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艘紅白色相間的大船出現在長江口時,崇明三島上許多人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過去。和上次“沈陽號”抵達東灘碼頭一樣,這艘船的出現似乎預示著政府又有一項大的行動即將展開。


    “這是什麽船?”陳斌和大飛站在碼頭上,望著遠處漸漸靠近的巨船,難掩內心的激動。


    “雪龍號”,張可達的目光也落在那艘船上。


    “這是咱們國家的極地科考船,那天培訓的時候我就在猜測咱們坐什麽船過去,結果沒想到真給趙康說對了。”張可達笑著給兩位即將同行的同伴科普起這艘船的信息。


    “雪龍號”全稱是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它是華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華國目前還沒有自主建造的科考破冰船,雪龍號是1993年由烏克蘭赫爾鬆船廠建造,屬於維他斯?白令級的破冰船。


    它是華國目前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華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能以1.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


    張可達原本以為隻要派條大些的輪船出行就可以了,或者和去米國時一樣,出動一艘軍艦。但是經過培訓以及趙康的知識普及之後,讓他對這次的北冰洋以及埃及之行有了新的認識。


    特別是北冰洋的航線上,大多數船隻都怕撞冰,而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而且海麵上還分布著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有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


    北冰洋的大部分島嶼上遍布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的地方達到數百米。張可達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末日種子庫就位於這種永凍土帶的底下,當初建造它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是看中這種地形環境,所以才將建造的位置選在這裏。


    “雪龍號”先後由國家海洋局投入巨資改造數次,2007年3月,它在淞滬市浦西碼頭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後一次升級改造。經過改造,“雪龍號”的通訊導航設備全部更新,摒棄了原有的指南針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徑指引航行。改造後的“雪龍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寬帶全球區域網絡”係統的科考船,此外,經過改造的“雪龍號”還安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艙自動化控製係統,可以實現無人值班,船舶的主機、副機、鍋爐及相關輔助設備全部可以在駕駛室內進行控製。


    “這次出行政府是下了大本錢的,”張可達感慨道,“從船廠中調出‘雪龍號’不說,還專門為此行湊出了一支隊伍。這要是在挪威和埃及無功而返,我可就是罪人了。”


    “有信心嗎?張哥?”大飛問道。


    “政府對我的研究報告十分重視,因為自外星文字公開之後,有點實力的國家都在對它們進行研究,而且誰都想第一個知道這些文字所隱藏的奧秘。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暫時隻能翻譯出其中所代表的時間和地點,但是就目前來說,已經足夠了。你問我有沒有信心,我當然有信心,因為我知道我對這些文字的研究是走在別人前麵的,政府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和我一樣都開始爭分奪秒。國家機器一旦開始轉動起來,結果你也看到了,這麽大個家夥都給整了出來。”


    “雪龍號”確實大,它全長167米,寬22.6米,吃水9米,滿載排水量2萬多噸。而且全船共七層,可乘載人員130人,載重量在萬噸之上。


    船上有直升機機庫和停機坪,還配備了直升機以及黃河艇等載具。這艘船先後多次前往北極和南極科考,最近的一次出行計劃是定在2012年8月從淞滬市出發,準備去往北極研究“冰塊加速變化機理”以及“海洋生態係統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不過因為災難爆發的緣故,“雪龍號”隻得一直停留在淞滬市的港口中。


    政府這次拚湊出一隊人非常不易,正如張可達說的那樣,高層非常重視,因為災難的爆發讓所有剩下的國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大家或許“體質”不同,但是起點終於迴歸一致。


    最先發現外星文明的秘密以及攻克病毒的國家無疑會成為今後的領頭羊,所以張可達破解出來的信息雖然很少,但是它的份量卻足夠重。


    “你們倆都跟老婆交代好了吧?”望著即將靠港的科考破冰船,張可達突然問道。


    陳斌點了點頭,大飛則苦著個臉,“彩玲聽說我要去那麽遠的地方很是擔心,我怎麽哄她都是眼淚汪汪的。”


    “最後你咋勸好的?”張可達有些好奇道。


    “陳婷幫我勸的。”


