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悲風生蒿草,紅花藏匿隱懷抱。
豈能隨流甘自落,遙望金盤向大道。
今天是張均與崔光遠約好的日子,他一直想施展懷抱,但得不到重視。楊國忠當首席宰相以來,朝廷的風氣越來越壞,唐玄宗一葉障目,隻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他雖然想上奏,但怕惹火燒身,不但不能扳倒楊國忠,反而將自己搞垮了。不敢向唐玄宗上奏,便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李亨的身上,希望在他登基之後,再重整朝綱。
雖然麵對楊國忠的亂搞一氣,十分氣憤,張均卻能忍氣吞聲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一攤子事不出差錯,不讓楊國忠找他的叉子,等待時間流逝,太子順利登基。聽了崔光遠的一席話,覺得事態嚴重。但又擔心崔光遠是受楊國忠指派,故意說動他與太子聯係,然後抓住不放,攻擊太子。派人跟蹤崔光遠,到了這天,見崔光遠果然早早的就和楊暄一起去宏發酒樓了,當即動身前往太子的住宅。
張均來到東宮的門外,守門護衛立即入內上報。李輔國向李亨報告:“啟稟太子殿下,張均請求拜見,已經到了宮門外等候。”
李亨瞟了一眼崔光遠的房間,李輔國說道:“左庶子昨天對我說,他今天不來,去陪楊暄玩樗蒲。”
李亨說道:“快快有請張均,此事不要讓左庶子的人知道。”“是﹗”李輔國到門外迎接。張均進來,立即下拜:“張均拜見太子殿下,殿下千歲、千千歲。”李亨上前一把將他扶起來。攜著張均的手,進入內室。
兩人坐下之後,李亨說道:“到刑部去了以後,今天是第一次來,怎麽樣?還愜意嗎?”
張均說道:“天寶六年的教訓深刻,不敢隨便進東宮,尤其是我原來侍候過殿下一段時間,更怕給殿下帶來麻煩。刑部的事多,郡縣的官員審理的大案,有很多疑點,不審清楚,便下結論。報到刑部來,返迴去讓他們重審,仍然審不清。郡縣官員素質下降,對社稷有影響。”
李亨說道:“父皇越來越重視養生,把精力都放在貴妃娘娘的身上。對朝中的事務不放在心上,交給了首席宰相。楊國忠任首席宰相一年多來,膽大妄為,仗著貴妃娘娘的支持,無法無天,什麽事都敢做。將他的親信派到我身邊,來監督本宮。當年李林甫整我的時候,他就是幹將之一。現在他掌握權柄,我隻有等待。”
張均說道:“楊國忠比李林甫專橫,又沒有李林甫的處事能力,靠張漸等人幕後操縱,玩弄權謀。他一上來就改變了朝廷的法典,將半年完成的選官程序,一天之內完成。選官完全由他一人說了算。這樣下去怎麽得了?”
李亨說道:“這事我也聽說過,事後他的親信煽動那些得了好處的人,向父皇上奏折,歌頌他能幹。父皇不但不處罰他的胡作非為,還聽從鮮於仲通等人的上奏,為他立碑。”
張均說道:“這選官可是朝廷的大事啊,如果這樣下去,朝廷官員都去討好楊國忠。那些不願討好楊國忠,主張正義的骨鯁之臣,都被他排擠出了朝廷。而那些向他阿諛奉承的無能之輩,將充滿廟堂。殿下即使能順利登基,將來也無人可用,要重振朝綱也難啊。”
李亨說道:“現在隻想保住這東宮的位置,這楊國忠比李林甫還壞,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我。加上貴妃娘娘,在父皇身邊吹耳旁風,我是如坐針氈啊。他讓崔光遠來監督本宮,我這個太子實在窩囊。他今天不在,如果在的話,我們還不能在這裏推心置腹,因為隔牆有耳。”
張均說道:“崔光遠是聰明人,他為人也算正直,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也不敢得罪殿下。楊國忠再強,也隻是一個宰相,永遠也做不成皇帝。而殿下就不一樣了,未來皇帝的接班人。加上皇上已經年過七十了,隨時都可能升天,因此他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楊國忠,做不利於殿下的事,遇事會倒向殿下一邊。”
李亨說道:“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人心隔肚皮,如何能知道他是什麽心思?所以平時還是要防範一些,不能輕易相信他。”
張均說道:“幾天前他到刑部去了,與我一席長談。他與楊國忠的確不一樣,不讚成楊國忠的這套做法。反應楊國忠的兒子楊暄,擔任戶部郎中不稱職,還調任禦史中丞,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有誤國之嫌。對楊國忠的一套做法,也極其反感,要我來勸殿下,對楊國忠有所節製。不然的話,朝政風氣壞了,到時候即使殿下想整治,也很難扭轉過來。”
