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別看這些地雷構造簡單,製造工藝粗糙。但是這些數量極大,到戰後很多年也沒有最終確切數字的地雷,顯示出來的威力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其是遍布日本大大小小農業區的雷場,甚至遠遠超過美軍采取的所謂饑餓戰術,投擲的那些水雷的威力。
而且有些製作工藝並不是很粗糙的地雷,壽命也遠遠的超過了設計。畢竟每個木匠的工藝水平不同,製造出來的東西質量也不同。優秀的木匠造出來的東西,能夠十幾年不生蟲子,造出來的地雷也一樣。
事實上直到戰後很多年,這些地雷的危害還在持續。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也在這些地雷上吃盡了苦頭,被炸死炸傷了很多人。這些遍布了整個本州、四國、九州,甚至北海道的雷區,讓日本人在十幾年之內都談雷色變。
到了四三年秋收的時候,日本本州島主要的糧食產區有相當一部分地方。甚至到了農民被炸的都不敢下地,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田地裏麵成熟的農作物,爛在地裏麵的地步。直接導致了四三年,整個日本本土糧食大麵積的歉收。
無數的探測器無能為力的木殼反步兵地雷,隻是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之中吃到的苦頭之一。隨著戰爭的進展,落在日本人頭上的不單單是炸彈,以及腳下不知道什麽時候炸響的地雷。還有大量的足可以讓日本人水稻絕收的化學試劑,也不斷的被撒布到日本人的農田之中。
不過直到四三年下半年,抗聯的對日轟炸力度雖然越來越大。但是受製於炸藥的產量,以及軍工重點還在國內急需的裝備和彈藥生產之上,所以對日轟炸並未連續進行。雖然不能說時斷時續,但是轟炸的間隔還是很大的。
基本上每兩次轟炸之間,都有著三到五天的間隔期。一個星期或是半個月的間隔期,也不在少數。而且轟炸的重點,還是集中在擁有大量兵工廠的各大城市。對日本本土的其他地方,主要還是以空投地雷,封鎖交通和主要糧食產區為主。
在轟炸的次數以及出動轟炸機的力度方麵,根本就讓日本人毫無規律可以摸。某次因為與美英之間搞出的矛盾,抗聯曾經長達一個半月之內未進行任何的轟炸。也就是說這一個半月之內,抗聯是一架轟炸機都沒有出動。讓調集了三百多架戰鬥機的日本人,空等了一個半月,浪費了大量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相當寶貴的兵力。
在轟炸戰術不斷調整的同時,在楊震的親自主抓之下,為了減少飛行員的永久損失,抗聯也改進了原有的營救戰術。日軍在日本海上空部署的三道攔截線,雖說因為缺乏預警雷達和通訊的落後,以及缺乏夜間戰鬥機。
而且麵對著皮堅肉厚的美英戰略轟炸機,隻有兩挺十二毫米機槍,甚至是七點七毫米機槍的日本陸軍戰鬥機,明顯應對的很吃力。盡管日本人不斷的改進機載武器,加裝二十毫米機炮。
可這些原型很精良,但是在使用的時候理論上總是打不中不說。過於講究輕便的改型機炮,因為走的太過極端。重量減了下來,可靠性也隨之大幅度的下降而總是卡殼的機炮,起到的作用遠不如日本人期待的那樣。
大部分時間之內起飛攔截的日本飛行員,不是打光了炮彈也沒有命中一發。就是因為機炮卡殼,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抗聯的轟炸機從眼前溜走而束手無策。或是眼睜睜的看著被機載機槍子彈打的滿身窟窿,卻毫發無損的轟炸機投擲完炸彈轉身撤迴。
因為缺乏大威力的機載武器,引進或是自研的機炮不是可靠性不佳,就是性能差到了極點的日本陸軍。為了能擊落這些皮糙肉厚的轟炸機,甚至將陸軍用的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九四式二十毫米自動炮都搬上了飛機。
不過日本攔截戰鬥機因為缺乏足夠的機載火力,而攔截效果不佳。但是日軍的地麵高炮火力,卻是異常的兇猛。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想要不付出代價,基本是不可能的。每次行動或多或少,都有轟炸機被擊落。
