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整個政策之中,最讓他不認同的是現在的政府,對人才使用控製過緊,在人才流動的方麵有些不講人情,這一點也是讓他很不滿意的地方。他之前所在學校教師,如果想要進修或是調動工作是相當困難的。
就像這次他調往哈爾濱,按照規定來說,妻子也應該一並調往哈爾濱。而且那邊接收的學校都已經聯係完,可通遼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給轉檔案。無奈之下,隻能讓自己妻子辭職。而不過一個辭職手續,卻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聽到他口中的這些不滿意,楊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說,你對現行教育體製的不滿。這一點,你作為教師出身,能夠提出這方麵的問題,說明你這個老師還是有良心的,是完全為學生著想的。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你的人品不錯。”
“不過,你也是知識分子出身,雖說讀的是偽滿的大學,但是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眼光應該比這個時代大部分人要開闊一些。應該知道理工科,對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藝術和作家。”
“讓今天我們這代人正在經曆的事情,不在我們後輩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我們可以因為日本人搶占我國土,殺戮我百姓,掠奪我資源,而與他們不死不休的戰鬥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能從一個比中國還要落後和貧窮,而且自身資源匱乏島國,走到今天成為一個基本具備了現代化國家基礎的工業國。靠的就是明治維新以來,這幾十年內不惜代價,建設的現代化工業。”
“甚至可以說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道路。盡管日本人的工業體係無論是產能,還是質量與西方無法相比。但是他們在國家發展與建設上的思路,還是值得我們很認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華文化,為什麽同一種文化教育出來的兩個民族,會走到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當然我不主張全盤學習日本人,但我們必須要吸取他們發展思路上的精華。”
“古人都知道師夷之技以製夷,怎麽到了我們這代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了?看看我們派出的那些留日學生,學習的都是什麽?軍事學了一個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麽文學一類的東西。真正國內需要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人去學習。”
“全國到戰前,無一個研究日本的機構。反過來,讓人家把我們研究了一個底朝天。我們在日本人的麵前,幾乎是無秘可保。你真的以為關東軍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幾個膽大妄為的參謀一拍屁股搞出來的?”
“我今天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幾個參謀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底氣,就是他們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現狀,已經研究的透徹到底,才敢於以區區幾百人的關東軍,就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
“沒有這個底氣,即便幾個參謀擅自行動,他們的高層也不會允許的。他石原莞爾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為什麽堅決反對全麵侵華?正說明這個家夥是日本高層內,難得有戰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麽該吃,什麽至少一段時間之內不能碰。知道采取什麽樣的侵華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采取的蛇吞象戰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備這樣戰略思維的人,至少在國民政府內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軍隊,不是被九一八事變的勝利衝昏了腦袋。真正按照這個家夥的戰略設想而來,那麽對中國人來說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讓日本有著全麵侵華,甚至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本錢的,正是日本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吞並了東北給他們帶來的。”
“依靠東北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工業資源,作為本土生產不足的補充,才讓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國的底氣。我們自己花費大力建設的工廠,最終卻變成了敵人侵略我們的本錢,這無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更是一個窮國。丟掉了東北之後,全國剩餘的工業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個零頭。幾乎所有的工業製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賴進口。落後就要挨打,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化的國防。”
“沒有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即便是現在趕跑了日本人。我們這個國家依舊是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有國無防的局麵。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子孫後代,重複我們今天的遭遇,那麽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現在中國大學的確不少,可一年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學理工的比例很少。我們東北根據地又局限於全國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發達的地區,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單靠學文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接手的偽滿部分高等教育,說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為了日本人將東北建成他們穩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補充式的教育。盡管也有一些工業和農業等所謂的實業大學,可一年招收的學生還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主,其中中國人比例才多少?”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需要的不是什麽文學家、舞蹈家、音樂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現代化科學知識的理工科人才。文科雖說不能沒有,但是在現實需要麵前,也隻能暫時的放一放。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現培養也來得及。”
“連鍋端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問題上,上級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上級要有上級的考慮,不可能顧全到方方麵麵。很多問題上,隻能從大局著手,至於細微之處也就顧及不到了。”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形勢的變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環境在變、形勢在變,上級的決策也會根據形勢需要而轉變的。畢竟這個國家也是需要報刊的編輯、作家和記者,還有音樂家和美術家的。”
