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石已經不是小數目了,按照當時洛陽的糧價來算的話,八百石糧食兌換成錢,差不多在二十萬錢左右。
但對於董宣來說,八百石還是太少了。
這次的募捐,他心裏的底線是一萬五千石,王肅若是隻捐八百石,這個底就算是沒打好。
董宣笑了笑,向王肅拱手說道:“首先,我要多謝王先生慷慨解囊。
然後,我要說的是,當今和朝廷對王先生都不薄啊,王莽乃篡漢之賊,與當今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以王先生和王莽的關係,陛下能不追究王先生的從前,這是多大的氣度,多大的心胸,這次當今遇到為難之事,王先生隻……”王肅也不是傻子,自然能聽出董宣的話外之音。
他把心一橫,正色說道:“一千兩百石!董縣令,陛下對草民,恩同再造,草民這次,願為陛下捐獻一千兩百石糧食!”
董宣聞言動容,一臉的感激之情,站起身形,深施一禮,說道:“王先生能如此慷慨,請受在下一拜!”
“使不得、使不得!”
王肅連忙起身,連連擺手,急聲說道:“董縣令這不是折煞草民嗎?”
董宣正色說道:“這次募捐,既是在為當今解難,亦可讓當今分辨忠奸!”
聽聞這話,王肅吸了口氣,呆呆地看著董宣。
董宣繼續說道:“很多人,都口口聲聲說忠於陛下,忠於漢室,但真到需要用到他的時候,卻推三阻四,退縮不前,王先生肯慷慨解囊,做得很好,也可讓陛下清清楚楚地看到,王先生對陛下、對朝廷的忠誠,以後,王先生在洛陽,再不用縮手縮腳,可放心大膽的經營自家的店鋪。
隻要王先生行得端、做得正,又有陛下做靠山,還用怕誰呢?”
他這話說得王肅心潮澎湃,思緒急轉,迅速做出了決定,他一字一頓地說道:“草民對陛下之仲忠誠,天地可鑒,董縣令,草民願為陛下捐贈一千五百石糧食!”
一千五百石糧食,差不多是四十萬錢。
王肅肯捐出這麽多糧食,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拿出了血本。
董宣很有策略,前麵的對話,是軟性的威逼,後麵的對話,則是實打實的利誘,硬是在王肅身上,壓榨出一千五百石糧食。
他再次向王肅拱手深施一禮,含笑說道:“王先生高瞻遠矚,令人敬佩啊!很多人都隻能看到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王先生卻能看得很遠,可以看到前方的平坦大道。”
王肅向董宣拱手,說道:“董縣令過獎了!陛下有難處,朝廷有困難,草民甘願傾囊相贈!”
董宣拜訪王肅,算是開了一個好頭,王肅一下子捐出了一千五百石糧食,這麽多的糧食,足夠養活百十戶人家好幾年的。
連日來,董宣逐門逐戶的拜訪洛陽大商賈,因為王肅底子打的好,各商賈也都聽說了此事,所以在捐贈的時候都下了血本。
隻短短幾天的時間,董宣已經拉到的募捐,多達上萬石糧食。
商賈們慷慨解囊,朝中的大臣們,也有派出家仆,帶上糧食,運送到洛陽縣府,進行捐獻。
商賈們不敢得罪朝廷,大臣們更是要向天子表忠心,眼下這個機會,他們又怎能毫無表示呢?
這天,劉秀找來花非煙,問道:“花費,最近,由董縣令主導的募捐情況如何?”
花非煙一笑,對劉秀說道:“董縣令很有能力,也很會辦事,據非煙所知,董縣令收到的糧食,已有一萬兩千多石。”
劉秀放下手中的奏疏,抬起頭來,又驚又喜地說道:“哦?
這才過了幾天,竟然收到了這麽多的糧食!”
說著話,劉秀站起身形,連連點頭,感歎道:“少平(董宣字少平)的確是個會做事的人啊!”
稍頓,他笑問道:“非煙講一講,他是怎麽做的?”
花非煙著重講了董宣去拜會王肅的事。
她說道:“當年,王肅靠王莽的照拂起家,陛下定都洛陽之後,倒也沒難為他……”劉秀聽得認真,邊聽邊點頭。
他沒有難為王肅,主要因為他連王肅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
王莽在位十五年,在此期間,因王莽而興起的家族不知有多少,改朝換代之後,這些家族能全部懲治嗎?
