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迴坐到龍椅之上,對台下說道:“前次達奚珣上奏,請求調整朝廷的官員,那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朕沒有準奏。今天三位棟梁之材來到了燕朝,是我們大燕興旺的標誌。現在時機到了。三省六部應該動一動。怎樣調整,眾位愛卿在朝堂上議一議。”
張通儒聽出了安祿山話中的函義,加上對三人非常佩服,立即上奏:“啟奏皇上,陳希烈乃前朝宰相,因與楊國忠不和,被李隆基罷免,有豐富的治理國家的經驗。張氏兄弟乃前朝著名宰相張說的兒子,懷有治世之才,在前朝長期遭受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但由於學問高,有才幹,仍然身居高位。今日來投奔我朝,應該重用。臣自知才疏學淺,今主動讓賢,辭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有德有才者居之。”
達奚珣左右看了看,雖然舍不得宰相的位置,但安祿山已經有了暗示。自知比不上張氏兄弟,猶豫了一下,也上前請奏:“張氏兄弟在前朝的威信甚高,臣自愧不如,願意讓賢,請求辭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安祿山要的就是突出相位,兩人的上奏正合他的意。當即說道:“準奏,現在長安已經是我大燕的城池,唐朝君臣已經出逃,是要考慮建國的事了。宰相的位置空出來了,誰擔任合適,大家議一議。”
嚴莊私下對高尚說道:“高兄,皇上如此看重這三人,你我難有出頭之日啊,該爭的還是要爭一爭。”
高尚會意,立即出班上奏:“啟奏皇上,在朝的眾位大臣,都是跟隨皇上十幾年,出生入死的老人,對皇上忠心耿耿。在對抗唐朝的戰鬥中全力以赴,立下了不世之功。禦史大夫嚴莊,才華橫溢,跟隨皇上十多年,為皇上出謀劃策,立有奇功。是擔任宰相的最好的人選。臣上奏,嚴莊大夫擔任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安祿山聽了之後,雙眼盯著嚴莊站立的地方,這一段時間,他的視力一直在下降,隻能看到一個人影。他挪動一下不舒服的身子,調整一下坐勢。在腦子裏對嚴莊的能力進行了一番評判,搖了搖頭,沒有馬上迴話。
張通儒上奏:“啟奏皇上,治理國家需要行政經驗,嚴莊大夫雖然能出謀劃策,但行政之能如何?不得而知。治理國家需要的是經驗,從來沒有理過政的人,不適合擔任中書令。”
安祿山說道:“今天是朝議,大家暢所欲言。朝堂上討論,說出的話都是對的。如果涉及個人的事,下堂之後不準報複。不要有顧慮,都要大膽說話。”
嚴莊說道:“啟奏皇上,今天三個唐朝的大臣,投奔到皇上的麾下,這是大勢所趨。他們雖然是唐朝的重臣,有一些理政的經驗,但無尺寸之功,不便委以重任。臣請奏,任命陳希烈為洛陽留守、張均為滎陽太守,張垍為陳留太守。等他們有了業績之後,再委以重任。”
達奚珣上前請奏:“啟奏皇上,陳希烈是前朝宰相,張均擔任過刑部尚書,張垍是駙馬都尉,翰林院首席大學士。任命他們擔任太守,屈才了。臣奏請,他們三人在三省中任職。”
陳希烈和張均張垍內心高興,但嚴莊和高尚兩人反對,他們也感到有壓力。為了取得多數人的支持,他們在表麵上不能不禮讓一番。
陳希烈說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軍事上節節勝利,先是擊潰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著又全殲了唐朝主力二十萬。現在唐朝的氣數已盡,離滅亡不遠了。燕朝開始中興,皇上禮賢下士,摩下人才濟濟,我等初來咋到,又無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張垍說道:“唐朝如此不堪一擊,一方麵是雄武皇帝指揮得當,帳下人才濟濟。另一方麵是唐朝腐敗透頂,唐玄宗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將大權交給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兩人不懂治國,隻知道整人,把好好一個唐朝弄烏煙瘴氣。燕朝才能勢如破竹,燕軍才會所向披靡。今日來到燕朝,看到濟濟一堂,站的全是棟梁之材,我等不好強占高位。投到燕朝,隻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新朝廷的中興出一份力。”
