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儼然就是蜂窩洞的構造。
老左也忍不住驚歎道:“沒想到在這兒還能看到這樣的洞壁。”
“說不定這裏和仙人就是相通的。”我一邊說著,一邊湊到了石壁前麵。
實話,當初我說這些的時候,真的就是隨口一說,沒什麽特別的意思,可沒想到這句話就像是一道預言一樣,幾乎說出了這次地底之旅的結局。
隻不過這個地方並非和仙人墓相連,它將通往一個更為匪夷所思的地方。
不過當時的我們還不會意識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我先是用鬼眼看了看蜂窩洞裏的情況,心裏有點計較了,才迴頭問李淮山:“怎麽走?”
李淮山攤了攤手:“愛莫能助。”
既然這樣,那大家就隻能跟著我走了。
我讓老左到隊伍末尾殿後,隨後就手腳並用地攀上石壁,鑽進了靠近石壁正中央的一個洞口。
這個洞隻有一米多的寬度,一次隻能容一人穿行,洞內連著一條陡坡下斜的隧道,過了這條隧道,就是一條高度隻有一米八左右的筆直溶洞。
其實大部分洞口裏的情形都相差無比,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洞口,是因為我在鬼眼的視野中看到了一個尖銳的牆角,那麵牆是用方石磚均勻地碼砌起來的,一看就是人工造物。
在筆直延伸的溶洞深處,有一個開在洞壁上的圓口,牆角就出現在那裏麵,但由於那裏已經是鬼眼的視覺極限,我也無法看清那個圓洞中還有什麽東西。
一直到下了陡坡,我才看清楚,在那個洞裏有一間四四方方的石房,房子沒有門,能看到裏麵還散落著一大片鬆鬆散散的草木灰。
不久前,曾有人在那間房子裏生過火。
終於找到約達他們留下的痕跡了。
我心中一喜,立即加快了腳步。
溶洞裏的鍾乳石長得很密集,我們花了一點功夫才抵達石房,在這座房子的西北方向和正南方向,各有一個蜂窩洞結構的石壁,而且其中一個洞口中,我又發現了第二座石磚壘砌的房子。
老左端著手電進了石房子,仔細打了打光。
光束移動中,照亮了擺在牆角的一張石床,以及擺放在臨門位置的一方石凳,另外,在離門最遠的角落裏,還擺著一口四四方方的石箱,地麵上落著幾個吃空的罐頭盒,以及幾個還沒完全幹癟的蘋果核。
“什麽年代的?”老左指了指地上的果核。
“現代的。”
我隨口應著,一邊快速走到牆角,將石箱給掀開。
這個石房,還有裏頭的各種家什,都是明朝年間的東西,我打開石箱一看,裏頭擺著一把完全被鏽跡包裹的繡春刀,一把陰沉木打的折疊槍,還有一個小包袱。
我拿出檮牙,將包袱掀開看了看,裏頭有一些被潮氣蝕成疙瘩的粉狀物質,試著聞了聞,上麵有磷粉的味道。
這間屋子,應該是當作流動哨崗來使用的,如果這是民宿,石箱裏至少應該存有衣物的殘骸。
老左也走了過來,他一把將巷子裏的折疊槍拿了出來,隨手擺弄兩下,竟發現這種用陰沉木打造的東西至今依然鋒利,而且折疊軸也是完好的。
“陰沉木是鎮邪的,有些時候也能煉作邪器,可我還是有一次聽說,有人用它們來製作武器。”老左若有所思地說。
我說:“你那把青鋼劍不也是陰沉木做的?”
“不一樣,青鋼劍的原料是一隻千年桃樹精,而且這把劍本來就是件法器。”說著說著,老左就換了話題:“用陰沉木打造長槍,是拿來防邪祟的吧?”
我點頭:“這地方極可能藏著非常厲害的邪物,建造這麽多哨崗,應該就是為了監視它的動向,那包磷粉應該就是為了向相鄰的哨崗傳遞信號才特意準備的。”
這邊我和老左正說這話,身後就傳來了黃玉忠的聲音:“這堆草木灰是一天前留下的。”
這話就是對我說的,我趕緊退到黃玉忠身邊,捏起地上的草木灰聞了聞,但也隻是做做樣子,沒聞出什麽異樣來。
黃玉忠接著說道:“用來點火的柴禾,都是從外麵運進來的。”
我心想那不廢話嗎,地底下沒光,又長不出植被,想點篝火,隻能從外麵運進柴禾來燒。
可黃玉忠接下來的一句話,就讓人無法淡定了:“這些柴禾……應該都是從東北老林砍來的老鬆枝,草木灰裏還帶著一股鬆油味兒。”
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從東北運來的柴禾?”
