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危難之時思良將,有誰擔當淨胡沙。
洛陽失陷,河南落入叛軍之手,唐玄宗心事重重,仿佛看到了洛陽地區一片混亂的景象。老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向南遷徙,雞飛狗跳牛奔豬跑的場麵出現在他的眼簾。朝堂之上張均李麟等人的上奏,再一次在他的耳邊迴響。安祿山推進如此快速,是他沒有想到的。
高力士走近說道:“皇上,軍情緊急。胡羯起兵一月,河北、河南兩道整個落入叛軍之手,朝廷損失了十萬軍隊。按照這個趨勢,不用說剿滅叛軍,就是想扼製他們都難。”
唐玄宗歎息一聲說道:“那胡羯用清君側做晃子,的確有很大的欺騙性。國忠主政三年,平時沒有不同聲音,現在竟然有人主張撤換他。看來以前的一個聲音有玄機,是不是因為朕寵愛貴妃朝臣不敢說話呢?”高力士說道:“皇上英明。”唐玄宗看了他一眼說道:“將軍讚成這個說法。”高力士說道:“啟奏皇上,楊丞相的做法比李林甫還要專橫,張氏兄弟曾經極力反對,但被皇上貶出了京城。雖然很快詔迴朝廷,但大臣們都怕遭受打擊,附和楊丞相就很自然。安祿山不買楊丞相的賬,兩人鬥得不可開交。皇上雖然兩邊敷衍,但那胡羯不是王忠嗣,卻造成巨大災難。”
“你說得不錯,正是因為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受了冤枉,朕才一時心軟,釀成大禍。現在叛軍氣勢正盛,怎樣才能節製呢?高仙芝能不能勝任,朕不放心啊。”高力士說道:“要是王元帥在就好了。”
唐玄宗思索尋找上前線攻擊叛軍的將領,希望能有擔當重任的將軍。但是尋思一遍之後,那些名將不是死了,就是病了,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這是他始料不及的,這才已經意識到,國家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了。
高仙芝采用的防守的姿態,很不符合唐玄宗要在短期內消滅叛軍的思法。楊國忠除了說大話之外,沒有一點具體措施。麵對將相的無能,唐玄宗一籌莫展。他還在想盡快剿滅安祿山。急詔楊國忠和韋見素進宮,對他們說道:“國忠馬上下發一道詔書,各個軍鎮大力擴招新兵,隨時準備參加平叛戰爭。各個郡縣自覺抵抗胡羯,不惜國力,招兵買馬,讓全體老百姓參與抵抗叛軍的行動。見素和兵部草擬一個重新調整部署的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迅速報給朕,再不采取措施,隻怕真的要亡國了。”
雖然吃了敗仗,唐玄宗並沒有認識到平叛的難度,低估了叛軍的實力。但是使他發熱的腦袋清醒了,動員全體軍民就地阻擊叛軍,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突然之間,增加了叛軍的推進難度。
詔書一下,各地都行動起來了。有了皇帝的詔令,許多州郡的太守、將軍都開始招兵買馬,增強實力。唐朝的國力還在,人員物資都是叛軍的十倍,如果采用先穩固防守,然後反擊的戰略,平叛雖然長一點,但不難擊垮安祿山。
但是楊國忠看不清形勢,認為吃敗仗是封常清無能,當即上奏:“啟奏皇上,為了迅速扭轉不利的局麵,激起軍官抗擊叛軍的激情,中書省建議,撤掉封常清的官職,震懾前線將領,要他們負起責任。”
此議正合唐玄宗的心意,他就是不相信叛軍有多麽厲害。立即說道:“準奏,中書省擬旨,報朕審批。同時下詔,邊令成速到朝廷來匯報前線的戰事。”他現在才真正意識到事件的嚴重程度,自從證實安祿山反叛之後,他對形勢判斷就出現了誤差。一直認為現在是大唐盛世,國強民富,沒有人能撼得動。雖然知道李林甫和楊國忠專權,仍然將朝政事務交給了他們。
安祿山起兵反叛,他一直認為安祿山隻是一個將軍,不會有太大的號召力,雖然以某種蒙騙的方式得逞一時,時間長了,內部盡會發生變化,寄希望於他手下的將軍反叛,拿到他的人頭。但他忘記了唐太宗說的話,晚年放鬆了自己,貪圖享樂,不親自處理政務,以至朝政腐敗,百姓出現了怨懟,才使得安祿山鑽了空子。
