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有什麽一樣,可他還是那句話:“具體的說不上來。”
這時就聽到李淮山在山頂上喊:“你們那邊什麽情況,黃玉忠沒事吧?”
我推了一下黃玉忠的肩膀:“接著走,別停。”
黃玉忠一把拉住了我的胳膊:“仉若非,請你相信我,這地方真的有問題。”
我勾住他的脖子,壓低聲音說道:“正因為這裏有問題,我才要看個究竟,如果你現在想離開,我不攔你。”
說完,我就撒開黃玉忠,朝著山頂攀了過去。
黃玉忠站在原地發了一會兒愣,最終還是跟了上來。
也許你會問,難道我就這麽輕易地信了黃玉忠的話,我的迴答隻有兩個字:是的。
雖說我的心眼通造詣不深,但還是能看出來,他剛才沒有說謊。
再者,東北老黃家之所以能成為六大世家之一,偌大的名號也不是平白得來的,黃玉忠能看到一些我看不出的異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後麵的路上,我一直小心盯著黃玉忠,生怕他再出事,實打實地講,我這麽做是有私心的,畢竟他是黃家人,又是我帶著他來到了昆侖山,萬一他出點差池,我怕我迴去沒法跟二爺交代。
至於黃玉忠的死活,與我關係並不大。我當然希望他好好的,但如果他真的死在雪地裏,我也不會浪費時間,為他感到悲傷。
好在黃玉忠之後也沒再出什麽亂子,一路無事,當天夜裏,我們終於來到了小西峰腳下。
和遠處的群山相比,小西峰的身姿確實略顯單薄了,可走到它跟前的時候,才發現它竟是超乎想象的龐然大物,仰視它,就像是一隻螞蟻在仰視聳立天際的巨人。
當時我們正好就位於小西峰的南側,江曲的話有一半是對的,這座山的南坡確實極為陡峭,幾乎是筆直上,站在山腳下,就能看到掛在抖坡上的冰層,加上山體過高,山周風力過強,就算是最專業的攀岩運動員,恐怕也很難爬上去。
不過江曲說,要想進入內山,小西峰是必經之路,這句話我是不讚同的,因為在山體兩側,都有比較平緩的路可走,完全可以繞道過去。
正巧江曲牽著馬到了我身邊,我就隨口問了一句:“從山旁的路繞過去,應該也能進入內山吧?”
江曲笑著搖了搖頭:“三青會的人在這一帶部下了陣法,如果繞路,是進不了內山的。跟我來。”
一邊說著,他就朝山壁左側走了過去。
他當時是以“s”形的路線行進的,還叫我跟緊點,我跟在他身後,也繞了兩個彎,最後來到了緊挨山體的一塊大石旁邊,而在石頭和山體相連的位置,還有一個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圓洞。
剛才我站在遠處朝這邊撒望,卻隻看到了石頭,沒有看到洞口。
江曲指著我剛才站立的地方說:“如果走直線過來,就看不到洞口了。”
我朝著洞口內部望了一眼,真實視野中隻有一片漆黑,可在炁海流沙的視線中,卻能看出洞口內部有一段傾斜的石階。
大概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輕車熟路,在江曲和我說話的空當,張大有就從我們兩個中間穿了過去,直接鑽進洞口。
他下去之後沒多久,洞中就亮起了搖曳的火光,石階的坡度和長度似乎都是精心布置過的,火光隻能照亮石階的下半段,卻無法溢到洞口外麵來,這樣一來,就算密道裏有人,外麵的人也看不見。
直到洞口中傳來了張大有的叫喊聲:“快進來吧,裏頭很暖和。”,我才招唿其他人跟進去。
與其說是這是一條密道,倒不如說是條墓道,下了石階以後我才發現,通道兩側石壁上都有大麵積的浮雕,地麵上每隔十米,就有一個半米高的鎏金燈奴,張大有點燃了其中一個,火光就是從那裏冒出來的。
所有的浮雕都是清一色的坐身陸吾像,這種記載於山海經中的神獸,傳說是昆侖山的守護神。人麵、虎身、九尾,浮雕中的每個細節都被刻畫得非常細致,就連尾巴上乍起的絨毛都有所展現。
從這些浮雕上,我能聞到一股光緒年特有的味道,可燈奴上的味道,則來自於宋朝。
其實燈奴這個詞以前是沒有的,是南派三叔在寫《盜墓筆記》的時候發明了這個詞匯,後來行當裏的人為了方便,但凡見到“奴燈一體”的長明燈,都統稱為燈奴。
這也算是小說照進現實的一種典範吧。
眼前這盞燈奴,就被刻畫成了侍人懷抱銅燈的形象,抱燈人是盤腿坐在地上的,燈就抱在他的懷中,燈芯點燃後形成的煙,已經將抱燈人的胸口熏成了炭黑色。
江曲牽著馬進來以後,就讓馬在密道入口那邊歇著,他則背著手來到了我身邊,指著地上的燈奴對我說:“這條密道早在宋朝就有了,光緒年間還有人過來修繕,後來三青會找到了它,就將它改造成了內山的西方門戶。”
我說:“這裏原本是條墓道吧?”
