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泉明在酒樓上,聽到張奭狂語之後,內心起了波瀾。心想:‘我堂叔顏真卿就在京城為官,這是很好的門路,當下朝廷用人也著重推薦。雖說內心之中不願做這種不光彩的勾當,但有現成的關係不用,那就成了傻瓜了。’


    他拿著父親顏杲卿的書信,按照信中提供的路線,向顏真卿的住處走去。到了府上,家人很熱情的將顏泉明引到書房,顏真卿正在那裏等候。


    顏真卿正在書房寫字,他中等身材,頭戴逍遙巾,身穿青色官服。五官清秀,丹鳳眼,倒八字眉,鼻直口方,胡須較密,須長五寸。在禦史台當了十年的監察禦史,沒有升遷,內心很不好受,用寫字打發時光。


    他是開元二十二年3的甲科進士,由於不巴結權貴,一直得不到升遷。為官十年也隻是一個正八品的監察禦史4,而且是幾進幾出。


    京城中,八品官是沒有地位的,沒有說話的地方。顏泉明不知道這些情況,還以為叔叔在京城做官,有了靠山了。他進入書房,立即下跪,向顏真卿行晚輩禮:“侄兒拜見叔父,祝叔叔嬸嬸幸福安康。”


    “起來、起來,你父親還好吧,要不是他來信告訴我,我還不知道你來京城參加科考呢。再過兩天就要開考了,有把握嗎?”


    “父親很好,腰板硬著呢,這些年他一直逼著我苦讀,要我學習叔叔,用實力獲得主考官的認可。但也有很多舉子在找門路,找朝中的官員引薦。”


    顏真卿笑著說道:“來到京城,也不願住在我的府上,科考找朝中官員的引薦是時尚,朝廷並不反對。但引薦要有東西,你的詩詞拿來我看看。”


    顏泉明將早已準備好的一首詩遞給了顏真卿。顏真卿認真的品味一番之後說道:“詩的內函不錯,但氣勢不夠磅礴,我要是主考官,隻能給你判上中等,也還可以。我與苗晉卿不熟,推薦的官階又不夠,不好直接向主考官推薦。”


    顏泉明說道:“外麵盛傳,隻要得到李林甫丞相的舉薦,就有九分的把握。”顏真卿這才想起了李林甫曾經對他說過,有事可以請他幫忙。他拍了一下腦袋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寫個貼子,你去找李丞相,讓他幫著引薦一下。”


    得到顏真卿的貼子,顏泉明很高興,真是心想事成,竟然找到了李林甫這個大靠山。出了顏府,他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來,盤算著如何參見這位宰相。


    首席宰相李林甫的府門前,站滿了手持拜貼的舉子,他們焦急的等待著。然而大門緊閉,李林甫始終沒有出來接見他們,也不讓他們進府。


    其實李林甫就在書房內,他雖然已經做了九年宰相,而且獨攬朝政六年,但仍然很注意名聲,不敢公開收取賄賂。


    本來當時科考都很流行老師推薦,各地的舉子到京城投靠一位高官作為自己的引薦人,如果有影響的朝官為他們引薦,入選進士的機會就大多了。樹大招風,對於李林甫這樣權傾朝野的首席宰相,有他的舉薦,就等於成功了九成,所以許多貢生就找門路想方設法得到他的舉薦。這些人不顧一切的向當地的太守和京城裏的官員攀上關係,讓他們推薦,請求李林甫作為舉薦人。


    而李林甫才學不高,分不出文章詩歌的好壞,假裝清高,對投靠的門生不屑一顧。讓這些滿懷希望的舉子苦等,他卻在庭院之中,與小妾調笑。


    李林甫身材高大,十分勻稱,算得上是一位俊男子。頭戴遠遊冠5,身穿紫色官服,五官端正,目光深邃,發須花白,臉上常掛笑容。雖然年過六旬,仍然沉溺於歌妓,姬侍盈房。不上朝便於姬妾一起調笑。


    他對州郡官員的舉薦,不放在眼裏。其實他是有舉薦的,舉薦的人不是高官子弟,就是皇上麵前紅人的子嗣。他用人從來不看文章,隻對主考官說明,誰是必須入選的人選,誰是照顧錄取的人選。


    李岫來到李林甫的身邊,他是李林甫的長子,是宰相府的重量級人物。他一出現,那些姬妾都識趣的離開。他走到李林甫的身邊說道:“父親,外麵的舉子等了一上午了,你應該接見一下。”