不可能!這麽做的話,得天下大亂!再者說,很多在王莽那裏受益的人,後來又都轉投到漢室,成為光複漢室堅定不移的支持者,所以劉秀稱帝以來,並沒有去翻舊賬,查處那些與王莽有關聯的人。
花非煙繼續說道:“董縣令很巧妙的借用這一點,對王肅威逼利誘,最終,讓王肅心甘情願的捐贈一千五百石糧食!”
劉秀愣了愣,驚詫道:“一千五百石糧食?
王肅捐出這麽多,沒有傾家蕩產嗎?”
花非煙笑了笑,低聲說道:“非煙不知王肅能不能算得上洛陽首富,但他至少能排進前三甲。
一千五百石糧食對他而言,雖不是個小數目,但還遠沒到能讓他傾家蕩產的地步!”
劉秀哦了一聲,喃喃說道:“如此來說,這個王肅的家底,還是真夠雄厚的,少平先去找他,這一步走得很巧妙!”
花非煙說道:“陛下所言極是!也正因為王肅開了個好頭,董縣令在接下來的募捐中,進展得很順利,不少商賈都是忍痛割愛,捐出大量的糧食!”
見劉秀樂嗬嗬地點頭,花非煙又補充道:“大臣們也都有捐糧,其中捐獻最多的是大司馬。”
劉秀感歎道:“軍中將士,皆為子顏的弟兄,隻要條件允許,他就不會讓軍中的弟兄們餓肚子。”
說著話,他向花非煙一揮手,笑道:“非煙,走,陪我去縣府看看。”
董宣做事得力,讓劉秀很是興奮,照眼下的趨勢,洛陽縣府沒準能湊出來兩萬石糧食。
如果隻洛陽一地就解決了兩萬石,那麽司隸的其它郡縣解決十八萬石,應該也不是什麽難事了。
這個糧草問題,壓在劉秀身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了,自他稱帝以來,糧草不足就是洛陽朝廷所麵對的最大的問題之一。
尤其是最近這兩年,朝廷持續西征,糧食越發緊張,現在連應急用的儲備糧都用上了,可還是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
這次的募捐,總算是讓劉秀看到了一絲曙光,隻要能堅持到隴地戰事結束,朝廷在糧食問題上,就可以大大的喘口氣了。
劉秀換上便裝,帶著花非煙、洛幽、龍淵、虛英等人,去往縣府。
現在洛陽縣府很是熱鬧,大門外熙熙攘攘,雲集著許許多多的百姓,大大小小的車輛,都快把縣府門前寬敞的街道堵塞。
這些百姓,其中既有大臣家仆、商賈富戶的家仆,也有普通百姓,人們來縣府的目的一致,就是帶著糧食前來捐獻的。
董宣並沒有號召普通百姓捐獻,但架不住許多百姓自發前來,最後董宣在縣府門外設立一個捐獻點,有專人負責收糧和記錄。
劉秀等人到時,看到的就是這麽一幕火爆的場麵。
花非煙小聲感歎道:“陛下和朝廷在百姓當中的威望高,真到了危難之時,百姓們也都願意站在朝廷這一邊,與朝廷同甘苦,共進退啊!”
“是啊!”
劉秀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過了片刻,他目光黯淡地說道:“這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天下初定,百姓的生活還很艱難,這個時候,還讓百姓們捐出這麽多的口糧,是我做得不好啊!”
“陛下……”花非煙緊張地看著劉秀。
劉秀擺擺手,又搖了搖頭,他出身於底層,很清楚底層百姓的生活有多艱辛,正是這樣,見到這番景象,他既受感動,也深感自責。
他話鋒一轉,問道:“非煙,最近公孫述的細作沒有在洛陽鬧事?”
花非煙正色說道:“自打阮修死後,細作們在洛陽都收斂了許多,大多都龜縮起來,不敢露頭,不敢做事,可如此一來,再想查到細作的蛛絲馬跡,就變得越發困難了。”
“嗯!”
確實是這樣!劉秀心有所感地點下頭。
他正琢磨著,感覺有人在旁拉他的衣角,他轉頭一瞧,原來是洛幽。
洛幽盯著前方的人群,喃喃說道:“陛下,那個人我看著好像有點眼熟。”
劉秀一怔,順著洛幽的視線看過去,前方的人太多,也分辨不出誰是誰。
他問道:“小幽,你說的人是?”
“那個穿著青衣,披著頭發的人!”
