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易峰從會議室中走出的時候,還在思考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規劃。


    “大幅增加人口數量、反物質武器、引力波廣播技術、納米技術、暗物質理論、更多更強的飛船……”在未來,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發展。


    科學與技術,兩者緊密聯係,卻又相互分開。


    科學偏向於理論,相當於一顆“大樹”的主杆,具有指導性作用。而技術是將科學轉化為實用,是主杆上的分支。


    兩者的出現,實際上有一定的前後順序,也就是……一定的滯後性。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深入,這種滯後性,正被拉得越來越長……


    法拉第發明了發電機,四十多年後才有電燈;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在發現幾十年之後,才研究出原子彈。


    還有更多更多的科學,人類根本沒辦法,將它轉變成可以利用的“技術”。


    這種“轉換”,需要經驗,需要積累,需要聰明才智。


    譬如說在標準模型中,除了引力之外,其他三種基本作用力,早就已經統一。


    但人類始終沒辦法,將電磁力轉化為強相互作用,也沒有辦法製造出強度誇張的……強相互作用材料。


    又譬如說,人類已經可以利用暗物質扭曲空間,讓空間輕微地膨脹、收縮,但卻沒法製造一個靜態的引力場,來製造人工重力、反重力……


    想要將科學理論,轉換為更多實用的技術,需要長久的摸索。


    現在人類的科技樹,l2、l3、l4均有涉獵,主杆很長,但是分支並不多,幾乎是光禿禿的中間一根。


    也就是,有很多理論暫時處於“無用”的狀態。各層次的分支科技,遠遠沒有挖掘幹淨,甚至……連萬分之一都沒有。


    “但是我們的人口不多……想要挖掘到自己的極限,估計幾萬年都不夠,需要幾十萬、上百萬年!現在科技樹的龐大,已經不是低級文明時候可以比擬的了。”


    “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研究重點,也就是……創造我們自己的獨有科技!然後,用這些技術,和其他友好的文明交易,這樣才能互通有無,節省時間。”


    於易峰認為,納米技術的研究,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科技等級的高低,並不代表著實用性,卻一定程度代表了,這項科技的研究難度以及……“價格”。


    因為智力壁壘的存在,更高等級的科技,往往研究難度更大,物以稀為貴,它的價格也就越高。而低等級的科技,普通文明都可以研究,價格往往低一些。


    “一項基於l3納米科學的普通科技,從價格上,或許能換取三項基於l2暗物質理論的普通科技……”


    現在的納米技術與各種學科混搭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困難,幾乎所有的前沿科學,基本上都由超人類科學家從事。


    原先的人類科學家,隻能摸的清一些邊邊角角,從事一些經驗上的累積工作。


    這不禁讓於易峰暗暗感歎智力壁壘的強大,如果沒有完美素,可能人類就止步於l3或者l4了。


    如果沒有“玲”的輔助,自帶各種天然的模板,估計連納米動力學的研究,也隻能慢吞吞如同蝸牛爬行。


    “但是……就算納米動力學難度很高,我們的超人類科學家依舊有所餘力。所以更不應該放棄這方麵的優勢……而是要深入挖掘!”


    “……以後和其他文明交換科技,也可以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方麵,普通的科學家,可以從事l2級暗物質科學的研究……”


    思考到這裏,於易峰真的想狠狠心,把所有人都用上完美素,轉變為智力更高的超人類。


    隨著超人類的增多,他深深感受到了,兩種個體能力上的差距。


    普通人的壽命,隻有短短百年,用上各種技術手段,也就四百年,放在整個宇宙實在是太短暫了。


    而超人類,壽命千年,再用上目前各種延壽手段,總共四千年以上,這樣就稍微可觀一些。


    不僅僅是壽命,還有其他的方方麵麵……


    想到這裏,於易峰長長歎了一口氣。


    隨著人口的慢慢增多,民間甚至政府高層中,已經出現了“全民超人類計劃”的唿籲聲。


    超人類比普通人實在強太多了,全民轉換為超人類後,攀科技的速度,無疑能夠大大提升不知道多少倍。


    “對於普通的科學家而言,目前的難度,已然漸漸到達自己的上限……他們想要變得更聰明,很正常。”