    李林甫說道:“讓他們等等。為父在官場上滾打了三十年,文才不高,但很能辦事,由一名低級官員,一步一步的爬升到宰相的位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李岫說道:“我知道,父親開始在宮廷中隻是一個千牛直長6。”李林甫看了李岫一眼說道:“你知道為父怎樣升到現在的位置嗎?靠的是為人機敏,善於察顏觀色和巴結上司,有人緣才能升官。你也老大不小了,要多學習,不能滿足現狀。如果能夠接過我的位置,是最好的了。”


    李岫說道:“我也很想接父親有班,就請父親講講其中的決竅。”李林甫說道:“好吧,我就跟你講講一步步走過來的經曆。開元初,我就升為太子中允7。不久我低三下四的去找舅姑夫的叔叔侍中8乾曜,他幫我升至國子司業。開元十四年遷為禦史中丞9,後又升為吏部侍郎10。我的升遷,與他的引薦有一定關係,但主要是我不斷進取得來的。可以說我的每一步,都是經過艱難的拚搏,擊敗多個對手取得的。”


    他輕笑一聲,樂滋滋的說道:“當上了吏部侍郎,是我新的起點,應該說這個時候,我已經正式步入到李唐高層統治者行列。但再要上升,就很難了。幸虧我在宮中做千牛直長的時間很長,對內宮十分熟悉,知道皇上寵信武惠妃。就通過宦官與武惠妃搭上了關係,使出全身的解數,得到她的重視。我發現武惠妃非常注意朝廷的大事,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十分看重,便對武惠妃說,隻要她在皇上麵前為我講話,我得到重用之後,願意擁護壽王立為太子。這一下擊中了惠妃娘娘的要害,她立時感動得要流眼淚了。從此我們二人結成聯盟,惠妃娘娘在皇上麵前經常為我說話,我則在皇上麵前歌頌壽王。在惠妃娘娘身上下的本錢,很快就有了迴報。我被擢為黃門侍郎,雖然同是四品,但地位不一樣。開元二十二年五月11,被升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2。正式升為丞相。當時的首席宰相張九齡為官清正,事事按照條律辦理,用人上注重品德和才能,不講出身和關係,對皇上的一些過分的享樂行為進行勸阻,開始皇上還能聽得進耳朵,但時間長了以後,覺得作為皇帝,還要受到宰相的節製,不很滿意。我察看到皇帝的心思,便在皇上麵前說張九齡的壞話,使得皇上對張九齡越來越不順眼,總想把他撤了。但張九齡為官清正,事事都講原則,處理事務條理分明,事實清楚,皇上一時找不到撤換他的理由。開元二十五年,因為張九齡曾經舉薦的人周子諒觸犯了皇上,皇上立即將周子諒處死。我就利用這個事件,在皇上麵前攻擊張九齡,皇上平時對張九齡已經不順眼,就以此為借口將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為父被提升為首席宰相。已經六年了,超過了皇上親政以來,所有首席宰相的任職年限,現在應該謹慎。對你的舉薦也要緩一緩,但是你自己應該爭取,如果能博得其他朝廷重臣的推薦是最好的。”


    李岫說道:“父親已經創造了曆史,已經是皇上當政時期,在相位上最長的人,應該心滿意足了。至於我還年輕,好好向父親學習,爭取人緣。”


    李林甫說道:“你也是朝廷的五品官了,應該學著如何向上?為父沒有讀過多少書,學識和才華都不如前幾位宰相,能夠成功,是辦事風格與前幾位宰相完全不同。我能識人,而且極力討好皇上的歡心,不顧一切的滿足皇上的私欲來博取主上的寵信。現在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皇上享樂一下並沒有不當之處。但他的享樂思想越來越重,對自己的節製越來越放鬆。而且對政務開始厭煩,想交給一個可靠的人,為父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岫說道:“父親更應該放心了,”李林甫說道:“這幾年我一直兢兢業業,盡心竭力的為朝廷辦事,而且很合乎皇上的心意。得到皇上的認可,一改以前經常換相的作法,放手讓我主政。但皇上又不大放心,就讓禦使中丞張倚掌管禦使台,監督朝中官員。張倚雖然隻是五品官,然而他在禦使台行使禦使大夫13的職責,可以不通過我,直接向皇上匯報,成了皇帝眼前的紅人。如果他在背後給我一刀,我可受不了啊。聽說他的兒子要參加科考,還有朝中的許多官員的子嗣參加科考,這些人也是要照顧的。門外的那些人,就不用管了,也不能管。”