黃玉忠也是一副無法置信的表情:“確實是東北運來的,這地方的樹不會產生類似的味道,而且從草木灰的體積上來看,對方至少燒了二十多斤柴禾。”
二十多斤,乍一看不算很重,可誰會千裏迢迢將這麽多木頭運到這種地方來燒?
我頓時有些懵,起初也在想,說不定對方燒特定的木柴,是為了藉此來施展某種術法,可看看地上那些被火熥過的罐頭盒,對方點的明明就是炊火,沒聽說過用炊火來做法事的。
還沒等我緩過神來,劉尚昂又有了新發現。
他在一處被草木灰掩蓋的牆角裏發出了一張字條。
由於大部分草木灰都集中在屋子中央,隻有那一小撮灰離得特別遠,而且還嚴嚴實實地埋住了牆角,劉尚昂覺得不太對勁兒,才特意湊上前看了看情況,沒想到這麽已查看,還真發現問題了。
此時劉尚昂已經看過了字條,他晃著手裏的紙,遠遠衝我喊:“應該是寫給你的。”
我不用湊近也能看到字條上寫著:“我們已入甕,約達沒事。”
這筆跡,和我在西昆侖收到的那張字條一模一樣,肯定是巴爾思留下的。
草木灰是一天前留下的,我覺得這個時間點應該是對的,至於在泥瓦鎮裏的時候,黃玉忠說地上的血跡是在我們抵達前的二十分鍾出現的,甚至還說有人在我們抵達宅院前的五分鍾裏對傷員進行過包紮,我覺得黃玉忠應該沒有錯,錯的是時間。
泥瓦鎮裏的時間流動確實有問題,而在這個地方,時間流又恢複了正常。
現在我也總算想明白了,為什麽石洞裏的路麵前後變化那麽大,剛開始像是新的一樣,越往後走,路麵就越陳舊,那樣的光景,其實就體現了時間流從異常變為正常的漸進過程。
如果說,約達他們早我一天就進了山,那就不可能是諾惹大巫提前報信說我來了,因為我在老寨子待了總共還沒有一天時間,隔著這麽遠的山路,巴爾思也不可能看到我進山。
那他怎麽知道我來了,還知道我在找約達?
難不成,這張字條不是留給我的,泥瓦鎮裏的血跡,也不是留給我們的暗號?
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巴爾思一定事先就知道我迴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說明在我離開渤海灣的時候,就有人向不周山通風報信。
老左接過字條仔細看了看,扭過臉來問我:“這是誰留給你的?”
我歎了口氣:“一個老朋友。老左,看樣子,咱們身邊出了內鬼。”
這話一出,老左、劉尚昂、梁厚載,三個人同時將視線挪到了李淮山和黃玉忠身上。
我擺擺手:“我沒說在場的人,我是說,渤海灣有內鬼,而且這個人很可能就潛伏在仉家。”
劉尚昂歎了口氣:“怎麽又是內鬼?剛鬥完葬教埋在組織裏的內鬼,現在又要和你們老仉家的內鬼鬥,你說這都叫個什麽事兒啊!”
老左頓時樂了:“不周山裏頭不也有咱們的人嗎,要不然這張字條是哪來的?”
虧他在這種時候還能笑得出來。
我從劉尚昂手裏接過字條,隨即出了屋子,招唿大家繼續行動。
這地方和仙人墓一樣,也是每隔一兩裏地就出現一個蜂窩洞,每次我湊在蜂窩洞前觀望的時候,都能找到一座用來做流動哨的石房子,房子裏的擺設也都差不多,每間房子裏都有一口石箱,箱子裏的東西也都是那三樣:繡春刀、折疊槍、裝著磷粉的布包。
路上,我一直在想兩件事。
為什麽石箱裏會出現繡春刀?這東西可是明時的錦衣衛和禦林軍專配武,它們出現在這裏,是不是就說明,當時的明朝廷曾關注過這個地方?
還有就是,巴爾思寫在字條上的那句“我們已入甕”又是什麽意思?
我幾乎絞盡了腦汁,卻也沒想出什麽頭緒。
就這麽滿懷心事地走了將近四個小時,我們又在一間石房中發現了草木灰,不過這一次,除了草木灰,我們還在屋子裏發現了一截沒燒盡的木柴。
黃玉忠仔細查看了一下,說這根木頭就是從東北紅木鬆上砍下來的枝杈。
劉尚昂也不負眾望,再次從一個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裏找到了巴爾思留下的字條。
這一次字條上的內容更像是一種警示:“放慢速度!!!”
短短四個字,後麵跟了三個驚歎號。
老左看過字條上的內容,皺著眉頭問我:“他為什麽讓咱們放慢速度?”