    而這些年的時間,無論政府部門怎麽製定方案,都沒有辦法自然地將公民思維形態,過渡到“公養孩子”的方麵。


    “現在的社會製度,已經很完美了。個人撫養孩子,其實是極大富裕下的一種天然責任。為了給孩子做出榜樣,一定程度保證了公民的工作自覺程度。”


    “貿然更改,反倒不美。”


    “但要是不改,又沒法通過智力壁壘……”於易峰再次歎氣:“我們……還是得依靠不明副作用的完美素嗎?”


    經過仔細的研究,政府部門還是決定……暫時擱置“全民超人類計劃。


    一來,生物學家還沒有證明完美素的絕對安全;二來,現在人口根本沒達標,還得忍耐一陣子,否則大家用上了完美素,人口增長率就更低了。


    “五百萬到六百萬的人口啊!”


    他抬頭看向璀璨的星空,眼中有一點迷茫……那裏好像是曾經……太陽的方向。


    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完美素是否安全?


    類人生物是否已經占據了銀河係?


    星際文明間的交易市場究竟怎麽樣?


    這一切……都需要人類親自去揭曉。


    “加油吧!”


    於易峰很快就恢複了鬥誌,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當中……


    時光匆匆。


    十年,二十年地過去……


    現在是新人類曆……零五六一年,新人類來到禦夫星係第98年。


    壯觀而又漂亮的新一代母艦“家園號”已經停留在太空船塢上,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正式竣工,所有的結構都采用了納米學材料,是一架造價極度高昂的飛船。


    蓋亞生物“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超高的產能幾乎可以媲美新人類文明,甚至有許多技術,都是由她推導出來了的。


    真正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在三十年前,也終於完成。


    對於這項技術,人類采用的是慣性約束技術,利用高能激光四麵八方攻擊靶丸。這些等離子體粒子通過向心爆聚,被壓縮到高溫、高密度狀態,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


    實際上,這種裝置隻是核爆爐的變種,利用的核原料是氦-3以及氘,卻是一代代改進下,利用納米學材料實現的小型裝置。


    而家園號內部的“諾亞號”,通過這麽多年的時間,已經載滿了滿滿當當的物質資源。


    這一次的載滿,是真正的載滿,用上了70%以上的空間,放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超大工程。


    諾亞號的內部空間,水平方向上的直徑是200公裏,垂直方向上長度為六十公裏。這麽大一個橢球,內部體積……高達一百二十萬立方公裏,竟然被人類裝的滿滿當當的了!


    裏邊雖然不全都是實心,還有各種森林公園、海洋、空氣等等,但物質資源是真正的海量!一百二十萬立方公裏啊,很難想象它有多大。


    除了正兒八經的行星級飛船,從資源角度,幾乎沒有飛船可以匹敵這種資源量了。


    整個裝載工程的工程量,幾乎比建設“家園號”龐大了幾百倍!


    人類能夠完成,還是因為……納米技術。


    在這段歲月中,隨著越來越多超人類科學家加入,納米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迅猛,各種機器人的功能也漸漸變得複雜。


    甚至,連礦物開采的挖掘機都漸漸被淘汰,轉變成了……挖礦型的納米機器人。


    這種超小型納米機器人的功能隻有兩個,繁殖、分解。它既可以用來當做戰鬥用武器,也可以拿來挖礦。


    隻要提供足夠的無線電能源,納米機器人就會自動工作,將堅硬的石頭分解成非常細小的沙子。等這個礦區被全部分解後,用裝載機器把沙子裝迴去冶煉就行。


    這樣的挖礦速度,不知道比原先的技術高了多少倍!


    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全民努力之下,新人類文明的所有科技,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姿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空之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最終永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最終永恆並收藏深空之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