反擊,但就弓箭手的精銳還是數量他們和荊州軍那些玩了許久的老手相比還是差了許多。
在彼此的對射之中,他們根本沒法給荊州軍帶去多少壓力。反而在暴露出自己存在的位置之後,遭到荊州弓手方陣的反製。
很多人因此而倒下了,但更多的人還堅持著。
心不在,景再美,又有何用?
在震天的鼓點聲和悠揚的號角聲中,雙方的距離拉到了最適合戰鬥的一箭之地上。
雙方對圓而立,無數的旌旗將旗都迎風招展,在平坦的山穀之中展現自己的風采。
這一戰,雙方都有各自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切,他們都做好了準備。
風柔柔的吹著,輕輕的劃過氣氛幾乎將要凝滯的戰場。在淡淡的寒風之中,在旌旗飄舞之處,雙方的將領都顯出身形來到了各自的陣前。
謝玄這邊自然是他自己以及陳安和他麾下的幾員部將,而陶侃那邊這是陶武、陶晨等人。
眼下,兩邊還沒開打都在各自整頓自己的軍陣,立於戰陣之前的將軍們也互相瞪視著對麵的敵將,很有些大眼瞪小眼的味道。
隨著身後的鼓點聲漸漸的密集起來,陶侃縱馬顯於軍陣之前放聲大喝:“亂國之賊,還不下馬早降!?”
“吾奉天子之命,討伐霍亂之臣,清君之側,何為亂國?國都洛陽乃太祖定鼎之所,爾等亂臣賊子劫持天子去長安乃是大逆不道,爾等才是真正的亂國之賊。”謝玄立於陣前也是毫不猶豫的開口反駁道。
比起嘴皮子的利索他可不認為自己會比別人差。
當然這些的罵陣辯駁,都隻是類似於典禮儀式的場麵活計罷了雙方也就是這麽一說卻是誰也不認為光憑著這些言語就能說服對方。終究,這世間的道理還是得依靠拳頭來說話的。
“咚……咚……咚!”
一番言語之後,來自中軍大陣之中的鼓聲明顯的密集沉重起來。這是進擊的信號,在這個信號之下,戰爭的開啟已是必然了。
“前進!”陶侃輕輕的一揮手,荊州軍開始了進攻。
在密集的鼓點伴奏之下,密集的腳步聲響起。荊州軍全麵壓上,那沉穩而來有力的進擊腳步,令大地都微微顫抖起來。
兩翼先行,中軍押後。
鶴翼陣的左右兩翼就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狠狠地刺向了謝玄那邊。
“陶侃,還真有幾分本事嘛!”謝玄冷靜的看著對方向前進擊的模樣,不由自主的稱讚了一聲。
“好生戒備!以逸待勞!”他迅速的吩咐下去,讓自己麾下的軍士們緊守陣盤以應付陶安那邊步步緊逼的攻勢。
防守反擊,謝玄布置下這個方圓陣,打得便是這麽一個算盤。
他可沒有想過用手中的兩三千人去和對麵的萬餘人馬去拚一個你死我活。
雖然他也很想取得戰鬥的勝利,但是他真切的明白戰鬥的勝利絕不是依靠硬碰硬能夠獲得的。
“舉盾!”在雙方的距離接近四十步之遙的時候,陶武和陶晨都不由自主的下達了這麽一個命令。
命令很快的傳達下。隨著命令的下達,左翼和右翼的士兵們在前進的同時頂起了手中盾牌。這盾牌很是寬大,份量也不是很輕,但把斜斜的頂在頭上,確實能在對麵弓箭手覆蓋射擊的時候,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這便已經足夠了。
和世間任何一支軍隊類似,荊州軍的陣型也是一方陣為軍伍布陣的基本要素。
隻是和李玨那邊的小方陣組合不同,荊州軍的方陣大體是這樣的:以最基本的隊為單位,橫做一行。如此,一行一行的列下來,將十隊作為一個方陣的整體,這裏就有一百人了。
一百人就是一個方陣,在這個方陣中,所有士兵的武器都是一樣的。
陶武和陶晨所處的兩翼,分別有三千人,其中有一千是弓兵,而剩下的兩千則是用以陣戰的短兵。
短兵持盾立於陣前。他們一個方陣一個方陣的排列著,在平坦的穀地上拉出了一條斜線。這斜線便是荊州軍的兩翼了。
此時官軍鼓噪而進。所有士兵都在鼓點聲的督促下,向前邁步。他們的步伐並不快,甚至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還稍慢些許,但這麽多人,都邁出相對整齊的步伐,所形成的一種氣勢卻是相當驚人的。
而且,為了調整步伐他們在邁步的同時,還將手中的兵器沉沉的打點起來,以此來發出整齊的聲響。這種聲響作為鼓聲的補充,在協調軍隊的步調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種莫名的威懾力。這種威懾力是對自己的鼓舞,也是對敵人的震懾。
以“咚咚”的鼓聲作為背景,以長劍叩擊盾牌的“啪啪”聲作為協調步伐的基幹,在陶侃中軍的那一通號鼓之下,陶武和陶晨便引領麾下三十個方陣中的十個方陣緩緩的向前。
這十二個方陣都是劍盾兵,他們是兩千步軍之中的先登之士,是用來吸引敵方弓箭手的靶子。
誇……誇……誇!
整齊的腳步聲響徹天地,在刀盾兵向前邁步走了五十步之後,隨著陶武和陶晨的命令,長槍兵的方陣也緊跟著上前。
至於被留在了最後的弓箭手,則在長槍兵邁前十步之後,整齊的上前三步走,迅速的變幻陣形,將百人一塊的方陣,化為行五列二十的長條,分作五排,拈弓搭箭朝對麵的謝玄陣營之中傾灑一波致命的箭羽。
因為是分排輪射,如同後世火槍兵的三段擊一般,連綿不絕的箭矢掠空而過,在較尋常軍陣還要密集上幾分的謝玄的軍陣之中激起了一朵朵絢爛的血花。
血花亮起,生命逝去,在潑天落下的箭雨侵襲之下,謝玄麾下的士兵一個接著一個倒下。盡管他們也大都穿著比荊州軍士兵還要完備不少的鎧甲,而且他們陣列之中的弓箭手也不停的拈弓搭箭,進行反擊,但就弓箭手的精銳還是數量他們和荊州軍那些玩了許久的老手相比還是差了許多。
在彼此的對射之中,他們根本沒法給荊州軍帶去多少壓力。反而在暴露出自己存在的位置之後,遭到荊州弓手方陣的反製。
很多人因此而倒下了,但更多的人還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