在攔截戰鬥機,因為機載武器效率低下而效果不良的情況之下。偏愛劍走極端的日本陸軍,幹脆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增加地麵防空武器上。不僅加速生產一式七十五毫米高炮、大正十四年式一零五高炮、九九式八十八毫米高炮,還研製出三式一二零大口徑的高射炮。
同時日本戰鬥機雖說缺乏攔截火力,但是其作戰態勢卻相當的兇狠,尤其是日本飛行員的玩命精神卻是一般國家比不了的。機槍無可奈何,機炮有限的炮彈打光了也很少命中一枚。打瘋了的日軍飛行員,幹脆駕駛飛機采取撞擊戰術。
所以日本人的地空火力,給抗聯的轟炸機群帶來的威脅還是相當大的。怎麽樣在底子還狠薄弱的情況之下,盡可能的將戰損轟炸機上的空勤人員營救迴來,這對於抗聯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無論是美製重轟炸機那種型號,機載人員都在八到十人。最少的斯特林轟炸機,乘員也在七人。一旦被擊落,空勤人員的損失無疑是很巨大的。教育程度相當抵,甚至大部分人都還是文盲中國人沒有美國人那個底子,可以短時間培養出大批合格的空勤人員。
一個轟炸機飛行員培養的難度,還要在戰鬥機飛行員之上。大批量的空勤人員,對於底子薄弱的中國人來說,還是相當的吃力。日本人越來越猛烈的防空火力,讓抗聯不得不改進營救飛行員辦法。否則底子還相當薄弱的抗聯,實在承受不起美英那樣的戰損、
抗聯的轟炸機群往來航線都在日本海上,一旦飛機被擊落,尤其是在日本本土被擊落,基本上就相當於永久性的損失。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之下,怎麽樣才能盡可能的將被擊落飛機上的空勤人員營救迴來,減少一定的損失,也就成為抗聯擴大對日轟炸之後,必須要麵對的問題。
楊震通過交涉在原有的幾架美製卡塔琳娜水上飛機的基礎上,又從英國人那裏搞來的七架桑德蘭大型水上飛機,進行了一定的改裝。將機艙全部進行大改,安裝了兩個配備自封閉和裝甲保護的油箱,同時安裝了可拆卸的手動加油設備。
以一根機尾伸出去的長達五米的無縫鋼管,作為硬式加油管道。專門部署了距離日本本土七百餘公裏左右,作為水上加油機使用。如果部署在前沿的小型搜索飛機需要加油,則立即前行在指定匯合地點加油。
而且有些製作工藝並不是很粗糙的地雷,壽命也遠遠的超過了設計。畢竟每個木匠的工藝水平不同,製造出來的東西質量也不同。優秀的木匠造出來的東西,能夠十幾年不生蟲子,造出來的地雷也一樣。
事實上直到戰後很多年,這些地雷的危害還在持續。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也在這些地雷上吃盡了苦頭,被炸死炸傷了很多人。這些遍布了整個本州、四國、九州,甚至北海道的雷區,讓日本人在十幾年之內都談雷色變。
到了四三年秋收的時候,日本本州島主要的糧食產區有相當一部分地方。甚至到了農民被炸的都不敢下地,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田地裏麵成熟的農作物,爛在地裏麵的地步。直接導致了四三年,整個日本本土糧食大麵積的歉收。
無數的探測器無能為力的木殼反步兵地雷,隻是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之中吃到的苦頭之一。隨著戰爭的進展,落在日本人頭上的不單單是炸彈,以及腳下不知道什麽時候炸響的地雷。還有大量的足可以讓日本人水稻絕收的化學試劑,也不斷的被撒布到日本人的農田之中。
不過直到四三年下半年,抗聯的對日轟炸力度雖然越來越大。但是受製於炸藥的產量,以及軍工重點還在國內急需的裝備和彈藥生產之上,所以對日轟炸並未連續進行。雖然不能說時斷時續,但是轟炸的間隔還是很大的。
基本上每兩次轟炸之間,都有著三到五天的間隔期。一個星期或是半個月的間隔期,也不在少數。而且轟炸的重點,還是集中在擁有大量兵工廠的各大城市。對日本本土的其他地方,主要還是以空投地雷,封鎖交通和主要糧食產區為主。