    顏泉明匆匆趕到李府門前的時候,見到門外到處都是人,一個個伸著脖子,向大門觀望。但大門始終緊閉著。吃午飯的時間早就過了,但這些舉子寧可餓著肚子,也不願離開。


    直到黃昏的時候,總管李凡才打開大門,等候一天的舉子紛紛上前遞交所在州府官員的引薦信和他們新作的文章、詩詞。


    李凡大聲說道:“相爺有令,不接受地方官員、親戚朋友以及老同事、老部下的推薦。相爺說了,他非常感謝你們這樣看得起他,但是,科考要的是公平競爭,憑文章說話,如果他為一部分人引薦,另一部分人就會感到不公,為了公平,他隻好得罪大家了。”


    眾人不願離去,李凡向他們揮手說道:“各位請迴,算是幫我一個忙,要不然我不好向相爺交差。”那些滿懷希望來的舉子,有的感到失望,有的則感到興奮,認為真的可以憑學識公平競爭,搏取功名了,紛紛離開。李凡站在門口,一直等人們散去之後,他才轉身。


    顏泉明一直呆在不起眼的地方,待眾人散去之後,他走到正要關門的李凡麵前說道:“管家請留步,我這裏有顏真卿給丞相的拜貼,麻煩您通報一下。”


    李凡看了顏泉明一眼,顏真卿的名字他聽李林甫說過,覺著耳熟。順手接過貼子說道:“你等著,”轉身進了內屋,顏泉明喜孜孜的站在大門外。


    李凡將顏真卿的拜貼交給李林甫,顏真卿的才華是有目共睹的,他早就想網絡到他的麾下。如果能夠讓其投到他的門下,對他來說,的確是件好事。


    李林甫拿著貼子認真看了一陣,但是看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一句奉承他的話,隻是要他向主考官推薦一下顏泉明,按照他的才氣,秉公而斷。


    李林甫隨手將貼子往桌上一扔說道:“求我說情,還要拉硬屎,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這樣的人不能為我所用。”轉頭對李凡說道:“你去告訴那舉子,就說貼子我已收下了,很讚同顏真卿的意見。”


    顏泉明接到迴話,興高采烈的走了,他的理解與李林甫的原意完全相反。


    這次科考,是朝廷物色後備官員的最大途徑,李林甫著實動了一番腦筋。為了將選進來的人對他有用,特意舉薦吏部侍郎苗晉卿為主考官。


    苗晉卿為官幹練,秉公辦事不詢私情,口碑一直很好。他又老成持重,對上司十分順從,很能領悟上級的心思,很對李林甫的口味。


    在選定主考官的時候,也有人向唐玄宗建議讓駙馬張垍擔任主考官,唐玄宗也有意讓駙馬顯露一下。李林甫深知張垍的為人,他是著名宰相張說的次子,講原則求公正對人嚴格。大詩人李白深得唐玄宗喜愛,唐玄宗讓他擔任翰林院學士,但李白的詩雖然寫得好,但狂放不羈,喜歡酗酒,又不遵守規矩。而且讚美楊玉環,張垍很不滿意。


    作為翰林院的負責人,張垍在唐玄宗麵前,參了一本,列舉了李白的這些壞毛病,認為他不適應在朝廷為官。得到了左仆射裴耀卿支持,唐玄宗已經開始冷落李白了,撤銷他的職務是遲早的事情,對皇上寵愛的人他都敢反對,要硬生生的將他趕出朝廷。這樣的人太可怕了,如果讓張垍主考,李林甫便無法操縱科考結果。因此李林甫極力反對,拉攏一幫親信上書,終於說服了唐玄宗,放棄了由張垍擔任主考。


    李林甫做事從來都是兩套做法,表麵上一套,暗地裏又是一套。對於地方主官舉薦的舉子,他不予理睬,但對朝中要員私下裏的交易,卻是盡量滿足。


    張倚為了兒子能被選中進士,帶著重禮進了宰相府。李林甫早在廳堂等候,見麵就說道:“張大人現在是皇上眼前的紅人,有事說一聲就夠了,何必親自上門?”


    張倚將禮物交給總管李凡,對李林甫行禮說道:“我張倚雖然得到皇上的重視,那也是李大人的提攜,我永遠都是李丞相忠實的部下。”


    他轉過身來對隨行的一名女子說道:“小燕,快過來向李丞相請安。”


    “小燕見過相爺,祝相爺千歲、千千歲。”“哎呀,小燕真逗人喜歡,聲音這樣甜蜜,張大人好福氣呀。”李林甫看著小燕不轉眼。


    “小燕今年十六歲,是我派人專程從揚州買來的,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大人如果喜歡,就留在相府,供大人驅使。”張倚用巴結口吻說道。


    李林甫這才從小燕的身上轉過眼來,喜笑顏開的說道:“怎麽好意思奪張大人所愛呢?”