張均說道:“唐朝之所以走到這一步,關鍵是唐朝皇帝用錯了人,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人,都是不讀書,不懂法之人。他們不按法典辦事,全憑個人的好惡來管理國家。長期下去,那有不出亂子的。雄武皇帝帳下有的是人才,我們新來,無功不受祿,豈能搶奪別人的差事呢?我們投奔雄武皇帝,願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濟,為大燕的中興出一份力。”
安祿山說道:“昔日漢高祖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他們各有所長。高祖用人所長,推翻秦朝擊敗項羽,建立了四百年漢朝。朕也要學會用人所長,才能保證燕朝的中興。嚴莊獻計策可以,治理國家還需要曆練。希烈和張氏兄弟與朕同朝為官十幾年。朕還不知道你們的本事嗎?,你們就不要謙虛了。通儒和達溪兩位宰相,你們舉動讓賢,辭去宰相的職務。按照慣例,應該推薦人來接任啊。”
張通儒心領神會,立即上奏:“啟奏皇上,臣推薦張均為中書令,張垍為尚書右仆射,陳希烈為侍中。”
嚴莊私下裏對高尚說道:“皇上的心裏還是以官為標準,我們倆為他出謀劃策十幾年,也進不了三省,這三個人一來,就把三省占滿了。你這個中書侍郎,要聽中書令的,不覺得別扭嗎?”
高尚說道:“自古以來,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擺脫不了。我們已經爭了,皇上注意力都在這三人的身上,再爭會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祿山知道下麵有人低聲議論,便對台下說道:“眾位愛卿,可有異議?如有不同意見,請當麵上奏。”沒有人吭聲。
安祿山說道:“戰爭已經進入尾聲了,朝廷的官員應該作些調整。任命張均為中書令,除了負責中書省的事務之外,還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規製訂事項。任命張垍為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吏部尚書;任命陳希烈為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達奚珣為戶部尚書,兼河南尹,張通儒為兵部尚書,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務。”
這個朝廷官員的調整,引起了嚴莊和高尚的強烈不滿,為燕朝高層的爭鬥,留下了隱患。
張通儒聽出了安祿山話中的函義,加上對三人非常佩服,立即上奏:“啟奏皇上,陳希烈乃前朝宰相,因與楊國忠不和,被李隆基罷免,有豐富的治理國家的經驗。張氏兄弟乃前朝著名宰相張說的兒子,懷有治世之才,在前朝長期遭受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打擊。但由於學問高,有才幹,仍然身居高位。今日來投奔我朝,應該重用。臣自知才疏學淺,今主動讓賢,辭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有德有才者居之。”
達奚珣左右看了看,雖然舍不得宰相的位置,但安祿山已經有了暗示。自知比不上張氏兄弟,猶豫了一下,也上前請奏:“張氏兄弟在前朝的威信甚高,臣自愧不如,願意讓賢,請求辭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安祿山要的就是突出相位,兩人的上奏正合他的意。當即說道:“準奏,現在長安已經是我大燕的城池,唐朝君臣已經出逃,是要考慮建國的事了。宰相的位置空出來了,誰擔任合適,大家議一議。”
嚴莊私下對高尚說道:“高兄,皇上如此看重這三人,你我難有出頭之日啊,該爭的還是要爭一爭。”
高尚會意,立即出班上奏:“啟奏皇上,在朝的眾位大臣,都是跟隨皇上十幾年,出生入死的老人,對皇上忠心耿耿。在對抗唐朝的戰鬥中全力以赴,立下了不世之功。禦史大夫嚴莊,才華橫溢,跟隨皇上十多年,為皇上出謀劃策,立有奇功。是擔任宰相的最好的人選。臣上奏,嚴莊大夫擔任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安祿山聽了之後,雙眼盯著嚴莊站立的地方,這一段時間,他的視力一直在下降,隻能看到一個人影。他挪動一下不舒服的身子,調整一下坐勢。在腦子裏對嚴莊的能力進行了一番評判,搖了搖頭,沒有馬上迴話。
張通儒上奏:“啟奏皇上,治理國家需要行政經驗,嚴莊大夫雖然能出謀劃策,但行政之能如何?不得而知。治理國家需要的是經驗,從來沒有理過政的人,不適合擔任中書令。”
安祿山說道:“今天是朝議,大家暢所欲言。朝堂上討論,說出的話都是對的。如果涉及個人的事,下堂之後不準報複。不要有顧慮,都要大膽說話。”