江曲點了點頭:“明末清初的時候,密道後麵還連著大墓,光緒年間大墓沉入山體內部,術士們才將墓道重新改造,讓它通向了山頂。”
我笑了笑:“你也是行當裏的人嗎,知道的事很多啊。”
江曲也衝著我:“早就洗手不幹了。那種天天把腦袋別在腰上的日子,我可是一點都不懷念。”
他身上沒有念力,也不知道早年在行當裏是做什麽的。
跋涉了整整一天,人和馬都變得十分疲憊,江曲和我說話的時候,臉上也是帶著疲態,我不敢浪費他休息的時間,也沒好意思深聊。
即便密道裏的溫度比外麵高一些,可李淮山他們還是有些扛不住,為了取暖,他們幾個都湊在了點燃的燈奴旁邊,靠著別人身上的熱力和燈口中的火苗,給自己提供一點點暖意。
隻有我一個人離開了人群,坐在石階下守夜,看了整整一晚的飛雪。
以前我一直沒發現,在漆黑的夜裏,空中飄動的雪花竟然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天剛亮,江曲就和我們辭別,帶著巴桑和六匹馬離開了,臨走前,他說我們從內山出來的時候,他和巴桑還會在這裏等我們,我問他怎麽知道我們什麽時候出來,他說,推斷這樣的事,對於柯宗畢來說小菜一碟。
一聽他提到柯宗畢,我又想起了柯宗畢曾說,摧骨手在二爺之後就不可能再有傳人了,心裏頓時有些別扭。
目送江曲和巴桑消失在視線中,我們四個才收拾好行囊,沿著密道繼續深入。
先前是黃玉忠一直悶著不說話,現在黃玉忠偶爾張張嘴了,張大有卻又陷入了沉默,而且我發現,他現在看我的眼神,變得十分怪異,那不是嫉妒,而是一種深深的不甘。
我懶得去搭理他,自顧自地封住內息,一邊深入,一邊修習定神術。
順著密道走了有半個小時左右,腳下已經出現了坡度,密道開始朝著山頂蔓延了。
說來也怪,自從密道出現坡度以後,李淮山就直喊冷,我察覺不到溫差,一聽他說冷,就下意識地看了看張大有和黃玉忠,卻發現他們兩個也裹緊了衣服,一副快要被凍僵的樣子。
密道裏無風,雪也飄不進來,按說再怎麽冷,也比外麵暖和一些才對,可黃玉忠在雪天裏騎馬跋涉的時候,也麽有凍成現在這樣。
我感覺情況有些不對勁,立即散了念力,張開嘴吸一大口氣,寒意入唇,舌尖都被凍得隱隱作痛。
黃玉忠用領口裹緊脖子,縮頭縮腦地來到我身邊,顫著嘴唇說:“前麵的墓道全都結冰了。”
我皺了一下眉頭,朝著前方觀望,在真實視野中隻能看到無法被火光照穿的黑暗,但在炁海流沙的視野中,卻能發現,兩側道壁上的浮雕似乎被什麽東西給糊住了,變得模糊不清。
李淮山立即拿出了手電,朝著前方打了打光,前方的石壁上果然反射出了銳利的光澤。
確實結冰了!
黃玉忠朝反光的地方掃一眼,打著寒顫說:“那地方是個斜坡,如果有水滲進來,一定會淌到入口那邊去,可咱們一路走來,地麵上根本沒有結冰。可如果這地方沒有滲水,那些冰又是怎麽來的?”
他說的,也正是我心中的疑慮。
我也拿出手電,猛地加快了腳步。
走了沒多遠,就發現隻有兩側的石壁結了厚厚的冰層,地麵上卻是幹淨的,而且冰層底下的壁麵變成了深色,好像被火烤過一樣。
我晃動手電,讓光線順著冰層一路前移,白色的光束挪到前方三四米的位置時,被照亮的那片區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溶口,這道口子應該是剛剛溶開不久,邊緣還能看到有緩緩流動的水滴。
黃玉忠立即湊過去,在溶口中抹了一把,說:“這裏的石壁先被火燒過,之後又在極端的時間內被冰層封住了,你看。”
一邊說著,他還將攤開手掌的掌麵讓我看,我將光線打過去,就見他的手掌變成了黑色。
粘在他手上的東西,就是石壁被燒壞之後留下的灰。
他說的沒錯,這些石壁就是在火烤之後,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冰封的,不然的話,已經燒成粉的牆麵不可能保持得這麽完整。
(本章完)
這時就聽到李淮山在山頂上喊:“你們那邊什麽情況,黃玉忠沒事吧?”
