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轉動燈頭,朝著頭頂和周圍掃了掃光,地窖的房頂和牆壁都裹了很厚的帆布,這麽多年過去,帆布竟然沒有腐壞,就是因為這地方的溫度很低,而且空氣十分幹燥。
咱也算是看過魯班書的人,對這種地窖的建築結構,還是能一眼看穿的。
在地窖附近,應該有一條貫穿山脈的地脈,剛才聽到的流水聲,就來自於那條河脈,河水在流動的時候,可以帶走熱量,讓地窖的溫度常年維持在十五度以下。
帆布後麵應該壓了烤幹的木屑和沙子,作為防潮層,防止山體潮氣滲入地窖。
這樣的環境,特別適合存放武器彈藥。
我就對老溫說:“這地方肯定有彈藥。”
以前沒看出來,老溫竟也是個喜歡槍的人,聽我這麽一說就立即拿出工兵鏟,將地窖裏的箱子一個個地撬開。
這地方不隻有三八大蓋兒,還有半箱歪把子、一箱子擲彈筒、一箱工程炸藥,老溫折騰了半天,終於在靠近牆角的一個箱子裏找到了子彈。
他拿了一盒子彈藥出來,打開來看了看,一臉興奮地對我說:“還是白嘴黃底的尖嘴彈。”
我跟著邢偉練過槍,對於彈藥多少有點了解,所謂白嘴黃底尖嘴彈,就是說子彈的彈帽是銀灰色,下半截彈身是黃色的,這種子彈的彈頭基本上都是用鉛銻合金打造,一旦命中目標,子彈就會失去穩定,在目標體內翻轉,將血肉撕裂。
之後老溫又拿了一條歪把子出來,三八大蓋兒是手動步槍,每打一槍就得手動退出彈殼,彈匣容量隻有五發,歪把子可是輕機槍,彈匣容量二十發,射程也遠,要讓我從這裏頭挑一把來用,我也不會選步槍。
可青崖子這時卻發話了:“你們要真想那把槍來用,最好別去碰那些歪把子。”
老溫抬起頭來看著他:“為什麽?”
“歪把子可是出了名的難用,”青崖子端著牛皮本走了過來,一邊說:“上彈太麻煩,還容易卡殼。而且這種槍的環境適應力很差,太冷、太熱、太潮的環境都能影響它的精度。還是三八大蓋兒比較靠譜。”
老溫不由地皺眉:“三八蓋兒的威力太小了吧,就是打在人身上,也就是個很小的對穿傷。”
我算看出來了,老溫喜歡槍,但並不怎麽懂槍,槍傷的形態固然受槍械結構的影響,但也取決於子彈的構造,被那種尖嘴彈打中,絕對不會是一個“很小”的對穿傷,除非目標離槍口太遠。
青崖子從老溫手裏搶過彈藥盒看了看,又對老溫說:“30年之前的三八大蓋兒,威力確實不怎麽樣,可過了30年以後,日本人換了子彈,三八蓋兒的威力可就一點也不弱了。”
完了他又轉過頭來對我說:“隻不過到了43年以後,小鬼子的後勤徹底跟不上了,隻能老子彈和新子彈混用,那時候就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就是有的槍口威力很大,有些槍口威力很小,在戰場上受了槍傷的戰士能不能活下來,全看運氣。”
我朝青崖子手中的牛皮本子揚了揚下巴:“上麵寫了什麽?”