劉秀按照洛幽的描述尋找,果然在人群裏看到一位青年。
此人二十出頭,身穿青色的短褐,下麵的褲子看不到,頭上既沒有頂冠,沒有紮頭巾,頭發完全是散落下來的。
這裏要說明一下,在漢代,披頭散發也是眾多發式潮流中的一種,學名叫披發式,崇尚原始和自然的人,通常會采用這種發式,不算是背經叛道,旁人見了,也不會表現出驚訝。
劉秀打量那名青年一會,而後問道:“小幽,你認識此人?”
洛幽小聲說道:“他……好像是畫舫中的小廝。”
劉秀和花非煙等人都皺起眉頭。
洛幽以前待過的那艘畫舫,可是公孫述的據點之一,畫舫上的人,也全都是公孫述派出的細作。
如果這名披發青年真是畫舫上的小廝,那麽,他必是公孫述細作無疑。
可是公孫述的細作又為什麽來到縣府這裏呢?
難道是為了破壞和搗亂?
可這也不太現實啊,這不存心來找死,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嗎?
劉秀沉吟片刻,向身旁的虛英、虛庭、虛飛揚了下頭。
三人會意,向劉秀欠了欠身,然後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擠進人群中,向那名披頭青年靠近。
他們並沒有馬上發難,而是躲在人群裏,偷偷盯著青年的一舉一動。
披發青年很老實,站在人群中,認認真真的排隊,由始至終都沒有異樣的表現。
暗中觀察的虛英、虛庭、虛飛相互對視一眼,心裏暗暗嘀咕,該不會是洛幽記錯了吧?
洛幽在畫舫時,那都是幾年前的事了,再者說,她也沒待幾天,記錯了人也很有可能。
他們正琢磨著,掄到披發青年登記。
披發青年將半袋的豆子放到桌案上,說道:“小人秦山,這是小人捐的豆子。”
一旁有縣府的人拿起袋子,打開,看了看裏麵的豆子,而後放到秤盤上稱重,另有縣府的人在竹簡上記錄秦山的名字,而後問道:“秦兄弟,你住在哪裏?”
“小人不是洛陽人,來自南陽舞陰,現在在朋來客棧打雜。”
縣府的人一一記錄下來,喃喃嘀咕道:“秦山,南陽舞陰人,現,在朋來客棧做小廝。”
說著話,他迴頭問道:“稱完重了嗎?”
“二十斤。”
“好!”
縣府的人繼續記錄,寫上,豆,二十斤。
但對於董宣來說,八百石還是太少了。
這次的募捐,他心裏的底線是一萬五千石,王肅若是隻捐八百石,這個底就算是沒打好。
董宣笑了笑,向王肅拱手說道:“首先,我要多謝王先生慷慨解囊。
然後,我要說的是,當今和朝廷對王先生都不薄啊,王莽乃篡漢之賊,與當今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以王先生和王莽的關係,陛下能不追究王先生的從前,這是多大的氣度,多大的心胸,這次當今遇到為難之事,王先生隻……”王肅也不是傻子,自然能聽出董宣的話外之音。
他把心一橫,正色說道:“一千兩百石!董縣令,陛下對草民,恩同再造,草民這次,願為陛下捐獻一千兩百石糧食!”
董宣聞言動容,一臉的感激之情,站起身形,深施一禮,說道:“王先生能如此慷慨,請受在下一拜!”
“使不得、使不得!”
王肅連忙起身,連連擺手,急聲說道:“董縣令這不是折煞草民嗎?”
董宣正色說道:“這次募捐,既是在為當今解難,亦可讓當今分辨忠奸!”
聽聞這話,王肅吸了口氣,呆呆地看著董宣。
董宣繼續說道:“很多人,都口口聲聲說忠於陛下,忠於漢室,但真到需要用到他的時候,卻推三阻四,退縮不前,王先生肯慷慨解囊,做得很好,也可讓陛下清清楚楚地看到,王先生對陛下、對朝廷的忠誠,以後,王先生在洛陽,再不用縮手縮腳,可放心大膽的經營自家的店鋪。
隻要王先生行得端、做得正,又有陛下做靠山,還用怕誰呢?”
他這話說得王肅心潮澎湃,思緒急轉,迅速做出了決定,他一字一頓地說道:“草民對陛下之仲忠誠,天地可鑒,董縣令,草民願為陛下捐贈一千五百石糧食!”