我推了一下黃玉忠的肩膀:“接著走,別停。”
黃玉忠一把拉住了我的胳膊:“仉若非,請你相信我,這地方真的有問題。”
我勾住他的脖子,壓低聲音說道:“正因為這裏有問題,我才要看個究竟,如果你現在想離開,我不攔你。”
說完,我就撒開黃玉忠,朝著山頂攀了過去。
黃玉忠站在原地發了一會兒愣,最終還是跟了上來。
也許你會問,難道我就這麽輕易地信了黃玉忠的話,我的迴答隻有兩個字:是的。
雖說我的心眼通造詣不深,但還是能看出來,他剛才沒有說謊。
再者,東北老黃家之所以能成為六大世家之一,偌大的名號也不是平白得來的,黃玉忠能看到一些我看不出的異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後麵的路上,我一直小心盯著黃玉忠,生怕他再出事,實打實地講,我這麽做是有私心的,畢竟他是黃家人,又是我帶著他來到了昆侖山,萬一他出點差池,我怕我迴去沒法跟二爺交代。
至於黃玉忠的死活,與我關係並不大。我當然希望他好好的,但如果他真的死在雪地裏,我也不會浪費時間,為他感到悲傷。
好在黃玉忠之後也沒再出什麽亂子,一路無事,當天夜裏,我們終於來到了小西峰腳下。
和遠處的群山相比,小西峰的身姿確實略顯單薄了,可走到它跟前的時候,才發現它竟是超乎想象的龐然大物,仰視它,就像是一隻螞蟻在仰視聳立天際的巨人。
當時我們正好就位於小西峰的南側,江曲的話有一半是對的,這座山的南坡確實極為陡峭,幾乎是筆直上,站在山腳下,就能看到掛在抖坡上的冰層,加上山體過高,山周風力過強,就算是最專業的攀岩運動員,恐怕也很難爬上去。
不過江曲說,要想進入內山,小西峰是必經之路,這句話我是不讚同的,因為在山體兩側,都有比較平緩的路可走,完全可以繞道過去。
正巧江曲牽著馬到了我身邊,我就隨口問了一句:“從山旁的路繞過去,應該也能進入內山吧?”
江曲笑著搖了搖頭:“三青會的人在這一帶部下了陣法,如果繞路,是進不了內山的。跟我來。”
一邊說著,他就朝山壁左側走了過去。
他當時是以“s”形的路線行進的,還叫我跟緊點,我跟在他身後,也繞了兩個彎,最後來到了緊挨山體的一塊大石旁邊,而在石頭和山體相連的位置,還有一個直徑在兩米左右的圓洞。
剛才我站在遠處朝這邊撒望,卻隻看到了石頭,沒有看到洞口。
江曲指著我剛才站立的地方說:“如果走直線過來,就看不到洞口了。”
我朝著洞口內部望了一眼,真實視野中隻有一片漆黑,可在炁海流沙的視線中,卻能看出洞口內部有一段傾斜的石階。
大概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輕車熟路,在江曲和我說話的空當,張大有就從我們兩個中間穿了過去,直接鑽進洞口。
他下去之後沒多久,洞中就亮起了搖曳的火光,石階的坡度和長度似乎都是精心布置過的,火光隻能照亮石階的下半段,卻無法溢到洞口外麵來,這樣一來,就算密道裏有人,外麵的人也看不見。
直到洞口中傳來了張大有的叫喊聲:“快進來吧,裏頭很暖和。”,我才招唿其他人跟進去。
與其說是這是一條密道,倒不如說是條墓道,下了石階以後我才發現,通道兩側石壁上都有大麵積的浮雕,地麵上每隔十米,就有一個半米高的鎏金燈奴,張大有點燃了其中一個,火光就是從那裏冒出來的。
所有的浮雕都是清一色的坐身陸吾像,這種記載於山海經中的神獸,傳說是昆侖山的守護神。人麵、虎身、九尾,浮雕中的每個細節都被刻畫得非常細致,就連尾巴上乍起的絨毛都有所展現。
從這些浮雕上,我能聞到一股光緒年特有的味道,可燈奴上的味道,則來自於宋朝。
其實燈奴這個詞以前是沒有的,是南派三叔在寫《盜墓筆記》的時候發明了這個詞匯,後來行當裏的人為了方便,但凡見到“奴燈一體”的長明燈,都統稱為燈奴。
這也算是小說照進現實的一種典範吧。
眼前這盞燈奴,就被刻畫成了侍人懷抱銅燈的形象,抱燈人是盤腿坐在地上的,燈就抱在他的懷中,燈芯點燃後形成的煙,已經將抱燈人的胸口熏成了炭黑色。
江曲牽著馬進來以後,就讓馬在密道入口那邊歇著,他則背著手來到了我身邊,指著地上的燈奴對我說:“這條密道早在宋朝就有了,光緒年間還有人過來修繕,後來三青會找到了它,就將它改造成了內山的西方門戶。”
我說:“這裏原本是條墓道吧?”