青崖子撇了一下嘴說:“小鬼子也是夠能耐的,36年就潛伏在這兒了,一直到45年湘西會戰,他們才被困死在山穀裏。”
我本來還以為青崖子會說,直到湘西會戰以後鬼子才撤出去,沒想到是死在山裏了。
青崖子說,他手裏的這個牛皮本子,是個叫石川英樹的日軍少尉在1936年到1945年間寫下的日記,不過這個人空有軍銜,其實沒有實權,隻是一個跟隨部隊進山考察的研究人員。
這支部隊1936年初春潛入這裏,從日記上來看,他們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得到了徐福留下的線索,日記裏隻是說這條線索和長生秘訣有關,但並沒有詳細描述。
徐福有可能在西漢以前就找到過桃源鄉,鬼子循著他的線索來到這裏以後,先是在如今陰寨所在的地方建了一個小城鎮,將那裏作為和外界聯絡、購置轉運建材的根據地,等到坐穩了根基,才跑到陽寨尋找桃源鄉的入口。
在日記中,明確出現了“桃源鄉”這三個字,但上麵的其他信息還是很籠統,並沒有說鬼子是如何順利抵達陰寨,又在那裏做了些什麽。
我推測,他們能抵達陰寨,應該也是徐福在線索中給出了破解風水局的方法,而這幫日本人在建好城鎮以後,極可能就此扮作國內商人,經常出山購置建材和建築器械,並將那些東西暫時囤積在陰寨。
畢竟陰寨難找,他們將大堆材料隱藏在那裏,再合適不過。
鬼子到達陽寨的時候,正是36年的夏末,那時候東北地區已經淪陷,但離日軍全麵侵華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當時陽寨那邊大概住了兩百多戶人,山裏頭消息閉塞,竟然不知道東北已經淪陷,或者說當地人根本不知道還有東北是哪兒,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日本這麽個小地方。
日本人到了陽寨以後,許了當地人糧食和銀元,讓當地人給他們做苦力。石川英樹在日記裏說,這一代的人大多非常彪悍,但也很樸實,隻要定期給予他們足夠的糧食,他們在幹活的時候就不會偷懶。
當時他們還在苦力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領頭人,那人就是陽寨裏的族長,日記裏說他是個“很聽話的人”,說白了也就是個漢奸。
陽寨裏有一口很深的枯井,鬼子一來就斷定那就是桃源鄉的入口,就讓當地人將井擴寬、挖深,一直挖到地下一百多米的深度,果然在地底挖出了一條天然隧道,有幾個膽子大的人進去查看,發現隧道後麵連著一條山穀。
“那裏一定就是桃源鄉的遺址!”石川英樹在日記裏寫道,青崖子說,他在寫出這些內容的時候,措辭非常激動。
徐福找到桃源鄉的時候,桃源鄉依舊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天堂,這些日本人肯定也不會知道,西漢年間這裏曾鬧過惡蠱。
他們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進入山穀,卻發現這裏和徐福描繪得不一樣,所有人都變得有些失落,但又想到很快就能找到長生的秘密,他們很快又變得熱情高漲。
讓我和青崖子不解的是,這群日本人似乎並不急於尋找長生秘訣,而是先是加固了剛剛開掘出來的大井,在井壁上壘了混凝土層,並在井口立了一架小型吊車,用來運送建材。接著他們又開始在井挖掘另一條隧道,建造鐵軌。
之前我們下潛到井底的時候,曾發現前後兩側井壁上都有洞口,一個連著通向山穀的隧道,另一個已經崩塌。看樣子,那個洞口,就是日本人開掘出來的。
日記上說,徐福上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曾發現地底有一條靈泉,喝了靈泉水的人雖說不能延年益壽,但隻要連續服用七七四十九天,一生都不需要再吃東西,也不需要休息,就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日本人分析過徐福留下的線索,認定靈泉的泉口就在井底隧道的另一側,他們準備了很多大桶和礦車,打算將靈泉水全都運出去,幫日軍建立一支不眠不休的超級部隊。
為了不讓當地人知道靈泉的存在,井底的這條隧道一直是日本人自己挖掘的,而那些被他們騙進來的當地人,則被集中到了山穀西側,在那裏挖掘一條直通地底的隧道。
石川英樹在日記裏說:“沿著這個位置一直挖下去,就能找到長生秘訣。我們必須保持耐心,一定要步步為營,除了挖掘隧道,一些必要的工事,也應該在地底建立起來。”
這一挖,就是整整三年,靈泉始終沒有找到,可負責尋找長生秘訣的苦力,卻在1939年六月感受到了神跡。
他們感覺渾身充滿了力氣,一個人能頂十個人用,開掘速度一下子變得極快,偶爾有人累了,隻要稍微吃點東西,再坐下來休息一兩個小時,就能重新恢複活力。
日本人猜測,靈泉和長生秘訣有可能埋藏在同一個地方,於是放棄了井底隧道,所有人都集中在山穀西側,瘋狂地“挖掘、挖掘、向下、向下”,日本人甚至感覺“有一股偉大的力量正在地底召喚我們”。