    “還是她有辦法,”張可達點了點頭。


    “張教授,”一名尉官模樣的人帶著一隊士兵過來,他朝張可達敬了個禮,“我是少尉徐藝航,這次由我奉命護送你們前往斯匹次卑爾根島和埃及。”


    “徐少尉你好,”張可達趕緊和他握手道,“有勞你們了。”


    陳斌也跟徐藝航握了握,他打量了下這名少尉帶過來的人,他們人數大概在三十人左右,按編製算應該是三個班。


    這次出行的人員除了士兵和張可達等人外,還有超過五十人的船務團隊以及三名經驗豐富的科考專家。這麽多人是在幾天時間內被動員起來的,他們雖然不認識張可達,但是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參與的是一個意義非凡的行動。


    徐藝航的這支隊伍原本是作為攻略長興島的尖兵,但是政府在研究過張可達的申請之後果斷地將他們調了過來。誰也不知道破譯出來的信息中那些坐標和時間代表著什麽,但那就是方向,所以政府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去支持張可達。


    先前在海麵上的時候,張可達就覺得“雪龍號”像一座山,等船靠岸之後,張可達來到船邊的舷梯上,他才終於得以近距離地一睹這艘巨船的真容。


    這艘一萬五千噸的巨獸給人的感覺十分震撼,它的船身漆著耀眼的紅色,而船體上的建築則用的是和冰雪一樣的純白。高大的橋樓矗立在船身的前半部分,在橋樓當中,各種艙室一應俱全。張可達和陳斌等人進到裏麵,發現橋樓裏除了一人或兩人一間的生活艙之外,還有遊泳池、圖書館、健身房、室內籃球場、卡拉ok、洗衣房、手術室等晚上的醫療設施和生活娛樂設施。


    “太吊了吧!”陳斌和大飛算是大開了眼界,兩人以前隻聽說過豪華遊輪上會有這些設施,沒想到居然科考船上也會有。


    “各位請在標有自己名字的生活艙中安放好隨身物品,十分鍾之後所有人去會議室集合。”


    聽到走廊牆壁上的喇叭傳出的聲音,張可達等人趕緊找到自己的生活艙,將東西整理一番。他帶的東西都不多,因為在出發之前的培訓中他們就接到了通知,許多東西這艘船上都已經準備好了。陳斌和大飛就不一樣,他倆在出發前雖然也參加了培訓,可是阿彩和陳彩玲不放心,給他們的行李中塞了不少禦寒的衣物,生怕兩人在極地受苦。


    在會議室裏等待大家的是一場為出發前準備的講座,講座的內容便是“雪龍號”上的規矩。


    主持講座的人是三名經驗豐富的隨船專家之一夏雲立,他已經提前等在了會議室裏。等人差不多到齊了,他才開始這場講座的內容。


    “各位基本都是第一次登上‘雪龍號’,可能隻知道它是一艘極地科考船,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科考船和別的船隻有什麽區別,那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它們的區別就在於船隻的作用和功能,還有其攜帶的設備等等。”


    “先說說船上的規矩。這艘船我可是把它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此前我和它一起同行了十幾年,我們一起去過南極洲,也去過北極。因為是做科研工作,而且研究地對象又是那些未被開發過的地方,所以我們也會嚴格遵守相應地一些守則。比如環保守則,登船之後,我們的垃圾要實行分類管理,不能將垃圾傾倒進海裏。還有安全守則,在居住艙外不允許穿拖鞋,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在船上的任何地方也盡量不要穿,因為容易受傷。”


    “接下來最重要的還有兩點:一是船上嚴禁吸煙,我們的‘雪龍號’攜帶了直升機,並且還攜帶了航空汽油,一旦因為吸煙而引發火情,在大海上這將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二是大家要節約用水,道理就不用我多說了。”


    會議室裏大家開始小聲的議論起來,在座的人除了張可達和陳斌他們,還有來自長興島的士兵以及船務組的成員。這些人當中沒有誰是“雪龍號”上的老船員,所以麵對夏雲立的這些“規矩”之後都覺得有些新鮮。


    整艘船上熟悉“雪龍號”的就隻有夏雲立,因為他此前就是這艘船上的科考人員,其他兩名隨船專家擅長的領域都不是極地科考,但他們卻是政府當前能派得出來的最專業的人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行屍腐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茶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茶叔並收藏行屍腐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