江曲點了點頭:“明末清初的時候,密道後麵還連著大墓,光緒年間大墓沉入山體內部,術士們才將墓道重新改造,讓它通向了山頂。”
我笑了笑:“你也是行當裏的人嗎,知道的事很多啊。”
江曲也衝著我:“早就洗手不幹了。那種天天把腦袋別在腰上的日子,我可是一點都不懷念。”
他身上沒有念力,也不知道早年在行當裏是做什麽的。
跋涉了整整一天,人和馬都變得十分疲憊,江曲和我說話的時候,臉上也是帶著疲態,我不敢浪費他休息的時間,也沒好意思深聊。
即便密道裏的溫度比外麵高一些,可李淮山他們還是有些扛不住,為了取暖,他們幾個都湊在了點燃的燈奴旁邊,靠著別人身上的熱力和燈口中的火苗,給自己提供一點點暖意。
隻有我一個人離開了人群,坐在石階下守夜,看了整整一晚的飛雪。
以前我一直沒發現,在漆黑的夜裏,空中飄動的雪花竟然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天剛亮,江曲就和我們辭別,帶著巴桑和六匹馬離開了,臨走前,他說我們從內山出來的時候,他和巴桑還會在這裏等我們,我問他怎麽知道我們什麽時候出來,他說,推斷這樣的事,對於柯宗畢來說小菜一碟。
一聽他提到柯宗畢,我又想起了柯宗畢曾說,摧骨手在二爺之後就不可能再有傳人了,心裏頓時有些別扭。
目送江曲和巴桑消失在視線中,我們四個才收拾好行囊,沿著密道繼續深入。
先前是黃玉忠一直悶著不說話,現在黃玉忠偶爾張張嘴了,張大有卻又陷入了沉默,而且我發現,他現在看我的眼神,變得十分怪異,那不是嫉妒,而是一種深深的不甘。
我懶得去搭理他,自顧自地封住內息,一邊深入,一邊修習定神術。
順著密道走了有半個小時左右,腳下已經出現了坡度,密道開始朝著山頂蔓延了。
說來也怪,自從密道出現坡度以後,李淮山就直喊冷,我察覺不到溫差,一聽他說冷,就下意識地看了看張大有和黃玉忠,卻發現他們兩個也裹緊了衣服,一副快要被凍僵的樣子。
密道裏無風,雪也飄不進來,按說再怎麽冷,也比外麵暖和一些才對,可黃玉忠在雪天裏騎馬跋涉的時候,也麽有凍成現在這樣。
我感覺情況有些不對勁,立即散了念力,張開嘴吸一大口氣,寒意入唇,舌尖都被凍得隱隱作痛。
黃玉忠用領口裹緊脖子,縮頭縮腦地來到我身邊,顫著嘴唇說:“前麵的墓道全都結冰了。”
我皺了一下眉頭,朝著前方觀望,在真實視野中隻能看到無法被火光照穿的黑暗,但在炁海流沙的視野中,卻能發現,兩側道壁上的浮雕似乎被什麽東西給糊住了,變得模糊不清。
李淮山立即拿出了手電,朝著前方打了打光,前方的石壁上果然反射出了銳利的光澤。
確實結冰了!
黃玉忠朝反光的地方掃一眼,打著寒顫說:“那地方是個斜坡,如果有水滲進來,一定會淌到入口那邊去,可咱們一路走來,地麵上根本沒有結冰。可如果這地方沒有滲水,那些冰又是怎麽來的?”
他說的,也正是我心中的疑慮。
我也拿出手電,猛地加快了腳步。
走了沒多遠,就發現隻有兩側的石壁結了厚厚的冰層,地麵上卻是幹淨的,而且冰層底下的壁麵變成了深色,好像被火烤過一樣。
我晃動手電,讓光線順著冰層一路前移,白色的光束挪到前方三四米的位置時,被照亮的那片區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溶口,這道口子應該是剛剛溶開不久,邊緣還能看到有緩緩流動的水滴。
黃玉忠立即湊過去,在溶口中抹了一把,說:“這裏的石壁先被火燒過,之後又在極端的時間內被冰層封住了,你看。”
一邊說著,他還將攤開手掌的掌麵讓我看,我將光線打過去,就見他的手掌變成了黑色。
粘在他手上的東西,就是石壁被燒壞之後留下的灰。
他說的沒錯,這些石壁就是在火烤之後,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冰封的,不然的話,已經燒成粉的牆麵不可能保持得這麽完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