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之前山西的工業,在中國內地是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工業規模,僅次於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南滿。而且工業基礎,一向是以重工業為主。同時與日資占了很大部分的南滿相比,整個山西境內的工業,都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
僅僅太原城周邊以及城內,就有上百家的工廠。大型的重工業企業,在太原城周邊就有的西北煉鋼廠、西北機車廠、太原兵工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西北發電廠、西北毛紡廠、西北洋灰廠等大型廠礦。
整個太原北郊工廠密布,到處都是工廠巨大的煙囪。其工業規模,在整個國內絕對是處於一流。即便是以輕紡、建材為主的上海與之相比,除了造船業之外,在重工業產業齊全方麵也略微遜色一些。
太原兵工廠,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與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國內三大兵工廠。其重武器生產能力,甚至在漢陽兵工廠之上。晉綏軍依靠這些兵工廠,不僅裝備堪稱國內諸軍閥之首,甚至還有餘力大規模的對外出售。
太原兵工廠僅僅子彈,一個月就能生產四百餘萬發。曾經每個月最高達到三十五門的火炮產量,除了沈陽兵工廠之外,雄踞關內諸兵工廠之首。雖然質量因為原材料和工藝方麵,也顯得有些低劣。但畢竟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再加上依靠因為有大量號稱富甲天下晉商,而擁有雄厚民間資本興建的大量民營企業,整個山西到抗戰前,實際上已經是除了東北之外,國內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尤其是重工業,在全國絕對是排的上號的。
盡管在日軍占領時期,太原以及山西日占區大量的機器設備,被掠奪到日本國內以及中國東北。原來生產武器裝備的幾個工廠,基本上都被搬空了。抗聯的軍工製造能,實際上就是從繳獲日軍運輸到東北,作為儲備的太原兵工廠機器設備起家的。但剩餘的工業規模,依舊很客觀。
僅西北機械廠和機械修理廠需要拆遷的設備,總數相加就達到了五百四十餘部。而西北煉鋼廠和化學廠的那些設備,規模和噸位更是龐大。別說拆卸,就是運輸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火車的問題,到是好解決。抗聯在奪取太原火車站的時候,僅僅貨運列車就奪取了六列。貨運車皮一百七十多輛。正太鐵路中斷後,被困在山西境內的車皮,幾乎都集中在了太原城以及陽泉等周邊的幾個車站。
在攻占太原火車站之後,困在太原的列車落到了楊繼財的手中。手中的車皮數量,足夠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運走。但有了運輸手段,卻不代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從太原到大同的北同蒲鐵路,可大部分還控製在日軍手中。
而看著統計上來需要拆下來的設備,楊繼財也是頭大如鬥。盡管上級的命令隻是拆卸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以及西北化學廠新舊兩個廠的設備。總體數量在太原城內工廠之中,並不是最多的。
但眼下僅僅整理出來可用的設備數量,就遠遠多過自己當初的判斷。也超過了晉綏軍區敵工部交給自己數量。不算別的,單單就這些設備,完成拆卸到裝運。三天的時間,活見鬼去吧。三天的時間,能完成西北機械廠的拆遷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工人之中願意走的數量,到是少於當初預定的人數。離開生長的地方,在這戰亂時期到處流浪,對於很大一部分已經拖家帶口,需要養家糊口的工人來說,明顯都是很不情願的。在淪陷區的生活雖然困難一些,但是至少保障上好一些。
掠奪那些工廠設備的小鬼子,雖說兇狠了一些。給的薪水也有些低,但是畢竟還是比去更加困苦,需要整天提心吊膽提防日軍掃蕩的根據地要好一些。所以出乎晉綏軍區敵工部的判斷,願意離開的工人數量,並沒有當初預計的那麽多。
而且聽說要去東北,很多工人自身也打起了退堂鼓。山西人雖說沒有闖關東的習慣,但是晉北人一向有走西口的習慣。在山西本地人看來,那都是生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做的。這在山西人眼中,很是丟人的事情。
有的本已經答應走的,在家屬的拉扯之下,也出現了退縮。但這對於楊繼財來說,倒不是什麽大問題。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西北化學廠,這幾個上級點名要的工廠,這些工人能動員走,他就算完成任務。
至於那些鐵廠、卷煙廠、火柴廠、毛紡廠、造紙廠的工人,願意走的,他自然高興。不願走他楊繼財也就不勉強了。不過晉綏軍區敵工部之前的動員,還是很給力的。即便願意走的工人數量低於原來的預期,但總體願意跟隨撤離的,還是有兩萬多人。隻是相比動員的工人數量,真正讓他頭疼的還是上級指名三個工廠的設備的拆卸和安裝。
按照自己的計劃,將拆卸下來的設備全部由鐵路輸送。利用北同蒲鐵路沿線各站的日偽軍,不會認為自己會膽大包天,不顧北同蒲鐵路大部分的路線還控製在他們手中,采取鐵路強行通過的心態,以及大同火車站已經控製在抗聯手中的機會。利用北同蒲鐵路,動用火車以最大速度強行通過沿線日軍各個據點。
但是這種鐵路輸送隻能進行一次,第二次在想這麽做。有了警備的日軍,隻要扒掉一段鐵路,自己就將困在鐵路線上無可奈何。大同戰場現在已經成了日軍整個華北方麵軍都在關注之地,自己如果被困在在鐵路沿線,越是往北恐怕就越危險。