“可能是因為前路兇險吧。”我將字條團成團,隨手扔在地上,而後就招唿大家繼續前進。
巴爾思越是讓我慢,我就越不敢慢,一出石房,就立即帶著大家加快了腳速。
(本章完)
老左也忍不住驚歎道:“沒想到在這兒還能看到這樣的洞壁。”
“說不定這裏和仙人就是相通的。”我一邊說著,一邊湊到了石壁前麵。
實話,當初我說這些的時候,真的就是隨口一說,沒什麽特別的意思,可沒想到這句話就像是一道預言一樣,幾乎說出了這次地底之旅的結局。
隻不過這個地方並非和仙人墓相連,它將通往一個更為匪夷所思的地方。
不過當時的我們還不會意識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我先是用鬼眼看了看蜂窩洞裏的情況,心裏有點計較了,才迴頭問李淮山:“怎麽走?”
李淮山攤了攤手:“愛莫能助。”
既然這樣,那大家就隻能跟著我走了。
我讓老左到隊伍末尾殿後,隨後就手腳並用地攀上石壁,鑽進了靠近石壁正中央的一個洞口。
這個洞隻有一米多的寬度,一次隻能容一人穿行,洞內連著一條陡坡下斜的隧道,過了這條隧道,就是一條高度隻有一米八左右的筆直溶洞。
其實大部分洞口裏的情形都相差無比,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洞口,是因為我在鬼眼的視野中看到了一個尖銳的牆角,那麵牆是用方石磚均勻地碼砌起來的,一看就是人工造物。
在筆直延伸的溶洞深處,有一個開在洞壁上的圓口,牆角就出現在那裏麵,但由於那裏已經是鬼眼的視覺極限,我也無法看清那個圓洞中還有什麽東西。
一直到下了陡坡,我才看清楚,在那個洞裏有一間四四方方的石房,房子沒有門,能看到裏麵還散落著一大片鬆鬆散散的草木灰。
不久前,曾有人在那間房子裏生過火。
終於找到約達他們留下的痕跡了。
我心中一喜,立即加快了腳步。
溶洞裏的鍾乳石長得很密集,我們花了一點功夫才抵達石房,在這座房子的西北方向和正南方向,各有一個蜂窩洞結構的石壁,而且其中一個洞口中,我又發現了第二座石磚壘砌的房子。
老左端著手電進了石房子,仔細打了打光。
光束移動中,照亮了擺在牆角的一張石床,以及擺放在臨門位置的一方石凳,另外,在離門最遠的角落裏,還擺著一口四四方方的石箱,地麵上落著幾個吃空的罐頭盒,以及幾個還沒完全幹癟的蘋果核。
“什麽年代的?”老左指了指地上的果核。
“現代的。”
我隨口應著,一邊快速走到牆角,將石箱給掀開。
這個石房,還有裏頭的各種家什,都是明朝年間的東西,我打開石箱一看,裏頭擺著一把完全被鏽跡包裹的繡春刀,一把陰沉木打的折疊槍,還有一個小包袱。
我拿出檮牙,將包袱掀開看了看,裏頭有一些被潮氣蝕成疙瘩的粉狀物質,試著聞了聞,上麵有磷粉的味道。
這間屋子,應該是當作流動哨崗來使用的,如果這是民宿,石箱裏至少應該存有衣物的殘骸。
老左也走了過來,他一把將巷子裏的折疊槍拿了出來,隨手擺弄兩下,竟發現這種用陰沉木打造的東西至今依然鋒利,而且折疊軸也是完好的。
“陰沉木是鎮邪的,有些時候也能煉作邪器,可我還是有一次聽說,有人用它們來製作武器。”老左若有所思地說。
我說:“你那把青鋼劍不也是陰沉木做的?”
“不一樣,青鋼劍的原料是一隻千年桃樹精,而且這把劍本來就是件法器。”說著說著,老左就換了話題:“用陰沉木打造長槍,是拿來防邪祟的吧?”
我點頭:“這地方極可能藏著非常厲害的邪物,建造這麽多哨崗,應該就是為了監視它的動向,那包磷粉應該就是為了向相鄰的哨崗傳遞信號才特意準備的。”
這邊我和老左正說這話,身後就傳來了黃玉忠的聲音:“這堆草木灰是一天前留下的。”
這話就是對我說的,我趕緊退到黃玉忠身邊,捏起地上的草木灰聞了聞,但也隻是做做樣子,沒聞出什麽異樣來。
黃玉忠接著說道:“用來點火的柴禾,都是從外麵運進來的。”
我心想那不廢話嗎,地底下沒光,又長不出植被,想點篝火,隻能從外麵運進柴禾來燒。
可黃玉忠接下來的一句話,就讓人無法淡定了:“這些柴禾……應該都是從東北老林砍來的老鬆枝,草木灰裏還帶著一股鬆油味兒。”
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從東北運來的柴禾?”
