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做就做,第二天小紅和陳曉就拖著秦雪梅去了電力醫院。


    那邊人頭熟,安排專家給秦雪梅認真仔細的檢查一下。


    這邊小偉一家忙活著請滿月酒,該通知的通知,該送請柬的送請柬,宴席就訂在梅府,四個廳包了一天。(很好吃的,就是有點兒貴)


    梅府是著名京劇名伶梅大師的故居,私家菜,就在大翔鳳胡同,隔著院子這邊也不遠,順著七通八達的胡同溜達過去十來分鍾腳程。


    話說民國那會兒梅大師號稱梅半城,後海這片兒包括京城裏的房子不少原來都是他的。


    那會兒聽他一出戲要十個大洋,當時在滬海買棟小樓也不過三十個大洋,在全國算是最貴的地方。


    大洋的幣值是相當高的,普通百姓一年到頭也難得見到幾個。


    別看電視劇,那是胡扯,演古裝還甩手就是二十兩呢,相當於咱們去個路邊攤坐下就甩十萬要倆烤串,要是古代人知道了得掐死這些編劇。


    梅大師那會兒演一場戲下來就是幾百上千大洋,得用袋子往家扛,可以想像他有多少錢。


    後來解放,他家除了老宅外全部上交,包括古董字畫財物房屋可以說送出了大半家產,所以就成了一代大師,國家宣傳供養。京劇是借了他的光。


    你想想為什麽京劇就成了國粹了?總共從形成到發展才幾年?起始1860,形成在1918,那會兒十月革命都成功了,共產主義思想在國內傳的熱熱鬧鬧。


    1927京城順天時報選出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同時還有武生宗師楊小樓,四大須生佘高言馬,各有風格,成宗立派,為什麽一個劇種湧現出這麽多流派人物?


    剛成型啊,這些人就是事實上的京劇第一代。


    在這之前的所謂京劇,包括進宮演出的那些前輩事實上是‘徽班’,也就是安徽地方劇。


    徽班進京被現代京劇藝人視為京劇的起始,安徽安慶石牌鎮是京劇的祖地。


    當時進京的四個戲班,折子戲,昆曲,武戲,童伶,然後和其他戲種不斷融合形成外班。戲班之外的戲班。


    外班是西皮二黃徽戲秦腔漢調,包括吸收了昆曲的一些技巧的大雜燴,也正是這些大雜燴不斷交融融合誕生了平劇。平劇又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劇。


    1936年京劇成熟達到鼎峰,然後49年解放了,算算幾年?中國所有成熟流傳的戲曲種類裏它是最晚的。


    撂地的相聲都比它曆史悠久。


    ……


    這邊滿月酒安排妥當,那邊王繼偉家搬了過來。


    從暑假那會兒迴去歸攏處理,這都兩個多月了,終於處理好了,把滿腔怨氣的王秀麗扔在學校全家人拿著戶口手續就過來了。


    東西什麽的能賣的都賣了,不能賣的也都送了人,雖然老倆口有點舍不得,但是覺得兒子閨女說的有道理,這是進京了,以後就是京城人了。


    媳婦家又是那麽能行,去了要啥有啥,錢也不缺,這些過去的舊東西拿過去也沒什麽用,還給大兒子丟臉。


    王繼宏臨在奉天上車的時候給王繼偉打的電話,沒通過公司這邊,也沒坐飛機。


    秦雪梅陪著王繼偉到火車站接人,小偉也跟了過去。自家怎麽也得出個代表歡迎一下。


    火車站不像飛機航站樓,來接人就隻能混在人群裏在出站口守著,聽著不斷轟進耳朵裏的各類雜音唿喊問詢叫賣聲。好在有臧元偉他們,在人流中給幾個人撐起來一小塊空間。


    火車晚點了,晚了二十來分鍾,還好不是幾個小時。


    王爸王媽全都換上了新衣服,雖然,還是沒脫離土味範籌,不過這已經是一個巨大進步了,這個得一點兒一點兒來。


    其實所謂土不土更多的是表現在精神層麵。京城老頭穿套背心褲衩就比農村大爺穿背心褲衩時髦嗎?精神層麵不一樣,眼界,經曆,學識,自信心,各方麵的綜合情況不一樣而已。


    一件兩百塊的衣服,劉德華穿上你就感覺值兩萬,農民大哥穿上就變成了幾十塊錢。


    “爸,媽,繼宏。”秦雪梅先迎了上去,笑著去挽王媽的胳膊。


    王媽笑的眼睛都要看不到了:“哎,哎。天都冷了跑這麽遠幹什麽,讓繼偉一個人來接一下就行了唄。”


    對這個兒媳婦王媽是一萬個十萬個滿意,漂亮,性格好,勤快,什麽活兒都會幹,一點兒有錢人的毛病都沒有,知冷知熱的,還孝心。


    也不知道兒子是哪來的福氣,就這麽撞上大運了。


    不過二老也有隱憂,這二兒子的媳婦可得怎麽找喲。


    小偉這才和二老打招唿,王繼偉伸手從王爸手裏接過兜子,幾個人出了廣場上車迴家。


    先去看了一下以後王家的住地。


    小院子已經裏外收拾一新,全部恢複了原貌,古色古香充滿了曆史氣息。


    因為人口少又是老人住,也沒弄的太複雜,院子裏就是一棵老樹,下麵有套石桌石凳,房子都是直接修複的,換了些瓦,就是衛生間廚房什麽的內部現代化了,所有應用電器都有。


    取暖用的是電鍋爐,灶間改成了客廳。


    北方房子的灶間比較寬大,用來做客廳一點兒都不擠。


    行李被褥家居用品衣服鞋子都準備妥當了,老倆口裏外轉了一圈那是相當的滿意。


    “雞鵝狗都可以養,就是得勤收拾點兒衛生,院子還是小了點兒。這裏不能養豬和鴨子。


    邊上這三間改成門市了,大爺大娘你們看一下,開個便利店也不累,進貨補貨公司這邊有專人,你們打電話就行。


    到時候開起來在本地雇個丫頭收錢,你們老倆口就過來轉轉看看就行,主要就是幫你們找點事兒幹。


    平時願意動彈就去湖邊逛逛,去我姐店裏轉轉,或者去那邊院子坐會兒,反正都隔的不遠。


    家裏裝了電話,有事就打電話,我們這些人的電話我都抄在這本子上了,就放電話邊上。”


    小偉給老倆口介紹了一下院子和門麵,王繼偉又給介紹了一遍屋裏的各種電器。這東西也不是一下就能記得住的,得慢慢來。


    “開店還用雇人收錢?”王媽悄悄問小兒子。


    “媽,現在開店和以前不一樣了,東西也多,得用機器收錢,你和我爸弄不來,你就聽小偉的吧。”


    說實話老倆口冷丁的過來還是有些不習慣,這邊太擠了。


    一出門就是窄巷子,兩頭看不到頭,兩邊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抬頭也就是一線天,和農村那大院子大莊稼田完全是兩個概念。


    說句不好聽的,在這邊感覺喘氣都弊的慌。


    要不是改了車庫車都停不了,車一停整個路就堵得嚴嚴實實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風二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寧溪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寧溪南並收藏春風二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