    張倚說道:“我家那口子管得緊,兩個偏房醋勁十足,還沒進門就鬧得不可開跤,我可不敢動她。”他這是向李林甫表明小燕的清白,李林甫會意,笑著說道:“張大人忍痛割愛,我就收下了,令公子叫什麽呀?”


    “張奭,”“好吧,張大人這樣能幹,公子一定錯不了。”他走進書房,拿出一張寫滿人名的紙箋,提筆就將張奭的名字單獨寫在第一行。


    科考剛剛結束,考試院的人都忙著整理收上來的試卷。李岫來到考試院,走到一個中等身材的官員身邊,此人頭戴進賢冠4,身穿深緋色官服,五官端正,五綹胡須掛在胸前,正在集中精神批閱試卷。


    李岫靠近他的身邊說道:“苗大人聚精會神啊。”那人抬起頭來,認得李岫是李林甫的長子,笑嗬嗬的說道:“為朝廷辦差,苗晉卿不敢有絲毫懈怠,將作少匠大人,不是來監督的吧。”


    李岫將一張紙箋,偷偷的遞給他說道:“丞相很關心科考,特地舉薦了一些人,你看著辦吧。”轉身走了。


    苗晉卿拿著李林甫送來的名單看了又看,沉思了很長時間。找來副主考宋遙到一隱蔽處商議。


    宋遙看過之後說道:“這事難辦得很,科考選士是排沙簡金,為朝廷選拔人才。你要是從社稷的利益出發,秉公辦事,按才能取士,必然會得罪宰相。如果按宰相的意見辦理就不能秉公辦事。如果得罪了宰相,立馬就要下課,如果不秉公辦事,便打擊了天下讀書人的積極性,給社稷帶來隱患。”


    苗晉卿說道:“你知道這第一名是誰嗎?乃是皇上麵前紅人,負責考察官員的禦史中丞張倚的兒子。下麵的這些人名,也都是朝廷中有地位、有影響的官員的子嗣或親戚,一個都得罪不得。”


    “你可想好了,要是皇上知道我們舞弊,怪罪下來,那是要下大獄的。”宋遙嚴肅的說道。


    苗晉卿說道:“事情是難辦呀,但現在的朝廷由李林甫一人把持,我們不按他的意見辦,宰相追究下來,禦史中丞向皇上報告,他們就會羅織罪名。我們雖然是秉公辦事,但到了皇上那裏,就成了玩忽職守,皇上知道的是另一種情況。”


    宋遙說道:“我們不能向皇上上奏折嗎?”


    苗晉卿說道“你就是向皇上上奏折,皇上也隻能讓禦史台和刑部調查。你看這名單上的人名,不但有禦史台首席長官的兒子,還有各個要害部門有人,刑部官員的子嗣就有五人之多,他們來調查,一定會按照相爺的意見辦。到時候黑白顛倒,我們秉公辦理,成了貪贓枉法。得罪人太多,你我的飯碗就要掉了。”


    宋遙說道:“事情真的難辦哪,皇上很少上朝,要做到公正,不容易了。”苗晉卿和宋遙拈著李林甫的信箋,兩人犯難,不知如何辦才好?


    注1:翼善冠是唐朝皇帝戴的帽子,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注2:反綰髻是唐朝流行的一種婦女的發型,將頭發反綰於頂,不使蓬鬆垂,便於輕捷姿態的活動。


    注3:唐朝年號,公元734年。


    注4:唐朝官名,禦史台辦案的官員。


    注5:古代的一種官帽,諸侯王常戴。


    注6:宮廷侍衛,正七品上


    注7:唐朝官名,正五品下


    注8:唐朝官名,門下省主官,正三品,宰相之一。


    注9:唐朝官名,正五品上,禦使台次官,職責是考察朝中官員,


    注10:唐朝官名,正四品上,吏部次官。


    注11:唐玄宗年號,即公元735年。


    注12:唐朝官名,正三品,宰相之一兼禮部主官。


    注13:唐朝官名,從三品,禦使台主官。


    注14:進賢冠是古時朝見皇帝的一種禮帽。原為儒者所戴,唐時百官皆戴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風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當並收藏盛世風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