一千五百石糧食,差不多是四十萬錢。
王肅肯捐出這麽多糧食,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拿出了血本。
董宣很有策略,前麵的對話,是軟性的威逼,後麵的對話,則是實打實的利誘,硬是在王肅身上,壓榨出一千五百石糧食。
他再次向王肅拱手深施一禮,含笑說道:“王先生高瞻遠矚,令人敬佩啊!很多人都隻能看到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王先生卻能看得很遠,可以看到前方的平坦大道。”
王肅向董宣拱手,說道:“董縣令過獎了!陛下有難處,朝廷有困難,草民甘願傾囊相贈!”
董宣拜訪王肅,算是開了一個好頭,王肅一下子捐出了一千五百石糧食,這麽多的糧食,足夠養活百十戶人家好幾年的。
連日來,董宣逐門逐戶的拜訪洛陽大商賈,因為王肅底子打的好,各商賈也都聽說了此事,所以在捐贈的時候都下了血本。
隻短短幾天的時間,董宣已經拉到的募捐,多達上萬石糧食。
商賈們慷慨解囊,朝中的大臣們,也有派出家仆,帶上糧食,運送到洛陽縣府,進行捐獻。
商賈們不敢得罪朝廷,大臣們更是要向天子表忠心,眼下這個機會,他們又怎能毫無表示呢?
這天,劉秀找來花非煙,問道:“花費,最近,由董縣令主導的募捐情況如何?”
花非煙一笑,對劉秀說道:“董縣令很有能力,也很會辦事,據非煙所知,董縣令收到的糧食,已有一萬兩千多石。”
劉秀放下手中的奏疏,抬起頭來,又驚又喜地說道:“哦?
這才過了幾天,竟然收到了這麽多的糧食!”
說著話,劉秀站起身形,連連點頭,感歎道:“少平(董宣字少平)的確是個會做事的人啊!”
稍頓,他笑問道:“非煙講一講,他是怎麽做的?”
花非煙著重講了董宣去拜會王肅的事。
她說道:“當年,王肅靠王莽的照拂起家,陛下定都洛陽之後,倒也沒難為他……”劉秀聽得認真,邊聽邊點頭。
他沒有難為王肅,主要因為他連王肅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
王莽在位十五年,在此期間,因王莽而興起的家族不知有多少,改朝換代之後,這些家族能全部懲治嗎?
不可能!這麽做的話,得天下大亂!再者說,很多在王莽那裏受益的人,後來又都轉投到漢室,成為光複漢室堅定不移的支持者,所以劉秀稱帝以來,並沒有去翻舊賬,查處那些與王莽有關聯的人。
花非煙繼續說道:“董縣令很巧妙的借用這一點,對王肅威逼利誘,最終,讓王肅心甘情願的捐贈一千五百石糧食!”
劉秀愣了愣,驚詫道:“一千五百石糧食?
王肅捐出這麽多,沒有傾家蕩產嗎?”
花非煙笑了笑,低聲說道:“非煙不知王肅能不能算得上洛陽首富,但他至少能排進前三甲。
一千五百石糧食對他而言,雖不是個小數目,但還遠沒到能讓他傾家蕩產的地步!”
劉秀哦了一聲,喃喃說道:“如此來說,這個王肅的家底,還是真夠雄厚的,少平先去找他,這一步走得很巧妙!”
花非煙說道:“陛下所言極是!也正因為王肅開了個好頭,董縣令在接下來的募捐中,進展得很順利,不少商賈都是忍痛割愛,捐出大量的糧食!”
見劉秀樂嗬嗬地點頭,花非煙又補充道:“大臣們也都有捐糧,其中捐獻最多的是大司馬。”
劉秀感歎道:“軍中將士,皆為子顏的弟兄,隻要條件允許,他就不會讓軍中的弟兄們餓肚子。”
說著話,他向花非煙一揮手,笑道:“非煙,走,陪我去縣府看看。”
董宣做事得力,讓劉秀很是興奮,照眼下的趨勢,洛陽縣府沒準能湊出來兩萬石糧食。
如果隻洛陽一地就解決了兩萬石,那麽司隸的其它郡縣解決十八萬石,應該也不是什麽難事了。
這個糧草問題,壓在劉秀身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了,自他稱帝以來,糧草不足就是洛陽朝廷所麵對的最大的問題之一。
尤其是最近這兩年,朝廷持續西征,糧食越發緊張,現在連應急用的儲備糧都用上了,可還是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
這次的募捐,總算是讓劉秀看到了一絲曙光,隻要能堅持到隴地戰事結束,朝廷在糧食問題上,就可以大大的喘口氣了。
劉秀換上便裝,帶著花非煙、洛幽、龍淵、虛英等人,去往縣府。
現在洛陽縣府很是熱鬧,大門外熙熙攘攘,雲集著許許多多的百姓,大大小小的車輛,都快把縣府門前寬敞的街道堵塞。
這些百姓,其中既有大臣家仆、商賈富戶的家仆,也有普通百姓,人們來縣府的目的一致,就是帶著糧食前來捐獻的。
董宣並沒有號召普通百姓捐獻,但架不住許多百姓自發前來,最後董宣在縣府門外設立一個捐獻點,有專人負責收糧和記錄。
劉秀等人到時,看到的就是這麽一幕火爆的場麵。
花非煙小聲感歎道:“陛下和朝廷在百姓當中的威望高,真到了危難之時,百姓們也都願意站在朝廷這一邊,與朝廷同甘苦,共進退啊!”