而更讓楊繼財頭疼的是,不僅僅是太原兩萬工人、幾萬家屬,外加上數量增多一倍的戰俘要撤退。在抗聯打進城之後,目前整個太原城內僅存的日偽設立的太原師範、太原女子師範、太原工業職業學校、太原商業新民學校、太原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僅僅太原城周邊以及城內,就有上百家的工廠。大型的重工業企業,在太原城周邊就有的西北煉鋼廠、西北機車廠、太原兵工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西北發電廠、西北毛紡廠、西北洋灰廠等大型廠礦。
整個太原北郊工廠密布,到處都是工廠巨大的煙囪。其工業規模,在整個國內絕對是處於一流。即便是以輕紡、建材為主的上海與之相比,除了造船業之外,在重工業產業齊全方麵也略微遜色一些。
太原兵工廠,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與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國內三大兵工廠。其重武器生產能力,甚至在漢陽兵工廠之上。晉綏軍依靠這些兵工廠,不僅裝備堪稱國內諸軍閥之首,甚至還有餘力大規模的對外出售。
太原兵工廠僅僅子彈,一個月就能生產四百餘萬發。曾經每個月最高達到三十五門的火炮產量,除了沈陽兵工廠之外,雄踞關內諸兵工廠之首。雖然質量因為原材料和工藝方麵,也顯得有些低劣。但畢竟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再加上依靠因為有大量號稱富甲天下晉商,而擁有雄厚民間資本興建的大量民營企業,整個山西到抗戰前,實際上已經是除了東北之外,國內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尤其是重工業,在全國絕對是排的上號的。
盡管在日軍占領時期,太原以及山西日占區大量的機器設備,被掠奪到日本國內以及中國東北。原來生產武器裝備的幾個工廠,基本上都被搬空了。抗聯的軍工製造能,實際上就是從繳獲日軍運輸到東北,作為儲備的太原兵工廠機器設備起家的。但剩餘的工業規模,依舊很客觀。
僅西北機械廠和機械修理廠需要拆遷的設備,總數相加就達到了五百四十餘部。而西北煉鋼廠和化學廠的那些設備,規模和噸位更是龐大。別說拆卸,就是運輸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火車的問題,到是好解決。抗聯在奪取太原火車站的時候,僅僅貨運列車就奪取了六列。貨運車皮一百七十多輛。正太鐵路中斷後,被困在山西境內的車皮,幾乎都集中在了太原城以及陽泉等周邊的幾個車站。
在攻占太原火車站之後,困在太原的列車落到了楊繼財的手中。手中的車皮數量,足夠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運走。但有了運輸手段,卻不代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從太原到大同的北同蒲鐵路,可大部分還控製在日軍手中。
而看著統計上來需要拆下來的設備,楊繼財也是頭大如鬥。盡管上級的命令隻是拆卸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以及西北化學廠新舊兩個廠的設備。總體數量在太原城內工廠之中,並不是最多的。
但眼下僅僅整理出來可用的設備數量,就遠遠多過自己當初的判斷。也超過了晉綏軍區敵工部交給自己數量。不算別的,單單就這些設備,完成拆卸到裝運。三天的時間,活見鬼去吧。三天的時間,能完成西北機械廠的拆遷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工人之中願意走的數量,到是少於當初預定的人數。離開生長的地方,在這戰亂時期到處流浪,對於很大一部分已經拖家帶口,需要養家糊口的工人來說,明顯都是很不情願的。在淪陷區的生活雖然困難一些,但是至少保障上好一些。
掠奪那些工廠設備的小鬼子,雖說兇狠了一些。給的薪水也有些低,但是畢竟還是比去更加困苦,需要整天提心吊膽提防日軍掃蕩的根據地要好一些。所以出乎晉綏軍區敵工部的判斷,願意離開的工人數量,並沒有當初預計的那麽多。
而且聽說要去東北,很多工人自身也打起了退堂鼓。山西人雖說沒有闖關東的習慣,但是晉北人一向有走西口的習慣。在山西本地人看來,那都是生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做的。這在山西人眼中,很是丟人的事情。
有的本已經答應走的,在家屬的拉扯之下,也出現了退縮。但這對於楊繼財來說,倒不是什麽大問題。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西北化學廠,這幾個上級點名要的工廠,這些工人能動員走,他就算完成任務。
至於那些鐵廠、卷煙廠、火柴廠、毛紡廠、造紙廠的工人,願意走的,他自然高興。不願走他楊繼財也就不勉強了。不過晉綏軍區敵工部之前的動員,還是很給力的。即便願意走的工人數量低於原來的預期,但總體願意跟隨撤離的,還是有兩萬多人。隻是相比動員的工人數量,真正讓他頭疼的還是上級指名三個工廠的設備的拆卸和安裝。
按照自己的計劃,將拆卸下來的設備全部由鐵路輸送。利用北同蒲鐵路沿線各站的日偽軍,不會認為自己會膽大包天,不顧北同蒲鐵路大部分的路線還控製在他們手中,采取鐵路強行通過的心態,以及大同火車站已經控製在抗聯手中的機會。利用北同蒲鐵路,動用火車以最大速度強行通過沿線日軍各個據點。
但是這種鐵路輸送隻能進行一次,第二次在想這麽做。有了警備的日軍,隻要扒掉一段鐵路,自己就將困在鐵路線上無可奈何。大同戰場現在已經成了日軍整個華北方麵軍都在關注之地,自己如果被困在在鐵路沿線,越是往北恐怕就越危險。
而更讓楊繼財頭疼的是,不僅僅是太原兩萬工人、幾萬家屬,外加上數量增多一倍的戰俘要撤退。在抗聯打進城之後,目前整個太原城內僅存的日偽設立的太原師範、太原女子師範、太原工業職業學校、太原商業新民學校、太原初級農業職業學校。