李亨說道:“前年貴妃娘娘向父皇推薦楊國忠兼任朔方節度使,父皇征求我的意見,我提出反對意見,父皇采納了。並要我平時到紫宸殿旁聽大臣上奏朝政事務,臨時讓高力士通知我。可到現在,高力士也沒有來過一次東宮。而且不久,楊國忠就兼任劍南節度使。到那裏去一趟之後,迴來便接替李林甫擔任首席宰相。父皇對貴妃娘娘寵愛無比,在後宮裏,貴妃娘娘提出的要求,不管有沒有道理,他都會同意。楊國忠之所以這樣飛揚跋扈,與她的支持分不開。”
張均說道:“我覺得崔光遠說得有理,這大唐的江山將來一定是殿下的。如果朝廷的風氣壞了,整頓起來很困難。不如現在就約束楊國忠,保護好朝廷的法典,對殿下登基後保持大唐盛世,大有好處。”
“唉﹗”李亨歎氣說道:“難那,父皇迷戀貴妃娘娘,我的身份特殊。主動上奏,很可能惹火燒身。還是穩妥一些好,將來能順利登基,則要你多動些腦筋,重振朝綱。”
張均說道:“謝殿下抬愛,這些年來,皇上隻注意保養身體,放鬆了朝政,平時不上朝,而且已經成了習慣。李林甫專權十幾年,許多有能力的大臣都被他打壓,得不到重用荒廢了。楊國忠變本加厲,亂改朝廷法典,臣認為殿下應該早做準備,聯絡一幫幹練之臣,到時可以給予重任。”
李亨說道:“東宮不能幹政,不能招見朝中的大臣,所以現在急也沒有用。如果你能從中聯絡,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我相信你。”
張均起身向李亨行禮:“謝殿下,隻要殿下需要,臣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我就按殿下的旨意,在外觀察,考查一批能臣。再就是崔光遠,臣做過調查。他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在京城的口碑很好。為官也很正直,與楊國忠及其死黨有差別。對社稷憂心忡忡,主張節製楊國忠,主張將他拉下宰相的位置。所以殿下可以考察一下,如果能為殿下所用,也是一件大好事。”
豈能隨流甘自落,遙望金盤向大道。
今天是張均與崔光遠約好的日子,他一直想施展懷抱,但得不到重視。楊國忠當首席宰相以來,朝廷的風氣越來越壞,唐玄宗一葉障目,隻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他雖然想上奏,但怕惹火燒身,不但不能扳倒楊國忠,反而將自己搞垮了。不敢向唐玄宗上奏,便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李亨的身上,希望在他登基之後,再重整朝綱。
雖然麵對楊國忠的亂搞一氣,十分氣憤,張均卻能忍氣吞聲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一攤子事不出差錯,不讓楊國忠找他的叉子,等待時間流逝,太子順利登基。聽了崔光遠的一席話,覺得事態嚴重。但又擔心崔光遠是受楊國忠指派,故意說動他與太子聯係,然後抓住不放,攻擊太子。派人跟蹤崔光遠,到了這天,見崔光遠果然早早的就和楊暄一起去宏發酒樓了,當即動身前往太子的住宅。
張均來到東宮的門外,守門護衛立即入內上報。李輔國向李亨報告:“啟稟太子殿下,張均請求拜見,已經到了宮門外等候。”
李亨瞟了一眼崔光遠的房間,李輔國說道:“左庶子昨天對我說,他今天不來,去陪楊暄玩樗蒲。”
李亨說道:“快快有請張均,此事不要讓左庶子的人知道。”“是﹗”李輔國到門外迎接。張均進來,立即下拜:“張均拜見太子殿下,殿下千歲、千千歲。”李亨上前一把將他扶起來。攜著張均的手,進入內室。
兩人坐下之後,李亨說道:“到刑部去了以後,今天是第一次來,怎麽樣?還愜意嗎?”
張均說道:“天寶六年的教訓深刻,不敢隨便進東宮,尤其是我原來侍候過殿下一段時間,更怕給殿下帶來麻煩。刑部的事多,郡縣的官員審理的大案,有很多疑點,不審清楚,便下結論。報到刑部來,返迴去讓他們重審,仍然審不清。郡縣官員素質下降,對社稷有影響。”
李亨說道:“父皇越來越重視養生,把精力都放在貴妃娘娘的身上。對朝中的事務不放在心上,交給了首席宰相。楊國忠任首席宰相一年多來,膽大妄為,仗著貴妃娘娘的支持,無法無天,什麽事都敢做。將他的親信派到我身邊,來監督本宮。當年李林甫整我的時候,他就是幹將之一。現在他掌握權柄,我隻有等待。”
張均說道:“楊國忠比李林甫專橫,又沒有李林甫的處事能力,靠張漸等人幕後操縱,玩弄權謀。他一上來就改變了朝廷的法典,將半年完成的選官程序,一天之內完成。選官完全由他一人說了算。這樣下去怎麽得了?”