就像這次他調往哈爾濱,按照規定來說,妻子也應該一並調往哈爾濱。而且那邊接收的學校都已經聯係完,可通遼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給轉檔案。無奈之下,隻能讓自己妻子辭職。而不過一個辭職手續,卻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聽到他口中的這些不滿意,楊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說,你對現行教育體製的不滿。這一點,你作為教師出身,能夠提出這方麵的問題,說明你這個老師還是有良心的,是完全為學生著想的。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你的人品不錯。”
“不過,你也是知識分子出身,雖說讀的是偽滿的大學,但是畢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眼光應該比這個時代大部分人要開闊一些。應該知道理工科,對建設一個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性。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藝術和作家。”
“讓今天我們這代人正在經曆的事情,不在我們後輩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我們可以因為日本人搶占我國土,殺戮我百姓,掠奪我資源,而與他們不死不休的戰鬥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能從一個比中國還要落後和貧窮,而且自身資源匱乏島國,走到今天成為一個基本具備了現代化國家基礎的工業國。靠的就是明治維新以來,這幾十年內不惜代價,建設的現代化工業。”
“甚至可以說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道路。盡管日本人的工業體係無論是產能,還是質量與西方無法相比。但是他們在國家發展與建設上的思路,還是值得我們很認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華文化,為什麽同一種文化教育出來的兩個民族,會走到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當然我不主張全盤學習日本人,但我們必須要吸取他們發展思路上的精華。”
“古人都知道師夷之技以製夷,怎麽到了我們這代人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了?看看我們派出的那些留日學生,學習的都是什麽?軍事學了一個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麽文學一類的東西。真正國內需要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人去學習。”
“全國到戰前,無一個研究日本的機構。反過來,讓人家把我們研究了一個底朝天。我們在日本人的麵前,幾乎是無秘可保。你真的以為關東軍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就是幾個膽大妄為的參謀一拍屁股搞出來的?”
“我今天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幾個參謀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底氣,就是他們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現狀,已經研究的透徹到底,才敢於以區區幾百人的關東軍,就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
“沒有這個底氣,即便幾個參謀擅自行動,他們的高層也不會允許的。他石原莞爾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為什麽堅決反對全麵侵華?正說明這個家夥是日本高層內,難得有戰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麽該吃,什麽至少一段時間之內不能碰。知道采取什麽樣的侵華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采取的蛇吞象戰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備這樣戰略思維的人,至少在國民政府內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軍隊,不是被九一八事變的勝利衝昏了腦袋。真正按照這個家夥的戰略設想而來,那麽對中國人來說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讓日本有著全麵侵華,甚至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本錢的,正是日本人幾乎是兵不血刃吞並了東北給他們帶來的。”
“依靠東北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工業資源,作為本土生產不足的補充,才讓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國的底氣。我們自己花費大力建設的工廠,最終卻變成了敵人侵略我們的本錢,這無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更是一個窮國。丟掉了東北之後,全國剩餘的工業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個零頭。幾乎所有的工業製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賴進口。落後就要挨打,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就沒有現代化的國防。”
“沒有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即便是現在趕跑了日本人。我們這個國家依舊是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有國無防的局麵。如果我們不想我們的子孫後代,重複我們今天的遭遇,那麽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化工業,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現在中國大學的確不少,可一年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學理工的比例很少。我們東北根據地又局限於全國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發達的地區,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單靠學文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接手的偽滿部分高等教育,說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為了日本人將東北建成他們穩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補充式的教育。盡管也有一些工業和農業等所謂的實業大學,可一年招收的學生還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為主,其中中國人比例才多少?”
“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需要的不是什麽文學家、舞蹈家、音樂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現代化科學知識的理工科人才。文科雖說不能沒有,但是在現實需要麵前,也隻能暫時的放一放。等全國都解放了,我們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現培養也來得及。”
“連鍋端的方式,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問題上,上級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謂站多高、望多遠,上級要有上級的考慮,不可能顧全到方方麵麵。很多問題上,隻能從大局著手,至於細微之處也就顧及不到了。”
“不過,這種情況隨著形勢的變化,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畢竟環境在變、形勢在變,上級的決策也會根據形勢需要而轉變的。畢竟這個國家也是需要報刊的編輯、作家和記者,還有音樂家和美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