現在叛軍的氣焰日盛,唐玄宗仍然沒有看到真正的原因,對平叛副元帥高仙芝十分不滿。榮王李宛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隻是掛名,實際上指揮平叛作戰的最高指揮官是高仙芝。但出征十幾天來,他毫無建樹,不敢對安祿山叛軍攻擊,因此有新的看法,擔心他究竟能不能勝任。唐玄宗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紫辰殿上又一次詔見楊國忠。
楊國忠現在也有些慌了,麵對叛軍的長驅直入,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唐玄宗詔見,他不能不來。猜測唐玄宗的心裏,楊國忠上奏:“啟奏皇上,臣認為高仙芝退守潼關,是消極抵抗。他是害怕安賊,不敢攻擊,作為剿匪的具體指揮者,不敢攻擊,任由叛軍發展,如何能平定叛亂。臣奏請皇上下旨,嚴令高仙芝出擊,收複洛陽。”
這話很對唐玄宗的味口,當即對楊國忠說道:“高仙芝的這個防守的方案不行,讓叛軍占領中原大地,從容布防,建立政權,與我大唐長期對抗,不能容忍。但是,朝廷新敗,軍士的士氣低落,主動出擊勝算不大。朕詔令邊令誠入朝匯報這次戰役的情況,他到了沒有?你再催一下,要他火速進宮,朕等著他呢。”
高力士說道:“啟奏皇上,臣已經派薛道去潼關宣旨了,估計邊令誠很快就要來了。”楊國忠說道:“河南戰場大敗,主要是封常清指揮不力造成的。如此慘敗,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宜擔任官職了。臣奏請皇上立即下詔,撤除他的一切職務。陝郡重地,要派一個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臣推薦苗晉卿兼任陝郡太守。”他這是第三次上奏苗晉卿去陝郡。
唐玄宗也在準備換帥,讓邊令誠入朝匯報,就是要找到換帥的理由。他當即批準了楊國忠的上奏,又拿起了郭子儀的奏折。看後對楊國忠說道:“再給郭子儀下一道旨,催促朔方軍鎮迅速招兵到位,隨時準備出征。”
苗晉卿接到去陝郡的聖旨,知道是楊國忠搞的鬼,但唐玄宗竟然批準了。他百感交集,當即寫了一份奏折,說自己年老力衰,身體有病難以擔當此任,請求告老還鄉。唐玄宗接到苗晉卿的奏折,十分震怒,當即批準他退休。苗晉卿怕楊國忠揪住不放,立即帶著家人,迴到鄉村隱居。
危難之時思良將,有誰擔當淨胡沙。
洛陽失陷,河南落入叛軍之手,唐玄宗心事重重,仿佛看到了洛陽地區一片混亂的景象。老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向南遷徙,雞飛狗跳牛奔豬跑的場麵出現在他的眼簾。朝堂之上張均李麟等人的上奏,再一次在他的耳邊迴響。安祿山推進如此快速,是他沒有想到的。
高力士走近說道:“皇上,軍情緊急。胡羯起兵一月,河北、河南兩道整個落入叛軍之手,朝廷損失了十萬軍隊。按照這個趨勢,不用說剿滅叛軍,就是想扼製他們都難。”
唐玄宗歎息一聲說道:“那胡羯用清君側做晃子,的確有很大的欺騙性。國忠主政三年,平時沒有不同聲音,現在竟然有人主張撤換他。看來以前的一個聲音有玄機,是不是因為朕寵愛貴妃朝臣不敢說話呢?”高力士說道:“皇上英明。”唐玄宗看了他一眼說道:“將軍讚成這個說法。”高力士說道:“啟奏皇上,楊丞相的做法比李林甫還要專橫,張氏兄弟曾經極力反對,但被皇上貶出了京城。雖然很快詔迴朝廷,但大臣們都怕遭受打擊,附和楊丞相就很自然。安祿山不買楊丞相的賬,兩人鬥得不可開交。皇上雖然兩邊敷衍,但那胡羯不是王忠嗣,卻造成巨大災難。”
“你說得不錯,正是因為皇甫惟明和王忠嗣受了冤枉,朕才一時心軟,釀成大禍。現在叛軍氣勢正盛,怎樣才能節製呢?高仙芝能不能勝任,朕不放心啊。”高力士說道:“要是王元帥在就好了。”
唐玄宗思索尋找上前線攻擊叛軍的將領,希望能有擔當重任的將軍。但是尋思一遍之後,那些名將不是死了,就是病了,竟然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這是他始料不及的,這才已經意識到,國家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了。