“是啊!”
劉秀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
過了片刻,他目光黯淡地說道:“這是因為我沒有做好!天下初定,百姓的生活還很艱難,這個時候,還讓百姓們捐出這麽多的口糧,是我做得不好啊!”
“陛下……”花非煙緊張地看著劉秀。
劉秀擺擺手,又搖了搖頭,他出身於底層,很清楚底層百姓的生活有多艱辛,正是這樣,見到這番景象,他既受感動,也深感自責。
他話鋒一轉,問道:“非煙,最近公孫述的細作沒有在洛陽鬧事?”
花非煙正色說道:“自打阮修死後,細作們在洛陽都收斂了許多,大多都龜縮起來,不敢露頭,不敢做事,可如此一來,再想查到細作的蛛絲馬跡,就變得越發困難了。”
“嗯!”
確實是這樣!劉秀心有所感地點下頭。
他正琢磨著,感覺有人在旁拉他的衣角,他轉頭一瞧,原來是洛幽。
洛幽盯著前方的人群,喃喃說道:“陛下,那個人我看著好像有點眼熟。”
劉秀一怔,順著洛幽的視線看過去,前方的人太多,也分辨不出誰是誰。
他問道:“小幽,你說的人是?”
“那個穿著青衣,披著頭發的人!”
劉秀按照洛幽的描述尋找,果然在人群裏看到一位青年。
此人二十出頭,身穿青色的短褐,下麵的褲子看不到,頭上既沒有頂冠,沒有紮頭巾,頭發完全是散落下來的。
這裏要說明一下,在漢代,披頭散發也是眾多發式潮流中的一種,學名叫披發式,崇尚原始和自然的人,通常會采用這種發式,不算是背經叛道,旁人見了,也不會表現出驚訝。
劉秀打量那名青年一會,而後問道:“小幽,你認識此人?”
洛幽小聲說道:“他……好像是畫舫中的小廝。”
劉秀和花非煙等人都皺起眉頭。
洛幽以前待過的那艘畫舫,可是公孫述的據點之一,畫舫上的人,也全都是公孫述派出的細作。
如果這名披發青年真是畫舫上的小廝,那麽,他必是公孫述細作無疑。
可是公孫述的細作又為什麽來到縣府這裏呢?
難道是為了破壞和搗亂?
可這也不太現實啊,這不存心來找死,在太歲頭上動土的嗎?
劉秀沉吟片刻,向身旁的虛英、虛庭、虛飛揚了下頭。
三人會意,向劉秀欠了欠身,然後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擠進人群中,向那名披頭青年靠近。
他們並沒有馬上發難,而是躲在人群裏,偷偷盯著青年的一舉一動。
披發青年很老實,站在人群中,認認真真的排隊,由始至終都沒有異樣的表現。
暗中觀察的虛英、虛庭、虛飛相互對視一眼,心裏暗暗嘀咕,該不會是洛幽記錯了吧?
洛幽在畫舫時,那都是幾年前的事了,再者說,她也沒待幾天,記錯了人也很有可能。
他們正琢磨著,掄到披發青年登記。
披發青年將半袋的豆子放到桌案上,說道:“小人秦山,這是小人捐的豆子。”
一旁有縣府的人拿起袋子,打開,看了看裏麵的豆子,而後放到秤盤上稱重,另有縣府的人在竹簡上記錄秦山的名字,而後問道:“秦兄弟,你住在哪裏?”
“小人不是洛陽人,來自南陽舞陰,現在在朋來客棧打雜。”
縣府的人一一記錄下來,喃喃嘀咕道:“秦山,南陽舞陰人,現,在朋來客棧做小廝。”
說著話,他迴頭問道:“稱完重了嗎?”
“二十斤。”
“好!”
縣府的人繼續記錄,寫上,豆,二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