好景不長,半個月以後,他們就挖到了堅硬的岩層,不得不先用工具將岩層打碎,再碎石運到洞口外麵去。
他們在地底獲得了大量石料,但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運了出去,大部分則當作建材來使用。
可在山穀中,我們也隻看到了這麽一座石頭壘砌的小樓啊,其他的石料去了哪?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42年秋天,有一天,神跡突然消失了,所有人頓時陷入巨大的疲憊中,日本人不得不決定休息,但他們還打算讓苦力分成四隊繼續挖掘。
強烈的不滿立即在苦力中間迅速蔓延,並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日本人試圖鳴槍鎮壓,可沒想到當地人膽子很壯,根本不怕死,當時也是因為除了這些苦力,日本人無法從別的地方運進勞力來,隻能暫時妥協,讓村長出麵調和,苦力們得以休息,但休息時間隻有兩天,兩天以後,繼續挖掘。作為補償,日本人拿出了更多糧食。
按說42年的時候,日軍的糧食供給就已經跟不上了,更何況這幫日本人也不在淪陷區,不知道他們哪來的那麽多糧食。
(本章完)
咱也算是看過魯班書的人,對這種地窖的建築結構,還是能一眼看穿的。
在地窖附近,應該有一條貫穿山脈的地脈,剛才聽到的流水聲,就來自於那條河脈,河水在流動的時候,可以帶走熱量,讓地窖的溫度常年維持在十五度以下。
帆布後麵應該壓了烤幹的木屑和沙子,作為防潮層,防止山體潮氣滲入地窖。
這樣的環境,特別適合存放武器彈藥。
我就對老溫說:“這地方肯定有彈藥。”
以前沒看出來,老溫竟也是個喜歡槍的人,聽我這麽一說就立即拿出工兵鏟,將地窖裏的箱子一個個地撬開。
這地方不隻有三八大蓋兒,還有半箱歪把子、一箱子擲彈筒、一箱工程炸藥,老溫折騰了半天,終於在靠近牆角的一個箱子裏找到了子彈。
他拿了一盒子彈藥出來,打開來看了看,一臉興奮地對我說:“還是白嘴黃底的尖嘴彈。”
我跟著邢偉練過槍,對於彈藥多少有點了解,所謂白嘴黃底尖嘴彈,就是說子彈的彈帽是銀灰色,下半截彈身是黃色的,這種子彈的彈頭基本上都是用鉛銻合金打造,一旦命中目標,子彈就會失去穩定,在目標體內翻轉,將血肉撕裂。
之後老溫又拿了一條歪把子出來,三八大蓋兒是手動步槍,每打一槍就得手動退出彈殼,彈匣容量隻有五發,歪把子可是輕機槍,彈匣容量二十發,射程也遠,要讓我從這裏頭挑一把來用,我也不會選步槍。
可青崖子這時卻發話了:“你們要真想那把槍來用,最好別去碰那些歪把子。”
老溫抬起頭來看著他:“為什麽?”
“歪把子可是出了名的難用,”青崖子端著牛皮本走了過來,一邊說:“上彈太麻煩,還容易卡殼。而且這種槍的環境適應力很差,太冷、太熱、太潮的環境都能影響它的精度。還是三八大蓋兒比較靠譜。”
老溫不由地皺眉:“三八蓋兒的威力太小了吧,就是打在人身上,也就是個很小的對穿傷。”
我算看出來了,老溫喜歡槍,但並不怎麽懂槍,槍傷的形態固然受槍械結構的影響,但也取決於子彈的構造,被那種尖嘴彈打中,絕對不會是一個“很小”的對穿傷,除非目標離槍口太遠。
青崖子從老溫手裏搶過彈藥盒看了看,又對老溫說:“30年之前的三八大蓋兒,威力確實不怎麽樣,可過了30年以後,日本人換了子彈,三八蓋兒的威力可就一點也不弱了。”
完了他又轉過頭來對我說:“隻不過到了43年以後,小鬼子的後勤徹底跟不上了,隻能老子彈和新子彈混用,那時候就出現了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就是有的槍口威力很大,有些槍口威力很小,在戰場上受了槍傷的戰士能不能活下來,全看運氣。”
我朝青崖子手中的牛皮本子揚了揚下巴:“上麵寫了什麽?”
青崖子撇了一下嘴說:“小鬼子也是夠能耐的,36年就潛伏在這兒了,一直到45年湘西會戰,他們才被困死在山穀裏。”
我本來還以為青崖子會說,直到湘西會戰以後鬼子才撤出去,沒想到是死在山裏了。
青崖子說,他手裏的這個牛皮本子,是個叫石川英樹的日軍少尉在1936年到1945年間寫下的日記,不過這個人空有軍銜,其實沒有實權,隻是一個跟隨部隊進山考察的研究人員。
這支部隊1936年初春潛入這裏,從日記上來看,他們之所以來到這裏,是因為得到了徐福留下的線索,日記裏隻是說這條線索和長生秘訣有關,但並沒有詳細描述。
徐福有可能在西漢以前就找到過桃源鄉,鬼子循著他的線索來到這裏以後,先是在如今陰寨所在的地方建了一個小城鎮,將那裏作為和外界聯絡、購置轉運建材的根據地,等到坐穩了根基,才跑到陽寨尋找桃源鄉的入口。
在日記中,明確出現了“桃源鄉”這三個字,但上麵的其他信息還是很籠統,並沒有說鬼子是如何順利抵達陰寨,又在那裏做了些什麽。
我推測,他們能抵達陰寨,應該也是徐福在線索中給出了破解風水局的方法,而這幫日本人在建好城鎮以後,極可能就此扮作國內商人,經常出山購置建材和建築器械,並將那些東西暫時囤積在陰寨。