高仙芝采用的防守的姿態,很不符合唐玄宗要在短期內消滅叛軍的思法。楊國忠除了說大話之外,沒有一點具體措施。麵對將相的無能,唐玄宗一籌莫展。他還在想盡快剿滅安祿山。急詔楊國忠和韋見素進宮,對他們說道:“國忠馬上下發一道詔書,各個軍鎮大力擴招新兵,隨時準備參加平叛戰爭。各個郡縣自覺抵抗胡羯,不惜國力,招兵買馬,讓全體老百姓參與抵抗叛軍的行動。見素和兵部草擬一個重新調整部署的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迅速報給朕,再不采取措施,隻怕真的要亡國了。”
雖然吃了敗仗,唐玄宗並沒有認識到平叛的難度,低估了叛軍的實力。但是使他發熱的腦袋清醒了,動員全體軍民就地阻擊叛軍,這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突然之間,增加了叛軍的推進難度。
詔書一下,各地都行動起來了。有了皇帝的詔令,許多州郡的太守、將軍都開始招兵買馬,增強實力。唐朝的國力還在,人員物資都是叛軍的十倍,如果采用先穩固防守,然後反擊的戰略,平叛雖然長一點,但不難擊垮安祿山。
但是楊國忠看不清形勢,認為吃敗仗是封常清無能,當即上奏:“啟奏皇上,為了迅速扭轉不利的局麵,激起軍官抗擊叛軍的激情,中書省建議,撤掉封常清的官職,震懾前線將領,要他們負起責任。”
此議正合唐玄宗的心意,他就是不相信叛軍有多麽厲害。立即說道:“準奏,中書省擬旨,報朕審批。同時下詔,邊令成速到朝廷來匯報前線的戰事。”他現在才真正意識到事件的嚴重程度,自從證實安祿山反叛之後,他對形勢判斷就出現了誤差。一直認為現在是大唐盛世,國強民富,沒有人能撼得動。雖然知道李林甫和楊國忠專權,仍然將朝政事務交給了他們。
安祿山起兵反叛,他一直認為安祿山隻是一個將軍,不會有太大的號召力,雖然以某種蒙騙的方式得逞一時,時間長了,內部盡會發生變化,寄希望於他手下的將軍反叛,拿到他的人頭。但他忘記了唐太宗說的話,晚年放鬆了自己,貪圖享樂,不親自處理政務,以至朝政腐敗,百姓出現了怨懟,才使得安祿山鑽了空子。
現在叛軍的氣焰日盛,唐玄宗仍然沒有看到真正的原因,對平叛副元帥高仙芝十分不滿。榮王李宛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隻是掛名,實際上指揮平叛作戰的最高指揮官是高仙芝。但出征十幾天來,他毫無建樹,不敢對安祿山叛軍攻擊,因此有新的看法,擔心他究竟能不能勝任。唐玄宗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紫辰殿上又一次詔見楊國忠。
楊國忠現在也有些慌了,麵對叛軍的長驅直入,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唐玄宗詔見,他不能不來。猜測唐玄宗的心裏,楊國忠上奏:“啟奏皇上,臣認為高仙芝退守潼關,是消極抵抗。他是害怕安賊,不敢攻擊,作為剿匪的具體指揮者,不敢攻擊,任由叛軍發展,如何能平定叛亂。臣奏請皇上下旨,嚴令高仙芝出擊,收複洛陽。”
這話很對唐玄宗的味口,當即對楊國忠說道:“高仙芝的這個防守的方案不行,讓叛軍占領中原大地,從容布防,建立政權,與我大唐長期對抗,不能容忍。但是,朝廷新敗,軍士的士氣低落,主動出擊勝算不大。朕詔令邊令誠入朝匯報這次戰役的情況,他到了沒有?你再催一下,要他火速進宮,朕等著他呢。”
高力士說道:“啟奏皇上,臣已經派薛道去潼關宣旨了,估計邊令誠很快就要來了。”楊國忠說道:“河南戰場大敗,主要是封常清指揮不力造成的。如此慘敗,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宜擔任官職了。臣奏請皇上立即下詔,撤除他的一切職務。陝郡重地,要派一個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臣推薦苗晉卿兼任陝郡太守。”他這是第三次上奏苗晉卿去陝郡。
唐玄宗也在準備換帥,讓邊令誠入朝匯報,就是要找到換帥的理由。他當即批準了楊國忠的上奏,又拿起了郭子儀的奏折。看後對楊國忠說道:“再給郭子儀下一道旨,催促朔方軍鎮迅速招兵到位,隨時準備出征。”
苗晉卿接到去陝郡的聖旨,知道是楊國忠搞的鬼,但唐玄宗竟然批準了。他百感交集,當即寫了一份奏折,說自己年老力衰,身體有病難以擔當此任,請求告老還鄉。唐玄宗接到苗晉卿的奏折,十分震怒,當即批準他退休。苗晉卿怕楊國忠揪住不放,立即帶著家人,迴到鄉村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