在轟炸的次數以及出動轟炸機的力度方麵,根本就讓日本人毫無規律可以摸。某次因為與美英之間搞出的矛盾,抗聯曾經長達一個半月之內未進行任何的轟炸。也就是說這一個半月之內,抗聯是一架轟炸機都沒有出動。讓調集了三百多架戰鬥機的日本人,空等了一個半月,浪費了大量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相當寶貴的兵力。
在轟炸戰術不斷調整的同時,在楊震的親自主抓之下,為了減少飛行員的永久損失,抗聯也改進了原有的營救戰術。日軍在日本海上空部署的三道攔截線,雖說因為缺乏預警雷達和通訊的落後,以及缺乏夜間戰鬥機。
而且麵對著皮堅肉厚的美英戰略轟炸機,隻有兩挺十二毫米機槍,甚至是七點七毫米機槍的日本陸軍戰鬥機,明顯應對的很吃力。盡管日本人不斷的改進機載武器,加裝二十毫米機炮。
可這些原型很精良,但是在使用的時候理論上總是打不中不說。過於講究輕便的改型機炮,因為走的太過極端。重量減了下來,可靠性也隨之大幅度的下降而總是卡殼的機炮,起到的作用遠不如日本人期待的那樣。
大部分時間之內起飛攔截的日本飛行員,不是打光了炮彈也沒有命中一發。就是因為機炮卡殼,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抗聯的轟炸機從眼前溜走而束手無策。或是眼睜睜的看著被機載機槍子彈打的滿身窟窿,卻毫發無損的轟炸機投擲完炸彈轉身撤迴。
因為缺乏大威力的機載武器,引進或是自研的機炮不是可靠性不佳,就是性能差到了極點的日本陸軍。為了能擊落這些皮糙肉厚的轟炸機,甚至將陸軍用的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九四式二十毫米自動炮都搬上了飛機。
不過日本攔截戰鬥機因為缺乏足夠的機載火力,而攔截效果不佳。但是日軍的地麵高炮火力,卻是異常的兇猛。在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想要不付出代價,基本是不可能的。每次行動或多或少,都有轟炸機被擊落。
在攔截戰鬥機,因為機載武器效率低下而效果不良的情況之下。偏愛劍走極端的日本陸軍,幹脆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增加地麵防空武器上。不僅加速生產一式七十五毫米高炮、大正十四年式一零五高炮、九九式八十八毫米高炮,還研製出三式一二零大口徑的高射炮。
同時日本戰鬥機雖說缺乏攔截火力,但是其作戰態勢卻相當的兇狠,尤其是日本飛行員的玩命精神卻是一般國家比不了的。機槍無可奈何,機炮有限的炮彈打光了也很少命中一枚。打瘋了的日軍飛行員,幹脆駕駛飛機采取撞擊戰術。
所以日本人的地空火力,給抗聯的轟炸機群帶來的威脅還是相當大的。怎麽樣在底子還狠薄弱的情況之下,盡可能的將戰損轟炸機上的空勤人員營救迴來,這對於抗聯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無論是美製重轟炸機那種型號,機載人員都在八到十人。最少的斯特林轟炸機,乘員也在七人。一旦被擊落,空勤人員的損失無疑是很巨大的。教育程度相當抵,甚至大部分人都還是文盲中國人沒有美國人那個底子,可以短時間培養出大批合格的空勤人員。
一個轟炸機飛行員培養的難度,還要在戰鬥機飛行員之上。大批量的空勤人員,對於底子薄弱的中國人來說,還是相當的吃力。日本人越來越猛烈的防空火力,讓抗聯不得不改進營救飛行員辦法。否則底子還相當薄弱的抗聯,實在承受不起美英那樣的戰損、
抗聯的轟炸機群往來航線都在日本海上,一旦飛機被擊落,尤其是在日本本土被擊落,基本上就相當於永久性的損失。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之下,怎麽樣才能盡可能的將被擊落飛機上的空勤人員營救迴來,減少一定的損失,也就成為抗聯擴大對日轟炸之後,必須要麵對的問題。
楊震通過交涉在原有的幾架美製卡塔琳娜水上飛機的基礎上,又從英國人那裏搞來的七架桑德蘭大型水上飛機,進行了一定的改裝。將機艙全部進行大改,安裝了兩個配備自封閉和裝甲保護的油箱,同時安裝了可拆卸的手動加油設備。
以一根機尾伸出去的長達五米的無縫鋼管,作為硬式加油管道。專門部署了距離日本本土七百餘公裏左右,作為水上加油機使用。如果部署在前沿的小型搜索飛機需要加油,則立即前行在指定匯合地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