畢竟陰寨難找,他們將大堆材料隱藏在那裏,再合適不過。
鬼子到達陽寨的時候,正是36年的夏末,那時候東北地區已經淪陷,但離日軍全麵侵華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當時陽寨那邊大概住了兩百多戶人,山裏頭消息閉塞,竟然不知道東北已經淪陷,或者說當地人根本不知道還有東北是哪兒,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日本這麽個小地方。
日本人到了陽寨以後,許了當地人糧食和銀元,讓當地人給他們做苦力。石川英樹在日記裏說,這一代的人大多非常彪悍,但也很樸實,隻要定期給予他們足夠的糧食,他們在幹活的時候就不會偷懶。
當時他們還在苦力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領頭人,那人就是陽寨裏的族長,日記裏說他是個“很聽話的人”,說白了也就是個漢奸。
陽寨裏有一口很深的枯井,鬼子一來就斷定那就是桃源鄉的入口,就讓當地人將井擴寬、挖深,一直挖到地下一百多米的深度,果然在地底挖出了一條天然隧道,有幾個膽子大的人進去查看,發現隧道後麵連著一條山穀。
“那裏一定就是桃源鄉的遺址!”石川英樹在日記裏寫道,青崖子說,他在寫出這些內容的時候,措辭非常激動。
徐福找到桃源鄉的時候,桃源鄉依舊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天堂,這些日本人肯定也不會知道,西漢年間這裏曾鬧過惡蠱。
他們懷著異常激動的心情進入山穀,卻發現這裏和徐福描繪得不一樣,所有人都變得有些失落,但又想到很快就能找到長生的秘密,他們很快又變得熱情高漲。
讓我和青崖子不解的是,這群日本人似乎並不急於尋找長生秘訣,而是先是加固了剛剛開掘出來的大井,在井壁上壘了混凝土層,並在井口立了一架小型吊車,用來運送建材。接著他們又開始在井挖掘另一條隧道,建造鐵軌。
之前我們下潛到井底的時候,曾發現前後兩側井壁上都有洞口,一個連著通向山穀的隧道,另一個已經崩塌。看樣子,那個洞口,就是日本人開掘出來的。
日記上說,徐福上一次來到這裏的時候,曾發現地底有一條靈泉,喝了靈泉水的人雖說不能延年益壽,但隻要連續服用七七四十九天,一生都不需要再吃東西,也不需要休息,就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日本人分析過徐福留下的線索,認定靈泉的泉口就在井底隧道的另一側,他們準備了很多大桶和礦車,打算將靈泉水全都運出去,幫日軍建立一支不眠不休的超級部隊。
為了不讓當地人知道靈泉的存在,井底的這條隧道一直是日本人自己挖掘的,而那些被他們騙進來的當地人,則被集中到了山穀西側,在那裏挖掘一條直通地底的隧道。
石川英樹在日記裏說:“沿著這個位置一直挖下去,就能找到長生秘訣。我們必須保持耐心,一定要步步為營,除了挖掘隧道,一些必要的工事,也應該在地底建立起來。”
這一挖,就是整整三年,靈泉始終沒有找到,可負責尋找長生秘訣的苦力,卻在1939年六月感受到了神跡。
他們感覺渾身充滿了力氣,一個人能頂十個人用,開掘速度一下子變得極快,偶爾有人累了,隻要稍微吃點東西,再坐下來休息一兩個小時,就能重新恢複活力。
日本人猜測,靈泉和長生秘訣有可能埋藏在同一個地方,於是放棄了井底隧道,所有人都集中在山穀西側,瘋狂地“挖掘、挖掘、向下、向下”,日本人甚至感覺“有一股偉大的力量正在地底召喚我們”。
好景不長,半個月以後,他們就挖到了堅硬的岩層,不得不先用工具將岩層打碎,再碎石運到洞口外麵去。
他們在地底獲得了大量石料,但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運了出去,大部分則當作建材來使用。
可在山穀中,我們也隻看到了這麽一座石頭壘砌的小樓啊,其他的石料去了哪?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42年秋天,有一天,神跡突然消失了,所有人頓時陷入巨大的疲憊中,日本人不得不決定休息,但他們還打算讓苦力分成四隊繼續挖掘。
強烈的不滿立即在苦力中間迅速蔓延,並因此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日本人試圖鳴槍鎮壓,可沒想到當地人膽子很壯,根本不怕死,當時也是因為除了這些苦力,日本人無法從別的地方運進勞力來,隻能暫時妥協,讓村長出麵調和,苦力們得以休息,但休息時間隻有兩天,兩天以後,繼續挖掘。作為補償,日本人拿出了更多糧食。
按說42年的時候,日軍的糧食供給就已經跟不上了,更何況這幫日本人也不在淪陷區,不知道他們哪來的那麽多糧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