李亨說道:“這事我也聽說過,事後他的親信煽動那些得了好處的人,向父皇上奏折,歌頌他能幹。父皇不但不處罰他的胡作非為,還聽從鮮於仲通等人的上奏,為他立碑。”
張均說道:“這選官可是朝廷的大事啊,如果這樣下去,朝廷官員都去討好楊國忠。那些不願討好楊國忠,主張正義的骨鯁之臣,都被他排擠出了朝廷。而那些向他阿諛奉承的無能之輩,將充滿廟堂。殿下即使能順利登基,將來也無人可用,要重振朝綱也難啊。”
李亨說道:“現在隻想保住這東宮的位置,這楊國忠比李林甫還壞,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我。加上貴妃娘娘,在父皇身邊吹耳旁風,我是如坐針氈啊。他讓崔光遠來監督本宮,我這個太子實在窩囊。他今天不在,如果在的話,我們還不能在這裏推心置腹,因為隔牆有耳。”
張均說道:“崔光遠是聰明人,他為人也算正直,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也不敢得罪殿下。楊國忠再強,也隻是一個宰相,永遠也做不成皇帝。而殿下就不一樣了,未來皇帝的接班人。加上皇上已經年過七十了,隨時都可能升天,因此他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楊國忠,做不利於殿下的事,遇事會倒向殿下一邊。”
李亨說道:“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人心隔肚皮,如何能知道他是什麽心思?所以平時還是要防範一些,不能輕易相信他。”
張均說道:“幾天前他到刑部去了,與我一席長談。他與楊國忠的確不一樣,不讚成楊國忠的這套做法。反應楊國忠的兒子楊暄,擔任戶部郎中不稱職,還調任禦史中丞,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有誤國之嫌。對楊國忠的一套做法,也極其反感,要我來勸殿下,對楊國忠有所節製。不然的話,朝政風氣壞了,到時候即使殿下想整治,也很難扭轉過來。”
李亨說道:“前年貴妃娘娘向父皇推薦楊國忠兼任朔方節度使,父皇征求我的意見,我提出反對意見,父皇采納了。並要我平時到紫宸殿旁聽大臣上奏朝政事務,臨時讓高力士通知我。可到現在,高力士也沒有來過一次東宮。而且不久,楊國忠就兼任劍南節度使。到那裏去一趟之後,迴來便接替李林甫擔任首席宰相。父皇對貴妃娘娘寵愛無比,在後宮裏,貴妃娘娘提出的要求,不管有沒有道理,他都會同意。楊國忠之所以這樣飛揚跋扈,與她的支持分不開。”
張均說道:“我覺得崔光遠說得有理,這大唐的江山將來一定是殿下的。如果朝廷的風氣壞了,整頓起來很困難。不如現在就約束楊國忠,保護好朝廷的法典,對殿下登基後保持大唐盛世,大有好處。”
“唉﹗”李亨歎氣說道:“難那,父皇迷戀貴妃娘娘,我的身份特殊。主動上奏,很可能惹火燒身。還是穩妥一些好,將來能順利登基,則要你多動些腦筋,重振朝綱。”
張均說道:“謝殿下抬愛,這些年來,皇上隻注意保養身體,放鬆了朝政,平時不上朝,而且已經成了習慣。李林甫專權十幾年,許多有能力的大臣都被他打壓,得不到重用荒廢了。楊國忠變本加厲,亂改朝廷法典,臣認為殿下應該早做準備,聯絡一幫幹練之臣,到時可以給予重任。”
李亨說道:“東宮不能幹政,不能招見朝中的大臣,所以現在急也沒有用。如果你能從中聯絡,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我相信你。”
張均起身向李亨行禮:“謝殿下,隻要殿下需要,臣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我就按殿下的旨意,在外觀察,考查一批能臣。再就是崔光遠,臣做過調查。他雖然和楊國忠打得火熱,但在京城的口碑很好。為官也很正直,與楊國忠及其死黨有差別。對社稷憂心忡忡,主張節製楊國忠,主張將他拉下宰相的位置。所以殿下可以考察一下,如果能為殿下所用,也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