黃玉忠也是一副無法置信的表情:“確實是東北運來的,這地方的樹不會產生類似的味道,而且從草木灰的體積上來看,對方至少燒了二十多斤柴禾。”
二十多斤,乍一看不算很重,可誰會千裏迢迢將這麽多木頭運到這種地方來燒?
我頓時有些懵,起初也在想,說不定對方燒特定的木柴,是為了藉此來施展某種術法,可看看地上那些被火熥過的罐頭盒,對方點的明明就是炊火,沒聽說過用炊火來做法事的。
還沒等我緩過神來,劉尚昂又有了新發現。
他在一處被草木灰掩蓋的牆角裏發出了一張字條。
由於大部分草木灰都集中在屋子中央,隻有那一小撮灰離得特別遠,而且還嚴嚴實實地埋住了牆角,劉尚昂覺得不太對勁兒,才特意湊上前看了看情況,沒想到這麽已查看,還真發現問題了。
此時劉尚昂已經看過了字條,他晃著手裏的紙,遠遠衝我喊:“應該是寫給你的。”
我不用湊近也能看到字條上寫著:“我們已入甕,約達沒事。”
這筆跡,和我在西昆侖收到的那張字條一模一樣,肯定是巴爾思留下的。
草木灰是一天前留下的,我覺得這個時間點應該是對的,至於在泥瓦鎮裏的時候,黃玉忠說地上的血跡是在我們抵達前的二十分鍾出現的,甚至還說有人在我們抵達宅院前的五分鍾裏對傷員進行過包紮,我覺得黃玉忠應該沒有錯,錯的是時間。
泥瓦鎮裏的時間流動確實有問題,而在這個地方,時間流又恢複了正常。
現在我也總算想明白了,為什麽石洞裏的路麵前後變化那麽大,剛開始像是新的一樣,越往後走,路麵就越陳舊,那樣的光景,其實就體現了時間流從異常變為正常的漸進過程。
如果說,約達他們早我一天就進了山,那就不可能是諾惹大巫提前報信說我來了,因為我在老寨子待了總共還沒有一天時間,隔著這麽遠的山路,巴爾思也不可能看到我進山。
那他怎麽知道我來了,還知道我在找約達?
難不成,這張字條不是留給我的,泥瓦鎮裏的血跡,也不是留給我們的暗號?
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巴爾思一定事先就知道我迴來,如果真是這樣,那就說明在我離開渤海灣的時候,就有人向不周山通風報信。
老左接過字條仔細看了看,扭過臉來問我:“這是誰留給你的?”
我歎了口氣:“一個老朋友。老左,看樣子,咱們身邊出了內鬼。”
這話一出,老左、劉尚昂、梁厚載,三個人同時將視線挪到了李淮山和黃玉忠身上。
我擺擺手:“我沒說在場的人,我是說,渤海灣有內鬼,而且這個人很可能就潛伏在仉家。”
劉尚昂歎了口氣:“怎麽又是內鬼?剛鬥完葬教埋在組織裏的內鬼,現在又要和你們老仉家的內鬼鬥,你說這都叫個什麽事兒啊!”
老左頓時樂了:“不周山裏頭不也有咱們的人嗎,要不然這張字條是哪來的?”
虧他在這種時候還能笑得出來。
我從劉尚昂手裏接過字條,隨即出了屋子,招唿大家繼續行動。
這地方和仙人墓一樣,也是每隔一兩裏地就出現一個蜂窩洞,每次我湊在蜂窩洞前觀望的時候,都能找到一座用來做流動哨的石房子,房子裏的擺設也都差不多,每間房子裏都有一口石箱,箱子裏的東西也都是那三樣:繡春刀、折疊槍、裝著磷粉的布包。
路上,我一直在想兩件事。
為什麽石箱裏會出現繡春刀?這東西可是明時的錦衣衛和禦林軍專配武,它們出現在這裏,是不是就說明,當時的明朝廷曾關注過這個地方?
還有就是,巴爾思寫在字條上的那句“我們已入甕”又是什麽意思?
我幾乎絞盡了腦汁,卻也沒想出什麽頭緒。
就這麽滿懷心事地走了將近四個小時,我們又在一間石房中發現了草木灰,不過這一次,除了草木灰,我們還在屋子裏發現了一截沒燒盡的木柴。
黃玉忠仔細查看了一下,說這根木頭就是從東北紅木鬆上砍下來的枝杈。
劉尚昂也不負眾望,再次從一個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裏找到了巴爾思留下的字條。
這一次字條上的內容更像是一種警示:“放慢速度!!!”
短短四個字,後麵跟了三個驚歎號。
老左看過字條上的內容,皺著眉頭問我:“他為什麽讓咱們放慢速度?”
“可能是因為前路兇險吧。”我將字條團成團,隨手扔在地上,而後就招唿大家繼續前進。
巴爾思越是讓我慢,我就越不敢慢,一出石房,就立即帶著大家加快了腳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