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清醒了,迴想一個多月來的戰事,朝廷一敗塗地。當時派兵遣將的時候,還信心百倍,轉眼之間就成了火燒眉毛。仗敗得太快,十天時間,丟失十萬軍隊,二十多個郡。這不是偶然的,郡縣出了問題。老百姓對朝廷不那麽信任了,敵戰區的事管不了,而當前最要緊的是要找一個領兵的人。他對楊國忠說道:“朕想了一夜,覺得讓太子擔任大元帥,有利於平叛。”


    楊國忠大驚,立即跪到唐玄宗麵前伏地說道:“啟奏皇上,太子也不懂打仗,掛個名也不起作用啊。”楊貴妃走過來,挨著唐玄宗的身體說道:“我哥哥一心為皇上著想,他說太子也不懂打仗,掛帥不一定能行,還是選別人吧。現在那胡逆稱帝,暴露了他的真麵目,天下人就會群起而攻之,他長不了。”唐玄宗說道:“但願如此,朕已經將各路大軍派出去了,就看他們的了。但是主帥不能缺,國忠物色人選,現在可有眉目了嗎?”


    楊國忠伏在地上,正在找詞迴答。這時高力士來到唐玄宗的身邊說道:“啟奏皇上,臣在宣政殿上已經向大臣宣布了皇上要求物色主帥的口諭。眾位大臣迴到了自己的衙門之後,都在尋找合適人選。群策群力,一會就有奏折來紫宸殿。”唐玄宗不看高力士,盯著楊國忠說道:“兵部在幹什麽?韋見素怎麽這樣無能?他這個兵部尚書是吃幹飯的?”


    此時的韋見素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低著頭在房間裏來迴走動。平叛的戰場上一敗塗地,作為兵部尚書,應該拿出辦法。但現在竟然沒有元帥,他如何不急呢?需要一名傑出的將軍來掛帥,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唐玄宗殺了兩員主將,對朝廷的震動很大,那些武將都不敢挑擔,朝廷就是缺乏這樣的人物。他絞盡腦汁尋找,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楊國忠的情序也十分低落,從皇宮中出來,就一直搭拉著腦袋。安祿山是他逼反的,當時高興得很,當兩員主將被殺之後,也著急起來了。現在又得知安祿山公布唐玄宗的六條大罪,而且敵占區的官民都認同,這使他一下子沒有了主意。當即又與張漸等人一起商量,對他的那些智囊說道:“沒想到會是這樣,讓那胡逆猖獗起來了,你們幫著想想辦法。”


    張漸說道:“丞相要振作走來,叛軍雖然占領了河北、河南兩道,但與朝廷相比,處於弱勢,朝廷調動全國的力量來圍剿,一定能取得成功。”


    楊國忠用低沉的聲調說道:“問題是現在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主將來指揮全軍作戰,而張氏兄弟在朝堂上力舉太子出來掛帥,我雖然極力反對,但如果這段時間沒有人出來擔任元帥之職,難免皇上最終選用太子。太子一旦掌握軍權,我的末日就到了。這如何是好啊?”


    宋昱說道:“皇上為什麽要殺高仙芝啊?是丞相上奏的嗎?這是一大失策。封常清有罪,高仙芝剛出長安不久,隻有十幾天時間,還沒有與安祿山正麵交鋒,就把他給殺了,不可思議。”楊國忠說道:“我怎麽會上奏呢?和韋見素一起去保他的時候,人頭已經落地了。”張漸說道:“如此大敗,總要有人承擔責任。現在朝廷一片恐慌,前線的將士也畏縮不前,這種形勢對平叛極其不利。皇上殺這兩人,也是為了督促前線將士,提高士氣。現在能夠與安祿山對抗的隻有哥舒翰,但他有病在身,不好任命。”


    楊暄插話:“他可能是裝病,不願到前線去過餐風宿露生活。借養病之名,躲在家裏享福。父親要親身去一趟他家,探視一下真假。”“好主意,我就不相信,他病了一年多了,沒有死,就應該痊愈了。我這就去他家,給他一個措手不及。”楊國忠手一揮示意散會,起身出了房間。


    邊令誠將封常清的上書派人送到京城交給高力士,請他轉呈唐玄宗。高力士進入宮內,將奏折交給唐玄宗。唐玄宗將其隨手放在桌案上,癡想了一會,又拿起來觀看。隻看了幾行字,便將上表往桌案上重重的一拍,狠聲說道:“一派胡言,到死還如此畏敵,看來一點也不冤枉。”


    他坐在龍椅之上冥思苦想起來。初戰大敗,已經增長了叛軍的囂張氣焰。現在要剿滅叛軍,需要一個卓越的領軍人物。將在朝的將軍,翻過來覆過去的數了幾遍,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尋找新的抗擊叛軍的領軍人物,確實成了一個大難題。自從下令處斬高仙芝、封常清之後,他幾乎天天冥思苦想,差不多成了一塊心病。此時更是精神晃忽,突然問道:“忠嗣還在漢陽嗎?”


    高力士連忙迴答:“皇上,王忠嗣將軍七年前就故去了,突然死的,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唐玄宗說道:“怎麽死的?他和太子差不多年紀,怎麽會死呢?是不是在忽悠朕?”高力士說道:“據報是突然暴斃,死因沒有詳細說明。有人說是在刑部審訊的時候,用刑過重,落下的毛病。也有人說是受了冤屈,抑鬱而死。”


    唐玄宗清醒了,喃喃的說道:“朕糊塗呀,他是在宮中養大的,和太子一起讀書,實際上是朕的養子。連兒子都不相信,雖然沒有處死他,卻免了他的職,對他打擊太大了,難怪他想不開。”也許是老了的緣故,也許是思念太切,王忠嗣死在漢陽他是知道的,當時雖然悲傷了一會,但並不在意。


    那時他覺得大唐有的是人才,而且對安祿山開始寵信了,沒有當一迴事。此時不同了,所謂戰亂之時思良將,他的確非常想念他的養子,四鎮節度使王忠嗣。


    八年前,李林甫怕王忠嗣入朝為相,取待他的位置,便先下手為強,令濟陽別駕魏林上奏折給唐玄宗。狀告王忠嗣,說王忠嗣從小與太子一起在宮中生長,感情很好。現在太子已經年近四十,是該掌權的時候了,要魏林與他一起尊奉太子。看到這樣的奏折,唐玄宗想起了太宗李世明逼高祖李淵下台的曆史,當時王忠嗣掌管了唐朝主力軍隊,如果與太子合謀,那還了得。勃然大怒,立即調征王忠嗣入朝,令三司會審,三司按照李林甫的指使,極力栽贓,欺君之罪證據確鑿。唐玄宗聽不到不同的聲音,相信了李林甫。按照唐朝的法令,王忠嗣應處以極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風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當並收藏盛世風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