嚴莊說道:“啟奏皇上,今天三個唐朝的大臣,投奔到皇上的麾下,這是大勢所趨。他們雖然是唐朝的重臣,有一些理政的經驗,但無尺寸之功,不便委以重任。臣請奏,任命陳希烈為洛陽留守、張均為滎陽太守,張垍為陳留太守。等他們有了業績之後,再委以重任。”
達奚珣上前請奏:“啟奏皇上,陳希烈是前朝宰相,張均擔任過刑部尚書,張垍是駙馬都尉,翰林院首席大學士。任命他們擔任太守,屈才了。臣奏請,他們三人在三省中任職。”
陳希烈和張均張垍內心高興,但嚴莊和高尚兩人反對,他們也感到有壓力。為了取得多數人的支持,他們在表麵上不能不禮讓一番。
陳希烈說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軍事上節節勝利,先是擊潰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著又全殲了唐朝主力二十萬。現在唐朝的氣數已盡,離滅亡不遠了。燕朝開始中興,皇上禮賢下士,摩下人才濟濟,我等初來咋到,又無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張垍說道:“唐朝如此不堪一擊,一方麵是雄武皇帝指揮得當,帳下人才濟濟。另一方麵是唐朝腐敗透頂,唐玄宗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將大權交給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兩人不懂治國,隻知道整人,把好好一個唐朝弄烏煙瘴氣。燕朝才能勢如破竹,燕軍才會所向披靡。今日來到燕朝,看到濟濟一堂,站的全是棟梁之材,我等不好強占高位。投到燕朝,隻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為新朝廷的中興出一份力。”
張均說道:“唐朝之所以走到這一步,關鍵是唐朝皇帝用錯了人,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人,都是不讀書,不懂法之人。他們不按法典辦事,全憑個人的好惡來管理國家。長期下去,那有不出亂子的。雄武皇帝帳下有的是人才,我們新來,無功不受祿,豈能搶奪別人的差事呢?我們投奔雄武皇帝,願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濟,為大燕的中興出一份力。”
安祿山說道:“昔日漢高祖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他們各有所長。高祖用人所長,推翻秦朝擊敗項羽,建立了四百年漢朝。朕也要學會用人所長,才能保證燕朝的中興。嚴莊獻計策可以,治理國家還需要曆練。希烈和張氏兄弟與朕同朝為官十幾年。朕還不知道你們的本事嗎?,你們就不要謙虛了。通儒和達溪兩位宰相,你們舉動讓賢,辭去宰相的職務。按照慣例,應該推薦人來接任啊。”
張通儒心領神會,立即上奏:“啟奏皇上,臣推薦張均為中書令,張垍為尚書右仆射,陳希烈為侍中。”
嚴莊私下裏對高尚說道:“皇上的心裏還是以官為標準,我們倆為他出謀劃策十幾年,也進不了三省,這三個人一來,就把三省占滿了。你這個中書侍郎,要聽中書令的,不覺得別扭嗎?”
高尚說道:“自古以來,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擺脫不了。我們已經爭了,皇上注意力都在這三人的身上,再爭會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祿山知道下麵有人低聲議論,便對台下說道:“眾位愛卿,可有異議?如有不同意見,請當麵上奏。”沒有人吭聲。
安祿山說道:“戰爭已經進入尾聲了,朝廷的官員應該作些調整。任命張均為中書令,除了負責中書省的事務之外,還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規製訂事項。任命張垍為尚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吏部尚書;任命陳希烈為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達奚珣為戶部尚書,兼河南尹,張通儒為兵部尚書,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務。”
這個朝廷官員的調整,引起了嚴莊和高尚的強烈不滿,為燕朝高層的爭鬥,留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